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基础教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423703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66.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设计基础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设计基础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设计基础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设计基础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设计基础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设计基础教案.docx

《设计基础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设计基础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设计基础教案.docx

设计基础教案

 

设计基础

 

湘南学院美术系

毛鸿达

第一课

课程名称:

平面构成概述及平面构成的元素、基本形与骨骼

课程类型:

设计·工艺

教材:

平面构成(安徽美术出版社)

授课方式:

讲解、展示、示范、练习

授课对象:

2010级美术学3班

课时:

90分钟

教学工具:

教师准备——教材、范图

学生准备——教材、参考书、素描纸或白卡纸、铅笔、直尺、勾线笔、水粉颜料、水粉笔、调色盘等绘画工具

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构成的特点与分布、平面构成的产生与发展、平面构成与艺术设计的联系。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平面构成的构成元素、基本型、图与底和平面构成的多种基本构成骨骼形式。

教学重点: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平面构成的确切含义,重点掌握平面构成中图与底的运用和基本构成骨骼的多种形式。

教学难点:

1.使学生能够较好的理解平面构成的骨骼形式的用途以及将其灵活运用于此后的练习作业当中。

2.通过讲解和示范,使学生了解绘制平面构成练习作业中基本的重要的绘制技巧。

教学过程:

一、组织课堂(5分钟)

调整课堂秩序,集中在座学生的注意力。

二、展示少量范图(5分钟)

展示教师自备的平面构成作品范图。

教师提问:

我想请一位同学回答一下,在设计类型中,我们以上所看到的这些作品通常被称为什么?

是立体构成?

色彩构成?

还是平面构成?

(学生回答)

三、引入新课(5分钟)

借学生回答的问题,把课堂进度引入到下面将要讲述的新课内容当中来。

教师提问:

请一位同学谈谈,在你的头脑当中,你觉得什么叫平面构成?

(学生回答)

四、讲授新课(40分钟)

第一部分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

平面构成是一种以研究视觉语言的特性和审美原理为主要内容的二维视觉形象的造型活动,它主要解决长、宽两度空间中的造型问题。

第二部分平面构成的特点与分类

  特点:

1.平面构成是以感知为基础的造型活动。

2.是一种较为理性的创造活动,是一个自觉的有意识的再创造过程。

3.平面构成的重点不仅是造型能力的训练,更是创造力的积累。

分类:

自然形态的构成和抽象形态的构成

第三部分平面构成的产生和发展

第四部分平面构成与艺术设计

平面构成是设计的基础,它研究的问题在各种设计形式中都存在,并且都是基础问题。

思考:

1.平面构成有哪些主要特点?

2.谈一谈平面构成与现代艺术设计之间的关系。

(课间休息)

第五部分平面构成的构成元素

构成元素:

1.概念元素

2.视觉元素

3.关系元素

4.实用元素

第六部分平面构成的基本形

1.概念形态又成为纯粹形态,是以抽象为主的形态,可分为几何形、有机形、偶然形。

2.现实形态为自然形和人为形。

第七部分平面设计中的图与底

被描绘的形象在画面内所呈现的形状称为“图”,图形和画面边框间的区域为背景,称为“底”。

图与底的七个特点(轮廓线的封闭性、面积因素、位置因素、视觉因素、对称性、单纯性、其它)

第八部分平面构成的基本骨骼

骨骼的概念骨骼是图形在空间的分割线、框架或格式,是创造、构成、编排的管束形式。

骨骼的分类(重复性骨骼、规律性骨骼、非规律性骨骼、作用行骨骼、非作用性骨骼)

五、教师示范(25分钟)

针对教材当中一幅有代表性的作品,教师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现场示范和讲解。

配合示范着重讲解练习作业的构图技巧和着色技巧。

六、课程总结(5分钟)

结合示范作品,帮助学生回忆浏览本堂课所学习的知识点,对所学知识一一进行简要回顾。

思考:

1.平面构成的元素大致分为几种?

2.“图”与“底”各有什么特点?

3.主要的构图技巧和着色技巧有哪些?

七、布置练习作业:

任选一种骨骼形式做基本形的排列组合方式3张(尺寸:

20*20CM)

 

第二课

课程名称:

平面构成的点、线、面和平面构成的基本原理

课程类型:

设计·工艺

教材:

平面构成(安徽美术出版社)

授课方式:

讲解、展示、示范、练习

授课对象:

2010级美术学3班

课时:

90分钟

教学工具:

教师准备——教材、范图

学生准备——教材、参考书、素描纸或白卡纸、铅笔、直尺、勾线笔、水粉颜料、水粉笔、调色盘等绘画工具

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平面构成中点、线、面的特征与构成形式。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平面构成的几种基本原理。

教学重点: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点、线、面三种形态的综合构成。

教学难点:

1.使学生能够较好的理解点、线、面的相对原则,以及不同形态所蕴含的不同感情。

2.使学生能够较好的运用平面构成的几种基本原理进行平面构成创作练习。

教学过程:

一、组织课堂(5分钟)

调整课堂秩序,集中在座学生的注意力。

二、展示范图(5分钟)

展示教师自备的点、线、面的作品范图。

教师提问:

我想请一位同学回答一下,在刚才所展示的范图中,你们都看到了哪些不同的图形?

(学生回答)

三、引入新课(5分钟)

借学生回答的问题,把课堂进度引入到下面将要讲述的新课内容当中来。

教师提问:

请一位同学就你以前所画过的平面构成方面的作品,简要谈一谈你对点、线、面在平面构成中运用的理解。

(学生回答)

四、讲授新课(40分钟)

第一部分平面构成中点的形态特征与构成

点的定义

点的特性

点的构成

 

第二部分平面构成中线的形态特征与构成

线的定义

线的特性

线的构成

 

第三部分平面构成中面的形态特征与构成

面的定义

面的特性

面的构成

 

第四部分平面构成中点、线、面的综合构成以及不同形态所表现的不同情感

(在讲述以上四部分时,要着重让学生明白点、线、面三者之间的相对原则。

点、线、面的形态不是绝对的,是相对的,他们在一定的情况一定的对比下可以与其它两种形态互相转换)

(课间休息)

第五部分平面构成基本原理——统一与变化

统一与变化的概念

统一与变化的原理(同种元素组合、类似元素组合、不同种元素组合)

第六部分平面构成基本原理——对称与均衡

对称的概念

对称的原理(轴对称、反射对称、中心对称、旋转对称)

均衡的概念

均衡的原理(对称均衡、非对称均衡)

第七部分平面构成基本原理——节奏与韵律

节奏和韵律的概念

节奏和韵律的原理(有规律的重复、无规律的重复、等级性的重复)

第八部分平面构成基本原理——比例与分割

比例的概念

比例的原理(黄金比、根号矩形、数列)

分割的概念

分割的原理(等形分割、等量分割、自由分割、相似形分割、渐变分割、比例与数列分割)

思考:

1.简述统一和变化原理。

2.自选一张构成作品,分析统一和变化原理之间的关系。

3.对称原理和均衡原理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4.自选资料,分析节奏和韵律在艺术中的体现。

5.试阐述点、线、面的相对原则。

6.回顾和总结点、线、面的不同形态表现的不同情感。

五、教师示范(25分钟)

  教师就点、线、面等构成因素,结合平面构成的基本原理进行简要示范。

六、课程总结(5分钟)

结合示范作品,帮助学生回忆浏览本堂课所学习的知识点,对所学知识一一进行简要回顾。

思考:

1.点、线、面在平面构成中的运用?

2.点、线、面的不同形态表达了哪些不同的感情?

3.平面构成的基本原理有哪些?

七、布置练习作业:

1.分别用点、线、面为构成要素绘制构成作品,每种1张。

(15*15CM)

2.绘制一张包含点、线、面的综合构成作品。

(20*20CM)

3.按照平面构成的四种基本原理,各完成一张构成作品。

(15*15CM)

第三课

课程名称:

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和平面构成的应用

课程类型:

设计·工艺

教材:

平面构成(安徽美术出版社)

授课方式:

讲解、展示、示范、练习

授课对象:

2010级美术学3班

课时:

90分钟

教学工具:

教师准备——教材、范图

学生准备——教材、参考书、素描纸或白卡纸、铅笔、直尺、勾线笔、水粉颜料、水粉笔、调色盘等绘画工具

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平面构成在现代各个设计领域的应用。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平面构成的几种基本形式。

教学重点: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平面构成的几种基本形式。

教学难点:

使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正确理解几种基本构成形式的不同,并正确运用。

教学过程:

一、组织课堂(5分钟)

调整课堂秩序,集中在座学生的注意力。

二、展示范图(5分钟)

展示教师自备的平面构成作品范图。

教师提问:

请一位同学回答一下,在这张构成作品中,你觉得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方式?

(请多位学生依次回答学生回答)

三、引入新课(5分钟)

借学生回答的问题,把课堂进度引入到下面将要讲述的新课内容当中来。

教师提问:

请一位同学就你以前所画过的平面构成方面的作品,简要谈一谈你都采用过什么样的表现方法。

(学生回答)

四、讲授新课(65分钟)

第一部分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近似与重复

近似的定义

近似构成的形式

重复构成的定义

重复构成的形式(基本型的重复、形状的重复、大小的重复、肌理的重复、方向的重复、骨架的重复)

第二部分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渐变与发射

渐变构成的定义

渐变构成的三种类型

渐变的形式(形状的渐变、方向的渐变、位置的渐

变、大小的渐变、色彩的渐变、虚实的渐变、骨架的渐变、数理的渐变)

发射构成的定义

发射构成的三个特征

发射构成的形式(一点发射、多点发射、同心发射)

第三部分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对比和特异

对比构成的定义

对比构成的形式(形状对比、大小对比、色彩对比、肌理对比、方向对比、重心对比、空间对比、虚实对比)

特异构成的定义

特异构成的形式(形态特异、骨架特异、数理特异、自由型特异、肌理特异)

第四部分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密集和空间

密集构成的定义

密集构成的类型(同类基本形密集构成、异类基本型密集构成)

密集构成的形式(点的密集、线的密集、自由密集)

空间构成的定义

空间构成的形式(大小空间构成、重叠构成、投影构成、间隔疏密构成、弯曲变化构成、方向差异构成、色彩变化构成、肌理变化构成、矛盾空间构成)

第五部分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解构和肌理

解构构成的定义

解构构成的形式

肌理构成的定义

肌理构成的形式(自然肌理、创造型肌理)

(课件休息)

第六部分平面构成与工业设计

第七部分平面构成与平面广告设计

第八部分平面构成与包装设计

第九部分平面构成与VI设计

第十部分平面构成与服装设计

五、课程总结

结合示范作品,帮助学生回忆浏览本堂课所学习的知识点,对所学知识一一进行简要回顾。

思考:

1.近似构成与重复构成的异同?

2.发射构成与渐变构成的异同?

3.特异构成和对比构成的关系?

4.试举一些包含了对比构成的例子?

六、布置练习作业:

    分别运用平面构成的五种基本形式,每种绘制一张构成作品。

(尺寸:

15*15C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