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基础训练 第二单元 大气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458404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756.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教版基础训练 第二单元 大气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鲁教版基础训练 第二单元 大气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鲁教版基础训练 第二单元 大气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鲁教版基础训练 第二单元 大气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鲁教版基础训练 第二单元 大气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鲁教版基础训练 第二单元 大气圈.docx

《鲁教版基础训练 第二单元 大气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教版基础训练 第二单元 大气圈.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鲁教版基础训练 第二单元 大气圈.docx

鲁教版基础训练第二单元大气圈

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学海导航

【知识结构】

【学法指导】

1.学习重点: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学习难点:

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示意图的绘制;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3.学习疑点:

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概念的区别;背斜和向斜的判断。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圈层分为内部圈层与外部圈层。

其中,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与地核,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与生物圈;如下图所示:

●岩石圈是由哪些岩石组成的?

组成岩石圈的岩石按其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其主要特征见下表。

岩石

成因

常见岩石

主要特征

岩浆岩

岩浆活动

花岗岩、玄武岩

侵入岩;结晶度好,晶体颗粒较大

喷出岩:

具有气孔等构造

沉积岩

外力作用

石灰岩、砂岩、页岩

具有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

变质岩

变质作用

大理岩、板岩、石英岩、片麻岩

具有片理结构,重结晶作用明显

●画一幅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如下列图文所示:

①地球内部的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

②岩浆岩、变质岩及已生成的沉积岩在外力作用下形成沉积岩。

③岩浆岩、沉积岩及已生成的变质岩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④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发生重熔,又形成新的岩浆。

●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概念的区别。

(1)地质作用是指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内

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2)地壳运动是内力作用引起的地壳不断发生运动的过程,它是地质作用中内力作用的

主要表现之一,地壳运动的结果主要表现为海陆的分布和变迁,形成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

(3)地质构造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永久性变形、变位,被称为地壳运动的“足迹”。

●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比较。

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

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的热能

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主要表现形式

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变质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形成高山和盆地,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

将高山削低,把低地填平,使地表趋于平坦

相互关系

内外力作用是同时进行的,地表形态就是在内外力相互作用下不断发展变化的

●背斜和向斜比较。

基本形态

岩层形态

地表形态

判断依据

未侵蚀地形

侵蚀后的地形

背斜

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

山岭

有些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容易被侵蚀成谷地

中间老,两翼新

向斜

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

谷地

有些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

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

中间新,两翼老

●研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名称

实践意义

原因或依据

背斜

石油、天然气埋藏奁

岩层封闭,常有“储油构造”,易于储油、储气

隧道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储水,可保持隧道干燥

向斜

地下水储藏区、常有“自流井”分布

底部低凹,易汇集水,承受静水压力

断层

泉水、湖泊分布地;河谷发育

断层附近岩石破碎,易被风化侵蚀,地下水易出露

铁路、公路、桥梁、水库等的回避处

岩层不稳定,容易诱发断层活动,破坏工程;水库易渗漏

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与平原比较,山岳相对高度大,地形崎岖,对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和延伸方向影响比较大。

在山岳地区修建交通运输干线,不仅成本高,难度也比较大。

为了降低修建成本和难度,在山岳地区,人们通常优先建造成本较低、难度较小的公路,其次才是铁路。

所以,一般情况

下,山岳地区的交通运输线主要以公路为主,而后才是铁路。

在山岳地区人们通常会把线路地址选在地势相对平缓的山问盆地和河谷地带。

因此,山

岳地区的交通运输线路,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为了达到线路的技术要求,在山岳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往往需要迂回前进。

同样的直线

距离,山岳地区的线路弯曲程度和总长度一般要大于相应的平原和丘陵地区。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形区

聚落分布

原因

聚落形态

高原

深切河谷两岸的狭窄的河漫滩平原

地势低,气候温暖,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多呈狭长的带状

山区

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

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有肥沃的土壤

呈明显的条带状

平原

聚落分布最为密集,有的沿河发展,形成沿河聚落带;有的沿海岸发展,形成沿海岸聚落带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

带状、团块状

【基础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有关地壳和岩石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壳是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B.地壳的厚度比岩石圈大

C.地壳就是岩石圈D.岩石圈就是地壳

2.外力作用形成的岩石是()

A.花岗石B.玄武岩C.石灰岩D.大理岩

3.图2-l-l表示岩石的形成过程及原因,判断图中甲、乙两处分属()

A.岩浆岩和变质岩B.变质岩和岩浆岩

C.沉积岩和岩浆岩D.变质岩和沉积岩

4.下列岩石中,有可能都找到化石的一组是()

A.花岗岩、玄武岩B.石灰岩、砂岩

C.石英岩、大理岩D.大理岩、石灰岩

5.有关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岩浆岩B.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沉积岩

C.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变质岩D.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新的岩浆

6.下列地质作用属于内力作用的是()

A.侵蚀作用B.变质作用C.风化作用D.沉积作用

7.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永久性变形、变位,称为()

A.地质作用B.地壳运动C.地质构造D.变质作用

读下面四种地貌景观图,回答8~9题。

①②③④

8.上述四种地貌景观形成过程中,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的是()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9.①~④地貌景观典型分布的地区依次是()

A.青藏高原、东欧平原、云贵高原、新西兰北岛

B.云贵高原、渭河平原、准噶尔盆地、夏威夷群岛

C.喀斯特高原、东非大裂谷、黄土高原、亚平宁半岛

D.云贵高原、河西走廊、山东半岛、台湾岛

10.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其外力作用主要有()

A.流水侵蚀B.风力侵蚀、搬运C.冰川侵蚀D.流水沉积

读下图,回答11~12题

11.形成甲山地的地质构造属于()

A.背斜构造B.向斜构造C断层构造D_板块构造

12.图中乙处河谷的形成原因可能是()

A.流水侵蚀作用B.风力侵蚀作用

C.流水沉积作用D.风化作用

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山地的一张航拍照片,读图回答13~14题。

13.照片中的山脉沟壑众多,这种地貌的成因最有可能是()

A.风力侵蚀作用

B.流水侵蚀作用

C地壳运动形成的褶皱

D.流水沉积作用

14.照片中M处的地貌类型是()

A.三角洲B.沙丘

C.冲积平原D.冲积扇

二、综合题

15.读“三大类岩石循环转化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在图中标出箭头,完成三大类岩石循环

转化过程。

(2)图中各箭头所表示的含义分别是:

A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

D___________。

(3)地壳物质大循环过程可概括为:

__________到形成________又到新的

__________形成。

16.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B

(1)A、B、C、D四处地质构造的名称分别是

A_________B_________C___________D___________

(2)此时,A构造顶部缺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四个部位不宜修建隧道的有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提升】

一、单项选择题

阅读材料,完成1~2题。

明故宫的午门里有一块“血迹石”。

青灰色的石面上,夹杂的红褐色斑纹,像是渗透到石头中的鲜血。

有人说血迹石是明代方孝孺血溅亨门留下的。

苏州虎丘有一块渗血“千人石”。

传说是吴王闽阔在这块石头上砍死了所有修建坟墓的工匠,千人石每到大雨之后,都从岩石中渗出“血水”。

其实“血迹石,,是约三亿多年前,海水中一些具有钙质硬壳骨骼的海生生物的遗体,在沉积期间,与海水中的氧化铁和氧化锰成分相作用,便出现了绛褐色的团块和条纹,经过成岩作用,形成了血迹石。

以后随着地壳运动而抬升,被工匠从山上采到。

苏州的“千人石”实际上是一种紫红色流纹质熔结凝灰岩。

为距今一亿五千万年的中生代休罗纪时代喷发的岩浆凝结而成。

经千百年的日晒风吹雨打,流纹岩里的氧化铁游离出来,每当遭受狂风暴雨的侵袭后,氧化铁就被雨水冲刷带了出来,故雨水呈现出淡淡的红色。

1.分别与“血迹石”和“千人石”成因类型相同的是()

A.花岗石和石灰岩B.大理岩和砂岩

C.石灰岩和玄武岩D.砂岩和片麻岩

2.关于“血迹石”和“千人石”的形成,叙述正确的是()

A.血迹石的出现经历了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过程

B.血迹石的形成经历了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和地壳运动等过程

C.“千人石”中一定会有化石

D.“千人石”的形成经历了变质作用和冷凝作用

3.右图为某地层示意图。

从P点向下钻井,当钻头位于①、②、③“层”时,可能分别探测到()

A.天然气、水、石油

B.水、石油、天然气

C.石.洫、天然气、水

D.天然气、石油、水

比较右图中河流三处的位置与三幅断

面图,回答4~5题。

4.河流位置与断面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①一a,②一b,③一c

B.①一b,②--a,③一c

C.①一c,②一b,③一a

D.①一c,②一a,③一b

5.与河流位置a、b、c对应的外力作用分别是()

A.侵蚀、搬运、沉积B.侵蚀、沉积、搬运

C.沉积、搬运、侵蚀D.搬运、沉积、侵蚀

6.不考虑岩性影响,在下图中①、②、③、④四处修建越岭的公路,不容易出现滑坡现象的是()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7.下列地表形态中,由外力起主导作用形成的是()

A.长江三角洲B.青藏高原C.横断山脉D.台湾海峡

右图示意某地区的地貌类型,读图完成8~9题。

8.适宜发展海水养殖业的地区是()

A.①B.②C.③D.④

9.若在甲、乙两地新建居民点,

则甲地应特别注意防范()

A.地震破坏B.滑坡

C.海潮侵袭D.暴雨

二、综合题

10.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地形是__________

(2)该地地质构造在形成时受到______力作用,其方向是________

(3)甲地地质构造是__________;乙地地质构造是___________。

(4)根据该地层的形态和组合关系,说明其成因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在这里修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该选择甲地还是乙地?

请说明理由。

 

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学海导航

【知识结构】

【学习指导】

1.学习重点: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月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2.学习难点:

理解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及移动规律;简易天气图的阅读。

3.学习疑点:

逆温现象与大气污染;等压面图的判读。

●逆温现象与大气污染。

对流层由于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辐射,所以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一般情况下,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约下降0.6℃。

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也会出现下列情况:

①海拔上升,气温升高;②海拔上升100米,气温下降幅度小于O.6℃。

这就是逆温现象。

逆温现象使空气对流运动减弱,阻碍了空气垂直运动的发展,使大量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等聚集在它的下面,使能见度变差,空气污染加重;尤其是城市及工业区上空,由于凝结核多,易产生浓雾天气,有的甚至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事件。

●图示法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

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的热量来源,太阳辐射是地球上(地面和大气)的根本能量来源,大气的受热过程具体图解如下

●热力环流原理的实际应用。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地形、纬度位置以及人类活动等的影响,造成各地区受热不均,而使热力环流普遍存在,常见的“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等都可用“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

①城市风:

城市的气温高于郊区(热岛效应),在城市和郊区间形成热力环流,近地面风向由郊区吹向城市,如图2-2-2

(1)。

在工业布局时,应把工业区布局在城市风以外的区域,以避免城市风把污染物带入城市。

②海陆风:

由于海洋的热容量比陆地大,其受热和放热都比陆地要慢,夜晚海洋的气温高于陆地,白天陆地气温高于海洋,从而形成海陆风,如图

(2)、图(3)。

③山谷风:

在山顶和山谷之间形成了一个热力环流;白天,近地面风由山谷吹向山顶,如图(4);夜晚风向与白天相反。

⑴⑵⑶⑷

●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

气压带

分布

成因

特征

气流

影响气候

极地高气压带(2个)

南北纬90°附近

热力作用

冷高压

下沉

冷干

副极地低气压带(2个)

南北纬60°附近

动力作用

冷低压

上升

温湿

副热带高气压带(2个)

南北纬30°附近

动力作用

热高压

下沉

干热

赤道低气压带(1个)

O°附近

热力作用

热低压

上升

湿热

风带

分布

风向

属性(影响气候)

北半球

南半球

极地东风带(2个)

副极地低气压带和极地高

气压带之间

东北风

东南风

冷干

中纬西风带(2个)

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

低气压带之间

西南风

西北风

温湿

低纬信风带(2个)

赤道低气压带与副热带高

气压带之间

东北风

东南风

干燥

●用左拳法记忆全球气压带与风带的分布。

●北半球海陆分布对纬向气压带的影响。

亚欧大陆

太平洋

北美大陆

大西洋

被切断的气压带

1月

蒙古高压

太平洋低压

北美高压

大西洋低压

副极地低压带

7月

印度低压

太平洋高压

北美低压

大西洋高压

副热带高压带

总结:

北半球冬季副极地低压带被高压切断,夏季副热带高压带常被低压切断。

●东亚、南亚季风的成因。

可结合以下简图,运用海陆热力性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球自转偏向力等知识分析海陆位置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季风类型

风向

成因

源地

性质

分布地区

类型

比较

东亚

季风

 

夏季风

东南风

海陆热力

性质差异

副热带

太平洋’

温暖湿润

我国东部、

朝鲜半岛、

日本等

温带季风、

亚热带季风

冬季风强于夏季风

冬季风

西北风

海陆热力

性质差异

蒙古、西

伯利亚

寒冷干燥

南亚

季风

夏季风

西南风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赤道附近

的印度洋

温暖湿润

主要在印

度半岛,

我国西南

局部地区

热带季风

夏季风强于冬季风

冬季风

东北风

海陆热力

性质差异

西伯利亚、蒙古

低温干燥

●冷锋、暖锋比较。

●气旋、反气旋比较。

项目

气旋

反气旋

气压分布状况

低气压

高气压

水平(四周)

北半球

逆时针方向向中心辐合

顺时针方向向四周辐散

气流状况

南半球

顺时针方向向中心辐合

逆时针方向向四周辐散

天气状况

多阴雨天气

天气晴朗

垂直(中心)气流状况

上升

下沉

举例

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台风

我国长江流域的伏早天气;

我国北方“秋高气爽”天气

●运用手势辅助记忆气旋与反气旋气流流动方向。

北半球的气旋、反气旋用右手表示:

右手半握,大拇指向上,表示气旋中心气流上升,弯曲四指表示气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大拇指向下,表示反气旋中心气流下沉,弯曲四指表示气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南半球的气旋、反气旋用左手表示,方法与北半球相同。

如下图所示:

●等压线图风向的判读。

在弯曲等压线图上,确定任一地点的风向,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

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2)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左(南半球)偏转30°--

45°角,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

如下图

●锋面气旋的形成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1)锋面气旋的形成:

在中高纬度地区,气旋和锋面一般联系在一

起,被称为锋面气旋。

如右图所示,这是北半球的一个低气压区

域,低气压向外延伸的狭长区域称为低压槽,如同地形上的山谷,图中

AB、CD为两条槽线,锋面一般形成于地面气旋的低压槽中。

图中气

旋东部偏南风来自较低纬度,气温较高,当它向北移动时,遇到较高纬

度的冷空气,就形成了暖锋(图中CD线附近)。

气旋西部气流是来源于北方高纬度地区的偏北风,南下时会遇到较低纬度的暖空气而形成冷锋(图中AB线附近).这样地面天气系统中的锋面气旋便形成了。

(2)对天气的影响:

北半球的气旋是一个按逆时针方向流动的涡旋,它同样也带着已生成锋面随气流呈逆时针方向移动。

锋面气旋往往产生云、雨,甚至是造成暴雨、雷雨、大风天气。

这是因为气旋是气流辐合上升系统,再加上锋面上更为强烈的上升气流,水汽急剧冷却凝结形成强烈的天气变化。

在图中,冷锋和暖锋的降水区域会略有不同。

因冷气团密度大于暖气团,冷气团始终位于暖气团之下,锋面始终倒向冷气团一侧,降水区域总是位于锋面的冷气团的一侧,图中在CD前方会形成宽阔的暖锋云系和相伴随的连续性降水天气,在AB后方会形成狭窄的冷锋云系和降水天气。

气旋中部(冷锋雨区与暖锋之间)则是单一暖气团控制下的晴好天气。

【基础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大气中的固体尘埃主要集中在()

A.臭氧层B.平流层C.对流层D.电离层

2.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

A.太阳辐射B.地面辐射C.地面反射D.大气逆辐射

3.大气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是因为()

A.大气能大量吸收太阳辐射B.大气是地面的直接热源

C.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D.近地面大气能大量反射地面辐射

4.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

A.高低空温度的差异B.高低空气压的差异

C.高低纬热量的差异D.高低纬气压的差异

5.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

A.高低纬度之间太阳辐射强度的差异B.地区之间的热量差异

C.空气上升或下沉的垂直运动D.水平气压梯度力

6.地面上不同地区的热量差异会引起空气流动。

图中符合热力环流原理的是()

7.下列对风向描述正确的是()

①晚上风从海洋吹向陆地②晚上风从陆地吹向海洋③如果地球不自传,近地面,风

从两极直接吹向赤道④如果地球不自传,近地面,风从赤道直接吹向两极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8.下列各风向示意图中,表示南半球高空的是()

9.有关气压带、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低气压带均盛行上升气流B.高气压带均由于空气冷却下沉所致

C.赤道低气压带北临东南信风带D.南半球的盛行西风是西南风

10.从北京到乌鲁木齐的直航班机,飞行时间约为三个半小时,该机保持同样飞行速度从乌鲁木齐返航至北京大约只需三个小时,其原因是()

A.地球自转的影响B.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C.中纬度上空西风的影响D.水平气压梯度不同的影响

11.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所以()

A.冬季陆地气温比海洋高

B.夏季陆地气压比海洋高

C.中纬大陆西岸往往形成季风气候

D.沿海盛夏的海陆风,晚上陆地吹向海洋,白天由海洋吹向陆地

12.下列节气中地球上气压带风带位置最北的是()

A.春分日B.夏至日C.秋分日D.冬至日

13.北半球7月份,副热带高气压带断裂成块状,是因为该气压带()

A.被陆地高压切断B.被海洋低压切断

C.被陆地低压切断D.被海洋高压切断

14.读“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示意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点位于30°N附近

B.乙点位于30°N附近

C.①是冷性气流

D.②盛行西南风

15.季风的形成原因有()

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②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

节移动③不同纬度之间的热力性质差异④南北

之间的地形差异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6.亚洲高压强盛时()

A.正值我国的夏季B.澳大利亚昼短夜长

C.印度一带盛行西南季风D.太平洋北部受低压控制

17.关于冷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出现在冬季B.过境时多产生连续性降水

C.过境后气压降低D.过境后气温、湿度降低

读“近地面气流分布图”,回答18~19题。

18.四图中表示北半球反气旋的是()

А.①В.②С.③D.④

19.受北半球反气旋控制下的天气是()

A.夏初江淮地区的梅雨B.盛夏长江流域的伏旱

C.夏秋我国东南沿海登陆的台风D.夏季华北地区的暴雨

20.当上海受反气旋控制时,下列天气现象中最常出现的是()

A.气温上升B.气温下降C.空气干燥D.风向偏北

读“北半球天气系统示意图”,回答21~22题。

21.甲图中③地与乙图中相对应的点是()

A.aB.bC.cD.d

22.关于图中天气现象的正确叙述是()

A.甲图中②地不可能出现降水天气B.甲图中①地的气温最高

C.乙图中城市为晴朗天气D.乙图中c处出现降水天气

23.某地房屋墙壁很厚,门窗多达二至三层,该地的气候类型最有可能是()

A.亚热带季风气候B.温带大陆性气候

C.热带雨林气候D.热带季风气候

二、综台题

24.读“近地面风向的形成图”,回答问题。

(1)写出a、b、c、d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a____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__,

d____________。

(2)该图所示为_______(南或北)半球风向,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地相比,风力较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