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青春期教育中的性道德问题.docx
《第三节 青春期教育中的性道德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节 青春期教育中的性道德问题.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节青春期教育中的性道德问题
第三节青春期教育中的性道德问题
第三节青春期教育中的性道德问题
鲁迅说过:
“不能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的意义全盘疏忽。
具备了性道德观念,就可以正确控制性生理本能表现出的性的要求,使之不造成对他人的骚扰和对社会的不良影响。
可以使自己的恋爱及以后家庭的组成沿健康方向发展。
使人类性行为趋于日臻完善,达到美好升华的境界,即用社会的、道德的理性的力量来掌握、驾驭生物的、本能的、感性的力量。
青年只有具备良好的性道德观念,才能正确对待有关性的各种行为,并保证自己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各方面均能健康成长,正确对待和处理恋爱、婚姻,以后能够建立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
”可见建立良好的性道德观念对青少年的认识有重要的意义。
青春期教育中的性道德培养就是让少男少女真诚尊重性问题,有纯洁的态度。
学会约束自己的情感、想象和正在产生的欲望的能力。
其核心就是让学生学会如何与人相处,以适应社会生存。
1、早恋
早恋是未成年男女在青春期性成熟过程中,两性之间出现的一种过度亲密的互相接近、过早建立恋爱关系的行为。
年龄在18岁以下的青少年和中学生谈恋爱,属于早恋行为,现在大多称早恋为“交往过密”。
少男少女因为性发育开始成熟,本能地产生互相爱慕的情感。
有的人表现为独自的单相思,有的人突破了羞涩的束缚,递纸条,约会,互相倾吐爱恋之心,借口互相帮助,形影不离,个别人则还发生进一步的两性接触。
(1)早恋行为的特点
青春期青少年容易感情冲动,但却十分脆弱,情绪又不稳定,考虑问题简单,很少顾及后果,这种心理状况使早恋好像天边的浮云一样变幻莫测,早恋者的情绪也会随之波动起伏,彼此之间感情往往反复无常。
青少年的早恋行为有朦胧性、矛盾性、变异性和差异性的特点。
早恋的青少年对于早恋关系的发展结局并不明确。
他们主要是渴望与异性单独接触,但是对未来组建家庭、如何处理恋爱关系和学业关系、如何区别友谊和爱情都缺乏明确的认识。
内心充满了矛盾,既想接触又怕被人发现,愉快和痛苦并存。
青少年之间一对一的早恋关系缺乏持久性,一般不会持续很长时间。
在行为方式上,有的青少年的早恋行为十分隐蔽,通过书信、电话等方式来传递感情,但也有的青少年很公开,在许多场合出双入对,俨然像一对情侣。
在关系程度上,大多数有早恋关系的青少年的主要活动是在一起聊天,交流隐秘的感情,从人际关系来看,还没有超出正常的关系。
有的则关系发展的很深,除了谈论感情以外,甚至发生性关系。
在年龄喜好上,女孩儿喜欢比自己年龄大的、比较成熟的男性。
在年龄相当时,多半是女孩儿采取主动。
男孩儿喜欢年龄比自己小的女孩儿,在交往中体现自己的阳刚之气。
(2)早恋的原因
早恋的原因多种多样,由于对方的仪表、特长和品性出众而产生爱慕,或由于生理发育和性成熟产生性冲动,对异性变得敏感,渴望了解异性的心理和生理,了解异性对自己的态度,为了满足这种好奇心,就结交异性朋友,建立“恋爱”关系。
男女之间的密切交往,往往会给双方带来愉快的体验,这种愉悦的情感体验会进一步促进青少年之间的密切交往,逐渐转变为早恋。
另外,在中学生早恋的群体中有很多人是在班级环境、文学作品的影响下,从模仿或从众的心理出发而开始早恋的,认为“别人都有女朋友,我没有会很没面子”。
一般来说,性格外向、相貌出众的人,比性格内向、外表平平的更容易发生早恋,喜爱文学、有文艺才华的学生容易早恋。
这些学生由于受环境熏陶,感情丰富,多愁善感,喜欢用书中、歌里的浪漫情节来类比自己的生活,效仿艺术家笔下的主人公,追求理想的爱情天地。
加上他们有某个方面的才华,常被异性羡慕,故很容易获得爱的信息。
性格软弱、虚荣心强的学生容易早恋。
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比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容易早恋。
这些学生常不受老师欢迎,在学习上很少受到特殊关心,也无法把精力放在学习上,从而根本不会从学习中获得乐趣,于是,他们便把无处打发的精力和时间转向爱情,转向社会,以弥补感情上的空虚。
缺少家庭温暖和爱护的学生容易早恋。
早恋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复杂的。
有的学生集上述几种情况于一身,也不一定会发生早恋;有的学生在一个偶然机会,便掉进了情网。
教师不能为了“防微杜渐”而机械地用这些教条去对号入座,要善于发现早恋的先兆,如在学习、劳动、课外活动中有异常表现;学习成绩突然下降,经常旷课、迟到早退,甚至逃学,情绪不稳,时而乌云满天,坐立不安,心神不定,上课思想不集中;对老师、家长反感,从而回避他们,喜欢打扮、讲究发型、衣着,爱看言情小说,摘抄其中精彩的性爱描写,哼流行歌曲等等。
抓准时机,就能掌握教育的主动权
3)早恋的弊病
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男女同学之间正常交往对双方的身心健康发展是有益的,但应把握好程度,如果交往过密则会产生消极影响。
例如,美国《健康和社会行为》杂志最近对8000名青少年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早恋对他们来说,可能变成地狱。
青少年之间的早恋,很有可能使他们患上抑郁症,一些人还会因此自杀,个别人甚至走上了杀人的道路。
前不久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山地高中枪杀两名同学的学生安迪威廉姆斯称,他就是因为失恋精神压抑才杀人的。
俗语说“危险的17岁”,但实际上青少年的危险年龄比我们想象的更早。
美国科研人员的研究显示,在17岁前便谈情说爱的少年人,由于无法应付初恋带来的情绪困扰,将为日后患上精神疾患埋下伏线。
由美国康奈尔大学及北卡罗莱纳大学一些社会学者联合进行的研究指出,不论这些少年人真的有特定恋爱对象,还是自我陶醉地迷恋偶像明星,都有可能因为不懂得处理这段感情而导致日后出现忧郁症及酗酒型的精神病。
这项历时4年的研究发现,女孩子比男孩子更容易被男女的感情关系所伤。
研究显示,感情纠葛使女孩子发展成忧郁症的机会增加了三分之一。
这一研究结果可以解释为何在美国和英国,年轻女子患上忧郁症的机会是年轻男子的两倍,而患相思病的男孩子则比女孩子有更多转向犯罪及酗酒的机会。
专家发现,一个有感情烦恼的青少年,注意力会不集中,学习成绩及跟家人的关系也会变差。
近几年,在我国青少年因为早恋自杀的情况也时有发生,经常有学生因为感情问题造成学习成绩急剧下滑,影响升学,甚至自毁前程。
青少年由于年龄小,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必然很有限,平时在学校里所学习、接触的净是书本知识,虽然他们的接触面不一定窄,但较之成人,他们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必定是肤浅的,这就导致了他们对社会上人和事的看法往往片面、幼稚。
因此青少年对婚恋的理解与其本来的意义相比,有很大的差距。
他们常常分不清友谊和爱情,经常错把友谊当成爱情。
将爱情与婚姻分离,认为爱情就是爱情,殊不知真正的爱情必然是和婚姻联系在一起的,真正的爱情必然以婚姻为目标,而一旦涉及婚姻,就不仅仅是男女两个人之间的事了。
当然,青少年的幼稚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渐渐地变得成熟起来,看问题的角度、方式与以前相比,可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他们极可能对以前自己所作出的选择感到懊悔。
可是由于条件的种种限制,他们再想改变自己以前的错误有的时候却不能实现了。
这是因为就目前的社会现实来看,婚姻毕竟不是完全建立在个人感情上,它还受许多其它社会因素的影响,这时,个人就不得不吞下自己酿下的苦酒。
这就应验了“早熟的果子不甜”这句话。
应该指出的是:
早恋受伤给当事人特别是女性造成的是长期的身心损害。
医学专家指出女性发生性行为的年龄越早,患各种妇科疾病的可能性越大。
另外,由于早恋不能获得社会、家长和学习及周围大多数人的认可,给当事人的心理附加很大的压力,加上年龄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低,很容易患上不同程度的心理疾患。
在压力、阻力和自身道德冲突中,人的注意力分散,过多的纠缠于烦恼、痛苦之中,影响一个人的性情、性格、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临床心理医生指出,很多成年人的心理疾病是在青春期埋下隐患的,早恋对人的心理伤害更多地体现在性心理方面,对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最常见的是“社交恐惧症”,丧失了与社会或异性正常交往的能力,严重的会出现性变态。
(4)家长和学校如何对待早恋
在对待早恋的问题上,不同人的态度差异非常大。
有的人认为这有伤风化,甚至认为与流氓行为无异,必须加以惩治;也有的人觉得早恋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但极容易影响青少年的学习,对个人前途不利,因此应当制止;还有人认为,早恋是青少年男女之间纯真感情的体现,不仅不应粗暴干涉,而且应保护这种感情,只要适当加以引导即可。
而早恋中的少男少女则认为,恋爱是自己的个人自由,是自己心中一片圣土,别人无权践踏。
学校教育的优势在于教师在学生中的相对权威,学生尊重教师的意见。
然而早恋是一处敏感地带,有早恋现象的学生在师长面前也会矢口否认,他们不愿教师总盯着这档子事不放。
谈多了会误认为教师有意找茬。
对于正常的情感萌发,教师应拥有一颗平常心,抱着根除的期盼是不现实的,与其穷追猛打,不如实话实说。
教师可利用讲座、咨询等形式,从心理及生理等方面多视角地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用科学知识帮助他们解读青春的疑惑。
组织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对分散他们感情的单一取向也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孩子出现“早恋”、“社交恐惧症”和家长对孩子教育有关系,孩子在小时候遇到严厉的班主任对他对异性萌生好感时粗暴地制止,或者在家里有一个权力欲望非常强的母亲对孩子和异性交往的事情横加指责,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没有能力,没有吸引力,对和异性交往产生恐惧心理。
如果家长对孩子在人际交往中采取充分信任心理,这促进了孩子人际关系的充分发展。
反之,孩子在人际关系中进行得不顺利、受到挫折,这就会造成他们产生自卑、冷漠的心理。
有的家长对孩子管得过严,妨碍了孩子的正常交往,到孩子25岁,该结婚、恋爱时,他反而不知道自己如何恋爱了。
美国一个17岁的中学生交了一个大学生女朋友,他的母亲知道儿子早恋后并没有严令禁止,而是冷静观察、时时提醒,在孩子需要帮助时及时伸出援助之手,最终儿子结束了这段恋情。
下面是这位美国母亲和中国教师的对话:
“无论是在哪个国家,孩子在花费较大的精力用于学习时,谈恋爱都不是一种明智之举。
因为他们还太小,不懂得爱的真正含意。
但这方面的体验别人无法替代产生,也需要他们自己整理一下思绪,自行走出误区。
家长不要把这事看得太重,即使心里紧张,也不要表现给孩子。
他们仅仅在一起做游戏,也同样在不断地学习。
应该有把握的是,当他上大学时,他将懂得他要找的是什么样的人,并且能找到与他较般配的另一半。
”
“你认为这种精力是对未来的准备?
”
“可以这样认为。
他能有所比较,最终知道什么是次要的,什么是最重要的,这也同样使他能从容地去面对今后的各种打击。
”
可见,限制、禁止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应该鼓励孩子交往广泛、自然,要孩子和异性公开交往、群体交往,他就不会对个别的异性产生过分的好感。
家长不要让孩子和谈恋爱的同学绝交,因为同龄人的带动力非常巨大,应该采取宽松的态度,让孩子自然地选择,是否跟着感觉走,还是不进入恋爱的状态,在选择中确立自我。
上海市青少年发展咨询中心心理顾问杨丽华就如何对待早恋为家长支招:
首先要转变观念,不要把这种纯洁异性友情视为“早恋”,要设身处地去体验他们的内心世界,体贴他们的需要,适时适度给他们介绍一些性知识,使其由朦胧产生的神秘感、好奇感逐渐消退。
尊重和理解孩子,允许和鼓励他们与异性的正常交往。
加强沟通,做孩子值得信赖的朋友。
有针对性地传授科学知识,指导其正常交往。
帮助他们理智地超越情感,培育高尚情操。
以丰富多彩的生活充实家庭,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他们在家中得到足够的温馨和情感满足。
一旦发现孩子“早恋”,要控制感情,切不要指责和辱骂。
关键是不可激怒孩子,使其逆反。
处于人格形成过程中的孩子格外需要正向情感,父母应该和风细雨,帮助调整心态,轻松愉快地度过青春期。
北京教科所的闵乐夫教研员提出“早恋”带有成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