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场景描写艺术探微.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418308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呼兰河传场景描写艺术探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呼兰河传场景描写艺术探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呼兰河传场景描写艺术探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呼兰河传场景描写艺术探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呼兰河传场景描写艺术探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呼兰河传场景描写艺术探微.docx

《呼兰河传场景描写艺术探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呼兰河传场景描写艺术探微.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呼兰河传场景描写艺术探微.docx

呼兰河传场景描写艺术探微

《呼兰河传》场景描写艺术探微

摘要《呼兰河传》中萧红运用了空间的切割变化与双重视角的切换,完成了对场景的塑造,在对各种场景的描写中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技巧。

对不同场景的大量描写,除了能将呼兰河城的整体形态、人民生活完整的呈现在读者面前外,还能将作者的情感思想透过某个场景意象表现出来。

二重场景、场景意象的建立及其隐喻,视点的转换选择成为萧红场景描写的艺术特征,构建了萧红小说的独特的艺术世界。

关键词《呼兰河传》场景描写艺术魅力

OnthescenedescriptionartofHulanRiverbiography

AbstractInHulanRiverbiography,XiaoHongusedthechangeofspacecuttingandtheswitchofdualperspectivestocompletetheshapingofthescene,andshoweduniqueartisticskillsinthedescriptionofvariousscenes.AlargenumberofdescriptionsofdifferentscenescannotonlypresentthewholeformofHulanRiverCityandpeople'slifeinfrontofreaders,butalsoshowtheauthor'semotionalthoughtsthroughacertainsceneimage.Thedoublescenes,theestablishmentofsceneimagesandtheirmetaphors,andthechoiceofviewpointshavebecometheartisticfeaturesofXiaoHong'sscenedescription,whichhasconstructedtheuniqueartisticworldofXiaoHong'snovels

KeywordsHulanRiverbiographyscenedescriptionartisticcharm

 

引言……………………………………………………………………………………………………4

一、场景与场景描写…………………………………………………………………………………5

二、《呼兰河传》场景描写的内容

(一)实际生活场景……………………………………………………………………………5

(二)民风民俗场景……………………………………………………………………………7

(三)情感场景………………………………………………………………………………8

三、《呼兰河传》场景描写的艺术特色…………………………………………………………8

(一)二重场景…………………………………………………………………………………8

(二)场景意象的建立与隐喻…………………………………………………………………9

(三)视点的选择………………………………………………………………………………10

结语…………………………………………………………………………………………………10

参考文献……………………………………………………………………………………………11

致谢………………………………………………………………………………………………12

 

萧红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文坛的一颗璀璨明珠,从一九三三年步入文坛到三十岁英年早逝,被誉为民国四大才女的萧红在短暂的文学生涯中创作了多部享誉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

其中,《呼兰河传》作为萧红的代表作品之一,在评论界享有极高的声誉,并不断被从多种角度解读其文本内容与艺术表现技巧。

其中,学界对于《呼兰河传》有关场景描写的研究并不在少数。

萧红的《呼兰河传》,以人物情感为线索,为呼兰河这个小城作传,为这个城中的人情风俗作传,为贫苦愚昧民众的哀乐生死作传。

作品描述了呼兰小城特有的风俗活动,小城百姓的日常生活。

第一、二章勾画了小城的一种整体形态,介绍了东西走向和南北走向的四条大街,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人来人往繁华喧闹的十字街口,以及幽静的小胡同。

接下来叙述了呼兰河百姓放河灯、跳大神、野台子戏、逛庙会等一些鬼神的活动。

这些具有特色的活动,展现出了这个小城的文化习俗。

小说后五章描述了“我”的家和“我”的后花园。

这五章可与其他几章相联系,也可独立存在。

在这个的后花园中,存放着作者温暖舒适又愉快的童年,而后花园的外面却是荒凉的。

小团圆媳妇在封建制度下的悲剧,麻木不化、不愿改变的有二伯,冯歪嘴子与王大姐的故事,王大姐被人言吞没抑郁而亡。

在叙述过程中,《呼兰河传》对场景的描写和把控是很有特色的。

可以说,《呼兰河传》基本上是由各种各样的场景构成的。

萧红通过对不同场景的描写,完成了对文本的叙述。

小说中的场景描写内容不仅仅局限于街道、建筑等小城的自然场景,也包括发生在小城中的风俗场景。

这些场景既有自然风物,也有人物活动;既有静止场景,也有动态场景;从风格上还可以区分意象场景和虚幻场景等等。

萧红在创作《呼兰河传》时,融入了她对故土的情感以及对人性的思考,这些都一一渗透在小说的场景描写中。

这些场景描写呈现出萧红对各种场景的把控能力,体现了作者描绘场景的艺术功力。

一、场景与场景描写

场景作为小说构成的一个要素,它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一般由人物、环境和事情构成,它是一个在同一地点、在一个没有间断的时间跨度里、由人物活动展现的持续性事件。

一般地说,场景的环境要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它不能是空洞的、没有边界的环境,人物在这个环境里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呈现各种各样的故事。

作者通过建构场景,运用各种写作技巧,对场景进行描写,达到塑造人物、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场景是作品抒发情感的主要载体之一。

场景描写往往是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法的综合运用,常用以铺垫情节、突出主题或渲染氛围,因而是一种为故事的发展服务的文学手段。

二、《呼兰河传》场景描写的内容

场景描写是《呼兰河传》的主要艺术手段之一。

《呼兰河传》的场景描写既有呼兰河小城百姓的日常生活,更有浸透了浓厚风情习俗的各种风俗活动;既有具体而微的实在生活场景,也有浓郁的情感生活场景。

(一)实际生活场景

实际生活场景就是在一个场所里的某一时间段或某一时间点人们的日常生活,是每日循环往复的连续的活动,整体构成的一个场景。

1.小城

在《呼兰河传》中,萧红把“小城”看做一个整体,把“小城”作为一个场景来进行描写。

城本身是一个很大的环境,并不构成一般意义上的所谓的场景,但是在萧红的笔下,这个呼兰河城是闭塞的,是人们生活的一个场所,这也就具有了场景的特点。

呼兰河的人们都在城里面生活,每天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情,这些事情在萧红的描述下也是连续而具体的,因此小城衍生成为了一个可感的场景。

小说从呼兰小城的十字街写起,“呼兰河就是这样的小城,这小城并不怎样繁华,只有两条大街,一条从南到北,一条从东到西,而最有名的算是十字街了。

十字街口集中了全城的精华。

[1]”据考证,小城的十字街上有一个牙医,他是个洋人,本可能是想借行医感化这里的愚众,却不想最后竟是被同化沦陷了,可见在这个小城里封建意识的浓度之烈。

小说在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的描写上,集中体现了百姓的愚昧和自私。

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一下雨便变成一个大水坑,淹鸡淹鸭,甚至淹死过猪羊,说话议论的人不少,却没有人想着去填,明明是祸事连连,却好似变成了小城民众的乐趣所在,甚至连那淹死的猪,都变成了民众的口享,自欺欺人,分外开心。

呼兰小城也充满了小城百姓日常生活的各种色彩。

扎彩铺、小胡同里的麻花都是人们生活朴实的写照。

有人的孩子跌碎了四个麻花不得已“赔”了三个的钱,两人争吵了一番,在街道上也就作罢了,卖麻花的便很不乐意地到别处叫卖了,看见有人喜欢她的麻花的便上前应和几句。

到了傍晚就有“火烧云”,人们齐聚在一起看这独特的奇景,安安静静的,等着天完全黑了,也就散了,抒写小城中独有的那份宁静。

跳大神、盂兰节放河灯、唱野台子戏、逛庙会等更是小城人生活的特别之处,跳大神、放着河灯敬畏着神灵,这是呼兰河城百姓日常的信仰,他们相信鬼神,觉得这是壮举。

唱野台子看戏说亲在呼兰河城也是一个传统,小城难得热热闹闹的时候,人们会打趣说笑,小孩子也跟着凑热闹。

这些都是小城中每日都会发生的各种事情,是小城居民共同营造的,是呼兰河城所特有的,有了这些呼兰河城不只是一个名字一个地方,而是拥有持续性事件的一个特定的场景,是作为人们实际生活所存在的一个场景。

2.后花园

同样,后花园也是一个封闭的空间,作者的后花园是童年的“我”这一个时间段里最喜爱的地方,作者具体描述了童年的“我”在里面的生活,我和祖父的快乐时光。

萧红是把后花园作为一个场景来描写的。

后花园是“我”的乐土,萧红把这样一个地方作为一个场景去描写,充分展示出自己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怀念。

小说的第三章和第四章以“我”为中心,用一种儿童视角来进行叙述。

萧红自小在这座城里生长,在这个院落里,萧红度过了她非常难忘的童年和少年时代。

后花园也可以说是萧红的的精神家园,寄托了她无数的快乐与安慰。

她是幸福的,祖父对她的呵护与疼爱,伴随着她点点滴滴的成长。

小说中提到:

“等我生来了,第一给了祖父的无限的欢喜,等我长大了,祖父非常地爱我。

使我觉父亲的冷淡,母亲的恶行恶色,和祖母用针扎我手这些事,都觉得算不了什么,何况又有后花园。

[1]”在“我”心中和祖父生活的时光是最美好的,也可看出作者对这种生活的怀念,后花园里都是“我”童年生活的种种,在年幼的“我”眼里,在这个后花园里无论干什么都是快乐的,这一段的时光里的生活,都是萧红对后花园这个场景的塑造。

后花园是叙述“我”童年的一个比较典型的场景,后花园中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无不是我生活的点滴,在这里连续着发生的一幕一幕都是令人难忘的事情,而这些事件串联起来,就变成了令“我”难忘的后花园,后花园本不是一个具有动态效果的地方,但是后花园是“我”童年快乐的源泉,我爱的不是一个普通的后花园,是拥有“我”所爱的万事万物的后花园,后花园这一地方是有生活气息的,带有爱和快乐的。

(二)民风民俗场景

民风民俗是指在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

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之不同,称之为“俗”。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构成了风俗的多样性。

呼兰河城有其自己的特殊性,因为他的封闭性使它有着独特的民风和民俗,这正是将呼兰河城与其他区域分别开来的最好依据,作者通过场景描写展现出了整个呼兰河城的社会风貌和风俗色彩。

1.民风场景

呼兰河城人民在城里的生活习惯是小城的封闭性所导致的,小城环境的特殊性,造就了小城人民那样的“民风”,封闭得如同静止的生活。

呼兰河城的人们日复一日过着朴素单调的生活,并没有什么声色声色变化,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一切如同静止一样。

人们都是默默地过着自己的生活,悄无声息,甚至生老病死也显得是一种无喜无忧的常态,“那些住在小街上的人家,一天到晚看不见多少闲散杂人。

”,“破草房有上半间,买上二斗豆子,煮一点盐豆下饭吃,就是一年。

”小城中的人们无不透露出一股淳朴之风,那些走街串巷的卖货郎,给小城的寂静增加了一点活力,背着箱子卖馒头的,太阳刚出来就装上热腾腾的馒头到街上叫卖;还有胡同东头吆喝着卖烧饼的;提着麻花筐子卖麻花的,看着人喜欢这麻花的便亲切两句;卖凉粉的、卖瓦盆的、卖豆腐的都是那条街上的风景;街市上人们也会有不免的争吵,平凡的生活避免不了的矛盾,喧闹过后又是寂静。

小城人们闲来打发日子也就是大家说道说道小城的那些陈年旧事,如谁家婆婆虐待了儿媳,又或是这个青年学徒与那个青年学徒为争一女子,把另一人给淹死了等等,家长里短最受欢迎,这便是小城人们从骨子里透出来的风气,是他们日日的生活所造就的。

2.民俗场景

小城的人民在封建意识的“熏陶”下,他们对鬼神之说,深信不疑,各样的活动都是为敬畏鬼神而开展的,文明不开化的产物,这些便是呼兰河城的“民俗”。

这小城里人们每年都有一些特有的活动,如跳大神、放河灯、野台子戏、逛娘娘庙会等。

人们对这样的“盛举”有着她们独特的见解,就像他们相信跳大神可以治病一样。

这跳大神从天黑跳起,请神的人家是为了治病,却也有不少前来看热闹的;七月十五的放河灯,是小城人们想在鬼节这天为那些亡灵引路,七月十五出生的孩子也被视为不好,日后生活也会受影响。

他们敬仰鬼神,不敢怠慢;小城的人们还会去逛娘娘庙会,都会去买一个不倒翁,这也不是什么必需品,但人人都买,有钱的买个大的,没钱就买个小的,就为证明确实去了庙会,也没有落伍,想是以此告诉大家自己是虔诚的。

《呼兰河传》中的一些比较有特色的民谣谚语,也是呼兰河城百姓社会文化的体现。

有讲生活的,如跳大神时唱的,接姑娘唤女婿时唱的,有关于不倒翁的歌谣,也有讲礼仪的等等。

(三)情感场景

情感场景主要是通过场景描写来展示人们的喜怒哀乐等情绪。

在这样的场景中,情节或者故事成为了情感寄寓的载体,场景呈现的目的不是为推动故事发展,而是为了表达一种氛围或者情绪。

《呼兰河传》有很多这样的场景。

在《呼兰河传》中,有一种徘徊在温暖与悲凉之间的情感贯穿了作品的始终,成为了小说的一个总基调。

当回忆起童年和祖父在后花园的快乐时光时,场景的氛围是温暖的;当场景切换到现实的时候,“我”渐渐感到了四周的荒凉,感情基调慢慢化为悲凉。

虽然有那些后花园快乐温暖的时光,不可避免的悲凉之感却又贯穿了全文。

她说“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在“我”家的院子里人来人往,事物也不少,但萧红却经常反复强调“荒凉”,字里行间有种寂寞之感。

人物的塑造都是在这样的一种充满情感的场景中完成的。

这“荒凉”可以说是作者对人生的一种感悟,萧红把这种情感灌注到了作品之中,多少无奈心酸,不是寥寥几笔能够写尽的,心中满是那样美好的童年时光,满是对它的回忆与思念,但现实的残酷,堆砌而成的是成人的“荒凉”,是萧红长久岁月里的悲伤。

场景中,萧红温暖美好的童年视角与悲凉凄苦的成人视角形成了一种对比,从而衬托出写作时内心情绪的起伏与“悲凉哀叹”。

《呼兰河传》描写的场景就如一幅风景画,活灵活现,却处处透露着寂寞的、悲凉的感情。

《呼兰河传》的人物场景多以情感串起各个场景,整体铺垫呼兰河城的悲苦荒凉,荒凉寂寞的情感、苦痛压抑的女性形象在萧红的笔下淋漓尽致。

后花园童年的快乐仅是一个插曲,从呼兰河城整个寂静麻木的氛围到小团圆媳妇和王大姐等人的悲惨命运和生活来看,呼兰河城是荒凉的,而“我”的心是寂寞悲苦的,整个小说构建了荒凉寂寞的心理情感场景。

三、《呼兰河传》场景描写的艺术特色

(一)二重场景

二重场景是指作者对场景从两种角度进行描写,构成场景表现的双层呈现或者两重呈现,通过叙事者角度的转化,完成对场景的二重性描写,构建不同视角下的不同情感表达和内容表达。

在《呼兰河传》中,萧红采用儿童视角与成人视角来回切换的方式完成对场景的描述。

小说中存在着两个“我”,一个是孩童时代的我,是一种儿童视角;另一个是成人视角的“我”。

小说前两章大致描写了人们生活的场景,作为成人的眼光去看这个小城,能感受到小城整体是荒凉的,从第三章起,小说出现了另一种视角,孩童时的“我”,以“我”的目光去看,后花园、祖父、生活都是美好的,塑造出来的世界是多姿多彩的,处处能感受到一股暖意,天真烂漫的“我”是幸福美满的,与成人视角的“我”完全是相反的情感,第四章之后又切换回成人视角,满目萧索,看什么都是孤寂荒凉的,没有任何色彩,这样视角的切换造成了场景的二重性,使得全文的场景拥有两种不同的感情基调。

(二)场景意象的建立与隐喻

意象是一种文学形象,其寓意于象的特征使得一般的物象具有了情感指向和意义指向。

萧红赋予了笔下描写的场景同时具有了意象的功能,构建了独特的场景意象景观。

在《呼兰河传》中,作者建立了小城与后花园两个场景意象,赋予了小城和后花园这两个场景意象的功能,使之具有了丰富的隐喻意义。

小城作为一个场景,从整体看,同时也是一个意象。

萧红描写了呼兰河城人民的日常生活,但在描写过程中,萧红是倾入感情的,她给小城赋予了独特的情感。

小城里的人们,麻木不仁,不愿有所变化,封闭又守旧。

小团圆媳妇和王大姐既是这种病态生活状态的牺牲品,又在不经意间成了封建文化的帮凶,去伤害那些无辜的妇女老弱。

小城这个场景的建立,不止蕴含了萧红对呼兰河城人民麻木病态的批判,也深刻揭露了封建文化对人的荼毒,萧红对小城这一场景的塑造非常成功。

后花园这一场景描述的都是与“我”童年生活相关的快乐时光。

同样是一个院子,成人视角的“我”觉得这院子是“荒凉的”,没有色彩,没有欢愉,平平无奇。

而童年的我却觉得这是“我”的乐土,这里有祖父的亲情,“我”感受到的爱。

后花园里缤纷的生活,是童年的小天地,是万般美好与爱的开始,是生活点点滴滴甜蜜的积累。

由此可见,后花园亦可以是一个意象,它的存在不仅仅是一个场景,也有它自己所包含的情感和思想,后花园承载着作者无限的温柔,这样的后花园象征的便是童年的美好时光,是萧红借此来抒发自己对美好童年的喜爱与怀念,其中寄托了她深深的情思。

后花园这个意象的塑造与萧红的生平经历有着莫大的联系。

萧红漂泊在外,时常能感受到内心的孤独,独自生活的艰辛与爱的缺失,这样的经历和后花园中阳光、开朗、幸福的生活形成了非常大的对比,从而更能体现出作者内心的“荒凉”,这种在场景中对于童年快乐时光的隐喻在对比中变得更加强烈。

这两个场景意象,小城隐喻的是病态的小城居民的灵魂,而后花园则是代表着童年的快乐时光,场景意象的建立与隐喻,可以说是萧红场景描写艺术一项很大的特色。

(三)视点的选择

萧红撰写《呼兰河传》,将内外视点相结合,来回切换成人与儿童的叙事视角,来描写不同的场景,如大泥坑、后花园等。

将这些场景与双重的叙事视角结合起来,就产生了独特的场景描写艺术。

这样的双重视角在古典名著《红楼梦》中也有涉及,曹雪芹运用视角的转换来完成对场景的转变。

两者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处。

1.定点定景

定点定景就是将视点固定为某一个,同时将场景也固定。

在《呼兰河传》中,作者首先将场景固定在呼兰河城的大泥坑,又一直以成人视角进行叙述。

这个大泥坑是人们精神面貌的体现,这样一个的大泥坑,常常引得祸事连连,人们说种树说拆墙,却没有一人说拿土填平的,可见群众瞎起哄当笑话看,却没有真正实用的法子。

一下雨,差点淹死个孩子,人们把那孩子救上来,却发现是农业学校那个校长的儿子,人们就开始说这是报应,完全体现了麻木群众的愚昧无知。

大泥坑淹鸡淹鸭,甚至人们去吃这里面的瘟猪肉,却也说是淹死的猪。

还以为是占了大便宜,吃的也是十分顺心,吃了病的再来大发言辞,这让人不禁想起了“血馒头”,瘟猪肉与“血馒头”一个似乎吃了没病没灾即使病了也不是猪肉的问题,一个似乎吃了包治百病,这狠狠地揭示了呼兰河城百姓自欺欺人的本质。

大泥坑一直存在不曾填平,这也正如愚昧无知的小城百姓的思想缺陷不曾被弥补,一直这样存在着,这样可笑的生活每天都会上演。

萧红使用的定点定景的场景描写手法在《红楼梦》中有很好的体现。

曹雪芹采用定点定景的手法,来描写特定的场景,塑造场景中人物的形象,突出其性格特点。

在第四十回中,以凤姐视角为视点,细致而精巧地将探春的住所描绘出来,让人在字里行间感受到探春居所的格局,仿佛令人身临其境,触手可及,里面的一事一物都倍感清晰。

从这些闺房里的事物能看出探春的性格,精巧不失典雅的物品都给人一种“大气”之感,展现出探春那种敢作敢为、有远见、有抱负的男儿气概,体现出其性格的豁达、豪放。

2.定点换景

定点换景是指立足于同一的视点的同时从不同角度描写不同事物的写作方式

《呼兰河传》中,在描写我的院子“荒凉”时,整体叙事角度是定格在成年视角的“我”,分别写了院子里各处的场景,草房顶上的蘑菇、东西壁的三间破房子、粉房里挂粉和人们歌唱、养猪的和赶车的人家等,写得极其丰富细致,在这个院子里有很多人,但作者却始终强调“荒凉”,是因为这些场景都是破败的,那些被生活所迫的人,始终都没有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家园,他们生活在这个四四方方的宅子里,只是为了讨生活,并没有乐趣可言,对于他们来说人生是灰暗的。

通过“我”的视角,一步步给我们展示他们生活的艰辛,从而达到映照“荒凉”的目的,也更能从中体会人生百态,能感受到作者对于这样场景的无奈和叹息,更能明白呼兰河城贫苦百姓精神寄托的缺失。

《红楼梦》也有很好的定点换景的场景描写。

将视点固定在元春省亲时,描写了许多不同角度的事物,先是整体的场景描写:

“园内各处,帐舞蟠龙,帘飞彩凤,金银焕彩,珠宝争辉,鼎焚百合之香,瓶插长春之蕊,静悄悄无人咳嗽。

[1]”然后描写近一处的场景:

“一时,又十来个太监都喘吁吁拍手儿……各按方向站住。

贾赦领全族子侄在西街门外,贾母领女眷,在大门外迎接。

”贾母的出现,场景转变到所要描写的主角——元春,元春坐在八个太监抬着的一顶黄顶鹅黄绣凤銮舆里。

继而达到人物登场的目的。

这种从远景慢慢缩回到近处场景的近景描写的手法,使整个场景显得气势宏大,颇有艺术美感,与《呼兰河传》不同的是,《红楼梦》是远近场景变化,而《呼兰河传》是场景方位的变化。

《呼兰河传》的场景描写艺术便大可分为以上三点,萧红场景的写作可以说非常值得借鉴与考量。

萧红作品的场景描写艺术使得小说层层递进,富有深意。

结语

在短暂的文学生命中,萧红为现代文学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还将小说场景描写艺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萧红在《呼兰河传》中描写了大到小城、小至花园的一系列场景,构建了一系列场景意象,通过场景描写揭露了国民生存的状态,表达了对小城百姓愚昧本质的痛惜,对国民精神进行了深刻批判与思考。

 

参考文献

[1]萧红.呼兰河传[M].北京:

京华出版社,2005年.

[2]郭玉斌.萧红评传[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

[3]徐岱.小说叙事学[M].商务印书馆,2010年.

[4]倪农水.小说叙事研究[M].群言出版社,2008年.

[5]乔根.论《儒林外史》的空间叙事[J].黄山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6]姚丽芳.试论《呼兰河传》的叙述模式[J].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10期.

[7]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

[8]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9]黄晓娟.故园之恋——论萧红的家园意识[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2,(4).

[10]朱念.萧红《呼兰河传》研究述评[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