安全工程师考试.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948167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全工程师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安全工程师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安全工程师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安全工程师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安全工程师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全工程师考试.docx

《安全工程师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全工程师考试.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全工程师考试.docx

安全工程师考试

2012安全工程师考试:

概述

职业健康是研究并预防人们在进行工作时,因工作而导致的健康问题。

在某些情况下,人们所从事的工作会使原来已经存在的健康状况恶化,阻止这种恶化进程,也是职业健康的责任。

危害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影响往往要在一段时间过程之后,才能暴露出来。

其中,许多危害具有累积性的效应,在有些情况下,其产生的机理至今尚未完全了解。

正因为这些影响时常既不直接,又不明显,所以要使人们理解并相信有必要对此保持警惕并加以控制,也是件困难的事。

成功的工业卫生的实践指出了下列原则。

1.1职业健康与工业卫生的控制原则

(1)辨识:

对危害或者潜在的危害进行识别;

(2)量化:

对危害程度进行量化--通常是测量其物理-化学参数和暴露时间,然后将其与已知或需要制定的标准相对照;

(3)评价:

在实际的使用、储存、运输及报废处理条件下,评价其风险;

(4)控制:

通过设计、工程、工作系统,使用个体防护用品及生物监测等手段来控制危害的暴露水平。

(5)监测变化:

用审核或者其他测量技术,包括周期性地重新对工作条件和工作系统进行评估的方法来监测危害的变化。

1.2职业健康与工业卫生历史沿革

随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技术的进步和工业文明生产,人们对劳动过程的职业安全与健康问题越来越关注,其目的是寻找有效对策,以改善劳动条件和作业环境,预防或减少职业危害。

早在青铜器时代,我国在开矿和冶炼过程中,运用了自然通风、排水、照明和支护方法,减轻了事故风险,保护了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根据1637年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记载,古人早就有防瓦斯中毒和原始顶板的技术;北宋孔平仲的《谈苑》一书中就记载了镀金人水银中毒,头手俱颤的现象;明代名医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对采铅矿工铅中毒的过程、病情及治疗详细描述。

这些例证表明,我国对职业病的发现及防治,已有许多成功的方法和技术,在世界上也是领先或少有的。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十分重视职业安全与卫生工作,1951~1995年颁发了有关防毒、防尘、防辐射、防尘肺病方面的法规、条例及标准已超过300个。

例如《防止矽尘危害工作管理办法》、《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乡镇企业劳动卫生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尘肺病条例》等。

至今我国法定的职业病有九大类,99种。

有11个省、直辖市颁布了地方性职业卫生法规、条例;有6个省、自治区政府制订了有关职业卫生管理章程。

职业健康随着工业文明生产的推进,国家职业卫生法制体系的健全和劳动者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会受到政府、社会及大众的更加重视。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予职业卫生带来的风险,产业结构的变化又会产生将职业健康作为一种需求和择职的条件。

21世纪将会更加认真贯彻”三级”预防原则,完善职业卫生学科,领先职业卫生工程手段。

同时,会开展职业人群的生理、心理疾病的研究,保护劳动者的身心健康。

1.3健康危害

健康危害从广义上讲,可以分为4类:

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及人机工程的。

其具体的例子如下:

(1)物理的:

气压、热、湿、噪声、辐射、电击;

(2)化学的:

暴露于有毒物质,如尘、雾及气体之中;

(3)生物的:

感染,如破伤风、肝炎及军团病;

(4)人机工程的:

作业条件、紧张、人机接口。

1.4物质毒性

毒性是指一种物质侵入人体体表或体内某个部位时产生伤害的能力。

一种物质所能产生的伤害作用的程度,不仅与它固有的伤害性质有关,而且也与其侵入人体的种径及速度相关。

物质所能造成的健康方面的危害,既有可能来自一次性的哪怕是知时间的暴露,也有可能是产生于长时期的或者反复的暴露。

物质可能通过接触影响人体,即所谓局部作用,也可能是通过其他形式影响人体,被称为系统作用。

(1)吸收

所谓吸收,是指物质找到了进入血液系统之内的途径,而且可能产生被带到人体各部分去的后果。

(2)物质为何具有毒性

物质对人体所具有的影响,并不能单纯地以物理和化学的定律为基础来准确地预测或者说明。

只有在下面所给出的有关影响因素的联合作用下,才能确定其有效的剂量(见第4章)。

①物质的数量或者浓度;

②暴露时间;

③物质的物理状态,如粒径;

④物质与人体组织的亲和力;

⑤物质在人体体液中的可溶性;

⑥物质对人体组织及器官攻击的敏感性。

(3)长期及短期暴露

有些物质经一次或短期的暴露,对人体就生产了毒效应。

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在小浓度环境下反复地暴露,也会产生影响。

与经过一次暴露就产生直接反应相联系的毒性,称为急性效应。

若长期才能体现的效应,称为慢性效应。

”慢性”意味着在低水平下反复暴露,其作用一般具有滞后性,而且有时原因不明。

1.5复习要点

(1)4种主要健康危害

①物理的;

②化学的;

③生物的;

④人机工程的。

(2)6种决定毒性的因素

①浓度;

②暴露时间;

③物理状态;

④亲和力;

⑤可溶性;

⑥敏感性。

(3)急性反应

一次短时间的暴露就产生的直接反应。

(4)慢性反应

长期暴露在有毒害物质中工作,滞后较长时间后的反应。

2012安全工程师考试:

人体反应

引言

人体对于可能造成损害的物质的入侵所作出的反应,可以分成外部或表面防御和内部或细胞防御。

从这些防御是在许多层次上同时出现的意义上来讲,这两种防御从机理上是互相相关的,而不是顺序进行的。

表面防御的机理

表面防御机理是由细胞组织(如器官)和功能系统的行动来工作的。

人体最大的器官皮肤,是抵抗许多(但不是全部)外界有机物及化学物的有用的屏障。

其作用当然也受到它的物理特性的局限。

诸如皮肤上的毛孔、伤口及发囊等皮肤的开启部分,使物质得以进入,而皮肤本身也会允许,如染料之类的物质进入。

由于皮肤的弹性及韧性,它能够承受一定的物理伤害,但是用皮肤来抵御现代的物质材料对人体的缓慢危害,不容轻视。

因为引起的皮炎,即皮肤增厚和肿痛发炎,是痛苦和显着的。

人体抵御有害物质吸入,是从呼吸道开始的。

呼吸道对有害物质的一系列反应,激发了咳嗽和打喷嚏的机制,把钻进来的物质强制地排出去。

鼻毛及呼吸道的粘液也可以成功地把许多物质及微生物吸附住。

呼吸道中还长着细小的绒毛,这些绒毛有节奏地向外向摆动,可以把大一些的微料排出。

这些绒毛形成了所谓纤毛升降梯。

当呼吸系统进到肺部时它越来越窄,而这种纤毛提升系统对外向策料的抵抗作用就更加重要。

在肺的深部,只有微小的颗粒能够进到肺泡(气体与红血球细胞进行交换的地方),这也是细胞防御占主要地位的地方。

当吞咽的物质进入口腔及消化道时,口中的唾液和胃中的胃液能对于少量的、非强酸性或碱性的物质进行有效的防御。

胃、肠的壁,对许多不可溶解的物质来讲,也是一道有效的屏障。

呕吐及腹泻也是另外一种反应机制,它去除了人体不适于或过量处理的物质,使得免受损害。

这样,人类本身具有一些原始的防御手段,它可以用来保护人们不至于在不知不觉、无意识下伤害到自身。

眼及耳也是物质及微生物有可能的入侵通道。

眼是用眼睑、睫毛、眼结膜(包裹着眼球的特殊外皮)和有杀菌作用的眼泪来抵抗有害物质的入侵的。

耳的保护由耳廓或外耳和耳鼓来承担,耳鼓是听觉器官,也是外界物的侵入人体的屏障。

人体在耳中分泌腊状分泌物来保护耳鼓并粘住大的尘粒。

其他通道也可能受到微生物的入侵。

通常酸性环境(如尿道),可抑制其生长。

性接触是暴露于危害的一个主要源泉。

细胞防御的机理

人体的细胞有其自身的防御系统。

(1)防止血液循环系统失血过多。

通过血液的凝结机制,防止失血过多并延缓或阻止病菌进入血液系统。

(2)吞噬

吞噬是人体的防卫细胞(白血球)在抵御入侵微粒时所采取的清扫行为。

它可以有吞食、酶化、化学,及吸收等多种形式。

分泌具有抵抗作用的物质,有些特殊细胞是有这种功能的。

(3)炎症反应

可以孤立感染区,用增加这一区域的血液流动来去除有害的物质,同时加速对受损坏的组织的修复。

(4)修复被损坏的组织

这也是一种必需的防卫机理。

这包括了去除死细胞,增加防御细胞,用临时或永久的修复来替换原来的组织,如结疤。

(5)免疫反应

免疫反应是一种抵御几乎所有企图伤害人体组织的微生物或毒物的能力。

有些免疫能力是先天的,如生物的吞噬作用,它们在消化道的酶中会破坏。

此外,人体具有产生抵抗入侵的外界物质的免疫性的能力。

这称为获得性免疫力,也称为适应性免疫力。

获得性免疫能力是高度针对性的,其抵抗力是在人体暴露于外界有害微生物或毒害物质环境中,数天或数月后才会产生出来。

复习要点

人体对潜在的有害物持及微生物的两类反应:

(1)表面反应

①呼吸道;

②口腔及消化道;

③皮肤;

④眼、耳;

⑤其他通道。

(2)细胞反应

①防止失血;

②吞噬作用;

③分泌防卫物质;

④炎症反应;

⑤修复损坏组织;

⑥免疫反应。

2012安全工程师考试:

劳动卫生标准

引言

控制、减弱职业危害因素的强度,是预防职业危害的重要环节。

因此,在劳动卫生工作实践中,对各种职业危害因素要规定一个职业接触限值(oCCupAtionAlExposurElimit),作为衡量作业卫生状况的尺度、改善劳动条件的奋头目标及实施工业卫生监督的依据。

对劳动条件各方面要求所制定的标准即为劳动卫生标准,主要包括:

体力劳动负荷,生产环境气象条件,工业噪声、振动,高频电磁场与微波,作业带空气中毒物、粉尘的最高容许浓度等卫生标准。

作业环境空气中有害物质接触限值

车间空气有害物质接触限值,是为保护作业人员而规定的,车间空气中有害物持含量的限定值,其具体方法有多种。

(1)高容许浓度(mAximumAllowABlEConCEntrAtion,MAC):

指任何有代表性的采样中均不得超过的浓度,在我国范围内应用。

(2)阈限值(thrEsholDlimitvAluE,TLV):

指美国政府工业卫生学家会议(AmEriCAnGovErnmEntAlConfErEnCEofInDustriAliEnists,AGCIH)推荐的接触限值,又分为以下几种。

①时间加权平均阈限值(thrEsholDlimitvAluE-timEwEightEDAvErAgE,TLV-TWA)正常8小时工作日或40小时工作周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在此浓度下反复接触对几乎全部工人都不至于产生损害效应(ADvErsEEffECt)。

②短时间接触阈限值(thrEsholDlimitvAluE-shorttErmExposurElimit,TLV-STEL)在此浓度下工人能够短时间连续接触而不至于引起:

1)刺激作用;

2)慢性或不能恢复的组织改变;

3)麻醉的程度达到足以增加意外伤害的危险、自救能力减退或工作效率明显降低。

STEL是指每次接触时间不得超过15分钟的时间加权平均接触限值,每天接触不得超过4次,且前后两次接触至少要间隔60分钟。

③上限值(thrEsholDlimitvAluE-CEiling,TLV-C)瞬间也不得超过的最高浓度。

(3)容许接触水平(pErmissiBlEExposurElEvEl,PEL):

这是美国劳工部职业安全卫管理局(OSHA)颁布的职业安全与卫生标准中应用的接触限值,按有害物质的作用特点分别规定了上限值或8小时时间加权平均限值。

(4)英国的最大暴露极限和职业暴露标准。

①最大暴露极限(MELS):

是指在所有可能的环境条件下,工人通过呼吸暴露在某种危害物质中时,一段时间平均条件下(如8小时)空气中该物质的最大浓度值。

有一些的质的时间平均是取短时间(如10分钟)。

这些物质能造成剧烈反映,所以其极限不能超越。

②职业暴露标准(OES):

是指在参考时间内的时间平均条件下空气中某种物质的浓度。

在此标准下,当前还没有数据表明,通过呼吸反复地暴露会对工人的健康造成伤害。

不应超过职业暴露标准,但在出现了这种情况时,应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尽量地减少暴露。

这些浓度的单位是1×10

(ppm)和毫克每立方米(mg/m

)。

采用的是两种时间:

加权平均值--长时间的暴露(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