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背诵60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947021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1.1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历史背诵60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中考历史背诵60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中考历史背诵60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中考历史背诵60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中考历史背诵60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历史背诵60题.docx

《中考历史背诵60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历史背诵60题.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历史背诵60题.docx

中考历史背诵60题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历史背诵题一:

商鞅变法:

⑴背景:

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出现了新兴的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

⑵变法内容:

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使秦国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作用最关键】;

②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徭役【促进经济发展,国富;】;

③奖励军功,以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特权【提高战斗力;普通人想做官必须立军功,靠耕织做不了官】;

④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加强中央集权,对后世影响最深远】。

⑶作用或意义影响:

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基础。

历史背诵题二:

甲骨文、都江堰、孔子

1.甲骨文:

商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2.都江堰——由战国时期秦国太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既消除了岷江之害,又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谨”,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

3.孔子:

春秋晚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①大思想家——“仁”和“礼”,主张“爱人”,“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②大教育家:

创办私学、有教无类(教育公平)、因材施教、谦虚好学、温故知新,老实的学习态度。

孔子言论,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

③影响:

儒家学说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

 

历史背诵题三:

百家争鸣

①背景:

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各派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

②诸子百家代表及其思想,主要有墨、儒、道、法、兵家等学派。

学派

人物

时代

主要思想

影响

儒家

孟子

战国

①“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

②“仁政”治国,轻徭薄赋。

③不过分捕捞鱼鳖,按时令进山伐树,保持自然资源持续利用。

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

道家

庄子

战国

治国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滴水穿石、以柔克刚

墨家

墨子

战国

“兼爱,非攻”,正义战争,反对侵略战争

指导发展、和平共处

法家

韩非

战国

①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倡法治;②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秦建了我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兵家

孙武

春秋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利用的思想工具是:

儒家思想、法家思想。

③影响:

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是中国古代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历史背诵题四:

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的措施

⑴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的措施:

政治

建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协助皇帝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

地方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划分为36郡,郡下设县。

(郡县制的推行对后世影响最深远)

文化

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后来又推广了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

经济

统一货币(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统一度量衡。

思想

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军事

北击匈奴,修长城;开发南疆,兴修灵渠。

⑵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历史背诵题五:

汉武帝的大一统、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汉武帝的大一统

政治

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思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孔子的学说从此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文化

大力推行儒家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

为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丝绸之路路线:

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中亚、西亚→欧洲的大秦(古罗马)。

丝绸之路的意义影响:

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公元前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

佛教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东汉明帝时的洛阳白马寺,是我国最早的寺院。

《史记》作者是西汉司马迁,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

鲁迅称它说“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历史背诵题六:

㈠三国鼎立:

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展开官渡之战,曹操获得胜利,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208年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㈡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⑴原因:

优越的自然条件。

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北民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根本原因)

⑵意义:

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历史背诵题七:

科举制度

创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废除于清末(1905)。

常设科目有明经、进士(武则天时设武举),存在1300年。

①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确办法选拔官吏。

②隋炀帝时开设进士科,我国的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③唐太宗:

扩充国学规模,进士科第一名为状元。

④武则天:

形成殿试制度,创设了武举。

⑤唐玄宗:

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大雁塔(唐代进士题名处)

⑥科举制的作用:

改善用人制度,使读书人有机会任职;促进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历史背诵题八:

唐与吐蕃的交往、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⑴唐与吐蕃(藏族)的交往(属于国内民族交往)

7世纪中期,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8世纪中期,唐中宗将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

尺带珠丹给唐朝皇帝上书说与唐朝关系“和同为一家”。

唐玄奘

⑵玄奘西行:

唐太宗时期,玄奘西游天竺(今印度),著《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他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最杰出的使者。

⑶遣唐使:

日本政府先后13次派出遣唐使到中国。

⑷鉴真东渡:

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设计唐招提寺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历史背诵题九:

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表现:

⑴农业:

南方超北方,引进占城稻,推广水稻种植;苏州、湖州成为粮仓,“苏湖熟,天下足!

⑵手工业:

丝织业继续发展,棉纺织业开始兴起,制瓷业(浙江哥窑的冰裂纹瓷器;江西景德镇成为瓷都)、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

⑶商业活动更加活跃,东京的繁荣超过唐代,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称为“瓦子”。

⑷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⑸海外贸易蓬勃发展,广州、泉州、明州等地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在主要港口设立了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⑹唐朝中后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南宋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最终完成(“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冰裂纹瓷器

 

历史背诵题十:

元朝的行省制度及对西藏的管辖

⑴1271年,忽必烈正式定国号为元,次年(1272)定都大都(北京),忽必烈就是元世祖。

(2)行省制度:

元朝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

⑶元政府设立宣政院,管理藏族地区的政务,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

⑷我国现行省级行政区划源于元朝行省制度;

⑸战国时期的秦国在商鞅变法时实行了县制,因此最早设置县的是从战国时期。

⑹秦朝秦始皇实行的是郡县制。

元世祖忽必烈

历史背诵题十一:

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⑴强化皇权。

明朝:

在中央废丞相,撤销中书省,分相权于六部,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明太祖朱元璋

设锦衣卫和东西厂特务机构,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

由皇帝直接指挥。

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

清朝:

雍正帝时增设军机处。

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⑵文化专制。

第一、明朝实行“八股取士”

A、内容:

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的范围内命题:

B、形式:

答卷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

C、作用:

①规范化,标准化。

②束缚思想,扼杀才智。

③读书人不求实际学问。

第二、清朝大兴文字狱。

A、目的:

从思想上控制知识分子。

明朝锦衣卫印

B、文字狱造成了恐怖,禁锢了思想,摧残了人才,阻碍了社会进步。

历史背诵题十二:

明清时期中外交往和冲突

(一)郑和下西洋:

⑴目的:

为加强明朝与海外各国的联系。

郑和

⑵情况:

明成祖派郑和(1405—1433)年从刘家港出发七下西洋,到1433年先后七次。

⑶结果:

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⑷影响:

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友好关系。

它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航海家早半个多世纪。

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的伟大航海家。

(二)明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

⑴明中后期戚继光抗倭:

他组建“戚家军”取得台州九战大捷,1565年基本肃清倭患。

名言: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恩负年华)。

夷岛指日本。

⑵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

郑成功于1662年打败了荷兰侵略者,收复了台湾。

⑶1553年葡萄牙侵占澳门,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

⑷清康熙帝两次组织抗击沙俄的雅克萨之战,取得胜利。

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第一个平等的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历史背诵题十三:

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史实和意义:

⑴加强行政管理:

A、确立册封制度。

顺治帝册封达赖,康熙帝册封班禅。

B、1727年,雍正帝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与达赖、班禅共管西藏。

C、1684年康熙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了台湾同内地的联系,巩固了中国的东南边疆。

⑵反击外来侵略,康熙帝时两次组织抗击沙俄的雅克萨之战。

⑶镇压分裂势力:

乾隆帝时平定大小和卓叛乱;1773年设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新疆地区,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说明新疆等地区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⑷土尔扈特回归:

1771年(乾隆帝时),土尔扈特部在渥巴锡率领下回归祖国,受到妥善安置。

蒙古族的土尔扈特部的回归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⑸意义:

巩固了边疆,密切了与内地的联系,促进了边疆的发展,从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历史背诵题十四:

㈠清朝前期“闭关锁国”:

⑴主要表现:

清初40年严厉禁海;统一台湾后,开放四个港口;后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特许由“广州十三行”经营管理贸易。

⑵特征:

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严禁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⑶影响(评价):

①对西方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②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未能适时学习先进科技,使中国逐渐落伍。

③使中国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不利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⑷启示:

开放促繁荣,闭关致落后。

只有改革开放,引进技术、经验和资金,国家才能富强。

㈡《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这是一部总结性的药物学著作,是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

㈢《天工开物》,明朝宋应星著。

该书是农业和手工业方面的著作,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㈣中国古代王朝顺序——奴隶制王朝:

夏商周;封建王朝:

秦汉(西汉、东汉);三国(魏蜀吴)两晋(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

㈤统一的封建王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