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第五单元第2讲 明清时期经济的辉煌与迟滞.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43482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97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部分第五单元第2讲 明清时期经济的辉煌与迟滞.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一部分第五单元第2讲 明清时期经济的辉煌与迟滞.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一部分第五单元第2讲 明清时期经济的辉煌与迟滞.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一部分第五单元第2讲 明清时期经济的辉煌与迟滞.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一部分第五单元第2讲 明清时期经济的辉煌与迟滞.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部分第五单元第2讲 明清时期经济的辉煌与迟滞.docx

《第一部分第五单元第2讲 明清时期经济的辉煌与迟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部分第五单元第2讲 明清时期经济的辉煌与迟滞.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部分第五单元第2讲 明清时期经济的辉煌与迟滞.docx

第一部分第五单元第2讲明清时期经济的辉煌与迟滞

第2讲 明清时期经济的辉煌与迟滞

主干梳理巧点妙拨

一经济的发展

2.手工业

(1)生产规模:

明代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3.商业

(1)货币经济:

随着商品流通领域的扩大,社会上大量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日趋活跃。

(2)农产品商品化:

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棉花、茶叶、甘蔗等经济作物被大量种植。

(3)区域间的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4.一条鞭法

[图解历史]古代手工业

 

[问题探究1]明清时期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

商品经济的发展;新航路开辟后,大量的白银流入中国;张居正改革。

 

[轻巧识记]古代商业发展的变化

 

[构图解史]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

5.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及缓慢发展

(1)条件:

古代中国的经济进步,特别是商品经济的发展。

二农耕经济的迟滞

1.“重农抑商”政策

(1)原因:

社会上出现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

(2)目的:

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3)表现:

明清时期政府实行专卖制度,加征民营商业的商税。

(4)评价

①积极

a.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

b.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

c.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权。

②消极:

强化了自然经济,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根本上造成中国的落后。

2.“海禁”与“闭关锁国”

[问题探究2]闭关锁国政策就是禁绝一切对外贸易吗?

提示:

不是。

闭关锁国是指明清政府实行的严格限制对外交往、贸易的外交政策,包括对来华外国人的商务活动、居留期限、华夷交往等作出限制,实行“海禁”。

“严格限制”对外交往不等同于“绝对禁止”一切对外交往。

[微点拓展]明清商帮出现的原因和影响

(1)原因:

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重土亲乡观念的影响;商人借助群体的力量维护商业利益和自身安全。

(2)影响:

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史论概念]中国资本主义萌芽

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工场主雇佣雇工根据市场需要进行生产,这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被称为“资本主义萌芽”。

它是封建社会内部的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具有进步性。

[图解历史]“海禁”“闭关锁国”及“重农抑商”政策的关系

互动探究史料研读

对应学生用书P057

主题  落日余晖——明清时期工商业的发展

一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市镇,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

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一个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

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

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

二 明朝中后期,丝织业中心苏州和杭州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棉纺织业中心松江的一些暑袜店主统一购进原料分给当地居民在家中缝制暑袜,计件付酬,再将暑袜拿到店中出售获利。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三 明中后期“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为朋矣”“缙绅家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类”。

——《林居漫录》

[教你读史] 史料一说明,明清时期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出现了一批专门的工商业市镇;经济发展有明显的区域性特色。

史料二反映了“机户”和“机工”之间、“店主”和“居民”之间实际上存在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资本主义萌芽存在的典型现象。

史料三表明,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商人地位提高,社会拜金风气盛行。

[史料运用] 

(1)史料三体现了一种什么社会风气与观念?

有何影响?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综合上述史料,说明明清工商业发展呈现出怎样的新气象?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拜金风气。

影响:

冲击了传统观念,刺激了商品经济发展,助长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倾向。

(2)商业观念有所改变,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地域性的专业性商业市镇大量出现。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历史解释

古代中国商业都市发展的五大特点

(1)经济功能不断增强。

自先秦至唐代,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宋代以后经济功能增强,明清时期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如苏州、景德镇等。

(2)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规模不断扩大。

(3)城市市场不断繁荣。

汉唐时期对“市”有严格的时间、空间限制,唐长安的市已发展为常设的商业区。

到宋代打破了坊、市的界限,都市商业繁盛。

明清时期,都市中的商业区相当繁华。

(4)对外贸易发达。

明以前以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是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使沿海港口城市兴盛。

(5)货币种类不断丰富。

在货币流通领域,北宋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朝时形成了以白银为主、以钱为辅的银、钱并行的货币流通制度。

主题  阻隔中外的一道堤墙——“海禁”与闭关锁国

一 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

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畔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

二 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

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

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三 ……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

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至远之无方,故有四五千斤所造之洋船,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

……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论南洋事宜》

[教你读史] 史料一反映了“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是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封闭性、保守性。

史料二反映了明朝因对付东南沿海的反明势力和倭寇入侵而实施“海禁”政策。

史料三体现了“海禁”政策的恶果。

“海禁”政策导致了沿海居民贫困化等严重的社会问题。

[史料运用] 

(1)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史料三概括“海禁”政策的后果?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史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中国社会存在的危机。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背景:

明朝残余敌对势力利用大海继续对抗;倭寇侵扰,海盗与沿海不法之徒勾结;统治者(朱元璋)对海外诸国的轻视。

(2)使人民贫困;阻碍工商业的发展;使社会秩序不稳定。

(3)“海禁”政策限制了海外市场的开拓,导致沿海居民贫困化等危机;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阻碍了中国经济模式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历史解释

“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的异同

高考研析把握考向

1.(2017·全国卷Ⅰ)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

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

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知识考查

明清经济

能力考查

获取信息及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素养考查

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答案 B

解析 饮食器具使用标准的差异反映的是一种等级秩序。

明朝前中期,朝廷对饮食器具的使用有严格规定,到明朝后期这种规定被打破,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源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着原有的等级秩序,故选B项。

A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市民兴起的根源也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D项说法过于绝对,材料只是说低级官员也使用玉制器皿,不能说明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排除。

2.(2016·全国卷Ⅲ)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

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知识考查

明朝市镇经济的发展

能力考查

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素养考查

历史解释

答案 A

解析 材料表明由于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多,农村雇工的待遇得到改善,故A项正确。

“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是个别雇主为了留住雇工而非政府的行为,故B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明朝中后期,封建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故D项错误。

3.(2014·全国卷Ⅰ)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

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知识考查

清初对外贸易的发展

能力考查

获取有效信息及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素养考查

历史解释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信息可知,清初实行海禁政策以前,中外存在商品贸易。

中国民间外国银钱的使用较多,说明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故A项正确。

“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只能说明外国银钱在中国市场流通,而无法说明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故B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均排除。

考向分析:

明清时期,我国处于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前夜,近年高考对本部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的变革,跨度较大的非选择题亦经常出现。

命题大多引用原始史料,要求考生对史料进行辨析和甄别,提取有效信息,试题侧重考查学生对信息进行提取、解读和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预测1 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趋势

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粮、棉、茶等一般的民生用品在转运贸易中的比重逐渐增加,流通量和流通范围较以往有所扩大,流向主要是从农村流向城市。

这种状况表明中国(  )

A.农产品商品化趋势的增强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

C.生产力水平出现质的飞跃

D.城乡生活方式的融合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粮、棉、茶等一般的民生用品在转运贸易中的比重逐渐增加,流通量和流通范围较以往有所扩大,流向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