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63.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462334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2.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6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6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6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6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6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63.docx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6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63.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63.docx

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63

波峰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第I卷

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商朝人崇信多神,把占卜、

祭祀作为与神灵沟通的手段。

下列对此认识正确的有()

①使商朝王权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②商王借此强化了王权

③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④使商王决策失误,导致亡国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2.分封制也叫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

下列选项与西周分封制没有内在联系的是()

A.“裂都会而为之郡邑”B.“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

C.“周公……立七十一国”D.山东素有“齐鲁大地”之称

3、有人说:

“分封制是一把双刃剑,它同时给予中央集权和地方势力以合法性。

至于哪处势力能够在激烈的政治搏斗中获胜,那就完全要看它的实力了。

”下列地方势力的行为不具有“合法性”的是()

A.周显王三十五年,齐侯婴自称齐威王B.晋文公加派鱼盐之税

C.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进行变法D.魏文侯以吴起为将,编练新军

4、“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社会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候伯子男。

……尤其是儒家学者更是大惑不解,而且不久就大起恐慌,这简直就是打碎他们的饭碗了”。

这个时代是指

A.春秋战国B.秦代C.汉代D.唐宋时期

5、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周朝的“礼仪政治”到秦朝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

这里的现代化的内涵是

A.礼仪与政治分离B.从人治走向法治

C.国家管理制度化D.为民主政治奠基

6、许多学者认为,秦朝的建立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过去的贵族政治,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官僚政治”的最基本特点应该是

A.颁布《秦律》,依法治国B.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

C.丞相掌握大权D.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系统

7、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

“周之失,在

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

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

A.分封制和郡县制B.宗法制和郡县制

C.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8、钱穆在《中国历史政治得失》中指出:

“汉宰相是采用领袖制的,而唐代宰相则采用委员制。

”唐代宰相的“委员制”指

A.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B.相权分立制衡

C.削弱了相权D.行政权实现了真正的三权分立

9、唐朝中期,政府要在某年的春天举行一次恩科来选拔人才,按当时的制度规定其工作程序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礼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礼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礼部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礼部

10、“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这种演变说明了:

A.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下地方建制逐渐完善

B.中国古代一直在着力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C.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逐渐瓦解

D.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逐渐完善

11、史书记载“始置诸州通判,……故常与知州争权”,反映的朝代是

A.汉朝B.唐朝C.宋朝D.明朝

12、汉文帝曾派人“督监察御史”,唐朝丞相可“(弹)劾御史举不当者”,元朝规定“纠弹之官知有犯法而不举者,减犯人罪一等科之”。

这些现象说明古代监察制度

A.重视监察官员自身素质B.逐渐走向完善和成熟

C.以弹劾官员为主要内容D.以维护皇权为根本目的

13、清朝时期,中央机构理藩院的地位与六部相同,其重要职位是

A.主管边疆民族事务B.直接统帅六部百司

C.利用宦官牵制内阁D.规划边疆交通事务

14、“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始祖以其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

”这里的“官”隶属于

A.理藩院B.中书省C.行中书省D.宣政院

1

5、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A.保护鸦片贸易B.割占中国领土

C.打开中国商品市场D.争取外交礼仪平等

16、《南京条约》被迫开放

的通商口岸,主要位于

A.长江口南北诸省沿海地区B.长江两岸地区

C.长江口以北沿海地区D.长江口以南沿海地区

17、《马关条约》中,最能体现列强侵华特征的是

A.割占中国大片领土B.勒索巨额战争赔款

C.增开内地通商口岸D.允许在华开办工厂

18、鸦片战争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下列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B.形式上独立自主,实际上是帝国主义国家的间接管理

C.政治上是半殖民地,经济上是半封建

D.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国家独立自主权

19、“三国干涉还辽”是“瓜分狂潮”开端,其中“三国”是指

A.美英法  B.俄英法  C.俄日法  D.俄德法

20、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的目的是

A.与列强组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

B.承认列强在华权益,缓和与列强的矛盾

C.与列强“机会均等”,“利益均沾”

D.不再追随西方列强,实行独立的侵华政策

21、列强在近代形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的标志是

A.《马关条约》的签订B.“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

C.“二十一条”的出台D.《辛亥条约》的签订 

22、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

协定关税和□□□□□是我们近年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

□□□□□,在道光时代的人的眼

中,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

“□□□□□”应为

A.五口通商权        B.领事裁判权     

C.最惠国待遇      D.内地传教权

23、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

“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

”“在此以后”的“此”是指

A.《南京条约》丧失关税主权B.《天津条约》增开十处通商口岸

C.《马关条约》允许外国设厂D.《辛丑条约》严禁中国人民反帝

24.太平天国政权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军政合一的政权机构;一度宣布废除私营商业。

经营公营商业(后又恢复私营商业);实行“圣库制度”;设立诸匠营与“百工衙”。

实行官营手工业制度。

社会习俗上“废除买卖婚姻”,规定“凡天下婚姻不论财”。

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

A.大大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B.是空想性与进步性的统一体

C.具有日益脱离广大农民群众的趋势D.政权的性质日益趋于封建化

25.近代前期中国有份《盟约书》中表示为保卫国土,“万死不辞”,“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之延,亦应保全,不令倭得”。

它反映了

A.三元里抗英斗争B.黄海海战C.反割台斗争D.南京保卫战

26、有学者说,因辛亥革命,中国人

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

该学者强调辛亥革命

A.激发了人们强烈的民族意识B.结束了中国君主专制政体

C.促进了民主平等意识的觉醒D.推动了中国社会移风易俗

27、《瓦德西拳乱笔记》中提到:

“中国民众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机……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

……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由此可见义和团运动的作用是:

A.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

B.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C.

暴露了清政府的本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D.抗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

28、胡适受梁启超“新民”思想的影响,认为“新民”的意思是要改造中国的民族,要把这老大的病夫改造成一个“新鲜活泼”的民族。

下列史实最能体现中国的民族成为一个“新鲜活泼”民族的是

A.鸦片战争B.辛亥革命C.五四运动D.抗日战争

29、某学者评价说:

“中国统帅部以大量兵力集中淞沪,既消弱了华北抗日战力,又未保住京沪杭地区;而上海、南京失守,长江门户洞开,对武汉和华中腹地威胁极大。

”这一观点

A.赞扬了国民政府的积极抗战  B.低估了淞沪会战的战略意义

C.主张集中力量进行淞沪会战  D.主张以牺牲华北来确保华中

30、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根本原因

A.日寇扩大侵略,使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

B.各阶级人民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C.日寇侵华极大地损害了四大家族的利益

D.共产党不计前嫌,努力倡导建立统一战线

31.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大会通过了《共同纲领》,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10月1日下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

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有

①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

②《共同纲领》是当时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纲领

③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由中共党员组成,民主党派通过政协会议参政议政

④《共同纲领》中规定实行

民族区域自治

A.①③④B.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④

32.1954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有以下部分条款:

“三、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

四、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

”由此可以看出

A.政协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B.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C.政协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D.政协的职能发生了转变

33.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实现人民民主政治的形式进行了不懈探索。

对下表说法正确的是

时期

制度名称

国民革命时期

农民协会和罢工工人代表大会制度

土地革命时期

苏维埃代表会议制度

抗日战争时期

参议会制度和三三制

解放战争时期

各界(各级)人民代表会议

新中国成立后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A.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都缺乏广泛代表性

B.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探索都具有独创性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建国以前就已经开始萌芽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性质

34.《中国大趋势》的作者多丽丝·斯比特认为,中国政府非常稳定,政策非常持续,没有被竞选左右的思维模式。

西方的问题就是由于竞选导致各个党派互相竞争,他们只能通过达成共识来实施政策,而中国一直在进行长期的战略计划、规划。

这段话表明多丽丝·斯比特

A.肯定中国共产党一党执政的优势    B.认为中国中央集权制度具有积极作用

C.称赞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认为西

方制度不适合中国的国情

35.1979年1月29日,邓小平在访问美国时宣布:

“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

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

”这一主张

A.是对《告台湾同胞书》的发展B.放弃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

C.明确了“九二共识”的前提和立场D.使“一国两制”的方针正式形成

36.台湾歌手王少峰在其创作的歌曲《海峡两岸》中写道:

“相逢太美分离太痛,海峡两岸情意浓。

”如果依次审视1949年以后的两岸关系,下列解读错误的是

A.“分离”的直接原因是国共两党的内战

B.“相逢”最早应该在20世纪80年代

C.“太痛”说明两岸人民渴望统一

D.“太美”表明两岸当局都接受“一国两制”

37.1924年7月,国民党召开党员联欢会,孙中山看到衣衫不整、肤色黝黑的农民冒着烈日前来参加,兴奋地对身边的宋庆龄说,“这是革命成功的起点”。

据此判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孙中

山认识到了农民的伟大力量B.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  

C.孙中山决定建立工农联盟政权D.孙中山决定进行国共合作

38.1950年1月6日,北京市军管会颁发布告,宣布:

(1)某些外国,过去利用不平等条约中所谓‘驻兵权’,在北京市内占据地面,建筑兵营。

现在此项地产权,因不平等条约之取消,自应收回。

(2)此项地产上所建之兵营及其他建筑,因地产权收回所发生之房产问题,我政府另定办法解决之。

……”这表明当时的中国政府执行的外交方针是

A.另起炉灶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9.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评论某次国际会议时说:

“周恩来利用他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怀疑共产主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

”这次会议是

A.不结盟运动会议B.1954年日内瓦会议

C.1955年万隆会议D.1971年第26届联合国代表大会

40.尼克松在回顾1972年访华时说:

“我知道,1954

年……时福斯特·杜勒斯(当时的美国国务卿)拒绝同周(周恩来)握手,使他身受侮辱。

因此我走完梯级时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

当我们的手相握的时候,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尼克松与周恩来握手意味着美国彻底放弃了遏制中国政策

B.省略部分应是万隆会议

C.中美关系对20世纪70年代的国际关系有重要影响

D.尼克松否定了福斯特·杜勒斯的对华态度

第II卷

二、非选择题(41题20分,42题20分,共40分。

41.“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中国作为一个

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在政治制度创新方面多有建树,而且其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

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民族不可比的。

阅读下列材料:

(20分)

材料一:

 

材料二:

(秦朝初年)“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

材料三:

(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

材料四:

(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

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檐曝杂记》

材料五:

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曾这样评价当时中国的君主专制:

中国政府只有在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是管理家政。

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

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中的示意图,指出图一、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哪两个朝代开创的?

图二所示的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什么?

(3分)

(2)材料二中的“上”指谁?

他推

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

你怎样认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影响?

(7分)

(3)明清时期是中国专制时代的晚期,材料三、四反映出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新的变化?

说明其反映的本质问题。

(5分)

(4)你同意材料五中孟德斯鸠的观点吗?

说明理由。

(只答观点,没有阐述理由,不得分)(5分)

42.(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行政权力的运行机制以君主权力独占基础上的分权辅政为基本特征。

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①或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②或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

——摘编自赵沛主编《中国古代行政制度》

材料二

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十六条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三十条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四十九条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

第五十一条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第五十二条法官在任中不得减俸或转职。

非依法律受刑罚宣告或应免职之惩戒处分,不得解职。

惩戒条规以法律定之。

——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依据材料一,概括君主专制背景下分权辅政的两种模式。

(4分)结合所学用史实说明材料中两种模式(10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中华民国政治体制的特点。

(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体制与中国古代的权力制衡体制有何不同?

(4分)

 

波峰中学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答题纸

一、请将选择题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

二、非选择题。

41.

(1)

 

(2)

 

(3)

 

(4)

 

42、

(1)

 

(2)

 

波峰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答案

选择题:

1-5DAABC6-10BABBD

11-15

CBADC16-20DDCDC

21-25BBCBC26-30CADBA

31-35DDCAA36-40DABCC

非选择题:

41、答案:

(1)图一所示政治制度开创于秦朝,(1分)图三所示政治制度开创于元朝。

(1分)图二所示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三省六部制。

(1分)

(2)“上”是指秦始

皇。

(1分)他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郡县制。

(2分)积极影响: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对于巩固国家统一,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4分)

(3)材料3反映了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中国的丞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达到新的高度。

(2分)材料4反映了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2分)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专制皇权加强,发展到顶峰。

(1分)

(4)同意。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表明封建制度衰落。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使中国的民主制度久久不能形成,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

也是近代中国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

(5分)

42.

(1)宰相相互牵制、监督;(2分)在正式体制外设非正式机构。

(2分)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度,三省相互牵制、监督;宋朝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4分)

汉武帝重用身边的近臣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学生回答“中外朝制度”亦可)。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设置内阁制度,清朝设立军机处,加强君主专制。

(2点6分)

(2)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立。

(或“三权分立”)(2分)

中国古代的权力制衡体制维护君主专制。

(2分)

中华民国的政治体制反对专制,维护民主政治。

(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