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哺乳动物的病毒病.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440675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5.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洋哺乳动物的病毒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海洋哺乳动物的病毒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海洋哺乳动物的病毒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海洋哺乳动物的病毒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海洋哺乳动物的病毒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海洋哺乳动物的病毒病.docx

《海洋哺乳动物的病毒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洋哺乳动物的病毒病.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海洋哺乳动物的病毒病.docx

海洋哺乳动物的病毒病

海洋哺乳动物的病毒病(ViralDiseasesinMarineMammals)

SuzanneKennedy--stoskopf

病毒分离的概况(VirusIsolation-AnOverview)

病毒(Viruses)在排除其他容易分离到的病原体的基础上常常被认为是致病因子。

一旦细菌(bacteria)、真菌(fungi)和寄生虫(parasites)在鉴别诊断中被排除,则适合病毒分离的材料常常不再具有活性,如具有活性则不再具有传染性。

如对照血清显示对某病毒的抗体滴度升高,则表明动物有该病毒的感染。

但这只是间接性的证据,因此不能做出最后定论。

诊断一个病毒感染至少应用电子显微镜显示病毒粒子,最好的办法是分离病毒进行适当的鉴定,病毒是否真正造成疾病比较容易解释,并且能通过实验接种重新复制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予以验证。

然而,该方法是不实际的,并且有时因有其他病因(在实验条件下不能复制)能影响病毒的致病性而不能得出结论。

某些临床症状明显的说明病毒是致病因子。

大量动物由于急性死亡就是一个例子,比如发生于新英格兰海岸流行于点班海豹(harborseal)中,由流感病毒A引起的疫病和在北欧由疱疹病毒(herpesvirus)引起动物大量急性死亡就是很好的例证。

另外一个例子是在鲸类动物中,与痘病毒(poxvirus)有关的皮肤病变在临床上得到了复制。

用于病毒分离的病料有皮肤病变组织、肺、肝、肾、脾、异常的淋巴结和脑组织,采集病料时应尽可能无菌操作,各个样品应置于塑料袋里于-70℃保存,但大家一致认为该方法在临床上不实用,除非事先采取预防措施。

在病料运送到超低温冷冻器之前,可用含有冰块的容器保存6-12小时,样品应可能小,以便对样品进行速冻。

有时,从活组织中分离出的病毒比较好,这就需要与实验室进行密切合作。

并由实验室提供运输组织样品的运输媒介,用抗菌素和抗真菌药物强化处理的组织培养基和缓冲盐溶液被用于在冰中的环境中保存样品可达到24小时。

在大多数实验室受限制的因素是缺乏海洋哺乳动物细胞,以便用组织均桨进行接种,这些实验室寄希望于海洋哺乳动物分离的病毒能在来自其他动物种类的细胞上生长,或者能在那些组织样品细胞上进行病毒的生长和复制,该方法已被成功地用于萼病毒(calcivirus)和流感病毒A(in

fluenzaAvirus),但在腺病毒和疱疹病毒(adenoandherpesvirus)还没取得成功。

假如病毒没有被分离出来,被保存的样品可作电子显微镜观察,以检查病毒粒子(viralparticles),尽管用福尔马林固定的(Formalinfixed)组织能显示出病毒的超微结构,但最好用戊二醛(glutaraldhyde)进行固定一观察其形态学结构。

还有一个限制因素就是冰,因为大多数固定后的组织用于电子显微镜的观察需要冷冻,假如样品在现场采集时不能进行理想的固定,则可将组织样品在转到3%戊二醛溶液里之前储藏于塑料袋或将其包起来放于铝盒里储藏于冰里面保存4--6小时。

样品应小于1mm2以便用戊二醛进行适当的固定,假如样品不能冷冻保存或不能迅速转移到戊二醛溶液中,则可用福尔马林(Formalin)进行固定。

痘病毒(Poxvirus)

宿主范围(Hostrange)

痘病毒已在数种鳍脚类动物皮肤病变组织中进行过形态学的分离鉴定,这些鳍脚类动物包括加州海狮(Zalophuscalifornianus),南美海狮(Otariabyronia),点斑海狮(Phocavitulina),灰海豹(Halichoerusgrypus)和海狗(Callorhinusursinus

),痘病毒也和大西洋瓶鼻海豚(Tursiopstruncatus)和搁浅的白腰斑纹海豚(Lagenorynchusacutus)的皮肤病变相关联,该病毒对人工饲养的和自由生活的鳍脚类动物以及鲸类动物都感染。

临床症状(Clinicalsigns)

在鳍脚类动物中,该病毒引起的皮肤病变的分布基本相似,其中包括头、颈和鳍肢,在点斑海豹和灰海豹,开始在皮肤出现直径0.5--1cm突出皮肤的结节,接近一周后,这些结节增加到1.5--3cm(见图1),在第二周,这些病变破亏,在点斑海豹则可有化脓现象,同样在第二周,病变迅速扩散,在点斑海豹中,该病毒在开始形成的结节周围形成卫星样分布的皮肤病变,尽管在点斑海豹中这些结节可持续15--18周,但一般在四周后这些皮肤病变在这两种海豹中开始消退,在疾病康复后可能会留下脱毛区和瘢痕组织。

在海狗和许多南美海狮中,皮肤结节是溃疡性的,而在加州海狮则结节既可以是溃疡性的,又可以是非溃疡性的。

在两只南美海狮中,这些皮肤结节曾出现过不定期地分布在全身体表的现象。

在鲸类动物中,与痘病毒感染相联系的皮肤表现有环形或针孔样病变,有时会出现深彩色点状图案,后者常指

“花纹”病变(见第一章),这些环形或针孔样病变常单独出现0.5--3cm圆形或椭圆形斑点,这些斑点常常融合,尽管这些病变可以见到相反的颜色,并常呈深灰色图案,但在病变的边缘呈深灰色。

Geraci等人曾提出,这些病变斑点(blemish)逐渐发展成为“花纹”状病变(见图2),Smith等人曾报道突出的仓白色水肿病变的发展与原先已存在的“花纹”样病变相联系,在这两类病变中都可显示出病毒。

在鲸类动物,病变可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但大多数病变常见于体背部的体表皮肤,尤其是在头部、胸鳍(pectoralflipper),背鳍(dorsalfin)和尾鳍(tailfluke),病变可持续数月或数年,而对动物没有明显的致病作用。

治疗(Therapy)

海洋哺乳动物的痘病毒似乎不能造成全身性的感染,尽管有因皮肤痘病毒引起动物死亡的情况,但其他因素是致死的原因,在皮肤病变有化脓时,则在治疗时必须控制继发细菌感染,否则皮肤病变会在一定时间内被吸收。

病理学(Pathology见第十八章)

从点斑海豹、灰海豹和加州海狮所采取的活组织标本进行福尔马林固定后,其组织学特征基本相似,皮肤角质层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过度角化(hyperk

eratosis)和角化不全(parakeratosis),在一些区域能观察到溃疡,嗜中性细胞浸润和细胞、细胞桨的空泡化和细胞核的变性是棘细胞层最突出的现象,在这些表皮细胞中可见到胞桨内大的嗜酸性包函体(2--15μm),在真皮可见到多种炎性细胞浸润。

在海狗和南美海狮,皮肤结节由致密的多粒上皮细胞(polygonalepithelialcells)小叶组成,这些细胞向下朝着真皮方向增生,这些细胞含有丰富的微细颗粒状的嗜酸性细胞桨和一个圆形泡状细胞核,核中含有一个明显的核仁,在这些细胞内可见到单个存在呈圆形直径为8--26um的嗜酸性胞桨内包函体(inclusionbody)。

在鲸类动物中,间质细胞层的细胞含有较小、球状或不规则形状、浅嗜酸性的胞桨内包涵体,含有包涵体的细胞位于转移带并形成环形病变的边缘,病变中心带间质层的细胞表现出明显的胞桨空泡样变性和典型的角质蛋白纤维的网状图案,与病变组织相连的未感染组织的纵轴由正常方向发展为与皮肤表面的方向垂直。

在鲸类动物中,其皮肤的最外层(又称外层或角化不全层),在大多数动物中都没有角化(keratinized),而由10--15层各种具有细长细胞核和线粒体的扁平细胞组成,这些细胞具有极高的有丝分裂率并不断的脱落,留下光滑的皮肤表面。

在痘病毒感染时,最外层细胞的数量增加到3倍,从而将细胞向下挤压,因而基本没有突出的皮肤与病变相联系,当病变逐渐发展成深色点状图案时,这些图案常与“花纹”病变相联系,此时会在皮肤表层出现破裂,产生凹陷并延伸到皮肤的间质层。

诊断(Diagnosis):

从鳍脚类或鲸类动物中分离痘病毒,目前还没有在科技文献中报道。

痘病毒的假定性诊断是依据嗜酸性胞桨内包涵体的存在,并用皮肤活组织制作的电子显微镜超薄切片,鉴定出典型的痘病毒粒子而确定的。

活组织标本应切成1mm2的块状,并用3%的戊二醛(glutaraldehyde)进行适当的固定。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采取活组织样品时,应包括病变组织和正常组织,这一点在鲸类动物中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在鲸类动物中,病毒粒子只在病变周围组织中存在,有选择的采取活组织并且是在鳍脚类动物比较成功的方法是用手术刀获取活组织,并将其悬浮在0.1ml灭菌的蒸馏水中,该病料应允许在包被的栅栏上干燥,进行阴性着染,然后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病毒粒子可以检查出来,但组织的形态被破坏。

在超微结构观察中,含有病毒粒子的细胞表现出细胞核和胞桨成分的丢失。

在细胞桨中,存在胞桨细胞器的破坏和边缘化,细胞核不规则,染色体着边和存在团集。

即使包涵体在不同种海洋哺乳动物中有所变化,但病毒粒子常常与胞桨内包涵体相联系,鳍脚类和鲸类动物成熟的病毒粒子具有典型的痘病毒的形态学特征,一个典型的病毒粒子在超薄切片或阴性染色标本检查时,直径约200×250-300nm,砖状,含有哑铃状的核心,具有一个外膜,两个侧体使核心成凹形,并具有一个核衣壳。

在阴性染色标本中,可以观察到两种类型的病毒粒子:

电子透明粒子—M(桑葚粒子)粒子和电子密度粒子--C(病毒衣壳)粒子,从加州海狮和点斑海豹所观察到的M粒子大小为313×194-200nm,C粒子稍大一些,其大小为352×196nm,从鲸类动物超薄切片中观察到的病毒粒子其大小为220×105nm8和200×300nm7。

尽管能根据病毒的形态学做出诊断,但假如在不同种鳍脚类动物之间的病毒分离作比较或在鳍脚类动物之间的病毒作比较,则必须进行病毒的分离。

从海洋哺乳动物分离痘病毒还没取得成功,有人曾试图从有临床症状的点斑海豹采取病料接种到绒膜尿束膜(chorioallantoicmembrane)上,但犬如接种到Vero细胞和犬胚胎皮肤细胞一样没有取得成功。

多数种类的病毒可以用绒膜尿束膜进行分离,然而痘病毒(par

apoxvirus)在形态上和海豹病毒相似,同时也不能用绒膜尿束膜进行分离。

分离海洋哺乳动物痘病毒合乎逻辑的地方应该是包含有正常组织和非正常组织的活组织样品的移植物上,鳍脚类动物的皮肤成纤维细胞比较容易在体外繁殖,假如病毒在组织培养物上的复制速度没有在分裂细胞上复制速度快的话,则该方法用于病毒在加州海狮、点斑海豹、灰海豹的上皮上的繁殖,假如海洋哺乳动物成纤维细胞不容易得到,为了避免这个问题的发生,可同时移植正常的皮肤用于组织培养的需要,由于这些鳍脚类动物的病毒能造成人四肢的分离病变,因此可选择性的使用已被用于增殖类似海豹痘病毒的脑骨髓和动物痘病毒的原代人羊膜细胞进行病毒的增殖。

这两种方法之中的任一种是否适合南美海狮和海狗(NorthFurSeal)描述过的皮肤结节(epit

helialnodules)的病毒分离存在争论,这是由于病毒在体外复制的靶细胞(targetcell)似乎是上皮细胞(epithelial)而不是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ic)。

不幸的是,正常海豚皮肤的移植生长不是很容易,因此用海豚的痘病毒病变组织在培养基上能生长很好这还存在着一定的疑问。

因此分离海豚痘病毒一个可行的方法是将切碎或研磨的组织接种到原代海豚肾细胞或原代人羊膜细胞或包皮细胞上,在运用此种方法时,可以将组织冷冻到-70℃。

鉴别诊断(Differentials)

与皮肤链丝菌病的鉴别:

鳍脚类动物皮肤链丝菌病(Cutaneousstreptothricosis)造成的皮肤节结与痘病毒(poxvirus)造成的皮肤结节相类似。

其病原体为Dermatophiluscongolensis,假如没有与其他细菌一起大量生长,则该病原体可用血琼脂培养基进行分离,或代之以病变组织的组织学切片检查,发现无数纵分裂或横分裂的菌丝便作出诊断。

与萼状病毒病的鉴别:

萼状病毒(Caliciviruses)在鳍脚类动物中可引起囊泡病变,该病变可与破溃型的痘病毒病变相混淆。

然而由萼状病毒引起的囊泡病变常常只涉及为鳍肢,而在动物的头部和颈部常常不造成病变。

流行病学(Epizootiology)和发病机理(Pathogenesis)

痘病毒科(PoxviridaeFamily)有2个亚科(Subfamily):

脊椎动物痘病毒亚科(Chrodopoxvirinae)和昆虫痘病毒亚科(Entomoponvirinae),脊椎动物痘病毒亚科(Chrodopoxvirinaesubtamily)由六个属组成,除副痘病毒属(parapoxvirus)以外,这些属在形态学上很难区别,副痘病毒属(parapoxvirus)的病毒粒子在阴极染色标本有交叉螺旋性的表面图案,依据该鉴别特征在加州海狮、点斑海豹和灰海豹种的痘病毒应归为副痘病毒属(parapoxvirus),该属的其他成员包括牛的流行性胃炎的病原体--假牛痘(pseudocowpox)和羊痘(orf),反刍兽和鳍脚类动物的副痘病毒在流行病学上(epizootiology)存在着某些相似性。

鳍脚类和反刍兽(ruminant)动物的痘病毒病变经常在新生儿中见到。

副痘病毒属的病毒很容易在这些敏感的动物群中传播,对于刚进入人工饲养的刚断奶的鳍脚类动物极易爆发该病毒病,其潜伏期(incubationperiod)为3--5周。

在灰海豹,只有饲养到水泥池的动物才发生副痘病毒属病变。

这表明,皮肤表面的破裂是造成感染的始发原因,这种现象对于假牛痘病毒确实存在。

由于在反刍兽中引起的病变可再度复发,因此,在鳍脚类动物中其症状消失的可能性也明显的存在。

引起南美海狮(SouthAmericasealion)和海狗(Northernfurseal)的痘病毒(poxvirus)可能是其他属,而不是副痘病毒属的病毒(parapoxvirus)。

遗憾的是从这些动物分离的样品没有制成阴性染色标本,分离病毒的组织必须具备相应的特征。

然而,由于这些痘病毒病变开始时,以上皮细胞增生为特征,这种现象犹如人的传染性软疣,该病是由于一种未确定分类地位的痘病毒引起人的一种常见的疾病。

海豚的痘病毒仍未确定分类地位,C粒子已在永久存在的“花纹”病变中显示出来,而C和M两种粒子可在并发的、新生的、突出皮肤的病变中同时存在。

C和M粒子沉淀抗体的出现表明突出皮肤的病变在消退,同时在长期存在“花纹”病变的病例中也会出现沉淀抗体,由于血清中含有沉淀C和M粒子的沉淀抗体,因而不能沉淀原病变中的C粒子。

作者推测这两种感染的动物要么是感染了两种不同的痘病毒,要么是由于宿主与病毒之间互相影响导致了某种改变。

不管怎样,可检测出的病毒特异性抗体的形成,都与急性和慢性皮肤病变相一致。

在采取活组织标本区域的局部病变同样也会痊愈。

Geraci等人推测,在海豚中与痘病毒相联系的病变的出现和消退与动物的健康状态和环境条件有关,差的水质,水温的急剧下降和胃溃疡的发生,同时与痘病毒病变的出现一致。

公共卫生意义(PublicHealthSignificance)

当人与感染的动物接触时,鳍角类动物的副痘病毒(parapoxvirus)能造成人手散在性的病毒病变,反刍兽的副痘病毒(parapoxvirus)也同样如此。

因此,可以得出一个假设,那就是只要有病变存在,动物就排出病毒。

曾有一个文献报道,在处理过灰海豹的三个人当中,有2个人唯一在接触动物19天后发生皮肤病变(见第9章),病变最初出现到结痂脱落,最快需要35天,其中1个人病变完全愈合时,其愈合期超过3--4个月;然而另外一个人反复出现病变后又消失,其病变完全愈合几乎花了一年的时间,尽管没有生命威胁,但鳍脚类动物的副痘病毒几乎对人是一个潜在的危害。

因此,与感染动物相接触的人必须戴上手套。

大多数痘病毒对于干燥和低温等环境因素以及大多数普通消毒剂有较强的抵抗力。

腺病毒(Adenovirus)

宿主范围(HostRange)

在大西洋(Antarctic)由日本捕鲸船捕获的鰛鲸(SeiWhale)曾出离腺病毒(Adenovirus),该病毒对宿主的致病机理目前尚不清楚。

但该病毒是首次从海洋哺乳动物中分离到的DNA病毒,其分离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然而,其分离由于病毒在Vero细胞上生长效价很低,而没有特征,有人用Vero细胞从北极露脊鲸(bowheadwhale)分离出了腺病毒(Adenovirus),腺病毒粒子的特征有人在发生肝炎(Hepatitis)的加州海狮(Zalophuscalifornianus)的肝脏中作过观察。

临床症状(clinicalsigns)

曾经有两个文献报道了加州海狮与腺病毒有关的肝炎,总共有六头动物感染了病毒性肝炎,所有动物都在春季于加州海崖搁浅,这些动物除1头动物以外,年龄都在1岁以下,动物在营救后的1-28天相继死亡,其临床症状只有在28天死亡的动物作了适当描述。

开始时,动物表现虚弱、消瘦、羞明、干渴,在入院后13天,一支后鳍产生不全麻痹,动物腹部呈夹板状,并有间隙性血性腹泻,尽管有辅助治疗,但胃肠症状渐渐恶化,血液学显示淋巴细胞相对减少,单核细胞相对增多,这些临床症状和血象(hemogram

s)与在狗中观察到的犬传染性肝炎(lnfectiouscaninehepatitisICH)的临床症状和血象相一致,而犬传染性肝炎是由犬1型腺病毒引起的(canineadenovirustype1cav-)。

治疗(Therapy)

到目前为止,由腺病毒引起的加州海狮的肝炎其致死率为100%。

然而,在群体样本中,其死亡率很小,来诊断除具有中等临床症状的动物有可能康复。

正如所有的病毒感染一样,治疗只是一种辅助疗法,有人曾在腺病毒传染病流行时,用灭活的CAV-1型疫苗(Vaccine)对美洲黑熊(Americanblackbears)进行过免疫接种。

假如在加州海狮也爆发类似的病,也可考虑用该疫苗进行免疫接种。

病理学(Pathology)

肝脏由淡黄色发展为充血,从正常大小发展到高度肿胀。

在所有的病例中,最突出的组织病理学发现是肝脏坏死,在有些动物中还可发生大量的凝固性坏死,但该坏死没有明显的带状分布,有一头海狮其坏死灶(necroticloci)几乎都发生在大肝门(porta

ltriads)和中心聚合静脉(centialcollectingveins),淋巴细胞聚集在肝动脉和中央静脉的管壁。

在第一章报道中,于肝细胞中观察到了核内嗜碱性包函体(basophilicintranuclearinclusions),在第二章报道中,于kupffer氏细胞中观察到了颗粒状的两性着染的核内包函体。

所有的感染动物都发生肺炎(Pneumonia),尽管腺病毒是亲肺炎的,但在肺切片中没有观察到包函体的报道,其肺炎都是由其他原因引起的如寄生虫和吸入性的肺炎。

诊断(Diagnosis)

用福尔马林固定的组织进行电子显微镜观察,在所有的病例中,其诊断是依据在宿主细胞核内的包函体中检测出典型的病毒粒子,在核孔周围的细胞桨里可发现少量的病毒粒子,病毒粒子(viron)由Hexagonal到圆形,其直径为70-75nm,病毒粒子没有衣壳(envelope),有人试图用绿猴(greenMonkey)肾细胞、恒河猴肾细胞、WI36成纤维细胞、Hela细胞和人羊膜(humonamnion)细胞对肝组织均桨进行海狮腺病毒的分离,都没有取得成功。

最近,CAV-1病毒已从美洲黑熊中分离出来,这一点尤其值得注意,因为海狮在种系发育上与熊有关(见第24章)。

用熊的肝、脑和肾的细胞均桨接种到MadinDardy犬肾细胞(MDCKcells)以及猪的肾细胞和睾丸细胞上进行病毒的分离,CAV-1病毒同样也能在浣熊(R

accoon)和雪貂(Ferret)肾细胞上进行复制。

如将来想从海狮中进行腺病毒的分离可用这些细胞当中的一种或几种进行病毒分离。

流行病学(Epizootiology)

加州海狮腺病毒的来源目前还不清楚。

然而,其临床症状使人回想起感染CAV-1型病毒的狗和熊的临床症状,假如CAV-1型病毒是加州海狮肝炎的原因,那么它的传染源(Sourceofinfection)可能是狗。

在两例文献记载的发生腺病毒感染的熊中和野生的Canids中同时爆发了ICH感染,该病毒具极强的传染性,可通过直接与感染动物接触而进行传播,或通过与污染的设备或衣服而发生传播,康复后的Canids可在感染后于尿中排毒长达6个月之久。

在狗和自由生活的加州海狮之间的接触机会存在,更有趣的是所有腺病毒感染的海狮被运到海洋哺乳动物中心,在该中心存养着无数鳍脚类动物,然而没有任何证据显示这些存养的动物能感染腺病毒。

这表明海狮腺病毒与CAV-1型病毒有着抗原区别并且不具备接触性传染性。

或者CAV-1型病毒如同在狗中一样能在海狮中流行,但极少造成临床疾病。

公共卫生意义(PublicHealthSignificance)

海狮的腺病毒和CAV-1型病毒能否造成人的疾病,目前尚不清楚。

疱疹病毒(Herpesvirus)

宿主范围(HostRange)

疱疹病毒已从点斑海豹(Phocavitulina)、加州海狮(Zalophuscalifornicnus)和灰海豹(Halichoerusgrypus),疱疹病毒样病毒粒子已在白鲸(Delphinapterusleucas)的皮肤中作过显示。

临床症状(Clinicalsigns)

点斑海豹(HarborSeals)的临床症状:

死亡动物的临床症状期为1--6天,在病程的早期,有鼻分泌物、口腔粘膜发炎,呕吐不止(Vomiting)、腹泻,体温高达40℃(正常体温为36.5℃--37.8℃),在病程后期发生咳嗽(coughing),厌食(noresia)和昏睡(Lethargy)。

所有感染的动物都是新生儿。

]

加州海狮(Californiasealion)的临床症状:

在临死之前(感染后13天),脱毛区的界限比较明显,这种现象尤其是在成年和雄性海狮(在皮肤病变曾分离出反转病毒(Retrovirus)),发病动物在10天后厌食、高热(Febrile),进行辅助治疗,但动物出现呼吸困难(Dyspnea)最终导致动物死亡。

灰海豹的临床症状:

一个成年雄性灰海豹具有反复发生皮肤病变的历史,这些病变包含界限明显的脱皮区,这些脱皮区直径接近0.5cm,主要沿腹部分布,这些病变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并与雄性灰海豹发情期(rut)的出现相吻合,厌食是一个不定的临床表现。

白鲸(Belugawhales)的临床症状:

在两头死于多重感染的搁浅的青年雌白鲸中观察到动物普遍发生皮炎(Dermalitis),病变呈环形,直径可达到2cm,病变出现后又稍微有所凹陷,一个狭窄的黑环其颜色比位于中心的一小块正常皮肤的颜色要浅,一些病变的中央发生坏死,类似的病变也发生于被捕获后3个月的未成年的雌性动物。

经过7个月的时间后,位于背脊部的病变发展到直径为20--30cm的病变区。

如动物处于明显的健康状态,则病变虽能见到,但不再发展。

治疗(Therapy):

在全身感染的情况下,治疗只是辅助性的,针对文献记载的动物流行病,可试用治疗人单纯性疱疹病毒(Herpessimplex)感染的口服用acyclovir(9-

(2)hydroxyethoxymethylguanine,9-

(2)羟乙氧甲基鸟嘌呤)抗病毒药,该药不能消除病毒的感染,但在原发性感染中能明显地减轻局部的临床症状。

该药在复发期和抗非

H.simplex的疱疹病毒的有效性是可变的。

因此,该药治疗鳍脚类动物疱疹病毒的价值具有较大的推测性,一个有趣的报道是有人曾引用副牛痘接种的原理来控制两头贝加尔环斑海豹(phocasibiria),这两头动物被圈养在Leipzig动物园,并在3年里于头部反复发生结膜炎(Conjuncti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初中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