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943218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36.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

《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

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高一年级第三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60小题,每小题1分,共6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意要求的。

1.《司马光奏议》载,“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

„„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

”在这里,司马光

A.坚持“重农抑商”政策B.指出促进商业流通的重要性

C.提出“农本商末”观点D.说明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性

2.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3.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国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

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4.《明宜宗实录》中写到:

“私通外夷,已有禁例。

近岁官员、军民不知遵守,往往私造海舟,假朝廷干办为名,擅自下番,扰害外夷或诱引为寇……尔宜申明前禁,榜谕沿海军民,有犯者许诸人首告,得实者给犯人家货之半。

”由此可见明朝政府(  )

A.鼓励发展贡赐贸易                         B.禁止民间对外贸易

C.防范倭寇侵扰沿海                          D.加强外贸税收管理

5.17世纪60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18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

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A.等级观念明显淡化B.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

C.贫富差距日益缩小D.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

6.右图显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出现了两次高峰,第二次高峰出现的原因是

 

A.政府制定经济发展措施B.西方国家放松经济侵略

C.国内政治局势比较稳定D.官办企业刺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7.1933年,工业总产值中,消费资料工业产值占70%以上,而生产资料工业产值不到30%。

1936年,生产资料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23%,而消费资料工业产值则占工业总产值的77%。

这一材料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A.民族工业的发展举步维艰B.近代工业结构的畸形发展

C.近代民族工业布局不合理D.官僚资本、外国资本的压榨

8.《剑桥中国晚清史》载:

19世纪90年代初期,清中央政府年收入田赋25,088,000库平银,关税21,989,000库平银,关税成为仅次于田赋的第二大收入来源。

这表明当时中国(  )

A.工业文明已成主流                       B.逐渐卷入世界市场

C.告别小农经济时代                      D.贸易逆差得以扭转

9.奕䜣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

这反映了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10.下文摘自中国近代某一时期的军事电文:

“……匪盘踞赣闽,于兹七载,东西南北四路围剿,兵力达百余万,此次任匪从容脱围,已为惋惜,迨其进入湖南……沿五岭山脉西窜而来,广西受当其冲……”电文中的“匪”是指()

A.太平军B.北伐军C.工农红军D.新四军

11.清末的上海“无论其为官为商为士为民,但得稍有盈余,即莫不竞以衣服炫耀为务,即下至倡优隶卒,就其外貌观之,俨然望族之家。

”民国初年这种现象较之清末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该变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主要是

A.崇洋之风盛行B.有利于服装的西化

C.交际活动增加D.淡化了传统等级

12.多年的研究成果表明:

以1931年9月作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开端,是科学的,这一看法基本上成为主流认识。

抗日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两者上限是截然不同的。

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

A.史学家学术争论难有定论B.“抗日战争”更强调了反侵略的长期性

C.主流认识往往最具科学性D.“七七事变”才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

13.下表为轮船招商局在1873~1884年发展阶段商董(入股人)社会背景表,表中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

A.买办是洋务民用企业主要投资者B.轮船招商局受到外国资本的排斥

C.轮船招商局具有官商合办的性质D.轮船招商局是资产阶级民族企业

14.下图是国民政府发行的金圆券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国民政府

A.发行法币,统一全国货币B.刺激经济发展,进行货币改革

C.面临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D.得到了美国大量经济军事援助

15.图5所示为1960~1965年中国工业总产值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经济政策的变化  

B.工业结构的调整

C.农业经济的波动  

D.中苏关系的变化

 

16.泉州“源和堂”原是晋江庄杰茂、庄杰赶兄弟于1915年着手创办的,厂址初设于青阳镇。

1954年公私合营,并于翌年迁址泉州市区,企业性质由合营变为国营。

1992年泉州市国营企业与外商合资,该厂更名为“泉州中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源和堂公司”。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泉州“源和堂”(  )A.是泉州地区最早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B.其创办顺应了“实业救国”的潮流

C.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D.最终恢复了原来的资本主义工商业身份

17.抗日战争时期,贵州贵阳人口从12万猛增至35万,商号8年间增加2.82倍,资本扩大115.9倍。

1941年7月,经国民政府行政院核准,贵阳由县升格为市。

该记载最能说明

A.贵阳是抗战时期经济发展最快的城市

B.抗战时期民营企业是受益最大的产业

C.近代中国经济不平衡的状况有所缓解

D.国民政府积极抗战和发展经济的态度

18..有学者认为,当代中国已“不再是单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是包括了资本主义制度在内的混合型国家”。

该学者提出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最可能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制定B.经济特区的设立

C.多种经济所有制的发展D.外国资本的大量进

19.“过渡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过渡时期”是指

A.1919-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B.1949-1953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C.1953-1956社会主义改造时期D.1949-1956年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20.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

1884年,檑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

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A.电报业B.大众报业C.铁路交通业D.轮船航运业

21.关于世界近代史的开端,主要有三种观点:

一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说,二是尼德兰革命说,三是“1500说”。

支持第三种观点的主要历史依据是

A.欧洲资本主义制度确立B.资产阶级革命首次成功

C.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22.白海军在《2049,相信中国》中指出:

“如果从地理与历史的角度来看,1492年应该可以看作是近现代全方位交流意义的全球化的开始。

”这里“全球化的开始”的真正含义是()

A.从封闭走向开放B.国际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C.从分散走向整体D.人的注意力转移到现实生活中来

23.在西欧,“小麦的价格从十六世纪初到十六世纪中未有上升,而在十六世纪末却涨到了四倍于世纪中的价格”。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风调雨顺农业获得大丰收B.贵金属大量输入冲击市场

C.机械化生产提升生产效率D.圈地运动推动农业的革新

澳门——暹罗(泰国)——马六甲——果阿(印度)——里斯本

澳门——长崎

澳门——马尼拉(菲律宾)——阿卡普尔科(墨西哥)

24.葡萄牙占据的澳门一度在世界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以这里为中心,曾建立起几条重要的国际贸易航线(见以下示意图)。

下列对这种贸易的评述,正确的是

 

A.它兴起于13世纪,以葡萄牙为主导

B.它说明中国已经全面卷入世界市场

C.它有利于白银流入中国并成为主要货币

D.它刺激了中国最早的纸币——交子的形成

25.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经济发展有重大的影响。

下列各项正确的是

①欧洲一些城市出现证券市场②西欧依靠固定地租为生的地主地位下降

③中国农民开始种植玉米烟草④以欧美资本主义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形成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D.①②④

26.有史学家认为,新航路开辟以来,以西方为主导的世界体系,既促进着全球的联系,又造成了“全球分裂”。

这里“全球分裂”主要是指

A.政治纷争加剧B.军事对抗升级

C.文化差异加大D.贫富差距拉大

27.19世纪欧洲男子着装发生了很大变化(见下图),宫廷贵族那种装饰过于奢靡繁琐的服装被舍弃,便于工作和运动的舒适、简便的男装流行起来;出现以大众为销售对象的成衣,时装不再是上流社会的专利。

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包括(  )。

①资产阶级革命打击了封建贵族 ②机器生产降低了服装生产成本 

③工业革命导致了社会的贫困化 ④工业化有利于服装的大批量生产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8.钱乘旦、许洁明合著《英国通史》中说:

“……过去以天为单位,现在以分钟、秒计算……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要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这说明()

A.火车的发明引发了技术创新的连锁反应

B.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C.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D.科技发明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29.英格兰的技术发明在17-18世纪之交已经蓬勃发展,先后出现了铁匠兼锁匠纽卡门的蒸汽机,制铁人达比解决高炉冶铁燃料问题的炼焦炉等。

1733年技工凯伊发明了飞梭,同年木工怀亚特发明了第一台纺纱机。

1765年,钟表匠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

这一现象说明

A.工业革命促进社会生产B.科学理论带来技术发明

C.教育发展推动文化普及D.技术发明源于生产实践

30.工业革命不仅仅是一场技术革命,也不仅仅意味着生产力的大飞跃,它还是一场空前的社会大革命。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社会日益分化为两大对立阶级

B.社会财富迅速增长,工人生活全面改善

C.国家实力迅速增长,政府权力日益加强

D.工业生产发展迅速,民主制度普遍受挫

31.下图是近代世界贸易图,图中箭头代表贸易路线,它作为史料可以研究的主题是

 

A.新航路开辟后引发的欧洲商业革命B.英国“日不落帝国”的形成

C.15-19世纪贩卖黑奴的“三角贸易”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32.19世纪70年代到一战之间,德国步入了工业化的快车道,尤其是钢铁工业、化学工业、机器制造业等部门的产量增长很快,并跃居到世界第二工业强国的地位。

与此相关的因素有

①实现国家统一②注重科技创新③确立共和政体④对外殖民扩张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33.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规定:

各行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以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

与该规定属于同一法案的是  

A.制定养老保险制度 B.规定最低工资标准

C.提供农副产品补贴  D.建立失业保险制度

34.美国过去是建立规章制度最有代表性的国家。

而在20世纪70年代初又是取消规章制度最有代表性的国家。

美国取消规章制度是为了

A.让市场发挥更大效应B.取消政府对经济干预

C.实行杀富济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