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教学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实践与思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459755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科学教学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实践与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初中科学教学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实践与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初中科学教学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实践与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初中科学教学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实践与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初中科学教学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实践与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科学教学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实践与思考.docx

《初中科学教学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实践与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科学教学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实践与思考.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科学教学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实践与思考.docx

初中科学教学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科学教学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科学学习过程中,无论与他人合作的过程,还是科学探究的过程,还是教学评价的过程都离不开表达。

科学课程目标中也明确指出:

“能用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方式表述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然而从教学实践来看,农村中学学生在表达方面的能力是非常欠缺的。

面对这日益突出的矛盾,本文结合教学实践,通过赏析、对比、实践等策略来提升学生科学表达的能力。

  【关键词】初中科学教学表达能力策略实践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141-03

  表达能力是人们运用一定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思想、观点、意愿等的一种能力。

科学表达能力主要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而这种能力正是“自主、合作、探究”这一新课程理念得以达成所必须的。

课程目标明确指出:

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必须发展学生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并能认识到表达和交流对科学发展的意义。

新课标科学考试说明《浙教版》也对“表达与交流”达成的目标明确指出:

1.对所提出的问题、研究的内容、观察到的事物作有条理的的、科学的概述。

2.运用文字、符号、图表、模型等解释并概括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3.理解表达和交流对科学探究的意义。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容易忽略这一点。

从而使得很多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表现出心里知道,但表达不到位、不全面或者缺乏条理等现象(本文所指表达都是在已知的基础上)。

例如2008中考第37题土培塘桥拆迁问题,问:

若要使桥同时脱离桥墩两船应怎样排水?

经调查,很多学生说成了“相同的时间,排相同的水”。

仔细思考一下只是讲到了“同速”,而未提到“同时”,尽管好像是说了。

那么如何通过课堂教学来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呢?

  一、在赏析中积累科学表达的元素

  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和任何一种学习过程都一样,都应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

必须有一个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发展的过程。

教师在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过程中不应操之过急,初始阶段应主要以感受、体验为主。

而教学中学生最好的学习材料无疑应是参考答案了。

特别是作业本和中考试卷的参考答案完全可作为学生学习的范例。

当然这里的参考答案不仅指作业本、各种课外资料、试卷等文字资料的参考答案,同时还包括课堂教学中教师预设的答案、学生回答中较为标准的答案,以及教科书上的概念、原理等。

教师只有引导学生赏析参考答案,积累科学表达的要素,才有基础去实现更好的自我表达。

  1.术语的积累

  很多学生在表达的过程中,口语化现象比较突出。

这可能与农村学生从小使用方言有一定的关系。

而科学的表达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每一个概念、术语、符号在科学学科中都具有特殊的意义。

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都必须注意专业术语和符号的准确性,这样才能在信息的交流中被他人所理解和接受。

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赏析参考答案是专业术语和符号积累的重要途径。

(这里讨论的不包括科学概念的学习)

  例如学生在实验设计方案中描述仪器“倒置”时,通常说成“把某某仪器倒过来放”,而在探究影响微生物的生长因素的实验方案书写中用了“倒置”一词。

只要教师善于引导,让学生感受这个词汇的简洁与准确性,并尝试用“倒置”一词和自己方案中的用词加以比较,学生在两者对比中就会感受到如何表达更科学、更简洁。

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无论作业本、教科书上出现的专业术语(特别是与方言出入比较大的),让学生像读书卡一样摘录下来,做一个积累,以便日后用到时可以运用。

  

  

  

  

  

  

  

  

  

  

  

  

  

  既然是欣赏,教师的引导和示范就很重要。

因为学生口语的使用几经是成为了一种习惯,要纠正过来比较困难。

只有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术语的准确、简洁、方便,才有可能使得学生发之内心的去纠正。

同理积累也很重要,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作笔记的习惯。

把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觉得比较精练的词汇积累起来,并鼓励在今后的学习中迁移应用。

  2.表达方法的积累

  科学的表达方法和过程是有据可查的,一般都需要描述:

某个对象在什么条件下(某个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导致了什么结果。

而我们的学生很多时候就会断章取义,仅仅是表达了其中某个环节。

因此为了让学生比较完整的表达,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对参考答案进行解析,引导学生明确过程中的各环节。

最后达到学生自己在表达的时候,也能进行模仿。

  例:

2005年中考第31题:

今年冬天杭州市气温较低,有不少天的气温低于0℃。

2月的一天,周老师早晨起床后发现家里的水管被冻裂了,水流了整个房间,马上去关总阀。

可由于进水阀长期不用已生锈拧不动了,周老师急忙找了一块毛巾裹着阀门再拧,可还是没拧动。

于是周老师将毛巾在阀门上缠上几圈,再用力去拧,终于将水阀关闭了。

了解上述事实后请回答以下问题。

  

(1)请用学过的科学知识解释周老师家的水管为什么会被冻裂?

____。

  

(2)周老师在关阀门的过程中用到了哪些物理知识?

____。

  参考答案:

(1)因气温低于0℃时,已达到水的凝固点,水管内水要结冰,而水结冰后其体积要膨胀,膨胀所产生的力会将水管胀裂。

  师:

为什么要说“因气温低于0℃时,已达到水的凝固点”?

可以省略吗?

  生:

表示达到了结冰的条件(条件)。

少了这个条件就不一定会结冰。

  师:

“水管内水”指的是这个变化中的研究对象,能不能少?

为什么?

(对象)

  生:

不能,因为其他地方的水结冰,不会破坏水管。

  师:

体积膨胀能不能少?

(原因)

  生:

更加不能少,这是水管破裂的原因所在。

  师:

为什么还要说“膨胀所产生的力会将水管胀裂”(原因、结果)

  生:

导致水管破裂的直接原因是“力”。

  或许有的教师认为这不是在教科学,而是在教语文。

其实不然,如果不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系统的来解读参考答案,学生是不会看出其中的门道的。

也只有这样,通过一段时间的欣赏,学生就会逐渐感悟到科学表达的一般过程,以至于在日常练习中模仿使用,最后达到定型的目的。

  3.表达模型的积累

  在教学中,很多问题的表达从参考答案来看是有一定模型的。

特别是一些比较复杂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中不妨让学生通过赏析这种模版,积累模版。

可以在遇到相同问题时可以套用。

尽管这种模版适应对象很单一,但作为复杂问题的表述也未尝不可。

  例:

利用惯性解释现象。

  教学中有这样一个问题:

锄头松了,将锄把在石头上撞几下,就会套紧,试分析其中的道理。

  参考答案:

锄原来是运动的,撞击时,锄因受力而停止,由于锄头的惯性,要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继续沿着原来的方向运动,结果就套紧在锄把上了。

  教师首先让学生仔细阅读参考答案,可适当比较。

然后教师分析参考大案:

锄和锄头看做两个物体,先一起运动,后来由于其中一个――锄头受到外力作用改变了运动状态,由运动到静止,而另一个物体锄柄由于惯性,继续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继续向前,导致了锄头被套紧。

  教师:

看看,用惯性解释相关现象表达时一般分几步?

  学生:

第一是原来的运动状态,第二是其中一个受到外力作用改变了运动状态。

第三是另一个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状态。

第四是导致现象的产生。

  师:

大家总结的不错,用大家总结的方法来解释一下“拍打衣服,灰尘掉下来”这一现象。

注意这里的两个对象是?

  生:

衣服和灰尘。

  生1:

第一衣服和灰尘本来是静止的;第二衣服受到拍打而运动;第三灰尘由于惯性保持静止;第四所以就从衣服上掉下来。

  师:

不错,不过一、二、三、四自己心理知道就可以,不用说出来。

  还有例如“解释电磁继电器的工作原理”、“解释大气压引起的现象”等等。

尽管这种方式仅仅局限于某个问题,但是学生在总结方法时,自然形成了表达的一般方法,更为重要的是教会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对学生表达的逻辑性作用是巨大的。

当然,为了使赏析达到最大限度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要让学生从赏析参考答案中积累表达的要素,教师必须充分提供学生赏析的机会。

把各种参考答案通过口头陈述、印制、多媒体展示等方法呈现给学生。

比如作业本的参考答案虽然是要上交,但是批改以后或者一单元结束后教师还是需要印制参考答案发放给学生。

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在订正中去赏析参考答案。

又如利用多媒体手段呈现学生或教师的参考答案。

  ②要让学生学会赏析,教师的引导也是必须的。

因为学生只能简单的模仿或抄袭,并不具备赏析的动机和能力。

只有通过教师利用设问、分析等手段的引导,学生对参考答案的态度才有可能上升为赏析,才能达到自主内化的目的。

  二、在对比中体会科学表达的标准

  对比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相互比较的一种方式。

对比的作用在于同时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另外对比的思维基础是比较。

比较是培养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比较法也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石。

也就是说比较是一切逻辑思维的方法。

任何事物的特点必须在相互比较中才能充分地显示出来。

因此,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对比的机会,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参考答案之间进行表达的比较,通过比较就能凸显出科学表达的基本特征:

准确性、逻辑性、简洁性。

  1.在对比中体会科学表达的准确性

  在近几年的中考中,部分试题不再是对可行性进行判断,主要考查实验细节。

如仪器的操作、对实验方案的评价等。

素材虽常规,但设问角度新颖,学生比较难回答。

而其中语言和文字表达的准确性是最为重要的一点。

因为表达不准确,就不仅是规范性问题,甚至可能会导致错误。

比如08年中考的第37题土培塘桥拆迁问题。

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回答中的差异,利用对比让学生感悟到科学表达的准确性是什么?

怎样表达才算准确等?

  例1: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寻找物质变化的证据中,学生在寻找硫酸铜晶体加热分解的化学变化证据时,作以下表述:

  生1:

有水生成。

  生2:

试管口有水珠形成。

  师:

(板书)看两位同学的表述有什么不同,谁的更好些。

  生3:

生2,因为他讲到了出现水珠的部位。

  师:

试管口有较多的水珠形成。

同学们看看,有什么不一样?

哪个好?

为什么?

  生4:

老师的好,因为从现象上看产生的水确实比较多。

  师:

你是跟哪次比,这次水比较多?

  生4:

和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比这次水比较多。

  师:

高锰酸钾分解有水产生吗?

  生:

没有。

  师:

那为什也会有水珠形成?

  生:

空气中本来就有水蒸气。

  师:

那你们说,为了说明加热硫酸铜晶体有水生成,“较多”这两个字能少吗?

  生:

不能。

  2.在对比中体会科学表达的逻辑性

  所谓表达的逻辑性是指表达要符合抽象思维的规律和形式,结构严密,思路清楚。

否则,会造成思想上的混乱。

其实只要的表达有条理,先说什么,再说什么,最后说什么,连贯起来就具有逻辑性了。

但中学生,特别是初中学生,多数还处在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弱。

口头表达时语无论次,书面表达杂乱无章,实验操作手忙脚乱。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提供的范例,利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表达逻辑性的重要。

  例1:

浙教版科学配套作业本八下B本41页第16题:

  16.某同学把一根条形磁铁放在玩具船上,且N极向着船头,然后把船放在静水中,使船头向着东方。

松手后,他发现船动起来了,并在新的方向停了下来。

  

(1)船为什么会转动起来?

  生1:

因为船头指向东方,而条形磁铁的N极应指向北方。

  生2:

因为地球周围存在磁场,而磁体受到磁力的作用。

  生3:

船上放磁铁,类似一个指南针,北极向东方,所以要转动。

  参考答案:

磁铁受到地磁场的作用带动船转动。

  师:

请同学们分析一下,题目问的转动的对象是什么?

  生:

船。

  师:

而这三位同学描述的是什么?

  生:

磁铁。

  师:

生1、生2、生3你们为什么只说磁铁呢?

  生1:

磁铁动了船就动了。

  师:

磁铁和船是同一个对象吗?

根据参考答案可知,船是被磁铁带动的,磁铁的转动是受地磁场作用的结果,所以这个因果关系要说明。

先什么,后什么要注意顺序。

  3.在对比中体会科学表达的简洁性

  从美学的要求来看,科学和艺术都崇尚简洁。

简洁美是科学美与艺术美的一个基本特征,也可以说是科学美与艺术美的一个基本标准。

即一个科学理论要符合和谐、巧妙、简洁、统一、完美、对称、守恒、雅致等方面的要求。

其中简洁不只是外在形式上的简单,更主要的是内在逻辑关系上的简练、集中。

特别是教材上的科学概念和原理更是简洁美的范例。

所以,学生在运用科学语言回答问题时应该言简意赅、干净利落,体现科学的简洁美。

  例:

浙教版科学九上作业本B本第一章第2节《探索酸的性质》第二题:

  浓硫酸稀释时,要将浓硫酸慢慢的注入水中,以免____,造成危险。

  生1:

水在硫酸放热时飞溅出来,把硫酸带出。

  生2:

使水在表面受热沸腾,水和硫酸溅出。

  生3:

溶液快速发热,导致溶液飞溅。

  生4;浓硫酸和水一同飞溅起。

  生5:

浓硫酸溶液飞溅起来。

  师:

看看,那个同学的答案又准确,又简洁。

  生:

生5。

  师:

再来看看参考答案:

酸液飞溅。

问什么不需要描述溶解防热?

  生:

因为无论怎样溶解,防热都是不能避免的,而题目是问“以免”什么。

  师:

很好。

……

  当然要求学生能够学会使用简洁的科学语言,并不意味着不要求学生完整地回答问题。

简洁并不等于简化。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对比指导学生抓住重点,用简洁概括、连贯完整的语言进行表达,实现完整与简洁的完美统一。

  总的来说,要通过对比实现有效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师首先应具备这样的教学态度,舍得化时间把各种表达通过各种手段呈现在学生面前。

其次要注意引导和归纳,试图在方法上取得提升。

而不仅仅局限于点到点。

另外,现代教育学认为,语言的准确性、连贯性和多样性体现着思维的周密性、逻辑性和丰富性。

而思维必须以语言为载体,思维的发展有利于语言的表达,表达能力的提高又会促进思维的发展。

要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其思维的周密性、逻辑性和丰富性。

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利用对比,通过设问对学生思维的周密性进行训练。

  三、在实践中锤炼科学表达的能力

  如果说赏析让学生积累了科学表达的要素,对比让学生明白了科学表达的要求,那么这都可以理解为对学生科学表达理论上的认识。

要培养学生科学表达的能力和其他任何能力的培养一样,最终要落脚于训练。

因此,教师除了作业、考试以外还需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表达机会,通过不断的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锤炼科学表达的能力。

  1.课堂提问

  教师在课堂上,要依据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提出启发性问题,并让学生回答,用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师不仅要注意学生回答是否正确,而且要注意学生的表达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在提问过程中,只有当每个学生都来动脑、动口、动手,手、口、脑并用,学习的单位时间效率就会大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就会飞速发展。

  课堂提问应该是培养学生科学表达能力的主阵地。

因此,为了达到提升学生科学表达能力的目的必须注意:

1.回答问题方式必须是让学生一个一个回答,而不能一起回答,否则就没有效果。

2.在选择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有针对性,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

3.教师在评价时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要以激励性评价为主。

4.要引导其他学生学会倾听。

  2.课堂评价

  课堂提问的过程中,回答问题的学生毕竟是少数,为了刺激其他学生认真倾听,最大限度的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在回答问题后引进评价机制。

让其他倾听的学生不仅对回答问题的正确性进行评价,同时对表达的过程实施评价。

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提升科学表达的能力。

例如对实验现象描述的评价就是课堂表达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

  评价过程其实就是认同和批判的过程,包含赏析和修正。

这对表达能力的培养以及扩大参与面都有其深远的意义。

虽然偶尔会引起学生钻牛角尖,但非常容易在学生间形成学习表达、评价表达的氛围。

  3.组织讨论

  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方法。

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在肯定自己、反驳同学的整个讨论和争辩过程中,形成生生、师生之间广泛的信息交流,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动滑轮好还是定滑轮好”“有性生殖还是无性生殖好”“省力杠杆好还是费力杠杆好”“摩擦力利大于弊”“假如没有重力”等等课题的讨论。

  在实际使用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小组讨论要有明确的论题,同时论题要符合学生的知识能力,思维能力,不要过于简单或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

其次,固定的小组每次讨论总结发言要轮流,不能只是一位同学总结发言,每位同学均有总结能力的训练机会。

再次,总结发言的同学最好将总结最后形成文字,再同其他小组进行交流。

  4.探究报告

  书写探究报告,并以适当的形式进行交流是科学探究表达与交流环节的教学要求。

因此,科学探究报告的书写既是提升科学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又是科学表达的价值所在。

书写探究报告是学生表达能力很好的锻炼机会,教师要指导学生用文字有条理地写清依据和结论,以求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教师在批改报告时,不仅要注意答案的正确性和科学性,还要注意学生书面表达是否科学,是否简洁、具有逻辑性。

  5.小论文

  翻开世界科学史,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科学臣匠的成功,得力于文字表达。

英国著名科学家麦克斯韦,把自己在电磁学理论上的划时代贡献归功于论文的写作,他说:

“我不过是一篇论文的作者”,“是一支好笔”。

我国当代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华罗庚、茅以升、竺可桢等都是学术渊博、文理兼精的杰出代表。

良好的语言文学素养,使科学家们的科研才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因此,指导学生书写科学小论文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表达能了。

  教师指导学生选择好研究课题,由学生设计并独立完成实验,最后对实验结果进行处理,再把研究的过程和结论写成小论文,通过教师改正后进行宣读和展出,选择较好地可以推荐发表,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也为高中阶段的研究性学习打下基础。

  四、有效实施的几点思考

  ①课程目标要求学生能认识到表达和交流对科学发展的意义,首先教师更应该认识到科学表达对科学探究和科学发展的意义。

  ②科学表达能力的培养不是语文教师的职责,而是科学教师的职责。

  ③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科学语言的准确性、逻辑性、简洁性,同时应注意板书的清晰、规范。

  ④要利用教学评价(特别是历年中考答题情况的评价),让学生认识到科学表达的重要性。

  ⑤要加强反馈,持之以恒。

  参考文献:

  [1]《科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靳玉乐《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导》中国人事出版社

  [4]张闻诸《倾听的训练方式》科学普及出版社1997年3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交规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