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包括传记教师.docx
《实用类文本包括传记教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用类文本包括传记教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实用类文本包括传记教师
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师版)
编写:
陈庆元审核:
郭大根
实用类文本和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题目呈现形式一样,都是三道主观表述题。
分值为18分。
实用类文本从2008、2009两年高考的选文来看,人物传记一直占主要地位,从2011年江苏省《考试说明》来看,今后复习的过程中也要关注访谈类文章的阅读。
题型与赋分:
2008年为二个客观选择题+二个简答题共设四个题,赋分值为18分(两道3分选择+两道6分简答),2009年进行了微调,赋分值为15分(一道3分单选+两道6分简答)。
2010年题型和赋分与2009年相比无明显变化,命题样式稳定,赋分渐趋合理,调整幅度不大。
2011年赋分值为18分(三道简答)。
考点设置:
客观选择题均考查文本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本重要句子的含意解读,文本相关信息的筛选与整合。
简答题考点设置一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同时增加了对文本内容要点的归纳,中心意思的概括的考点考查。
考点阐释:
实用类文本包括传记、新闻、访谈、调查报告、科普文章等。
能力层级要求是:
1.理解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重要概念指准确把握文章时必须理解的概念,要注意这些概念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重要句子指对理解文章起重要作用的句子。
考查重点是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极富表现力的句子,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
2.分析综合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重点考查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
重要信息包括文章的基本观点,以及最能表达文章主旨和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等。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文章结构就是文章思路的具体展现。
重点考查把握段落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把握文段内部层次的能力。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要求归纳某一片段的思想内容或整篇文章的中心。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作者的观点态度,有的直接表述,有的间接表述;有的集中,有的分散;有的明朗,有的含蓄。
要求能够筛选和辨析,并加以分析概括。
分类指导:
一、传记(重点)
(一)定义和类型
传记是记录人的生活历程和生命轨迹的文体。
传记有史学性的,也有文学性的。
一般说来,前者强调事件真实可靠;后者强调在基本事实和骨干情节是真实的基础上,可有一些想像和细节虚构。
二者虽然略有区别,但在写作上有着共同的要求和必须遵循的原则。
(1)真实性。
写传记首先要实事求是,内容真实准确,不夸大或缩小及生搬硬套,其次感情要真,要求作者真诚、坦率,不受拘束。
当然文学性传记作为一种文学样式,也允许其中有虚构的成分,不过这种再创造一定要符合人物的性格,要达到更高的真实——艺术真实。
(2)概括性。
一是对人物要有选择,要选择那些代表性强、事迹丰富和很有性格特点的人来写;二是对人物的事迹描写要有选择,也就是要选择能够概括人物一生的事迹,而不是面面俱到。
(3)通俗性。
就是要求作者在形式表达方面写得简明易懂,容易被读者接受。
语言可以简明、平实,也可以生动活泼,富于文学色彩。
(4)时代性。
优秀的传记作者由于做到了“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所以留在传记中的人物都具有时代特色。
(5)人物的个性。
读优秀的人物传记,犹如参观罗汉堂。
众多泥塑,面目不一,神态各异。
一些传记之所以达到这么高的水平,是因为传记家们懂得和善于处理人物的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
(二)传记属于纪实类作品,作家在反映事件和人物的过程中,经过思想的提炼和艺术的加工,总是力图通过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具有个性特点的事件和人物,来反映某种带有普遍性的社会现象,揭示事件发生的一般规律和深层原因,探求人物对于历史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典型意义。
解答传记类文章试题时,要在了解时代和社会背景的基础上,分析各种因素对传主成长历程的影响;认识传主的历史作用,正确评价其功过得失;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和内心的感情世界,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获得有益的启示。
因而,在训练时,除了完成一般文章阅读的把握文章结构和概括中心意思的要求之外,还要特别注意以下五点:
(1)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2)分析传主的性格、情感,把握传主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3)通过分析作品的选材、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特色等艺术形式,了解作者这样处理的意图。
(4)理解作者的评论、思想,分析作者的评论、思想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把握作者的写作背景进而对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行探究。
(5)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
人物传记阅读的基本策略
1.如何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传记的重要内容包括:
①传主及作品陈述的事实;②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等。
重要信息的筛选和整合,需要具备正确地理解并择取、概括、组合、转换、延伸等能力。
应该在阅读时依据试题的指向,找到相关的词语、句子、段落。
在总体了解文意时,还要弄清作者是怎样把思想材料组合起来的,文中的关键性句子表达了什么意思。
准确地筛选和整合文中的重要信息,需要具备对书面语言敏锐的感知能力,有了较强的语感,阅读时就能迅速发现关键所在,进行有效地提取、剪辑、重组,这样组织起来的答案,一般都和标准答案较贴近。
2.如何分析传记的结构
文章的结构是受内容制约的,要想分清文章的结构,首先必须对文章整体感知,对全文、全段有个大体的了解;其次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试题往往不从全篇出题,而是就一段或几段出题,或划分层次,或阐述层意,这就要找准题目涉及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确定对应的语句,再仔细分析这一段里每一句话的意思,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
传记,无论自传,还是他传,都离不开叙事。
事情的发展,又离不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所以按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来组织材料是传记常用的结构方法。
依据传记的文体特征,深思传记的“形”“神”关系,有助于我们准确地理解传记,理清传记的行文思路,弄清所写事物、事情之间的关系,从而迅速地找到问题的答案。
3.如何概括传记的中心意思
归纳阅读材料的中心意思,必须是在理解语句、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才能进行。
有时试题还会有些附加的要求,如字数要求等,这在答题时也是要必须注意的。
在对具体材料进行分析归纳的过程中,可运用这样一些方法:
①提取精要法,即要紧扣材料中的关键语句,重点理解关键词、中心句、重点段,由点带面。
②综合句意法,即对于那些没有明显中心句、重点句(段)的文段,我们就必须对每个独立句的句意或对几个相对重要句子的句意进行综合归纳。
③整体透视法,即对于有些写景抒情类的散文,若单独分析某一两个句子会割裂甚至曲解文意,其内涵往往通过整体来显示,甚至借助“弦外之音”,用“潜台词”曲折含蓄地表达。
如何分析传记的表现手法
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主要表现为对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的分析。
分析作品运用的修辞手法,首先要辨明其修辞格,其次根据不同修辞格表达上的特点并结合作品具体内容,恰如其分地理解其含义和作用。
另外,还表现为对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手段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作用,表现为对象征、对比、衬托、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的作用的分析,这要在了解这些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和作用的基础上结合作品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5.如何对传记鉴赏评价
鉴赏评价能力是阅读能力的较高层级,属于创造思维。
对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鉴赏,就是要求阅读文章后,能够判断文章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否健康,对读者有什么有益的启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要正确评价鉴赏文章的思想内容,关键在于要有较高的思想理论水平,有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要用唯物辩证的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去看问题,不能片面、孤立、静止地看问题。
鉴赏评价传记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做到这几点:
①在文“内”充分挖掘。
要对作品本身内容有准确的把握,不仅要把握作品直观显现的内容,而且要弄清作品隐含的内容,这是鉴赏评价的首要工作,其实就是弄清对象。
②在文“外”大胆引联。
就是围绕作品做相关、相似的引申或联想。
有些寓意相对丰富深刻的作品,要联系时代背景、作者情况及其他相关资料,将其置于特定的氛围中才能对其正确认识评价;有些作品只有通过多方引申、联想,才能在动态中,在纵横比较中评价它。
6.如何探究传记文本
探究要掌握正确的赏评标准和思维方法。
一定的思想理论水平、正确的审美观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是我们鉴赏评价文学作品的准绳,没有客观正确的标准就难免人云亦云。
同时要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辩证地、历史地、全面地、联系地、发展地分析,不可以偏概全、求全责备、主观臆断。
二、新闻、访谈(次重点)
一、新闻
(一)新闻的文体特征
1.新闻定义:
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2.新闻分类:
新闻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电视新闻等体裁,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
3.文体特点:
(1)基本特点:
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
(2)最主要的特点:
用事实讲话。
(3)基本结构: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导语、主体是消息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则蕴含在主体里面,结语有时可省略。
①标题:
要求准确、凝练、新颖、醒目。
形式有单行标题,多行标题。
多行标题——引题(引标):
交代形势,烘托气氛,说明背景等。
正题(主标):
对一则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
副题(副标):
往往是重要事实、结果的提要。
②导语:
消息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话以凝练简明的语言,概述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事实,鲜明地揭示新闻的中心。
写法常见的有叙述式、描写式、评论式、提问式、结论式等。
③主体:
对导语内容进行展开和补充,是消息的躯干。
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层次,按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安排层次。
④结语:
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
有的消息,事实说清楚了,就不需要结语。
它可对全文内容作概括性小结;可用带有启发性激励性的语言作结;可对发展趋势作预测;可提出值得深思的问题。
4.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二)要达到高考中对新闻类作品阅读的能力要求,训练需围绕三种综合能力进行。
一是分析综合能力,能筛选并整合新闻作品中的信息,了解新闻的概念及功能,准确分析新闻的构成要素和具体含义;如对各类新闻体裁作品的基本特征、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结构形式、内容要求的掌握和分析运用等。
二是鉴赏评价能力,能够评价新闻作品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把握各类新闻作品所传达的立场、观点、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评价新闻作品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对新闻中某种特色作出思考和判断等。
三是探究能力,能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新闻的深层意蕴,探讨新闻反映的时代精神等。
二、访谈
1.访谈的定义
“访谈”主要指的是对个人或某一事件或者某个问题,进行专题性访问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
访谈可以是对新闻人物或时尚人物的报道,可以是对某一新闻事件或者历史事件的采访和记录,也可以是对正在发生的或人们所普遍关心的某些社会问题的访谈。
而在这几种类型中,最常见、报道得最多的是人物专访。
2.访谈的基本特征
(1)针对性
由于访谈主要是通过对一定的对象、一定的事件或一定的问题,在现实的情景中提问的,因此它的针对性是十分明确的。
(2)专题性
对要访谈的问题需要经过高度的提炼,突出某一方面的问题,集中在某一个点上,不能求大求全,否则会影响问题的深入,体现不了新闻的价值。
专访的问题多半是带有现实意义的,突出了一定的主题思想内容。
(3)典型性
访问的对象、设定的问题、谈论的事件当有一定的典型性,也就是说访谈的内容必需具有代表性。
它应该是在一定的起点或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对可以成为“话题”的、新鲜的事实的报道,对大众普遍关心的、能引起共鸣的问题而进行的专访。
3.解读新闻文本的方法
新闻属于记叙文的一种类型,包含了记叙文的基本特点,解读时我们可以借鉴记叙文的阅读方法,但又不能照搬全套。
因此,根据新闻特点我们在复习时可采用如下的六个步骤:
1.看标题信息,揣摩新闻类型;2.抓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3.理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4.辨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5.挖中心主旨,理解文本意义;6.析表现手法,以供鉴赏探究。
按照这六个步骤进行阅读,一般就能逐步达到全面掌握阅读一篇新闻的目的。
下面,对这种阅读方法分析介绍:
第一步“看标题信息”,类似作文审题;而“揣摩新闻类型”,则是指阅读的目标要比作文单一。
即通过对题意的揣摩,要能辨出该文的记叙对象,是人物新闻还是事件新闻,是消息还是通讯。
第二步“抓记叙要素”,这是由文体特点决定的。
因为新闻的内容,无论哪种类型,一般都离不开人物、时间、地点和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这六个要素。
第三步“理行文线索”,即领悟文章的脉络、顺序,目的是理清
作者的行文思路,借此可准确地划分全文的段落层次。
针对考试说明当中C层级的分析综合“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考点。
第四步“辨叙述方式”,即辨析文本主要采用的叙述方式,消息一般都是采用“倒金字塔”式,这跟一般的记叙文不同。
而通讯的叙述方式就比较灵活多变,有顺叙、倒叙,中间或许还会有插叙、补叙等叙述方法。
这就要求我们阅读时要特别关注了。
第五步“挖中心主旨”,目的是针对考试说明当中D层级的鉴赏评价“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和F层级的探究“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这几个考点。
第六步“析表现手法”,是从写作特点方面分析新闻的基本要求,目的是针对考试说明当中C层级的分析综合“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D层级的鉴赏评价“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和F层级的探究“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这些考点。
一般可以从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烘托、借景抒情等文学手段,锤词炼句及比喻、拟人等种种修辞手法几个角度去考虑。
但由于新闻往往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而考试时的阅读时间十分有限,因此一般宜结合新闻对象,抓其中最主要、最突出的来分析。
4.解读访谈文本的方法
(一)阅读方法
1.弄清访者和被访者的身份。
2.摸清访谈的主要话题。
3.把握访者问话的目的和被访者回答的角度。
4.体会访谈内容的社会意义。
三、调查报告(非重点)
(一)调查报告的定义
调查报告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是根据特定目的,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某一客观事物进行调查研究之后写成的书面报告。
按调查报告的性质和内容,一般可以划分为综合调查报告、典型调查报告和专案调查报告三类。
(二)调查报告的文体特点
一般来讲,调查报告的结构,由开头、主体和结尾三部分组成。
(1)开头。
就调查的一些情况作简要的说明,比如说明调查的目的、对象、经过、时间、方式、方法和结果等。
这样做,有利于作者展开和读者理解整个调查报告的内容。
还可以在调查报告的开头部分写一个类似于消息的导语一样的文字,提示一下全篇的主要内容,使读者先形成一个总的印象,以便迅速把握全文的中心。
(2)主体。
调查报告中关于事件的叙述和议论主要写在这部分里,是充分地表现主题的重要部分。
在内容安排上,主要是采取纵式、横式和对比三种结构形式。
①纵式结构。
按照调查的顺序、时间的顺序或是根据事件发生的先后过程来写。
这种纵式结构比较简单,适合表达线索单一、内容集中的报告内容。
它的特点是内容连接贯通,结构条理清楚。
②横式结构。
可以按调查的内容分为几个部分,加以叙述和说明。
这种结构比较常见,它的特点是从几个不同的角度、侧面回答问题,论述比较全面、透彻,适合表述问题比较复杂、内容层次多的报告内容。
写作时要注意安排好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清并列、从属、主次关系。
③对比结构。
即把两个不同对象加以对比来写。
从自始至终的对比中让人们认识到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做法,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结构安排上的对比是为了引起读者思想上的对比,使读者在对比中肯定所是,否定所非。
主体部分不管采取什么样的结构,都应该做到先后有序,主次分明,详略得当,联系紧密,层层深入,以更好地表现主题。
(3)结尾。
可以是总结全文,深化主题;也可以是展望未来,提出希望;可以是归纳主题,强调意义;也可以没有明显的结尾,全文由总到分,说完了事。
结尾要简短有力,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既不可草率从事,也不可画蛇添足。
“调查报告”的阅读方法
1.快速准确地把握调查报告的内容。
(1)迅速准确阅读文章第一段(开头部分),把握调查的对象、内容。
(2)阅读全文,了解清楚事件的起因、发展和结果。
注意事件的细节。
(3)重点精读一些调查者总结收集的数据,调查者发表议论的部分,深入研究其核心内容。
(4)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与其他类型的文章解读分析方法一样。
2.注意调查报告中观点与材料的统一。
调查报告的观点是在叙述中表达出来的,即在事实材料的基础上,得出观点。
因此,我们要注意在阅读中把握好文章中的材料与观点的统一问题。
3.调查报告的鉴赏评价。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主要是调查者的观点,必须认真梳理,全面把握其要素和倾向,找出他们支持自己相关观点的相应材料,分析其逻辑推理的科学性,尤其是对调查报告中的数据进行分析,然后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高考考查一般会以正面的为主。
调查报告的题材通常都是针对性极强的,与民生、国情、当前整个社会或某些阶层息息相关的,因此会产生较大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阅读时要将视野扩大,将文章放到当时社会的大背景中,联系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主流思想文化、各阶层的关注程度来进行对照,然后实事求是地进行评价阐释。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文本的某种特色”主要落实于文本的思想情感、文本风格、语言特色、设问技巧等方面。
“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首先要能指出这种特色,然后联系文章说一说文章为什么要营造这种特色,还要进一步指出这种特色的好处、效果或不足,如果能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就更好了。
4.如何对调查报告进行探究。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
”“不同的角度”可以是正面的角度、反面的角度,当事人的角度、旁观者的角度等等。
“不同的层面”指的是文本可达到的层次,如深层、浅层、实用层面、美学层面、哲学层面;可能涉及到的范畴,如政治、经济、科学、文化、风俗、娱乐、艺术、行为等。
“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就是要尽量多从上述角度揭示更多的内容。
(2)“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就是要分析归纳出调查对象的人生观,探讨他的人生价值,揭示他的这种人生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精神,在当前社会下有什么积极意义。
如果是事件调查,则更多应从时代精神的角度进行探究。
(3)“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这个考点是考查考生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和质疑精神。
要善于对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怀疑、对难点尽量依据文章或借助工具书试图解决,要善于对文章内容进行辩证分析、提出补充,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更为科学、合理的观点。
要注意的是,调查报告本身是一种极具科学性的文体,它是在事实的基础上得出观点,调查的结果本身就极具科学性,一般不能轻易否定。
对调查报告进行探究,应更多地从社会价值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进行一些社会学的原理分析,关注民生、经济,有时可以从自身的角度来对问题进行实例分析。
四、科普文章(非重点)
科普文章是介绍、普及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体,它大致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科学说明文,以传授一般科学知识为目的,要求有很强的科学性,严格遵循科学的原理,语言简洁、平实,浅显易懂;一种是科学小品文,多用文艺笔调介绍科学知识和阐述科学道理,在表达上经常凭借生动的比喻、有趣的联想,在讲清科学道理,使人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还能得到某种思想感情的陶冶和艺术上的享受。
实用类文本阅读增加对“科普文章”的考查,但是没有表述为“科技文”,意图很明显,重在强调“普”字,而力求降低“技”的意味,结合《考试说明》中的“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等要求,不难看出,如果高考涉及自然科学方面的文章,也应该以科学小品文为主,特别是那些能够体现人文关怀和科学精神的作品,出题方式也以主观笔答为主。
这是一种新的命题方式,应该进行针对性训练。
科学小品文的特点:
它是说明文的一种,它与其他说明文的不同之处,是采用了某些文学的表现手法。
文学是其手段,传播科学的知识才是其目的,所以,科学小品是文艺性说明文。
它短小精炼,也可称千字文,一篇集中说明一个问题,资料可靠,数据确凿,力求知识的科学性;它玲珑活泼,有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可叙述,可描写;它通俗生动,多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把科学融于艺术之中,富有情趣,引人入胜。
“科普文章”的阅读方法
所谓科普文章,是指通过科学浅显的语言,向普通大众介绍科学知识,解释科学现象,揭示科学原理,帮助认识科学、理解科学、运用科学的文章。
它既可以对科学原理加以解说,也能对某种现象进行科学探索,还可以反思人们在征服自然中的种种问题。
科普文章在结构上往往由表及里,层层深入;语言上则严谨准确,不失生动。
针对高考科普文章阅读的考试特点,解题方法应侧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所谓“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就是从读物中辨别各种信息的性质,筛选并整合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这是达到阅读的目的、获取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
这里所说的信息,是指通过阅读而得到的知识、消息、情报或代表某些信息的词语、符号、数据、图形等。
从文章中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必须在阅读时把注意力放在文章重要内容上。
一段或一篇文章的重要内容包括:
文章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识;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和阐述;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等。
以提取关键词而言,常用方法有以下五种:
1.研究语段话题
任何语段,无论是记叙、议论或说明,它总是围绕一个话题来展开的,体现话题的词语肯定是关键词之一。
2.寻找中心语句
有的语段有较为概括的中心句,或提取下文,或总结上文,或承上启下,我们可抓住这个句子,顺藤摸瓜找到关键词。
3.分析构段特点
每个语段的构成都有自身的特点,或总分,或分总,或并列,或偏正,或解证,或承接,等等。
不同的构成,就意味着关键词的位置不同。
比如,并列语段的关键词就常常分布在并列的各个层次中,而偏正语段的关键词一般是在正句之中,即“但”等转折连词所领起的后半部分。
4.关注层次(标点)的变化
语段内层次的变化,在一些短小的段落中有时不是十分明显。
碰到这种情况,我们可看看各个句子的主语有什么变化,整个语段有几个句末符号等。
也许从中我们可以捕捉到一些变化的痕迹。
5.注意用词频率
有时,词语出现的频率也可作为我们答题的一个参考依据,因为有些时候,作者要对重要的内容或反复强调,或多方论述,或全面介绍,这就必然导致相关词语出现的频率较高。
另外,抓主语明叙述对象、抓谓语知核心内容、抓状语辨具体条件、抓定语悟精细内涵等,对文章中相对较长且较有难度的句子细致地进行结构分析,清楚地领会句子主干及各限定成分的准确内涵,也是理解文章最有效也最迅速的方法。
经典例题:
一、豪华落尽见真淳
2009年7月11日上午9时,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季羡林先生在北京301医院辞世,享年98岁。
这是学术界的损失,更是国家和民族的损失。
就学术界普遍的看法来说,季羡林是兼容百家、学贯中外的人文社会科学界泰斗,是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其涉足学术领域之广,当世罕见。
可以说,大凡人文社会科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