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新闻评论跟踪对点练最新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
《第二单元新闻评论跟踪对点练最新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单元新闻评论跟踪对点练最新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单元新闻评论跟踪对点练最新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新闻评论跟踪对点练
一、阅读下面一则新闻,为其拟定一个标题。
(不超过15个字)
新华社北京2月28日电 根据教育部网站28日公布的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实施方案,各地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将学雷锋活动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纳入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评价体系。
根据方案,全国青少年学生要广泛开展以“弘扬雷锋精神,做全面发展一代新人”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广大教师要广泛开展以“学习雷锋,为人师表”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教育系统广大党员干部职工要走近学校,走近师生,走访家长,做实事,惠群众。
方案要求组织开展以学雷锋为主要内容的志愿服务。
方案强调要深入推进以雷锋精神为重要内容的校园文化建设。
方案还提出要开展“雷锋式学校”“雷锋式班级”“雷锋式青少年”创建和命名活动。
把雷锋精神研究纳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和全国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鼓励、支持学生成立雷锋精神研究会等学生社团等。
【答案】 学雷锋将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5题。
梦境沉入洪水的暂安一夜
[美] 丹·卢泽德
现在是星期日的子夜时分,发这份急电的时候,街道一片沉寂。
但是在城市中心,人们的心碎了。
家园沉入水里。
汽车也被淹没,房子里黑漆漆的空无一人,而家具漂在水上。
缓缓上涨的水在防护墙上发出阴险的响声。
但是人已撤离的地区静悄悄的。
一切都很平静。
这是耳闻目睹到的场景。
但是,当城市里运沙袋的英雄们躺下来休息时,1982年的这场洪水造成的难民们还处在混乱中。
他们今夜睡在坑坑洼洼的陌生的小屋里,房间里的地板上铺着亚麻油毡。
在教堂中心,当焦虑不安终于被疲倦所压倒,人们开始沉入睡眠,怀着感谢和平静。
还有上百张或者更多的床铺放在搭得形形色色的房子里,以防备还有大雨的预言实现。
此时此刻,据说有3000人已被迫从他们的家里撤出来。
大多数人是附近的老住户,位于这座城市的三条河的两岸。
主要是在城市的这个地区的人,吸纳洪水中救出难民。
疲倦的海军陆战队士兵、消防队员和志愿者们赶来照顾难民,帮助麻烦的,不情愿离开的人到小救生筏子上,一次又一次把这些人运到高地上,其他的交通工具在那儿等着。
现在是午夜,城市中心人已撤离的部分沉入一片黑暗。
断电、停气,正常的一切都不再存在。
那些及时站出来的人——用沙袋和临时垒起来的土堤同洪水搏斗——仅仅是在等着河水涨到顶点。
他们的家得以幸免。
现在,他们的自信又恢复了。
他们今晚睡在自己的床上。
但是他们也担心,城市还能承受多少水?
雨在夜空中潜伏着。
在河西边,令人心碎的程度最深,损失最为严重。
在莫米和圣乔,水逼近防洪堤顶部。
居民们爬到防水墙上查看水的最高线,他们在寻找希望的迹象。
看到防洪堤还牢固的地方,他们就觉得有了希望;哪里防洪堤出现了缺口,哪里的希望就像耗子一样淹没在水里。
难民们今天晚上讲了上千件事,都是他们看到和听到的。
有个人想起万布林大街上的一幢房子,那儿阳光似春天般地暖暖地照在明亮的黄砖围墙上。
一对上了年纪的夫妇在他们的小黄房子的前院里等待着。
那位绅士坐在走道上的一把黄色椅子上,膝盖上横着一根拐杖。
他的妻子黄色的头发已经斑白,站在那儿望着奇怪的人来来往往。
他们是一幅岩画,一张发黄的照片,不合时宜。
隔着一个街区的距离,水正沿着大街向他们逼近。
这个女人只会说结结巴巴的英语,她的丈夫只是点头。
糟透了的洪水,唉,糟透了的洪水。
水有多高了?
耸耸肩,他们不得不离开吗?
一个虚弱的、不安的微笑。
谁知道呢?
她说。
谁知道呢?
邻近防洪堤的莫来地区,河水在那儿最宽也最深,低吟的河水在黑暗中翻滚。
几乎没有人站在街灯下的防洪堤上。
现在没有这个必要。
他们感到安全。
在像口袋一样的湖边地区,两条河的拐弯处,水没有漫出河道。
这里有一种乐观的信念。
星期六夜里难以入睡的焦虑结束了。
那里没有搭起的小屋子,也没有因洪水损害生活而感到的痛苦。
他们暂时逃脱了洪水,但是洪水就在眼前。
现在,午夜过后,城市沉入梦乡,3000名难民安顿下来,得到了食物供给。
仍有两个世界存在着。
湿和干,高地和低地。
两个世界被汹涌的河水和桥分开。
两种运气。
好运气和坏运气。
明天有希望达到河水顶点。
达到顶点,水就会退下去,无家可归的人会忘掉痛苦的记忆。
然后将重新挖掘出这些记忆加以回想。
但这都是明天的事了。
今夜仍有不安的睡眠,陌生的床铺,这场战斗的奇怪的空虚感——一部分失掉了,一部分赢得了。
今夜,在城市中间,仍然有破碎的心灵。
但是最坏的事已经过去了。
街道安静下来,一切都那么平静。
(选自《韦恩堡新闻哨兵报》,1982年3月15日,李予阳译)
新闻背景:
在截稿时间的巨大压力下对重要事件的余波和未来发展做出展望,这是对新闻记者的一大挑战。
如果这种事件是一起严重的自然灾害,这么做难度就更大了。
美国印第安纳州《韦恩堡新闻哨兵报》的专栏作家丹·卢泽德却做到了这一点。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全文以“市民暂时逃脱洪水和洪水就在眼前”为线索,中间穿插白天救援工作的背景材料,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主题。
B.文章一开始就切入现场,通过作者的观察提供给我们一个大环境:
街道一片沉寂而洪水发出阴险的响声,人们将要睡去但内心十分担忧。
C.作者用人们休息时表面的平静衬托出与洪水搏斗一天后的暂时松弛与内在的紧张,体现了作者的乐观推想:
洪水明天就会退下去。
D.这篇新闻报道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洪灾过后的现场,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细致的观察力、敏锐的洞察力和高超的写作技巧等。
E.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写了市民们破碎的心,这样使得文章首尾照应;同时行文中作者使用大量的渲染手法来表现灾区市民的危险处境等。
【解析】 A项,文章的主题是“市民暂时逃脱洪水和洪水就在眼前”,而不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C项,“体现了作者的乐观推想”错,描写市民休息的内容主要表现了对市民的同情,且作者并没有推测明天洪水是否会退下去。
E项,文章没有使用渲染的手法,都是通过客观的描写来表现灾区的情况。
【答案】 BD
3.新闻中对万布林大街上一对老年夫妇的两段描写的具体作用是什么?
【答案】
(1)表现家园的美好。
以此对比洪灾之后城市的糟糕情况。
洪水到来之前那对夫妇春天般的庭院体现出一派安详的气氛,衬托出没有洪水时家园的美好,并以此对比,表现洪灾带来的损失。
(2)凸显紧张气氛。
中间插入洪水离他们只有一个街区并缓慢逼近的描写,营造出紧张的氛围。
(3)表现了灾民对洪水即将到来的担心和无能为力。
4.简要说明文中画线语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和具体含意。
(1)哪里防洪堤出现了缺口,哪里的希望就像耗子一样淹没在水里。
(2)低吟的河水在黑暗中翻滚。
【答案】
(1)比喻的修辞手法。
写洪灾中的人们对防洪堤的重视以及对防洪堤出现缺口的惧怕心理。
(2)拟人的修辞手法。
表现水势的凶猛和浩大,并暗示灾难可能再次到来。
5.本文的题目有版本翻译为“洪水毁家园,灾民夜难眠”。
你认为两个题目哪个更好?
请结合文本简要探析。
【答案】 (示例一)“梦境沉入洪水的暂安一夜”好。
(1)概括了新闻的主要内容。
这篇新闻主要描述了人们遭遇洪灾以及晚上入睡的情况,题目中“梦境”指灾民以及救灾人员在夜晚已经进入梦乡,而“沉入洪水”表明入睡的具体背景。
(2)表现了灾民的精神状态。
“暂安一夜”指灾民逃脱洪水后的暂时安定,虽然情况不容乐观,但最坏的事情已经过去了。
(3)表现了对事件发展的预测。
这是一起严重的自然灾害,因为天气的变幻无常,很难确定未来的情况,而题目中的“暂”字表现了对现实情况的推测,今晚是安定的,但明天如何不得而知,体现了作者对未来的忧虑。
(4)表现了对灾民的同情。
洪灾之后,作者希望灾民们能够暂时休息,并希望河水到达顶点后能退下去,大家都能安定地生活。
(示例二)“洪水毁家园,灾民夜难眠”好。
(1)涵盖了新闻的主要内容。
这篇新闻报道了该地区灾民受灾的情况和灾民被安顿下来后的情况,这个题目比较全面地概括了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2)形象地表现了灾民灾后的精神状态。
洪水使灾民们失去了一切,他们虽然已经脱离危险,但毕竟情况不容乐观,仍担心明天河水到达顶点后是否能退下去等问题,所以即便睡着了,也是不安的睡眠。
(3)表达对灾民的强烈关心。
新闻不仅报道洪灾的相关情况,更主要的是表现了对灾民的关心。
报道中灾民晚上休息的特定场景就体现出了这一点。
(4)整齐,有文采。
这个题目十分整齐,且“园”“眠”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容易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雷锋精神的当代性
每年3月5日前后,各地都会举行一些学习纪念雷锋的活动,今年似乎比前些年“热”得早些,声势也来得更大些。
原因或有很多,但其中之一在于,在当代,我们仍然需要雷锋精神,它折射着人性的真实需求与普遍的道德情感。
内涵丰富的雷锋精神,曾在不同的年代获得不同的阐释,并为不同的人们各取所需。
笔者以为,雷锋精神是最高道德与最低道德的奇特结合,它似乎具有一定的“神性”,但更有丰满的“人性”。
实践证明,不是所有人都能完整地复制或呈现雷锋精神,但这丝毫无损于雷锋精神的恒定价值。
作为一个巨大的客观存在,雷锋精神至少表明人在道德实践中可以而且已经达到了一个怎样的高度。
而雷锋精神感人至深的地方,正在于它体现了一个普通人所可抵达的道德境界。
雷锋不知疲倦、永不满足地做好事,成为好人的代名词和指南针。
“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此类形象的过往流行语所指代的图景,至今仍使人心驰神往。
在世俗化的层面,雷锋精神实可化为永不停歇的向善、行善,而这正是可以超越社会形态和人作为历史性存在的道德精神与道德实践。
因此,雷锋精神无可置疑地具有当代性,而人人皆应、皆可学雷锋,不过是现实中人的内在需要与客观诉求。
然而,在今天,学雷锋做好人好事却仿佛会遭遇“道德风险”,甚至被得到救助的人反咬一口,不得不寻求法律手段来解决道德层面的问题。
这自然不是雷锋精神的尴尬,不过是当下人们道德状况的一种反应。
所谓道德风险,可能因个别公共事件被放大,却未必是纯然的想象之物。
古往今来,积德行善的人得到的回报并不总是鲜花与掌声。
即以雷锋而言,由于经常舍己为人,当时便有人说他是“傻子”,但如果不是“甘心愿意做这样的‘傻子’”,雷锋也就不成为雷锋。
也许,在雷锋精神的烛照下,现在的人们更需要的是审视自己的内心,改善对他人的道德预期,不因喧哗而动摇向善的意志。
在学雷锋活动中,人人都可以成为主体,而在所有的主体中,党员干部又是最重要的主体。
如果各级党委政府没有为党员干部学雷锋制定任务、目标、举措,就很可能造成一种误会或错觉,似乎学雷锋只是普通公民或中小学生的事。
事实上,不少人已有类似观感和议论,这不利于学雷锋活动深入开展,同时也提醒各级党委政府应及早为党员干部践行雷锋精神做出制度化安排。
一个雷锋只能令人惊喜,千万个雷锋成长的社会才有光明的道德前景。
个体的道德实践,从来都是构建公共道德的重要基石。
以雷锋精神为起点,以官员道德建设为先导,才有可能建成合于时代的道德共同体。
(选自新华网)
6.作者认为在当代我们仍然需要雷锋精神的原因是什么?
(4分)
答案:
雷锋精神折射着人性的真实需求与普遍的道德情感,是现实中人的内在需要与客观诉求。
7.在第二、三两段中,作者阐释了雷锋精神的丰富内涵,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内涵。
(4分)
答案:
①雷锋精神是最高道德与最低道德的奇特结合,有丰满的“人性”;②雷锋精神体现了一个普通人所可抵达的道德境界。
8.作者认为在当代应如何学习雷锋精神?
(4分)
答案:
①审视自己的内心,改善对他人的道德预期,不因喧哗而动摇向善的意志;②在学雷锋活动中,人人都可以成为主体,而党员干部又是最重要的主体,各级党委政府应及早为党员干部践行雷锋精神做出制度化安排。
三、阅读下面一篇新闻评论,完成后面的题目。
(12分)
春节文化消费:
热现象的冷思考
鲁元珍
出境游超越境内游,墙外花儿为何红
[数据] 据国家旅游局发布的信息,今年春节假期,全国共接待游客3.02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651亿元。
北京、天津、承德、秦皇岛等39个重点旅游城市,共接待游客1.12亿人次,其中过夜游客为2172万人次,一日游游客为9000万人次。
以前,提起春节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回家过年。
如今,一家人旅游度假开始成为过年的时尚选择。
近年来,春节旅游人数不断增长,特别是以家庭亲子为主题的休闲旅游产品迎来了消费高潮。
据某旅游网站发布的大数据信息,春节期间周边游出游人次同比增长三倍多;在线预订自由行占比98.7%,创历年新高;古镇旅游、冰雪旅游、乡村游、温泉养生游等主题的旅游产品备受青睐。
不过相比之下,出境游的火爆更引人注目。
据各大旅游网站发布的统计数据,近六成的春节游客选择出境旅游。
中国旅游研究院和携程发布的报告显示,2016年春节出境游人数预计将达到570万到600万,如果以人均旅游相关费用1.5万元计算,中国游客春节出境花费或将达到900亿元。
随着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许多国家推出的“中国年”活动别具风情:
日本、韩国、泰国等周边国家的庆典活动充满中国传统文化色彩,悉尼歌剧院点亮了“中国红”,英国伦敦安排了舞龙舞狮、书法展示等一系列迎春活动……异国情调的新奇,旅游服务的到位,整体气氛的平和安静,都在吸引我国游客的目光。
可以看出,许多国家抓住了中国的旅游市场。
我国游客越来越喜欢出国过年,由此反观,国内旅游市场存在的问题值得反思。
传统民俗年味浓,何处寻觅不一样的“年味儿”
[案例] 来自四川的张先生今年第一次留在北京过年,逛一逛北京的庙会是他期待已久的新春“节目”。
“早就想感受一下老北京的年味儿了。
”张先生说,几天时间里,他和朋友逛遍了地坛、八大处、陶然亭等公园的庙会,既看到了很多精彩的民俗表演,又品尝了迥异的各地小吃。
近年来,春节的庙会、灯会、展览成为人气最旺的活动,无论本地人还是外地游客,越来越多人选择通过体验传统民俗,过个有“文化味儿”的春节。
在北京,近百家博物馆迎来客流高峰,迎客145.9万人次。
在天津,很多传统曲艺场馆座无虚席,热闹非凡;一场场传统花会上,秧歌、竹马、高跷、腰鼓等精彩的民间艺术表演引得阵阵喝彩。
在凤凰古城,景区内每天好戏连台,梅花桩舞狮、凤凰阳戏、凤凰文茶灯、凤凰傩堂戏等富有本土民俗文化的地方戏,吸引了大量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
不过,也有不少游客抱怨,有些庙会的商业气息越来越强,相似的小吃烤串,昂贵的纪念品,让人感到与过去“正宗”的民俗相比变了味儿,多了“商业味”,却少了“文化味”。
而有些庙会等活动秩序管理不佳,造成客流拥挤,也大大降低了消费者的体验满意度。
“互联网+消费”升温,年俗之变剑指何方
[数据] 春节期间参与互联网平台抢红包活动的人数、红包数量创下新高:
除夕当日,微信红包参与人数达4.2亿人,收发总量80.8亿个,是去年的近8倍;QQ红包总用户数为3.08亿人,收发总量42亿个;支付宝“咻一咻”总参与次数达3245亿次,是羊年春晚互动次数的29.5倍。
如今说起春节,许多年轻人想起的不再是放鞭炮、看春晚,而是“抢红包”。
互联网支付平台的兴起和流行,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人们的消费习惯。
春节期间是消费需求最旺盛的时期之一,如今,亲友拜年、购买年货、娱乐休闲消费、订机票和火车票等以往春节必备的环节也变得更加方便且更具有时代感。
足不出户购物既节省了时间与精力,又可以有更多更全的选择。
春节前期,各大电商纷纷主打“春节不打烊”购物主题,开展了网络年货节,不少“网上赶集”“网上超市”等活动也提供了应有尽有的春节“必需品”。
阿里巴巴发布的《中国年货大数据报告》显示,2016年1月17日到1月21日阿里年货节期间,人们累计从淘宝、天猫、聚划算和村淘上买走了21亿件年货,相当于每人购买了1.5件年货;如果按照阿里巴巴平台上活跃用户数4.07亿人计算,则相当于每人买走了5.2件年货。
同时,春节期间的O2O(线上到线下)服务也更加普遍。
一些服务类APP在年轻人中间成为“时髦”。
如通过APP请家政上门清扫房屋、请大厨到家中做年夜饭、请造型师上门服务等。
许多超市、商场等实体店抓住了假期节点与微信、支付宝等网络支付平台展开合作,推出了各式各样的促销活动,通过打折优惠促进节庆消费。
对此,也有不少人质疑:
“手机一族”降低了亲友在现实中交流的频度,以往准备过年的许多“必备科目”都打了折扣,冲淡了过年应有的韵味儿;非理性消费增多,网络消费安全意识薄弱导致新隐患……
(选自2016年2月18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9.下列对文章的表述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题目为“春节文化消费:
热现象的冷思考”,三个小标题都是前一句是“热现象”,后一句是“冷思考”,指向明确,匠心独运并发人深思。
B.在调查中,记者在每部分之前加了“数据”或“案例”增强材料的真实性,使其具有更高的可信度,更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C.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因此我国游客喜欢出国过年,由此我们要反思国内旅游市场存在的问题。
D.有些庙会的商业气息越来越强,让人感到与过去“正宗”的民俗相比变了味儿,多了“商业味”,却少了“文化味”。
解析:
选C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不是国人出境游的唯一原因。
10.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最近几年,春节黄金周出游人数、旅游收入稳步增长,这表明春节旅游度假如今已经成为人们过年的时尚选择。
B.随着中国春节旅游人数的攀升,国外许多国家推出了别具风情的“中国年”活动来吸引中国游客观光。
C.来自四川的张先生留在北京过年,体会老北京的年味儿,这说明外地人比本地人更喜欢过一个有“文化味儿”的春节。
D.互联网支付平台的兴起和流行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消费习惯,由上街逛超市购买年货转变为网上购买年货。
E.除夕当日,微信红包、支付宝“咻一咻”等网上手机活动再创新高,大家热衷抢“网络红包”,因其是一种娱乐方式。
解析:
选AB C项,“这说明外地人比本地人更喜欢过一个有‘文化味儿’的春节”错,参见原文“无论本地人还是外地游客,越来越多人选择通过体验传统民俗,过个有‘文化味儿’的春节”;D项,“彻底”错,原文是“不知不觉中改变着人们的消费习惯”;E项,“因其是一种娱乐方式”原因概括不全面,应该还有传统过年发红包的习俗等其他因素。
11.有人说“年味儿”变了,有人说“年味儿”没变。
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5分)
答案:
①年味儿没变:
在国外旅游过春节,依然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春节期间,传统文化艺术依然吸引人们;网上购买年货、抢红包,本质上还是人们对于年俗习惯的一种热爱。
②年味儿变了:
以前人们过年重乡土、团圆,现在外出旅游是时尚,少了家的氛围;以前人们过年注重吃穿住行,访亲探友,现在人们喜欢刷手机,抢红包,通过网络拜年;有些新时尚商业味儿太重,冲淡了过年韵味儿。
③变与不变之间体现的是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多样化趋势。
新的年俗正在形成,人们要努力适应变化,同时也要有新的思考。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12分)
高考成绩“走出去”很重要
日前,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于继海在2015中国教育国际化研讨会上透露,教育部正在推动我国高考成绩得到国外认可。
据记者了解,我国已同俄罗斯、美国、欧盟等建立起高层人文交流机制,教育部希望通过这些平台进一步推进教育交流合作。
高考成绩在留学中的作用初具效力
“我们最想做且开始启动的就是,推动我们的高考成绩让国外认可。
”于继海在该论坛上说,这方面的工作已在进行中,但距离目标尚有较长的一段距离。
这一动态旋即引起公众高度关注,因为高考成绩“走出去”,就意味着会对高中毕业生留学产生较大影响。
记者为此第一时间联系教育部国际司,希望就目前中国高考成绩获国外认可程度及教育部后续举措进行深入采访,但截至发稿,采访申请未获回应。
不过,据记者粗略统计,目前中国高考成绩在留学中的作用早已初具效力。
5月初,美国旧金山大学校长菲茨杰拉德在北京宣布,中国高中生从2015年起可以凭高考成绩直接申请入学,无须再花时间准备托福、雅思等考试。
更早前的2012年,澳大利亚名校悉尼大学宣布认可中国高考成绩,并公布了面向我国各省市学生的分数线,基本与各地本科一批次录取线持平。
过线学生不需要再读预科,当然,除了高考成绩,学生还要具备语言成绩以及经济等其他条件。
此外,中国高考成绩在申请许多国家的高校时都有用。
“这是国外高校对我国中等教育水平的认可”
“外国高校认可高考成绩,应该说这是国外高校对我国中等教育水平的认可和对高考可信度的认可。
”北京交通大学国际教育交流中心主任刘彦青说。
事实上,全球各国之间互认高考成绩的情况并不多,因为教育体制不同,有的国家甚至没有统一高考。
刘彦青介绍,我国高校招收留学生也不要求学生在本国的高考成绩,通常只是要求提供在本国高中的学习成绩,然后通过入学考试或者试读等方式选拔。
目前清华、北大等高校采用入学考试制度,北交大采取试读制度,试读一年修不够学分的学生会被劝退。
刘彦青说:
“不要求国际学生的高考成绩,主要是因为我们不了解他们的高考体系,也不了解他们的成绩后面说明的东西。
比如我们招收60个学生,可能来自30个国家,没办法了解30个国家的高考。
”
“来我国留学的生源目前还没法和美国等国家相比,我们出去留学的生源相对来讲非常庞大,比如澳洲,留学市场在其GDP中占很大比重,它要吸引更多中国留学生,同时要保证生源质量,所以参考我们的高考是很好的选择。
”刘彦青说。
让更多海外高校“认识”高考
中国高教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厦门大学教授刘海峰认为,推动高考成绩“走出去”很重要。
“实际上我国的高考非常严格,难度很大。
成绩基本对应着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
但是国外对我国高考的了解不多。
我国的学生留学主要去往西方发达国家,他们多数依据托福、雅思、SAT等语言考试来选拔学生。
”
“现在,国外高校越来越多地知道中国高考,他们对我们这种严格组织的、上千万人同时参加的大规模考试很惊讶,让他们无法忽视高考的水平和效果。
高考对数理化等学科的考查水平完全不亚于外国大学的入学考试,这是语言考试没有的。
”刘海峰说。
菲茨杰拉德也说:
“对于中国学生而言,高考能测试出学生是否精通一个指定的整体知识体系,以及他们是否具备刻苦学习并坚持到底的品质。
”这意味着高考的质量评价正在得到国外高校的认可。
但也有人指出,需要理性、正确地看待这种认可。
因为和我国以高考成绩作为唯一录取依据不同,国外高校普遍实行自主招生,入学评价的依据各不相同。
即使认可高考成绩,也不会直接按照高考成绩录取,但是不可否认,这对中国高考的健康发展有所裨益。
“早前我们重视国外对我国高等教育学历的认可,所做的推动也比较多,也就是我们高等教育的出口处推动比较多,现在相当多的国家认可我们的本科、研究生学历,中国的本科生可以直接申请读国外学校的研究生。
但是高等教育的入口处推动工作做得不够,加强这一方面很有必要。
高考一个巨大的功能是,以考促学,国外高校越来越认可高考成绩,意味着对我国基础教育乃至高等教育的质量越来越认可。
”刘海峰说。
(选自《光明日报》2015年5月29日,有删改)
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国教育部推动我国的高考成绩“走出去”,将会对我国高中毕业生留学产生较大影响,因此这一动态引起公众高度关注。
B.如果国外的大学宣布认可中国高考成绩,那么他们在录取我国的学生时,将与各地本科一批次录取线持平,过线学生也不需要再读预科。
C.因为各国的教育体制不同,我国一些高校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