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机采棉推广现状及对策分析研究.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438482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兵团机采棉推广现状及对策分析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兵团机采棉推广现状及对策分析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兵团机采棉推广现状及对策分析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兵团机采棉推广现状及对策分析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兵团机采棉推广现状及对策分析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兵团机采棉推广现状及对策分析研究.docx

《兵团机采棉推广现状及对策分析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兵团机采棉推广现状及对策分析研究.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兵团机采棉推广现状及对策分析研究.docx

兵团机采棉推广现状及对策分析研究

兵团机采棉推广现状及对策研究

“到XX拾棉花挣钱去!

”,从上世纪90年代起至今,这已经成为XX、XX、XX、XX、XX等省区农民秋季外出的习惯性行为。

近年来,随着XX棉花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的不断提高,目前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优质商品棉产区,2005年全疆<包括兵团)棉花种植面积约1500万亩,产量190万吨,约占全国棉花总产量的30%以上,占世界棉花总产量的8%,其中兵团棉花种植面积708万亩,占全兵团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48%,产量98.7万吨,约占全疆棉花产量的50%以上。

兵团棉花在生产过程中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手段位于全国前列,但是由于在收获采摘环节上主要依赖人工手采,机械化程度较低,随着棉花种植面积的迅速扩大、收获期又相对集中,拾花劳力紧缺、拾花费用不断上涨、棉花生产成本不断加大的局面愈演愈烈。

据资料显示,近几年自治区包括兵团每年从内地雇请的拾花工约90万人,需支付拾花费用20多亿元,其中每年来兵团的外地拾花工约40万人,仅拾花费用一项,兵团每年就支出约12亿元。

尽管如此,在棉花收获的高峰期,兵团各产棉区还是不同程度地面临人手不足的压力,无法及时采摘的棉花仍为数不少,“拾花难”成为阻碍兵团棉花产业发展的“瓶径”。

本文围绕兵团机采棉技术推广进行了深入调查分析,就如何进一步加速实现兵团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促进兵团棉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国际国内机采棉发展的基本简况

国外对机采棉的研究起步较早,美国从1850年就开始采棉机械的研制和机采棉技术的研究,1889年,美国发明家坎贝尔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摘锭式采棉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采棉机开始在实际中应用,1942年美XX棉机开始投入批量生产,但直到1949年,美国棉花收获机械化的程度仅达到当时棉花种植面积的6%。

美国农艺专家经过反复研究后发现:

棉花品种对机具的采摘效率和落地损失的影响是导致百年来采棉机械化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在解决了机采棉的品种问题后,美国机采棉技术很快普及,到上世纪50年代末,全国拥有约3万台采棉机,机采收获的棉花占总收获量的1/3左右,1975年美国机械采棉的程度已达到100%,占世界第一位。

原苏联自1924年开始机械采棉的研制工作,目前棉花较集中的乌兹别克XX国机械采棉实现程度达90%以上。

除美国外,澳大利亚、以色列等国家棉花生产也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机采棉技术在这些国家早已成为一项成熟的常规生产技术,由于实现了机械化采棉,这些国家人均管理棉田的面积达1000亩以上。

我国早在上世纪50年代起就开始引进和开发机采棉技术,XX及兵团在采棉机械和机采棉技术的引进、研究、开发和实验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1952年在原XX军区司令员王震将军的关怀下,XX兵团引进了37台苏联生产的CMX-48M单行垂直摘锭后悬挂式采棉机,1953年即在乌拉乌苏农场<现兵团农八师143团)进行首次采棉实验。

1960年农垦部又给兵团引进了15台苏联XBC-1.2型双行垂直摘锭式自走采棉机,并在农七师123团和127团等地实验。

其中在127团共采摘棉花近19公顷,作业速度1M/秒,纯作业小时生产率0.35公顷。

后因种种原因机采棉的开发和实验一度搁浅,直到1990年兵团又从乌兹别克引进全套棉田作业机械,在农八师148团实验了悬挂在T-28X4M三轮棉田中耕拖拉机上的14XB-2.4型收60厘M等行棉花的4行采棉机。

在引进和实验国外采棉机的同时,我国也先后设计过一些机型,如悬挂在25.7千瓦<旧制35马力)棉田万能底盘的MDMS-2型垂直摘锭采棉机、间隙式水平摘锭采棉机和双行平面式水平摘锭机。

1996年XX兵团正式对机采棉技术进行立项实验,确定以农一师为试点单位,经过5年的尝试,摸索出了从种植、采收到加工的完整生产模式,工程于2000年顺利结题。

在工程实验过程中,兵团农业科技人员针对XX棉花“矮、密、早、膜”的种植方式,经过多年的实验筛选出68+8厘M和66+10厘M的带状留苗配置方式,这种方式经技术配套,棉花生产后期通风透光好于其他配置,已被机采棉单位普遍认可。

科技人员还对机采棉机械、加工及脱叶剂的使用等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实验,基本掌握了适应XX棉花机械化采摘的技术方法。

2001年,机采棉在兵团开始了大面积推广,当年实现机采棉收获面积达28.2万亩,2002年达38.1万亩,2003年达22.78万亩,2004年达42.7万亩,预计2005年能完成50万亩以上。

XX兵团在国内率先成功实现了大面积棉花机械化采摘。

二、兵团推广机采棉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兵团农业经过50多年的不断发展,集约化程度、规模化水平、农机装备水准、现代农业实用推广等方面都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目前全兵团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程度已经达到84%。

尤其是棉花高密度、高产栽培技术、大面积单产水平等都在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但棉花生产机械化程度受采摘环节机械化程度低这一“短板”的制约仅仅达到43%,远远低于其他农业产业。

由于棉花采摘机械化程度低,造成棉花的生产方式落后、经营规模小、劳动生产率低、生产成本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团场职工增收困难,严重影响了兵团棉花产业化进程。

机械代替手工劳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也是人们追求效率、提高效益的现实需要。

棉花费工耗时、劳动生产率低,人力成本的不断增加已经成为生产环节冲减棉花利润的主要因素,也是限制兵团棉花生产实现规模化经营的主要障碍之一,因此兵团棉花迫切需要摆脱生产量对劳力数量的依存关系,全面推广采棉机械化势在必行。

1、突破劳力制约,适应新时期农村经济政策的需要

从表象上看,拾花劳务工紧缺是迫使兵团大力推广机采棉的直接原因,从本质看兵团推广机采棉是遵循了“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解放生产力”这一必然规律。

近年来进疆拾花工紧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出台了粮食直补、取消农业税等一系列惠民政策,广大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有所增加,农民的务农积极性高涨,使得他们不愿意出远门挣辛苦钱;二是前几年劳务输出大省如XX、XX、XX等地由政府牵头,有组织地将大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到XX参加拾花劳动,近两年由于各种原因政府不再直接参与组织农民外出务工。

而拾花工紧缺更深层的原因是新时期农村经济政策发生变化,产业结构调整已见成效,二、三产业的迅猛发展使当地的就业机会增多,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得到XX打工的农民工被分流。

而从全国来看,近年来劳务工结构性紧缺是一个普遍性问题,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民工荒”现象就已经在东部经济发达的“珠三角”、“长三角”和XX省等地区普遍存在,据调查,仅“珠三角”地区90%以上的企业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工,企业普遍缺工达30%-40%,缺工数量在200万人以上,由于缺工导致的企业生产线开工不足已严重影响了东部沿海工业的发展。

由此可见,劳务工紧缺不是一个局部性、暂时性的问题,而是一个全局性、长期性的问题,随着农村经济政策的不断变革,劳动力供需矛盾会日益突出,兵团如不尽早突破劳动力短缺的制约,必定会影响棉花发展战略的进一步实施。

2、降低生产成本,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

我国是棉花种植大国,无论是种植面积还是单产水平,都位于先进植棉大国的前列。

20世纪90年代,我国年平均植棉面积已达550万公顷,皮棉总产450万吨,居世界第一位;单产亦位居世界棉花高产国家的前列。

但与先进植棉大国相比,我们的棉花生产方式相对落后、经营规模小、劳动生产率低、生产成本比较高、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弱。

美国生产50千克皮棉的平均用工量只要0.5个工日,而我国却高达30-40个工日,兵团的平均用工量是全国的12%-16%,也达到4.9个工日;同样等级的皮棉,国产棉每吨进厂价要比进口棉高出2000多元。

由于进口棉价格低,造成国产棉库存急增,储备量过大,国家每年为此付出的财政补贴高达数拾亿元。

加入WTO以后,我国棉花及其制品进一步面向市场化、国际化,有关专家指出,我国棉花价格偏高是不利于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原因。

对兵团棉花而言拾花费用的不断上涨已经成为棉花成本不断攀升的重要因素。

据兵团农业局统计:

机采棉综合机械化作业的各个环节,包括脱叶、采棉、清理加工、机械折旧、维护修理、人工工资等费用在内,亩均采摘成本约130元,而人工采棉亩均采摘成本为195元,每公斤机收棉的采摘成本比人工采收低0.187-0.193元,仅此一项,棉农每亩即可少投入65元。

如果实现采棉机械化,将有效降低居高不下的棉花生产物化成本。

随着机采棉及其配套技术的不断成熟和面积的不断扩大,兵团棉花将更有竞争优势,完全可以在质量和价格上与国外棉花一决高低。

3、解放农业劳力,加快兵团农业产业化进程的需要

推广机采棉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经济效益,加快兵团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有效途径。

据测算,按照兵团目前的棉花生产技术,受人工采收生产方式的制约,平均每个职工只能管理25亩棉花,创造产值2.5万元,职工年收入6250元。

兵团机采棉技术五年的实验示X结果显示:

采棉机单台日采收进度可达150至200亩,一般情况下,一台采棉机可顶600个拾花工,在高峰期,一台采棉机日采籽棉超过4万公斤,相当于1000个拾花工的劳动量。

由于机采棉技术实现了机械化采收,摆脱了生产量对劳力数量的依存关系,人均管理定额可比手工采收增加4至8倍,达到200亩以上,产值可达10万元以上,职工年收入提高到1万元,每50千克皮棉用工量降到1.2个工日。

2005年,农八师一三二团6万亩机采棉只用了300个职工,人均管理定额由过去的30亩提高到200亩,而劳动强度却明显降低,人均纯收益提高了4至6倍。

机采棉技术的不断推广和植棉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不仅为兵团棉花向规模化、信息化、机械化、产业化、现代化的方向打开了通道,而且能够把广大农工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分流转移到团场二、三产业中去,这必将对团场的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建设以及农业职工素质的提高产生深远的影响。

4、增加农工收入,构建屯垦戍边新型团场的需要

棉花是兵团农业最大的支柱产业,棉花事关农工收入的问题,事关兵团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事关兵团建设屯垦戍边新型团场和构建全面小康社会根本目标的实现。

据测算:

棉花收入已占全疆农民收入的40%左右,在兵团一些重点植棉师、团,棉花收入已经占到农工家庭收入的70%。

上世纪末兵团棉农支付的拾花费是每公斤0.3-0.4元,后来逐步上升到0.5-0.6元。

2004年棉花一开始采摘,拾花费就猛涨到每公斤0.7-0.8元,而2005年情况更为严重,自开始采摘棉花,有些地方就涨到了1元,后期达到1.5元,高昂的采摘成本让棉农叫苦不迭,即使如此收获季节仍然招不到拾花工。

一些师、团只好将本师、团招收拾花劳力的任务硬性分解到师、团、连各级机关干部和棉农身上。

除此之外,师、团两级机关关门、职工闭户、学生停课、工厂停产,全部劳力都去采摘棉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团场的正常工作、生活秩序,各植棉单位由于拾花工分配问题矛盾激化现象也时有发生。

如果大面积推广机采棉技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活劳动成本,缓解劳动力紧缺对团场生产和职工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就能够实现农业丰产丰收持续发展,农工收入增加生活宽裕,农场安定和谐场风文明的屯垦戍边新型团场的建设目标。

5、适应地理环境,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需要

兵团是我国最有条件率先实现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地区,兵团宜棉地区土地地势平坦,条田规X化程度高,特别是天山北坡经济带、南疆经济带拥有大面积高产连片棉田,具备进行机械化操作的必要条件。

XX秋季降温快,冬季来得早,拾花期较短,特别是北疆拾花期只有45天时间,而棉花采摘快慢对棉花品级有很大的影响,棉铃开裂7天后纤维强力最高,10天后开始下降,在吐絮后曝晒停留940小时<约40天),纤维强力会降低50%,因此必须及时采摘才能保证棉花的品质。

同时,由于使用机采棉技术能够有效地缩短棉花采摘工时,提前结束收获期,一方面可以规避早霜等自然灾害的风险,保证丰产丰收;同时还可以及时腾出土地,便于对棉田进行秋翻、冬灌和保养,培肥地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因此实行机采棉不但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而且还能增强兵团棉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对外部环境的调控能力。

6、实现规模经营,促进兵团棉花产业发展的需要

兵团棉花种植面积已经占到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50%以上,部分棉花主产区棉花的种植比例高达80%,从种植规模上讲,兵团已经具备棉花规模化经营的前提条件。

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兵团在棉花生产上大力推广地膜植棉、高密度栽培以及膜下节水滴灌三项重大技术,对棉花增产的效果十分明显。

如果全面推广机采棉、棉花精量播种为标志的现代化装备技术,在保持棉花有较高土地生产率的同时,大幅度提高植棉劳动生产率,就能实现棉花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现代化经营模式,缩小与发达植棉国的差距。

因此,推广机械化采棉,实现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是做大做强棉花产业,进一步提高兵团棉花生产经济效益的重大举措。

三、兵团推广机采棉进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自1996年起,兵团开始进行机采棉技术和采棉机械的研究和实验,经过5年的不懈努力,兵团在机采棉的种植、采收和加工等诸多关键环节都取得了突破。

从2001年起,机采棉进入大面积推广阶段,目前,全兵团引进采棉机约246台,建成加工生产线33条,每年可满足50万亩棉花采摘及加工的需要。

尽管兵团棉花已经具备机械化采摘的条件,具备一定的采收和配套加工能力,但兵团机采棉的推广却不太尽如人意,到2005年底,机采棉面积仅占兵团棉花播种面积的10%。

为什么机采棉技术没有在兵团得到快速推广?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思想认识问题

目前兵团机采棉的推广应用,远远跟不上世界棉花产业发展和我国农村劳动力越来越紧X的形势,一个根本原因在于思想认识问题。

从主观上讲,由于许多团场以及团场领导出于局部利益的考虑,对机采棉不热心,主要原因是:

一是拾花费是由承包职工自己支付,拾花费用的高低并不影响团场的利润,再加上购置采棉机及加工设备一次性投入较大,增加了成本,短期内影响了团场效益;另一方面前几年拾花工紧缺的问题还不突出,师、团领导和棉农习惯于人工拾花的生产种植方式,也依赖于人工拾花的生产方式,思想上比较保守。

三是师、团领导对机采棉的优越性还没有真正了解,对机采棉加工质量没有信心,认为机采棉投资大、负担重、销售困难,推广起来有风险,积极性不高。

2、投资费用问题

实现采棉机械化,必须有相配套的机采棉清理加工设备,只有这样才能使采棉机采摘的棉花通过高质量的清理,加工出符合国家A级标准的合格绵纱。

就兵团目前的情况看,使用采棉机需要购置采棉机和新的籽棉清理、烘干加工、轧花设备,一次性投入较大,而回收期又相对较长,使团场和棉花加工企业难以承受。

据调查:

一台国产采棉机的最低售价在100万元左右,进口采棉机在150-200万元左右,如果按一台采棉机在一个棉花收获期能够采摘3000-6000亩棉花计算,一个棉花种植面积在8万亩的中型植棉团场就需要8台采棉机,按照每台采棉机130万元计算,需要购置费1040万元,每台采棉机需要配套4辆专用容纳14吨的籽棉自卸网箱车,每台网箱车价值3万元,投入的总资金达到1136万元,再加上配套的机采棉籽棉清理、烘干、轧花等加工设备,还需要资金800-1000万元,如此巨大的投入和漫长的投资回收期使得大多数团场无力承担,望而却步。

3、配套技术问题

采棉机是所有农田机械装备中科技含量最高的设备,它的推广使用和棉花种植的各个环节都密不可分。

在国外,棉花种植早已完全机械化作业,从种植到采摘甚至后续加工,均有高度的机械化“一条龙”作业,任何一个环节跟不上,机采就受到限制。

兵团棉花生产要实现机械化采摘,还亟待解决以下技术问题:

1、机采棉种植品种配套问题4_#H+f/o|/U实践证明,适宜机采的棉花品种应具备早熟、丰产、抗病抗虫的特性,要株型紧凑、形状如筒形,第一果枝高度18CM以上,结铃部位集中,能在9月中、下旬集中吐絮,含絮适度不卡壳、抗风、不掉絮、叶片小、光合能力强、叶片茸毛较少,苞叶较小。

在棉花内在品质上,纤维长度30MM以上,抗枯耐黄。

符合以上条件的棉花品种在XX很难找到,特别是南疆棉铃虫危害较为严重的地方,能抗棉铃虫的品种大多成熟期偏晚,如冀851、抗9品种丰产性较好,也抗棉铃虫,但不具有早熟性,中棉系列品种和冀668等丰产性较好,但不抗棉铃虫。

目前兵团还没有培育出既优质丰产又适合机械采收的棉花品种,适应机采的棉花品种还需要引进和培育。

2、催熟剂、脱叶剂的使用亟待规X机采棉在采收前要喷施催熟剂和脱叶剂,最佳时间北疆一般集中在9月1日到5日,而药效发挥的时间需要15天左右,此时棉花正处于秋桃成熟的关键时期,由于喷药影响,使棉籽不饱满,影响千粒重,从而降低产量。

因此必须在催熟剂、脱叶剂品种的选用和适时喷洒使用上进一步探讨和规X,只有在脱好叶、成熟度好的前提下,才能减少清理加工的环节,降低棉花的叶屑含量,保证棉花的优质高产。

3、清理加工技术还存在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由于我国机采棉技术发展较晚,机采棉的配套清理加工技术还不够成熟,目前,机采棉在加工过程中含杂率较高,棉结和短纤维含量较多,机采棉加工过程中的水分控制等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美国也没有解决这一问题),这些都一定程度的影响了机采棉的产量和品质。

4、地膜污染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XX和兵团是率先在棉花生产中推广地膜技术的,这一技术的推广对棉花增产的效果十分明显,但同时也带来了越来越严重的地膜污染问题,有的棉田地膜污染问题十分严重,地膜残留量已达30多公斤/亩。

即使近年来兵团各团场在揭膜和复收地膜上做了严格要求,但每年的地膜残留问题仍然比较严重。

棉田间的残膜碎片在采棉机采收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混入棉花当中,使棉花的异性纤维含量大幅提高,极大的影响了棉花的品质。

4、等级标准问题

棉花没人摘与采棉机推广难这一现象生动折射出了棉花采摘机械化在推广过程中的困境。

从大环境上来说,由于国家没有出台明确的机采棉等级标准,现行普遍的做法是沿用手采棉的标准来确定机采棉的等级,由于采摘和加工方式的不同,机采棉与手采棉在质量指标上的细微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如果按照我国现行的棉花收购标准,用手采棉的标准来确定机采棉的等级,就会得出机采棉比手采棉等级低、品质差的结果,而且由于现行棉花质量标准并没有规定适合机采棉,因此,机采棉的质量和等级的评定存在很大的随意性,这直接影响到基层推广应用采棉机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由于机采棉含杂质相对较多,棉纺厂也不喜欢用机采棉,再加上棉业集团的垄断收购,使机采棉的等级大打折扣,所以许多棉农为了避免损失,宁肯花高价雇人拾花。

棉农和棉花生产企业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考虑对机采棉的推广持谨慎态度。

5、投资回报问题

从2001年兵团推广机采棉开始,机采棉采摘费就定在0.4元/公斤左右,到目前仍然维持在这一价位,而人工采摘费则从0.5元左右提高到0.8元以上,北疆由于拾花期短、雇工量大,拾花劳力紧缺,人工采摘费可达1-1.5元。

通过对采棉机运行成本进行分析可见,由于机采价格相对偏低,造成采棉机在一个收获期获利较低,极大影响了集体和个人投资采棉机的积极性。

经测算:

一台采棉机一个采摘期6000亩工作量计算,采棉机亩耗油1.4公斤约合4.62元,摘锭润滑油亩成本5.92元,摘锭清洗液亩成本3.52元,润滑油亩成本0.21元,润滑脂亩成本0.10元,采棉机驾驶员工资亩成本0.67元,采棉机采摘期保险费亩成本2.67元,采棉机分三年每年还贷付息40万元,亩成本66.69元,每亩脱叶剂成本31.2元,以上合计每亩总成本115.6元。

一台采棉机一个采摘期的总收入为:

6000亩×285公斤/亩<平均亩产量)×0.45元=76.95万元,总成本为:

6000亩×115.6元/亩<平均亩采摘成本)=69.36万元,获利仅为7.59万元,如果还要除去采棉机的折旧费和维修费用<第二年以后维修费用更大),获利还会更少。

四、兵团大力推广机采棉的对策和建议<一)解放思想,统一认识,明确发展机采棉是兵团棉花产业的必由之路大面积推广机采棉,用机械化代替人力手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兵团棉花产业实现现代化、产业化经营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兵团党委高度重视机采棉工作,积极采取多种形式推动兵团机采棉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各植棉师、团要把自身的局部利益放到兵团棉花产业的整体利益中统筹考虑,把自身的短期利益放到兵团棉花产业的长远利益中通盘考虑,正视和承认实行棉花采摘机械化是兵团棉花产业的必然选择这一事实,解放思想、统一认识、积极行动、群策群力,全力促进机采棉技术在兵团棉花生产中尽快成熟。

同时各师、团还应把机采棉技术作为团场科技培训的重要内容,让植棉户认识机采棉,熟悉机采棉的基本知识,发动群众,集思广议,总结机采棉的经验和需要改进和完善的方面,使机采棉技术在实践上更快地成熟和运用。

<二)大力宣传机采棉的优越性,提高市场认可度经过科研人员的多年实践和配套技术的改良,目前兵团机采棉的质量与人工采摘的棉花没有明显差异。

无论从兵团机采棉办公室几年的实验数据和国家权威棉花检测中心的测试数据来看,还是从国家指定的试纺单位的试纺结果以及二师二十九团棉纺厂、石河子八一棉纺厂的使用结果来对比,都说明了兵团机采棉在马克隆值、纤维成熟度等11项品质指标都与美棉、澳棉相当,在可纺性上,内地纺织厂气流纺可100%使用机采棉;环定纺、精梳40-50支纱可混用30%-40%的机采棉;普梳32支纱机采棉混用比例在50%以上。

实测数据也显示,机采棉的内在质量与手采棉没有明显差异,经过清理加工,其综合质量指标已经达到现行棉花等级的“二级”以上,内在品质达到一级标准。

2003年,XX针织九厂使用兵团生产的机采棉,织造的”三枪“牌内衣和T恤衫,经检测质量丝毫不比手采棉逊色。

XX部分棉纺企业采用30%至60%机采棉纺出的纱筒可达国家一级标准。

<三)尽快建立和完善机采棉质量标准体系推广大面积机采棉技术已是我国棉花产业的大势所趋,如果国家不及时建立适合机采棉的质量标准体系,将势必继续给机采棉进入销售市场造成困难,影响棉农和棉花生产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生产积极性,也不利于我国棉花产业与国际棉花市场接轨。

只有尽快出台全国统一的机采棉质量标准体系,让标准来指导生产,才能促进机采棉的健康发展,实现我国棉花产业的规模化和现代化。

<四)加快引进和研制与机采棉技术相配套的品种和种植模式发展机采棉必须尽快培育出产量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