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语法知识汇总.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445706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117 大小:126.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语法知识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7页
小学语文语法知识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7页
小学语文语法知识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7页
小学语文语法知识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7页
小学语文语法知识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语法知识汇总.docx

《小学语文语法知识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语法知识汇总.docx(1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语文语法知识汇总.docx

小学语文语法知识汇总

词类

有实词与虚词两大类。

实词:

表示实在的意义,能够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能够独立成句。

虚词:

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不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只有副词例外),它们的基本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

A、名词:

表示人和事物名称的词。

名词的语法特点

①表示人称的名词,可以在后头加“们”表示多数。

②方位词常用在其他名词后头,组成表示处所、范围或时间的方位短语。

③名词一般不受副词修饰。

表示人的名称,如同志、作家、父亲、主人、老李;

表示具体事物,河流、高山、森林湖泊;

表示抽象事物,如政治、科学效率、品德;

表示时间名称,上午、夏天、春天、现在、立春、星期二、刚才;

表示处所名称:

上海、中国、颐和园、商店、亚洲、北京;

表示方位名称:

上、下、东、西、里、前、内(简称方位词)。

B、动词:

是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

动词的语法特点:

①动词一般受副词“不”的修饰。

②动词后面可以带“着、了、过”,表示动态。

③一部分动词可以重叠,表示时间短暂或尝试的意思。

④判断词“是”主要是联结句子的主语和宾语。

⑤能愿动词后面不能跟名词,能愿动词可以和后面的动词一起作谓语中心语,也可以单独作谓语中心语。

⑥趋向动词可以单独作谓语中心语,也可以在谓语中心语后面作补语。

1、动作动词:

表动作、行为。

如,走看说进行开始

2、心理活动动词如,想爱恨怕希望喜欢担心

3、使令动词:

表指使、命令或请求。

如,使叫让派请求禁止

4、能愿动词(助动词)如,能会可以愿肯敢要应应该(跟动词、形容词等组成能愿短语。

如,能够解决)

5、趋向动词如,来去上进出回过开上来起来

6、判断动词:

主要是“是”,以及同“是”相当的“为”等

C、形容词:

根据形容词的语法特征及所表示的意义,形容词可以分为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两类。

形容词的语法特点:

①一部分形容词可以用重叠形式来加强语义。

②大多数形容词可以受副词“很”修饰。

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状态的词。

表示事物形状的:

高、矮、胖、瘦弱;

表示事物性质的:

红、甜、干净、清楚、漂亮、结实;

表示事物状态的:

快、慢、雪白,滚烫,亮晶晶,泪涟涟;

性质形容词:

是表示性质或属性的形容词。

单音节性质形容词:

大小好坏冷热快慢方圆冷高低矮酸甜

双音节性质形容词:

伟大勇敢坚强温柔崎岖含糊磅礴优秀聪明年轻生动

固定平等主观主动封建具体含蓄结实平淡简单干净

性质形容词一般要重叠或加上“地”才可以修饰动词。

例如:

得意地一笑平淡地说呆呆地望着墙壁慢慢坐起来

少数性质形容词可以直接作状语修饰动词,例如“慢走”、“老实说”。

性质形容词作谓语时含有比较对照的意思,在句子中往往对应使用。

例如:

这儿冷,那儿热。

你保守,他开明。

北方干燥,南方潮湿。

好的坏的大的小的干净的脏的快的慢的长的短的黑的白的有才干的

适应性强的灵巧的,机敏的有进取心的

有志气的,有抱负的大胆的,有冒险精神的有能力的,有才能的办事仔细的

D、数词:

是表示数目的词。

数词的语法特点:

①数目增加,可以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倍数表示

②数目减少,只能用分数,不能用倍数。

表确数(表示分数,整数和倍数);

表概数:

几、许多;

表序数:

第一、老三;

E、量词:

是表示事物和动作、行为单位的词。

表示事物单位的量词叫数量词。

表示动作、行为单位的量词叫动量词。

量词的语法特点:

①量词经常和数词连用,组成数量短语,也称为数量启数量词。

②表示物量的数量词常用在名词的前面。

③表示动量的数量词数量词常用在动词的后面。

表示事物单位的:

个、只;

表示动作、行为单位的:

次、回;

有时也借用某些名词来表示,如:

脚、年;

F、代词:

起代替或指示作用的词。

代词的语法特点:

①第二人称的敬称“您”不用于复数,如果需要表示复数,就用“您几位”“您诸位”。

②第三人称复数代词“他们”可专指男性,也可兼指男性和女性,“她们”则专指女性。

③注意“我们”和“咱们”用法的区别。

“我们”指说话人,有时也可以包括听话人;“咱们”一定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

④指示代词“那”用于远指,“这”用于近指。

⑤代词用得不恰当,指代不明,可造成病句。

代词分为人称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三类。

1.人称代词包括三种代词:

第一人称:

我、我们、咱、咱们;

第二人称:

你、你们、您、您们;

第三人称:

他、她、它、他们、她们、它们、别人、大家

2.疑问代词是表示疑问点的,如:

谁、什么、哪里、多少。

3.指示代词包括近指的"这",远指的"那",以及由它们构成的合成指示代词,如:

这里、那边、这阵子、那会儿

G、副词:

一般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行为、动作或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频率、情势、语气等。

副词的语法特点:

①副词主要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在动词、形容词前面作状语。

②副词有时用在形容词后面,补充说明程度、结果,作补语。

③副词不能修饰名词、代词。

表示范围:

都、全、单、共、光、尽、净、仅、就、只、一共、一起、一同、一道、一齐、一概、一味、统统、总共、仅仅、惟独等;

表示语气:

可、倒、一定、必定、必然、却、、就、幸亏、难道、何尝、偏偏、索性、简直、反正、多亏、也许、大约、好在、敢情;

表示否定:

不、没、没有、别;

表示时间:

刚、恰好、正、将、老(是)、总(是)、早就、已经、正在、立刻、马上、起初、原先、一向、永远、从来、偶尔、随时、忽然;

表示程度:

很、极、最、太、更、更加、格外、十分、极其、比较、相当、稍微、略微、多么;

表示情势:

仿佛、渐渐、百般、特地、互相、擅自、几乎、逐渐、逐步、猛然、依然、仍然、当然、毅然、果然、差点儿。

H、连词:

是用来连接词、短语或句子的词。

语法特点:

①一般连词的前后两部分可以调换而基本意思不变。

②关联词的主要在复句中进行运用。

一般连词:

和、与、并、或、及;

关联词:

主要用来连接复句中的分句或句群中的句子。

不但而且、虽然但是。

I、介词:

介词经常用在名词、代词等的前面,和这些词合起来,表示动作、行为、性状的起止、方向、处所、时间、对象、方式、原因、目的、比较等。

1.表时间:

在于自自从从当由趁随着到

2、表处所:

从打朝向在沿着顺着

3、表排除:

除除了

4、表对象、范围:

对于和跟同与替将把关于被

5、表方式、手段:

按照依依照根据以凭本着用

常用介词及其用法(顺口溜)

自、从、以、当、为、按照,

由于、对于、为了、到

和、跟、把、比、在、关于

除了、同、对、向、往、朝……

用在名词、代词前,组成介宾短语后,修饰、补充“动”“形”要记牢。

J、助词:

是附着在实词、短语或句子上面,起辅助作用的词。

助词可分三类:

结构助词、动态助词、语气助词。

结构助词:

的、得;

动态助词:

着、了、过;

语气助词:

的、了、吗、吧、呢等。

K、叹词:

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等声音的词。

如啊、嗯等。

语法特点:

一般独立成句,用逗号或感叹号隔开。

L、拟声词:

是摹拟人或事物的声音的词。

语法特点:

在句子中相当于一个形容词。

(2)、词类的辨别:

①区分名词和非名词,名词前不能加“不”和“很”。

②区分形容词和动词,形容词可以用“很”来修饰,动词前不能加“很”(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除外)

③区分形容词和副词,形容词能修饰名词,前面能加“很”;副词不能修饰名词,前面不能加“很”。

④区分连词和介词,前后能互换的是连词,前后不能互换的是介词。

⑤区分动词和介词,作谓语中心语的只能是动词,组成介宾短语修饰、补充动词、形容词的是介词。

⑥区分语气助词和叹词,语气助词一般用在句尾,叹词往往独立成句,一般在句首。

⑦区分介词和副词,介词后面跟名词、代词,副词后面是动词或形容词。

“的、地、得”

的地得,不一样,用法分别记心上,

左边白,右边勺,名词跟在后面跑。

美丽的花儿绽笑脸,青青的草儿弯下腰,

暖暖的风儿轻轻吹,绿绿的树叶把头摇,

小小的鱼儿水中游,红红的太阳当空照,

左边土,右边也,地字站在动词前,

认真地做操不马虎,专心地上课不大意,

大声地朗读不害羞,从容地走路不着急,

痛快地玩耍来放松,用心地思考解难题,

勤奋地学习要积极,辛勤地劳动花力气,

左边两人双人得,形容词前要用得,

兔子兔子跑得快,乌龟乌龟爬得慢,

青青竹子长得快,参天大树长得慢,

清晨锻炼起得早,加班加点睡得晚,

欢乐时光过得快,考试题目出得难。

的、地、得用法分析:

“的”后面跟的都是表示事物名称的词或词语,如敬爱的总理、慈祥的老人、戴帽子的男孩、珍贵的教科书、鸟的天堂、伟大的祖国、有趣的情节、优雅的环境、可疑的情况、团结友爱的集体、他的妈妈、可爱的花儿、谁的橡皮、清清的河水……

“地”后面跟的都是表示动作的词或词语,如:

高声地喊、愉快地唱、拼命地逃、疯狂地咒骂、严密地注视、一次又一次地握手、迅速地包围、沙沙地直响,斩钉截铁地说、从容不迫地申述、用力地踢、仔细地看、开心地笑笑……

“得”前面多数是表示动作的词或词语,少是形容词;后面跟的都是形容事物状态的词或词语,表示怎么怎么样的,如:

走得很快、踩得稀烂、疼得直叫唤、瘦得皮包骨头、红得发紫、气得双脚直跳、理解得十分深刻、乐得合不拢嘴、惊讶得目瞪口呆、大得很、扫得真干净、笑得多甜啊……

的、地、得用法补充说明:

1、如果“de”的后面是“很、真、太”等这些词,十有八九用“得”。

2、有一种情况,如“他高兴得一蹦三尺高”这句话里,后面的“一蹦三尺高”虽然是表示动作的,但是它是来形容高兴的程度的,所以也应该用“得”。

的、地、得用法总结:

1、“的”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修饰、限制“的”后面的事物,说明“的”后面的事物怎么样。

结构形式一般为:

修饰、限制的词语+的+名词。

2“地”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形容“地”后面的动作,说明“地”后面的动作怎么样。

结构方式一般为:

修饰、限制的词语+地+动词。

3、“得”后面的词语一般用来补充说“得”前面的动作怎么样,结构形式一般为:

动词(形容词)+得+补充、说明的词语。

的、地、得用法例句:

1、蔚蓝色的海洋,波涛汹涌,无边无际。

2、向日葵在微风中向我们轻轻地点头微笑。

3、小明在海安儿童公园玩得很开心。

“的、地、得”的读音:

“的、地、得”是现代汉语中高频度使用的三个结构助词,都起着连接作:

它们在普通话中都各自有着各自的不同的读音,但当他们附着在词,短语,句子的前面或后面,表示结构关系或某些附加意义的时候都读轻声“de”,没有语音上的区别。

但在书面中有必要写成三个不同的字,这样可以区分他们在书面语用法上的不同。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可使书面语言精确化。

短语练习:

给短语填上“的、地得”

猛烈()北风、胜利()到达、惨痛()教训、

愤怒()声讨、鲜艳()红旗、勇敢()战士、

迅速()前进、耐心()说服、丰富()经险、

热烈()庆祝、巨大()变化、积极()参加、

分析()透彻、服务()周到、广泛()阅读、

描写()生动、贯彻()及时、毕生()精力、

观察()仔细、感动()流泪

形容词、副词填空

()的花朵()的稻田()的家乡()的歌曲

()的楼房()的夕阳()的水乡()的蓝天

()的礼堂()的霞光()的天空()的太阳

()的云朵()的羽毛()的眼睛()的生活

()的脖子()的风景()的月光()的丹顶鹤

()的画家()的歌声()的长龙()的天安门

()的礼花()的故事()的孩子()的科学家

()的树林()的人们()的杏花()的科学家

()的斑点()的身子()的肚子()的紫丁香

副词填空

()地叫着()地跑着()地问()地吹来

()地写()地走进()地笑着()地走下去

()地眨眼()地飘进()地观察()地飞行

()地爬山()地流动()地说着()地挑粮

()地读着()地躺着()地吟诵()地跳

关联词

1、关联词的意义

能够把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在意义上有密切联系的句子连接起来组成比较复杂的句子的词语,就是关联词语。

恰当的使用关联词语,能使我们在说话或者协作时达到较好的表达效果。

目的是偏句表示一种行为,正句表示这种行为的目的。

以便,以,用以,好,为的是;以免,免得,省得。

例:

你快让他进去,以免闹情绪。

2、常见的关联词语类型(八种)

A、并列关系

——分句之间是并列的

既……又……那么……那么……一边……一边……有的……有的……

不是……而是…………又……又…………有时……有时…….......也.......也.......

……一会儿……一会儿…….......不是........不是.......一方面……一方面

B、递进关系

——后一分句的意思比前一分句的意思更进一层。

不但……而且……不仅……还……不但……还……不光……还……

……甚至…………不但不……反而…………连……也……

……何况……......更不要说.......

C、选择关系

——表示要在前后两个分句中所说的情况中选择一种。

不是……就是……要么……要么……或者……或者…………还是……

……或是……或是…………宁可……也不…….......与其......不如........与其……不如

D、转折关系

——前后分句的意思比是顺着说,而是有了转折。

虽然……但是…………却……尽管……还是…………然而……

尽管……可是……

E、假设关系

——前一分句假设一种情况,后一分句说出假设情况后的结果。

如果……就……即使……也……要是……就……假如……就……

哪怕……也……假使……便……要是……那么……倘若.......就.......

F、因果关系

——前后分句表示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因为……所以…………所以……之所以……是因为…………因此……

由于……因此……既然……那么……

G、条件关系

——前一分句提出条件,后一分句说出这个条件下的结果。

只要……就……只有……才……无论……都……不管……都……无论……也……不管……也……

H、取舍关系

——前后分句写了两种情况,说话人选择其中之一,舍去其余。

宁可……也……与其……不如……

承接

……一……就…………首先……然后…………便……

……于是…………才…………接着……

3、关联词语的使用

一般方法:

初读句子,弄清分句之间的关系。

选择关联词语,填入句子。

在读句子,检查句子是否通顺,句意是否正确。

两个注意:

(1)搭配要得当:

使用一组关联词语是要前后呼应,要“成双配对”,不能交叉使用,这样才能是句意畅通、明确。

(2)运用要合理:

该用的时候用,不该用的时候就不用,不要生搬硬套。

根据句子表达的需要,正确的选择关联词。

修改病句

概念:

凡是不符合语法规则、逻辑、修辞和语言习惯的句子都属于病句。

1、常见的语法类型有:

(1)用词不当

(2)搭配不当(3)成分残缺(4)重复罗嗦

(5)自相矛盾(6)词序混乱(7)指待不明(8)分类不当

2、怎样修改病句

(1)认真的读原句,弄清楚句子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2)找出有毛病的地方,根据病因修改。

(3)修改病句不能改变原来句子的意思。

(4)检查修改后的句子,看句子是不是完整、通顺、符合情理。

3、常用的删改符号(略)

【链接考题】

(1)学习《革命烈士诗两首》一课,使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分析)这个句子的病因是成份残缺,整个句子缺少了主动者,谁学习这一课?

谁受到了教育?

使用权

(2)我游览了万里长城、故宫博物院、秦始皇兵马俑和南京长江大桥等名胜古迹。

(分析)这个句子的病因是搭配不当。

根据常识知道,南京长江大桥不属于古迹。

(3)秋天的北京是一个迷人的季节。

(分析)这个句子的病因是语序不合理。

“秋天”和“北京”两个词没有按要求表达的意思排列,使意思表达不清楚。

(4)全班同学都到齐了,只有王娟同学没有到。

(答案)全班同学除了王娟没到之外,其余的都到齐了。

(分析)这个句子的病因是前后自相矛盾,“全班同学”中包括王娟同学。

既然都到了,怎么王娟同学没有到呢?

(5)看到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许多外国游客都不住地赞叹不已。

(分析)这个句子的病因是重复罗嗦,“不住”就是不停的意思,而“赞叹不已”是不停地称赞。

(6)一进花园,我就闻到一阵阵清香和悦耳的鸟叫声。

(答案)一进花园,我就闻到一阵阵清香,听到悦耳的鸟叫声。

(分析)这个句子存在不合事理的现象,怎么能闻到声音呢?

修辞手法

比喻

概念:

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根本不同的两种事物之间的相似点作对比。

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

通俗地说,就是为了让读者更明白你要说的意思,把一个很平常的东西说得不一样一点,另类一点,就是把不是的东西比做是的。

用另类而形象的句子来打一比方,这样的句子就是比喻句。

用比喻法描写事物,可使事物形象鲜明生动,加深读者的印象;用来说明道理,能使道理通俗易懂,使人易於理解。

构成比喻的关键:

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不能成立。

比喻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

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

常用喻词:

好象、仿佛、像……似的、如同、像……一样、……是……、……成了……

比喻一般分为明喻、隐喻(暗喻)及借喻三类。

明喻:

本体、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

典型形式是:

甲像乙。

常用的喻词有:

像、好像、好似、如、有如、如同、彷佛等。

例子:

他动也不动,彷如石像。

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温矗立的小山。

(本体)(喻词)(喻体)

隐喻[暗喻]:

本体、喻体同时出现,典型的形式是:

甲是乙。

但用「是」、「成」、「成为」、「变为」等系词代替「像」一类的喻词。

例子:

母亲啊!

你是荷叶,我是红莲。

(本体)(喻体)(本体)(喻体)

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岗。

借喻:

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

典型形式是:

甲代乙。

例子:

天上张着灰色的幔。

(喻体)

博喻:

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

例如:

瞧,那一群骑自行车翩翩而来的身着风衣的少女,是红蝴蝶,是绿鹦鹉,还是蓝孔雀?

⑶比喻的作用

主要是或化平淡为生动;或化深奥为浅显;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冗长为简洁。

⑷下列几种情况,虽有“像”“仿佛”等词,但不是比喻句。

如:

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同类比较)

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表示猜度)

她仿佛听见了她的心脏跳得非常厉害。

(表示想象)

我们这时代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像徐洪刚、李向群等。

(表示列举)

借代

⑴借代的特点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和人或事物密切相关的事物的名称来代替。

⑵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

例如:

大胡子凶神恶煞的吼叫着。

②材料代本体。

例如: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③标志代本体。

例如:

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呢,这岂不冤枉!

④人名代着作。

例如:

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⑤绰号代本人。

例如:

“芦柴棒”,去烧火!

⑥专名代泛称。

例如: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⑦具体代抽象。

例如: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⑧部分代整体。

例如: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⑶借代的作用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借喻和借代区分

区别借喻和借代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⑴借喻的本质是“喻”,虽然它的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但隐含着可比的对象(即本体)。

而借代的本质是“代”,是以事物的某种特征来代指本体,并没有可比对象。

⑵借喻因为是“喻”,一般可以补进“本体”和“喻词”。

借代则没有可比物,无法这样补进。

⑶借喻一般可以对未出现的本体起描写作用。

借代却只能起”代“的作用,其代用的词大多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不能起描写作用。

⑷在一篇文章中,如果前面出现了“××像××”地比喻句,后文直接使用喻体,这就成了借代了。

拟人

拟人,就是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来叙述或描写,使“物”具有人一样的言行、神态、思想和感情。

一句话,拟人就是用写人的词句去写物。

这种手法又叫做“人格化”。

这是锤炼语言、把语言写生动的又一重要方法。

拟人成功与否,就看所创作的句子是否把物当人来写,看有没有人一样思想、行为,有没有人的喜怒哀乐?

我们如何来创造拟人句呢?

其形式是:

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第一步,分析事物,寻找共性。

所谓共性,就是事物和人类相、相似的言行、思想。

如:

小鸟在枝头叫,我们可以想象成唱歌;又如饮料瓶放桌上,我们可以想象成为饮料瓶站在桌上;蚂蚁在地上爬,我们可以想象成为蚂蚁悠闲地在散步;蜜蜂在花丛间采密,我们可以说是拎着花篮在舞蹈。

第二步,添加感情,写活事物。

人们的基本感情,可以归类为喜、怒、哀、乐四种,在创作时,我们可以恰当把人类神态、言行、心理活动附在事物身上,赋予物以“人性化”,让物开口说话,让物栩栩如生、跃然于纸上。

第三步,升华灵性,过目不忘。

我们要创作一个真正的拟人句,还要从思想内涵中下功夫。

可以想象,一个毫无个性的句子,是没有生命力可言的,因此,我们要努力挖掘事物的深刻含义,找出其独特的“灵性”,让人们一看就过目不忘。

练习:

1、小河向东流。

改:

小河欢快的唱着歌向东奔西跑。

2、螃蟹煮熟了。

改:

披着红色盔甲的螃蟹煮熟了。

3、水稻成熟了。

改:

水稻笑弯了腰。

4、高梁成熟了。

改:

高梁涨红了脸。

5、大地上有白雪。

改:

大地披上了一层白雪。

6、大树在路边。

改:

大树站在路边。

拟人的运用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把动物拟人化。

如:

“海底的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

”“它们吃东西的时候发出一种声音,行进的时候发出另一种声音,遇到危险还会发出警报。

”“还有些贝类自己不动,能已在轮船底下作免费的长途旅行。

”(《海底世界》)这些句子,把海底的动物比拟成活生生的人,既突出了它们的特点,又让人感到亲切、有趣。

  

(2)把植物拟人化。

如:

“珍贵的花草不容易养活,看着一棵好花生病要死,是件难过的事。

……因此,我只养些好种易活的自己会奋斗的花草。

”(《养花》)“细雨如丝,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这春天的甘露。

它们舒展着四季常绿的枝叶,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欢笑着。

”(《我爱故乡的杨梅》)前者,花草怎么能“自己会奋斗”呢?

这里显然把花草比拟成人了。

后者,作者把杨梅树比拟成人。

写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舒展着”枝叶在雨雾中“欢笑”,这样就生动地描写出了春天的杨梅树生机盎然的可爱形象。

  (3)把一般事物拟人化。

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