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河南省洛阳市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河南省洛阳市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河南省洛阳市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河南省洛阳市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河南省洛阳市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2小题,共48.0分)
1.商朝统治者推行内外服制,内服是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外服是商族以外的方国。
各方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除对商王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有的方国还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
与商朝内外服制相比,西周的分封制( )
A.扩大了中央王朝统治疆域B.遏制了诸侯间的攻伐战事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D.建立起了有效的官僚体制
【答案】C
【解析】通过材料“商朝统治者推行内外服制,……外服是商族以外的方国。
各方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除对商王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可见商朝的内外服制度之下,中央权力相对较小,而分封制的含义是天子把士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诸侯要对天子承担一定的义务,如缴纳赋税、朝觐述职等,这样能够一定程度上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与材料相符,故C正确。
通过材料“商朝统治区分内外服,内服是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商朝中央地域的大小,也没有与西周的分封制疆域相对比,与材料不符,故A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诸侯间战争问题,故B错误。
西周的选官制度是世官制(世卿世禄制),世官制属于贵族政治,而不是官僚政治,与材料不相符,D错误。
故选:
C。
本题考查分封制的相关知识。
关键信息有:
除对商王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有的方国还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2.周朝有同姓贵族之间不得联姻的规定,故周王室主要与异姓诸侯联姻,这些诸候国被称为“甥舅之国”。
“甥舅之国”的出现( )
A.推动“家天下”局面最终形成B.强化了部落血缘贵族统治
C.扩大了宗法关系巩固了统治D.加强了周天子的专制权力
【答案】C
【解析】材料“周王室主要与异姓诸侯联姻”,形成了“甥舅之国”说明了宗法关系的扩大,巩固了统治,故C正确。
“禹传子,家天下”局面最终形成于夏朝,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错误。
周朝已经是奴隶社会的第二个朝代,当时没有部落贵族统治,故B错误。
君主专制开始于秦始皇,周天子时期尚未形成专制权力,故D错误。
故选:
C。
本题考查西周宗法制演变的相关知识。
关键信息是:
“甥舅之国”。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3.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国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
柳宗元意在强调( )
A.分封制不利于政权的长期稳固B.都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分封子弟是皇权专制的一种体现D.汉初分封必然导致七国之乱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题干认为秦朝灭亡与郡县制的实行无关,汉代七国之乱中分封诸侯国叛乱,而郡县未动,强调郡县制的实行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
A项,材料未强调分封制的不利作用,排除。
C项,分封子弟与加强皇权无关,排除。
D项,题干未阐述汉代分封导致叛乱的必然性,排除。
故选:
B。
本题考查郡县制的影响,关键信息“有叛国国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
本题考查郡县制的影响,本题掌握郡县制关于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进行分析解答。
4.礼、乐源自氏族社会的风俗习惯,为维护分封、宗法所形成的等级体系而制度化。
《礼记》中说: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
同则相亲,异则相敬。
”这说明礼乐制度( )
A.起到了稳定统治秩序的作用B.突出强调社会等级分化
C.促使社会风俗习惯趋向同一D.与宗法分封制互为表里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实行礼乐制度能够实现社会关系中的“同则相亲,异则相敬”,说明礼乐制度有稳定社会秩序的功效,故A项正确。
等级制度只是礼乐制度的一部分,材料突出强调的是礼乐制度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故B项错误。
材料中“异则相敬”,反映出社会风俗的差异是存在的,并没有实现同一化,故C项错误。
分封制与宗法分封制互为表里,故D项错误。
故选:
A。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相关知识。
关键信息有:
同则相亲,异则相敬。
本题考查学生早期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5.传说古代帝王在阴历一月決定一年的政事,所以阴历一月叫政月。
到了秦朝,由于避讳赢政的名,就把政月改为正月,并且把“正”字的音读作“征”了。
一月的这种变化体现了( )
A.皇帝独尊B.皇位世袭C.君权神授D.皇权至上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避讳赢政的名,就把政月改为正月”可知古代的避讳制度体现的是皇帝独尊,A选项符合题意。
皇位世袭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
材料未体现君权神授,C选项排除。
皇权至上体现的是皇帝的个人权力缺乏制约,一家独大,D选项排除。
故选:
A。
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准确把握。
6.在秦朝朝议中,有发言权的不仅是三公九卿,没有具体行政职责的博土也可进言。
据此可知,朝议制度
( )
A.对政治事务的决策实行民主协商B.保证了中央机构的至上权力
C.有利于减少重大事务的决策失误D.表明秦代中央官制发展完善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没有具体行政职责的博士也可进言”,可知朝议制度除了三公九卿这些高官之外,没有具体行政职责的博士也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因此朝议有有集思广益的功效,因此减少了君主决策的失误,故C正确。
“民主协商”在君主专制的背景下是不存在的,排除A。
封建社会时期,皇权至上,排除B。
D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故选:
C。
本题考查秦朝政治制度的相关知识。
关键信息是:
没有具体行政职责的博土也可进言。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7.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秦简,其中包含《置吏制律》三条,规定县、都官、十二郡官吏、属官的考核、升黜工作从每年的十二月开始,到次年月必须截止。
这一规定( )
A.可以用来佐证秦朝厉行法治B.说明郡县官员必须由中央任命
C.有利于国家政务的有序推行D.突出强化基层官员的责任意识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县、都官、十二郡官吏、属官的考核、升黜工作从每年的十二月开始,到次年月必须截止”可知上述规定有利于国家政务的有序推行,C选项符合题意。
材料与秦朝厉行法制的说法无关A选项排除。
材料与郡县官员必须由中央任命的说法无关,B选项排除。
强化基层官员的责任意识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故选:
C。
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准确把握。
8.秦朝时,尚书是少府(九卿之一)属官,掌政务文书,地位较低。
汉武帝时期,赋予尚书决策的职能,司法审查大权也转由尚书和廷尉共同行使。
这一变化说明( )
A.汉武帝时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B.秦汉政治制度之间缺乏传承性
C.西汉的中央官职实行分权制衡D.尚书已成为中央最高决策机构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尚书在秦朝时期职责地位较低,汉武帝时期提拔地位较低的尚书行使决策司法等重要权利,进一步加强了皇权,故A项正确。
B项,汉承秦制,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C项,题干未体现分权制衡,排除。
D项,汉武帝时期内朝为最高决策机构,排除。
故选:
A。
本题考查汉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根据题干进行分析。
本题考查汉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本题结合汉代君主专制加强的内容及措施进行解答。
9.西汉一代政区变化较大。
汉初七国四十余郡,七国分领二十余郡;景帝中元六年,郡四十三,王国二十五;武帝天汉以后,基本维持在郡八十三,王国二十。
这一变化说明汉代( )
A.地方行政机构不断完善B.始终未能解决王国问题
C.国家统治区域日趋扩大D.中央集权得到不断强化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郡的数量增加,王国的数量减少,说明中央集权得到不断的强化,D选项符合题意。
地方行政机构不断完善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
汉武帝时期基本上解决了王国问题,B选项排除。
材料无法得出国家统治区域扩大的结论,C选项排除。
故选:
D。
本题主要考查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的准确把握。
10.唐太宗曾要求查看《起居注》(古代史官真实记录君主言行的册子),却遭到史官褚遂良的拒绝,太宗只好做罢。
据此可知( )
A.唐代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尚不成熟
B.史书编撰传统对君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C.《起居注》客观地反映了君主言行
D.古代官僚在行使职权时有一定的自主性
【答案】D
【解析】由材料我们可以看出,褚遂良作为负责《起居注》的史官,他为了尽量保证史书记载的客观性,能够拒绝皇帝观史的要求,在史书编写的职能上有一定的自主性,D选项符合题意。
隋唐时期形成并完善的三省六部制度完善了君主专制制度,A选项排除。
史书编撰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约束皇权。
自唐后期,史书丧失了其原本的独立性,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政治的附属品,B选项排除。
《起居注》的创作必然带有史官的主观意识和主观选择,它只能部分客观地反映君主的言行,C选项排除。
故选:
D。
本题主要考查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
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从汉代元政治制度的准确把握。
11.元朝划分行政区体现了“犬牙交错”的原则,将环境差异大的地区拼成一个又一个的行省。
如设置湖广行省,洞庭湖横亘其间,而且又跨岭南,直到今广西。
元政府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 )
A.扩大统治区域B.加强专制皇权
C.促进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D.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
【答案】D
【解析】A.元朝是在已经统一天下以后,设立的行省制度,是巩固已有的统治区域,而不是扩大统治区域。
B.行省制度是地方管理制度,不是中央官制,不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
C.行省制度的直接目的肯定是为了控制地方,而不是促进文化经济的发展。
D.元朝地方行省犬牙交错,使地方失去了对抗中央的地形优势,其直接目的是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出现,加强中央集权。
故选:
D。
本题主要考查行省制度,要求学生结合元朝行省制度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元朝行省制度的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12.唐朝科举不避时政,有价值的答卷相当于政治磋商活动中的提案,因而士人特别关心国事,比如白居易和元稹便根据时事做了数十篇的策论,而后在科举考试中被考官选中,这说明唐代的科举制( )
A.具有匡时济世的功能B.体现近代民主议政的特点
C.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D.助推注重教育的风气形成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的,士人特别关心国事,比如白居易和元稹便根据时事做了数十篇的策论,而后在科举考试中被考官选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科举制,具有匡时济世的功能。
故选:
A。
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要求学生结合科举制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唐朝时期科举制发展的表现和影响,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13.《明史》记载:
“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大事奏裁,小事立断。
”该制度( )
A.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B.完善了地方监察制度
C.杜绝了地方的吏治腐败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D
【解析】明代中央政府设有监察机关,巡按御史奉命巡按地方,在维护中央集权、监察整饬吏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材料中“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籓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相符,故D项正确。
A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题干体现的并不是地方监察制度,排除B。
C说法绝对,不合史实,排除。
故选:
D。
本题考查明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演进的相关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4.明成祖时期,阁臣不得直接管理六部诸司事物,诸司奏事也不得通告阁臣,但阁臣“裨益不在尚书下”,“自正统后,始专命内阁条陈”。
据此可知,明代内阁( )
A.逐步成为法定行政中枢B.逐渐控制国家决策大权
C.阁臣的参政权不断扩大D.化解了皇权与相权矛盾
【答案】C
【解析】从材料“明成祖时期,阁臣不得直接管理六部诸司事物”权力较小,到“自正统后,始专命内阁条陈”取得处理国家大事的权利,说明“阁臣的参政权不断扩大”,故C正确。
“逐步成为法定行政中枢”、“逐渐控制国家决策大权”不符合历史史实,故而排除AB。
随着内阁宰辅权力变大,势必危及皇权,其间矛盾必然激化,D错误。
故选:
C。
本题考查明朝君主专制演进的相关知识。
关键信息有:
自正统后,始专命内阁条陈。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5.清初,南书房是翰林文人陪君王读书研学的内廷场所,“非上所亲言者不得入”。
且因随奉“撰述谕旨”而“权势日崇”。
这表明( )
A.南书房已成为最高政务机关B.统治者重视拔擢高水平人才
C.政府决策中心逐渐发生变化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翰林文人陪君王读书研学的内廷场所”得知,其时南书房还不是最高政务机关,故A项错误。
依据题干“非上所亲言者不得入”得知,能否进入南书房主要取决于皇帝的信任程度,故B项错误。
因南书房随奉“撰述谕旨”而“权势日崇”,逐渐成为政府决策中心,故C项正确。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的标志是军机处的设立,故D项错误。
故选:
C。
本题考查清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本题考查南书房设置的作用,在解答本题时要注意与军机处的设置区别开来。
南书房的设立只是清朝君主专制强化的一个阶段,随着军机处的设立,中国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16.光绪《大清会典》载:
“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
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
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
材料说明军机处( )
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
【答案】B
【解析】A、清朝军务的管理属于兵部,军机处是为处理西北军务设置的,但是并不是专管军务的组织,故此项错误;
B、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议大政、得旨则与”得出军机处具有参与政务、秉旨办事的职能,结合课本所学知识,我们知道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强化的标志,军机大臣听命于皇帝,故此项正确;
C、材料中对于机构完备,未有体现,故此项错误;
D、刑狱职能于刑部掌握,而不属于军机处的专属职能,故此项错误;
故选:
B。
本题以《大清会典》中关于军机处的描述为切入点,考查了军机处的职能,综合考查了对材料的综合阅读理解能力。
军机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标志,在学习时,要对军机处的设立背景、目的、特点以及影响熟练掌握,并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标志性事件进行理解记忆。
17.在雅典,改革的法案常常写在石碑上,而这些石碑一般是放置在市政广场西侧执政官官邸的巴塞勒斯柱廊里,雅典公民穿行于柱廊间就可以看到改革的法案。
这一做法有利于( )
A.宣扬天赋人权的理念B.扩大公民的参政权利
C.培养公民的参政意识D.维护奴隶制贵族统治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将改革法案放置在公民穿行于柱廊间,有利于培养公民的参政意识,故C项正确。
A项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材料强调的是培养公民的参政意识,不是扩大公民的权利,故B项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故D项错误。
故选:
C。
本题考查古代希腊的政治制度。
需要掌握雅典民主政治发展的表现。
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
本题考查对雅典民主制度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
18.有学者认为,希購城邦不是由独立公民个人组成的,而是由公民所归属的氏族、胞族和部落纽成;城邦不分大小强弱,在宗教、法律、钱币、度量衡等方面有高度的主权独立。
希腊城邦的这些特点( )
A.削了公民的个人独立性B.有利于公民集体意识的形成
C.为雅典营造了和平的环境D.促进各城邦民主政治的建立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可以看出古希腊城邦的集体色彩和主权独立性,故B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古希腊城邦的集体性并没有削弱公民的个人独立性,排除A.C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
各邦并非全都实行民主政治,排除D.故选:
B。
本题考查古希腊城邦的形成。
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
“希邦城邦不是由独立公民个人组成的,而是由公民所归属的氏族、胞族和部落纽成;城邦不分大小强弱,在宗教、法律、钱币、度量衡等方面有高度的主权独立”。
本题是中档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材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进行历史解释的能力,体现了对学科素养的重视。
19.苏格拉底认为,任何一个国家的治理,都需要有政治头脑,富于政治知识,拥有管理经验的人来承担,而不能把权力交给一个毫无政治知识的普通公民手中。
这主要说明了古希腊( )
A.直接民主的弊端B.精英文化的缺失
C.人民主权的危害D.城邦制度的衰落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任何一个国家的治理,都需要有政治头脑,富于政治知识,拥有管理经验的人来承担,而不能把权力交给一个毫无政治知识的普通公民手中”可知苏格拉底强调精英政治,认为直接民主选出的统治者不一定能治理好国家。
故A正确。
B不是材料体现的主旨,故排除。
人民主权是近代启蒙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故排除C。
D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
故选:
A。
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
关键信息是:
都需要有政治头脑,富于政治知识,拥有管理经验的人来承担。
本题依托苏格拉底的思想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题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直接得出结论,难度适中。
20.《十二铜表法》规定:
各种民事诉讼,即使是再小的事由,也由法庭处理;债务人如在规定的期限还不出欠款,债权人可以将其出卖为奴或者杀掉;死者的丧服以三件为限,出丧时妇女不得无节制的号哭。
上述规定表明古罗马( )
A.贫民反对贵族的斗争取得重大胜利
B.统治者通过法律制衡社会各阶层
C.注重通过伦理道德来调解社会生活
D.通过法律来规范和调解社会生活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中“债务人”“债权人”“死者”等可以得出材料是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由法律规范和调整,故D正确;
而材料没有涉及具体的社会阶层,排除A;
B材料未体现,排除;
C中的“伦理道德”与题干中“民事诉讼”“由法庭处理”等内容不符,排除。
故选:
D。
本题考查罗马法,解题的关键是“债务人”“债权人”“死者”。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罗马法,罗马法是世界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的古代法律。
21.罗马法中最为完备的是它的私法部分,其中关于妇女的法律主要集中在监护、婚姻和财产继承上,它对后世各国有关妇女地位的立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说明罗马法( )
A.对妇女立法问题做出有益探索B.兼顾了社会各个群体的利益
C.有效地维护了妇女的合法权益D.充分体现法律的公正性原则
【答案】A
【解析】“关于妇女的法律主要集中在监护、婚姻和财产继承上,它对后世各国有关妇女地位的立法产生了深远影响”表明罗马法对妇女立法问题做出有益探索,故A正确;
B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
A。
本题考查罗马法,解题的关键是“关于妇女的法律主要集中在监护、婚姻和财产继承上,它对后世各国有关妇女地位的立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题为中档题,考查罗马法,罗马法虽属奴隶制社会的产物,但由于它对反映简单商品生产的各种法律关系作了详尽的规定,因而也就包含着资本主义时期的许多法律关系,因此,它对资本主义民法领域发生很大影响。
22.《民法大全》编纂时参考了许多法学著作,罗马法学家从理论上探讨了法的本质,对法律做了精辟的定义,他们还担负着解释和答复法律上的疑难问题、编纂合法证书、指导当事人起诉等任务。
这表明罗马法学家( )
A.注重法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B.重视罗马法在现实中的运用
C.热衷于法学理论的阐释论证D.乐于担任罗马法的普及工作
【答案】A
【解析】材料“罗马法学家从理论上探讨了法的本质,对法律做了精辟的定义,他们还担负着解释和答复法律上的疑难问题、编纂合法证书、指导当事人起诉等任务”说明罗马法学家一方面从事法学研究和立法工作,另一方面参加司法实践,故A项正确。
BCD均只是对古罗马法学家工作的片面认识,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
A。
本题考查罗马法。
需要掌握罗马法的特点。
解题的关键是对“罗马法学家从理论上探讨了法的本质,对法律做了精辟的定义,他们还担负着解释和答复法律上的疑难问题、编纂合法证书、指导当事人起诉等任务”的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对罗马法特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23.1760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任命他的老师布特伯爵为首相,用封官许愿、收买等方法在议会中形成一个“国王之友”派,利用这个集团去打击辉格党,削弱辉格党的势力。
这说明当时的英国( )
A.议会权力至上的原则尚未确立B.“责任内阁制”政府遭遇重创
C.国王有责任平息党派政治危机D.君主立宪政体需进一步完善
【答案】D
【解析】从材料内容明显可以看出,当时英国的国王还有很大的权力,说明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故选:
D。
本题主要考查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要求学生结合英国君主立宪制度发展的过程来分析。
解答问题要搞清楚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内容特征和发展过程特点,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
24.据载,英国辉格党人赢得选举后颁布了《改革法案》,“降低了选举权的财产限制……重新划分了选区,把权力从‘腐朽选区’拿走,给那些以前没有足够代表名额的城市,这些地区商业和工业精英占统治地位”。
该《法案》的颁布( )
A.使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B.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了政治保障
C.使英国公民获得了普选权
D.进一步冲击了传统土地贵族的统治
【答案】D
【解析】“降低了选举权的财产限制……重新划分了选区,把权力从‘腐朽选区’拿走,给那些以前没有足够代表名额的城市,这些地区商业和工业精英占统治地位”表明该《法案》的颁布进一步冲击了传统土地贵族的统治,故D正确;
ABC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
D。
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解题的关键是“降低了选举权的财产限制……重新划分了选区,把权力从‘腐朽选区’拿走,给那些以前没有足够代表名额的城市,这些地区商业和工业精英占统治地位”。
本题难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