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肿瘤内科治疗王哲海山东肿瘤医院.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414772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2.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肿瘤内科治疗王哲海山东肿瘤医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肿瘤内科治疗王哲海山东肿瘤医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肿瘤内科治疗王哲海山东肿瘤医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肿瘤内科治疗王哲海山东肿瘤医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肿瘤内科治疗王哲海山东肿瘤医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肿瘤内科治疗王哲海山东肿瘤医院.docx

《2肿瘤内科治疗王哲海山东肿瘤医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肿瘤内科治疗王哲海山东肿瘤医院.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肿瘤内科治疗王哲海山东肿瘤医院.docx

2肿瘤内科治疗王哲海山东肿瘤医院

肿瘤的内科治疗

山东省肿瘤医院王哲海

内科肿瘤学(medicaloncology)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学科,其主要任务是应用药物、内分泌、生物和基因治疗手段为肿瘤患者服务。

在过去半个世纪,肿瘤内科治疗已经建立了一些重要的生物学和药理学概念,包括治疗的靶点,肿瘤

的敏感性和细胞的异质性,药物的给药途径、方法、剂量强度及宿主因素对疗效的影响以及综合应用化疗、内分泌治疗、生物治疗等所取得的成功。

这些概念可以作为进一步深入理解主要影响肿瘤细胞增殖的内科治疗的基础。

而肿瘤研究的

各个领域所取得的进展如肿瘤生物学、新抗肿瘤药物和新机制、化学预防、单克隆抗体、分子生物学研究等都必然会进一步促进内科治疗的进展。

一、肿瘤内科治疗的发展

1.内科治疗的历史回顾

二战后,Gilman和Philips发表应用氮芥治疗淋巴瘤取得惊人的疗效,被认为是近代肿瘤化疗的开端。

但氮芥已用于临床的药物如氨基蝶呤、巯嘌呤当时只

用于血液学肿瘤,疗效也有限。

这时发展的新药大多是随机筛选通过动物移植性肿瘤寻找的。

直到1957年根据一定设想,Arnold合成了环磷酰胺,Duschinsky合成了5-氟尿嘧啶,并在临床上取得相当成功,对有些实体瘤有一定疗效。

肿瘤化疗受到更广泛的重视。

虽然这些药物的作用机制通过后来的研究并不完全符合最初的设想,但无论如何这是根据一定理论而合成的有效抗肿瘤药物,因之被认

为是肿瘤内科治疗的第二个里程碑。

20世纪70年代初进入临床的顺铂和阿霉素由于适应证更广,疗效有了进一

步的提高,被认为是肿瘤内科前进中的第三个里程碑。

这时,由于经验的积累,肿瘤内科治疗在睾丸肿瘤、滋养叶细胞肿瘤和儿童白血病治疗方面已能取得了根治性疗效。

所以,人们不再把内科治疗只当成姑息性治疗手段,而是追求根治。

虽然内科治疗迄今还未能治愈多数晚期肿瘤患者,但根治的概念已被普遍接受,而且是指导临床取得成功的原则之一。

近十几年来作用机制新颖的几种抗癌药进入临床,最重要的是抑制微管蛋白解聚的紫杉类和拓扑异构酶抑制剂喜树碱衍生物。

同时,由于多药耐药基因的发现,生物治疗和基因治疗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成功,使得肿瘤内科治疗更为丰富多彩,成为学术界最活跃的一个研究领域。

而更重要的是,人们对影响疗效的内在因素-肿瘤细胞免疫和抑癌基因等的认识也愈来愈深入,在辅助治疗如造血因子的输注和化疗所致严重呕吐的成功治疗,对化疗剂量强度的掌握,化疗后病人骨髓功能和内在抗病能力的恢复等方面也都积累了一定经验,使得治疗更为合理。

进入新世纪以来,根据肿瘤的基因、受体和激酶而发展的靶向治疗使得疗效较大幅度提高而且更为个体化。

这无疑是新世纪内科肿瘤学发展的重要方向。

2.肿瘤内科治疗的水平

肿瘤的内科治疗已经渗透到肿瘤治疗的各个方面,根据不同的治疗作用和目的,可以将肿瘤的内科治疗大体上分为:

根治性治疗、辅助/新辅助治疗、姑息性治疗和预防性治疗。

1)根治性治疗

目前通过单纯化疗可以根治的肿瘤包括有滋养细胞肿瘤、肇丸生殖细胞肿瘤、霍奇金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儿童急性淋巴细胞自血病、儿童神经母细胞瘤以及Wilm's瘤等。

通过内科治疗可以使少部分患者获得治愈的肿瘤有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骨肉瘤等。

单纯化疗能够根治的肿瘤均为化疗敏感性肿瘤。

这一类肿瘤往往起源于较原始的细胞,或者肿瘤细胞增殖周期短、处于增殖周期细胞的比例较高。

可根治肿瘤的治疗策略已向两极发展,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大化疗药物的剂量强度,甚至是高剂量化疗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方法,提高难治和耐药患者的治愈率,例如敏感复发的恶性淋巴瘤,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另一方面,在保证治愈率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治疗强度,减少治疗带来的远期毒性,如减少霍奇金淋巴瘤和肇丸生殖细胞肿瘤的化疗周期数或放疗剂量等。

2)辅助/新辅助治疗

辅助性治疗包括局部治疗前的全身治疗和局部治疗后的全身治疗两部分。

一般将前者称为新辅助治疗,后者称为辅助治疗。

随着肿瘤综合治疗理念的确立和内科治疗有效率的提高,辅助治疗成为肿瘤内科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辅助化疗的研究最多、进展最快。

正因为辅助化疗的参与,进一步提高了某些肿瘤可手术患者的治愈率,延长了术后的无复发生存时间;同时,新辅助化疗也使得一些无法手术切除的患者,获得了手术切除的机会或者缩小了手术范围。

从内科治疗刚刚起步的20世纪50-60年代开始,辅助化疗就是内科治疗研究的重点之一。

当时在手术后引入辅助化疗,是因为观察到体积小的肿瘤比体积大的肿瘤对化疗更加敏感,而在通过手术或放疗的方式减少肿瘤负荷后,有可能

提高化疗的敏感性、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初期有关辅助化疗的临床研究主要集中在胃肠肿瘤、肺癌和乳腺癌,由于当时的细胞毒类药物对不同肿瘤的敏感性不同,仅乳腺癌患者的术后辅助化疗获得了阳性的结果。

近20年来,随着新的不

同作用机制的细胞毒类药物的出现,肺癌及结直肠癌的辅助化疗也都得到了阳性结果。

多项大型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证实,对于可手术的非小细胞肺癌,术后辅助化疗可以提高5年生存率4%-15%。

对于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单纯口服他莫昔芬5年,可以使乳腺癌患者术后15年的死亡率降低约10%。

而术后辅助化疗,则可以使50岁以下的乳腺癌患者术后15年的死亡率下降约16%,50岁以上乳腺癌患者术后15年的死亡率下降约3%。

以5-氟尿嘧啶和甲酰四氢叶酸为主的术后辅助化疗,可以使川期结直肠癌患者的3年无病生存率由

44%-53%提高到61%-67%,而MOSAIC研究在55-氟尿嘧啶和甲酰四氢叶酸的基础上联合草酸铂,使3年无病生存率又进一步提高了约5%。

新辅助治疗是局部治疗前的治疗,1982年由E.Frei医生率先提出。

新辅助治疗的作用主要包括:

①降低临床分期、提高手术切除率、减少手术损伤;②减少手术过程中肿瘤细胞播散的机会;③体内药物敏感实验,对进一步的药物治疗提供重要指导。

目前新辅助化疗已经广泛的应用于局部晚期乳腺癌、骨肉瘤、头

颈鳞癌、结直肠癌和胃癌等的临床研究和治疗。

除了提高局部晚期肿瘤的切除率,新辅助化疗可以在不影响治愈率的前提下,提高乳腺癌、骨肉瘤和头颈鳞癌患者的器官保全率和生活质量。

近年来,人们又开展了新辅助内分泌治疗的临床研究。

3)姑息性治疗

大多数肿瘤患者在诊断时已属晚期,这些患者理论上是不可治愈的,治疗也都是姑息性治疗,内科治疗是最主要的治疗手段。

由于肿瘤内科的发展,姑息性内科治疗的有效率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时间延长、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同时由于化疗相关的辅助治疗措施的进步,使得姑息化疗的毒副反应明显减轻、患者对化疗的耐受性显著提高。

进人20世纪90年代,紫杉醇、伊立替康、长春瑞滨、吉西他滨和草酸铂等新的细胞毒类药物进入临床,显著改善了肺癌、乳腺癌、大肠癌等常见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

随着对肿瘤生物学行为以及肿瘤特殊的分子调控异常认识的深入,越来越多的靶向治疗药物开始使肿瘤治疗的个体化和低毒化成为可能。

一些

目前化疗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的晚期肿瘤患者,由于靶向治疗药物的应用,疾病

的控制率和控制时间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保证。

由于肿瘤内

科的存在,被认为是绝症的肿瘤,正在向慢性病的方向转化。

多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将所有肿瘤细胞完全消灭,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根治”肿瘤,有时远远超越了肿瘤细胞侵犯的范围和病人可能承受的限度。

对于不能手

术切除的肿瘤患者,就将其列入不治”之列,采取的治疗策略也变得消极。

实际上很多慢性疾病虽然不能根治,但是通过良好的药物调节和控制,病人能长期正常工作并保持良好生活质量,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即使在恶性肿瘤,也已经有了一些成功的例子,如慢性白血病、低度恶性淋巴瘤、浆细胞肿瘤,甚至少数老年的乳腺癌、前列腺癌等都可以长期带瘤生存。

我们或许有可能像对待其他慢性病一样,通过最大限度地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尽可能地减少疾病负荷、控制和

减少肿瘤对机体的危害、长期保持病人的良好生活质量,与肿瘤和平共处”。

靶向治疗问世以后,这种观点已经为更多的临床医师所接受。

4)预防性治疗

据卫生部2008年4月29日发布的中国第二次全国死因调查结果,脑血管病和恶性肿瘤已经成为我国人民死亡原因前两位的疾病,分别占死亡总数的2.45%和2.32%。

恶性肿瘤是城市首位死因(占城市死亡总数的25.0%)、农村为第二

位死因(占21.0%)。

肺癌已经代替肝癌成为我国首位恶性肿瘤死亡原因(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2.7%)。

肿瘤不仅给患者及亲人带来巨大的身心痛苦,治疗的复杂性和高昂的治疗费用,无疑给家庭和国家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如果改变我们的理念,在肿瘤发生的

早期进行有效的干预,将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目前我们在肿瘤治疗上的被动局面。

WHO和全球的肿瘤专家们有一个共识,都认为肿瘤发生是一个很漫长的过

程。

据研究,多数人体肿瘤的临床前期约为8-20年,有的可能长达30-40年,这说明在这个从量变到质变的缓慢演变过程中,是可以预防甚至逆转肿瘤发生的。

肿瘤化学预防的研究始于MichaelSporn博士,他提出治疗瘤前病变的理念,认为应该在人体的癌变阶段,而不是在已发生肿瘤之后才开始治疗。

他定义了肿瘤化学预防的概念,即采用天然的或合成的化学物质,逆转、抑制或阻止侵袭性恶性肿瘤的演变进程。

这一理论最初曾受到质疑,但却大大推动了肿瘤预防研究领域的进步。

肿瘤化学预防最成功的例子是他莫昔芬对高危乳腺癌患者的预防作用。

大规模地临床随机对照的研究显示,服用他莫昔芬的妇女,侵袭性和非侵袭性乳腺癌的发生率均明显降低。

另外,结直肠癌和头颈部肿瘤化学预防的研究也进一步证实了化学预防可能成为治疗肿瘤的一项重要选择。

肿瘤预防的另一策略是病因预防,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子宫颈癌发生的主要原因,WHO在全球开展采用HPV疫苗预防子宫颈癌的研究(FUTUREII),是一项真正意义上的肿瘤病因预防研究。

FUTUREI是一项随机的双盲临床研究,其结果证实了病因预防的可行性。

在明确病因的基础上,通过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降低癌症的发病率。

二、抗肿瘤药物的合理应用

内科治疗在很多常见肿瘤的治疗中常常属于辅助地位,其目的是消灭残存的

微小转移灶,同时应重视宿主免疫功能的恢复,安排好攻补之间的关系,在一定阶段注意保护和促进机体免疫功能的恢复已成为肿瘤根治性化疗策略的一部分。

某些中度敏感的肿瘤如卵巢癌、非霍奇金淋巴瘤、乳腺癌等增加剂量强度(dose

intensity,DI)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疗效。

而造血因子如G-CSF、GM-CSF的应用和造血细胞的输注(如骨髓移植、造血干细胞输注等)可以保证病人的安全,在临床上更易推行。

1.细胞增殖动力学

多年来对于肿瘤细胞增殖动力学的知识,结合对各种药物作用机制的认识,为制定安全有效的化疗方案提供了理论基础。

细胞群中一般只有部分细胞处于增殖周期,而增殖周期又分为合成前期(G1)、DNA合成期(S)、合成后期(G2)和有丝分裂期(M)。

直接作用于DNA的药物,如烷化剂、抗肿瘤抗生素及金属药等对整个周期中的细胞均有杀灭作用,人们把这类药物称为周期非特异性药物

(CCNSC)。

而把只针对某一时期的药物称之为周期特异性药物(CCSC),如抗代谢类药物主要作用于S期,植物类药主要作用于M期等。

另一部分细胞处于静止期(GO),对各类药物均不敏感,是目前肿瘤化疗的难题之一。

联合化疗一般包括两类以上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常常应用周期非特异性药物(CCNSC)与周期特异性药物(CCSC)相结合的方法。

选药时也要尽可能使各药物的毒性不重复,以提高正常组织的耐受性。

药物数量目前一般多主张2~4种药物最好,太多并不一定能提高疗效。

在化疗药物的应用上,序贯应用比较合理。

有效的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常可GO期细胞进入增殖周期,为周期特异性药物创造发挥作用的条件。

周期特异性药在杀灭处于对此药敏感时相的肿瘤细胞的同时,能够延缓肿瘤细胞在周期的进程,阻止细胞从某一时相进入下一时相,导致细胞暂时性蓄积。

此种阻滞一旦解除,细胞将同步进入周期的下一时相,此时如给予对这一时相具有杀伤作用的药物将能明显增效,例如长春花碱能使细胞阻滞

在M期,作用于用药后6~8小时的最高峰,因此如在应用长春花碱后6~8小时给予环磷酰胺或博来霉素等可明显增效。

其他如氨甲喋呤给药后4~6小时再给氟尿嘧啶也有增效作用,但如先给氟尿嘧啶以后再给氨甲喋呤则会减效。

2.剂量强度

剂量强度(doseintensity,DI)定义是:

每周药物按体表面积每平方米的剂量(每周mg/m2)而不计较给药途径。

而相对剂量强度(RDI)指实际给药的剂量与标准剂量之比。

剂量强度的基础是剂量-反应曲线,为线性关系,这样剂量愈高,疗效也愈好,但必须是对药物敏感的肿瘤。

在动物肿瘤中,由于一般均较敏感,这种线性关系很明显。

在实际临床中,这种线性关系只见于淋巴瘤、睾丸肿瘤、乳腺癌和小细胞肺癌等,这也是临床应用高剂量化疗的基础。

目前骨髓和造血干细胞移植、预防性造血因子的应用并获得成功也充分说明了DI在提高肿瘤

化疗疗效上的重要意义。

通过造血干细胞的支持,高剂量化疗使上述肿瘤的预后正在进-」步改观。

3.注意给药方法,间隔合理用药

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CCNSC)对肿瘤细胞的作用较强而快,能迅速杀灭癌细胞;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CCSC)一般作用较强而慢,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发挥作用。

CCNSC的剂量反应曲线接近直线,在体内能够耐受的毒性限度内,

其杀伤能力随剂量而提高;在浓度(C)和时间(T)的关系中C是主要因素。

而CCSC则不然,其剂量反应曲线是一条渐近线,即在小剂量是类似于直线,达到一定剂量后不再升高出现平坡。

相对来说,在影响疗效的因素中T是主要的。

一般来说,为了发挥化疗药物的最大效用,CCNSC应静脉或动脉内一次推注,

而CCSC则应缓慢滴注、肌注或口服为宜。

4.给药个体化

多年来,由于病人的机体状况不同及肿瘤的不均一性(heterogeneity)),个别对待是临床治疗的基本原则之一。

化疗的剂量主要靠医生的经验,参考病人的肿瘤负荷、骨髓和肝肾功能决定。

最近已有人根据药物代谢曲线的曲线下面积

(AUC)具体计算病人的合适剂量,从而达到最大耐受剂量(MTD),取得最大疗效,并避免不可耐受的毒性。

5.克服耐药

1979年Goldie和Coldman从细胞增殖动力学角度计算了抗药的机率。

在细胞增殖过程中有一定机率突变,导致抗药细胞的产生。

倍增的次数越多,产生抗药细胞的机率越高,因此主张应当在肿瘤负荷较小时应用多种抗肿瘤药物,以杀灭抗药细胞取得根治。

但后来的研究表明,有些肿瘤细胞在化疗开始时即有抗药性,称为天然抗药性;另一些则是开始时对化疗敏感,以后逐渐产生抗药性,即获得性抗药性。

一般认为抗药的发生有以下机制:

(1)药物运转或摄取机制发生改变;

(2)药物分解酶活性或数量增高;(3)靶酶质或量改变;(4)修复机制变异;(5)药物活化异常;(6)受体减少或被封闭;(7)代谢途径变异等。

多年来的经验表明,肿瘤的不同时期,特别是既往有无治疗对疗效有明显影响。

不难理

解治疗的难度有一定差异,而选择有利的治疗时机也是能否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之一。

一种近10年才明白的抗药性是,一旦肿瘤细胞对某一药物抗药时,对其他一些结构不同、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也具有抗药性,即多药耐药(MDR)现象。

目前已知和MDR有关的药物是抗肿瘤抗生素如阿霉素、柔红霉素、博来霉素、丝裂霉素等,植物药如长春花碱、鬼臼碱、紫杉类等,其他如顺铂和美法兰等。

还发现这与多药耐药基因(MDR-1、MDRP)及由它们调控的P-糖蛋白(P-gp)有关。

P-gp实际上是一种跨膜蛋白,能够通过ATP将药物从细胞内泵出。

还发

现MDR-1在肝、肾、大肠和肾上腺等组织高表达。

MDR-1的发现和广泛研究正在促使人们寻找克服耐药的各种途径。

实验研究已发现很多可以改善耐药的药物,比较重要的有:

(1)抑制P-gp泵出作用的药物如异搏定、利血平、酚噻嗪和环抱菌素A等;

(2)肿瘤坏死因子、免疫毒素、反义寡核苷酸和抗P-gp抗体

等但临床上取得成功的还不多。

另一重要发现是某些抗药细胞株DNA拓扑异构酶U活性具有变异。

拓扑异构酶U是肿瘤化疗的一种重要靶酶,它的表达下降导致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低下。

例如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拓扑异构酶U的含量低于小细胞肺癌株,因而对化

疗的敏感性明显低于小细胞肺癌。

6.细胞凋亡和分化诱导

细胞死亡有两种途径:

(1)坏死,老式肿瘤治疗的目标主要是应用细胞毒类药物或放射线导致细胞死亡;

(2)凋亡,即程序性死亡,是一类基因介导的自杀过程。

它是细胞增殖过程中和有丝分裂方向相反的调节机制,是保证胚胎发育、器官发育和机体平衡的重要机制,也是机体即时清除过多的受损细胞和前癌细胞的保护性机制。

和细胞凋亡有关的基因有抗癌基因p53、bcl-2、myc等。

bcl-2

基因能抑制细胞凋亡,促使细胞生长;而野生型p53和myc基因则能促进细胞

凋亡,抑制肿瘤生长。

它们之间似乎具有相互调节的作用。

已知很多抗肿瘤药具有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

我们的目标是如何利用现有知识合理安排这些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提高内科治疗的疗效,从而治愈更多病人。

三、分子靶向药物

靶向治疗实际属于病理生理治疗,也就是阻断肿瘤发展过程中异常信号传导通路上的关键靶点,并纠正其病理生理过程。

由于这类药物具有靶向性和非细胞毒性的特点,主要对肿瘤细胞起调节作用和稳定作用,因此与细胞毒性药物有很大区别。

与药物毒性药物相比,由于靶向治疗药物的作用机制不同,毒副反应的临床表现也不同,一般情况下无法达到剂量限制性毒性和最大耐受剂量,与常规

治疗(化疗、放疗)同时或序贯应用有更好的效果。

近年来,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和信号转导通路的靶向治疗药物的进展最明显,已经进人临床并且取得了重要成果。

这些使得肿瘤的靶向治疗在短短几年内得到迅速发展成为临床肿瘤学中最活跃的研究领域。

由于分子靶向治疗仍然处于发展的初期,目前还没有国际公认的分类。

但从作用的部位或针对的靶点可以大致分为三大类:

(1)作用于细胞表面的药物主要是单克隆抗体和其他结构的化合物。

单用这类药物大多有一定疗效,主要是能明显提高化疗或放疗的疗效,目前已经有多种这类药物进入美国国家癌症综合网

(NCCN)所制定的常见肿瘤治疗规范。

(2)作用于细胞内转导过程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根据治疗靶点的多少分为单靶点药物和多靶点药物。

目前,将能够抑

制两条或多条细胞信号传导通路的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称为多靶点

药物,例如索拉非尼、舒尼替尼等,一般来说,单靶点TKIs均不能提高化疗疗效,因此也就不适于与化、放疗同时应用;而多靶点药物能否提高化疗疗效是当前临床研究的重点之一。

(3)与EGFR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结合使之灭活的疫苗,目前已经进入临床研究,有的具有一定前景。

近10年来,每年都有很多新的分子靶向药物问世,已有的分子靶向药物也在不断增加新的适应症。

其中比较重要的包括吉非替尼、厄罗替尼治疗肺癌;贝伐珠单抗治疗晚期肺癌、大肠癌和肾癌;利妥昔单抗(美罗华)治疗表达CD20

的B淋巴细胞瘤;曲妥珠单抗(赫赛汀)治疗Her-2高表达的乳腺癌和胃癌;索拉非尼治疗肾癌和肝癌;伊马替尼和dasatinib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西妥昔单抗治疗头颈部癌和大肠癌;伊马替尼治疗胃肠间质细胞瘤(GIST)和axitinib治疗甲状腺癌等。

靶向药物的特点是对具有相应作用靶点的肿瘤细胞具有选择性,这使得未来靶向药物的治疗选择将以检测肿瘤细胞是否具有作用靶点为基础,也

将使肿瘤治疗的目标性更加明确,走向真正意义上的个体化治疗。

未来肿瘤治疗的进步必将更加依赖于实验室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与高效转化,预

测靶向药物疗效并且发现临床适用的分子生物标记物是今后临床及转化性研究研究的重点。

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对策

山东省肿瘤医院王哲海

化疗是恶性肿瘤使用最多、最广泛方法之一,肿瘤化疗药物是通过干扰肿瘤细胞的增殖而发挥控制肿瘤生长的作用。

由于细胞复制为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所共有的特点,而现在的肿瘤化疗药物大多数选择性不强,因此在抑制杀伤肿瘤细

胞的同时,对正常细胞群,尤其是增殖旺盛的细胞(如骨髓、胃肠道上皮、头发根部)具有抑制、杀伤作用,并对机体重要器官如肝、肾、心、肺等也有一定的毒性作用,导致在化疗期间常出现或多或少的不良反应,影响患者的治疗计划和生活质量,甚至由于毒性不可逆而导致死亡。

因此认识、掌握、及时处理各种化疗药物的毒副反应在肿瘤化疗过程中非常重要。

一、常见的不良反应

1.过敏反应

肿瘤化疗药物的过敏反应发生率为5%~15%。

常见的药物有:

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平阳霉素(PYM)、博来霉素(BLM)、紫杉类、蒽环类、铂类、鬼臼毒类。

过敏反应分局部和全身两种:

局部反应以沿静脉出现的风团、荨麻疹、红斑。

蒽环类肿瘤化疗药物较多见,处理办法是静脉给予氢化可的松或0.9%氯

化钠注射液,待症状消退后仍可继续使用以上药物,但宜慢速。

在用药初始15min出现的症状或体征都视为全身性过敏反应。

表现有颜面发红、荨麻疹、低血压、紫绀、胸闷、言语困难、恶心、失听、眩晕、寒颤、腹痛、排便感及焦虑,严重的致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因此发生全身性过敏反应时需立即停止给药并作相应的抗过敏处理。

2.消化道反应

几乎每种肿瘤化疗药物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消化道反应,包括恶心、呕吐、厌食、口腔粘膜炎、腹泻、便秘等。

恶心、呕吐反应以顺铂(DDP)最明显,给予止吐药及激素可减轻或防止呕吐,也可采取调整给药时间(尽量睡前给药);尽

量减少药物对胃粘膜刺激(同时服用氢氧化铝凝胶等);少食多餐。

抗代谢类药物如氟尿嘧啶(5-FU)及其衍生物、伊立替康(CPT-11)、紫杉类、干细胞移植时应用大剂量化疗方案等可引起腹泻,若出现严重的腹泻(如血性腹泻)应立即停药,并给予洛哌丁胺(易家停)等止泻药治疗。

长春花碱类药可引起便秘、麻痹性肠梗阻,停药后可自行缓解,给予缓泻剂和润肠药会促进症状解除。

甲氨蝶呤(MTX)、氟尿嘧啶(5-FU)、阿霉素(ADM)等可引起口腔粘膜炎或溃疡,应注意口腔卫生,化疗开始后一周内可用温开水(200~300)ml加庆大霉素8万u含漱后服下或以复方洗必泰液漱口,可减少腹泻和口腔溃疡的发生率。

止吐药物目前以5-HT3受体拮抗剂疗效最好,或用甲氧氯普胺、苯海拉明及地塞米松三药联合镇吐,对轻到中等强度呕吐也有较好疗效。

化疗还可引起食欲减退、腹泻便秘等,可对症治疗。

做好化疗病人的饮食护理也很重要,选择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的食物为佳。

易消化饮食,少食多餐,有利于食物消化吸收,减轻腹胀;含纤维素食物及润肠通便食物的摄入可刺激肠蠕动,促进排便;水分摄入增加,一方面可增强尿量,促进化疗毒素排出,另一方面可充分软化大便,易于排出,清晨空腹饮温开水,可刺激胃-结肠反射而促

进排便。

适当有氧锻炼不仅可增强体质,增加肠蠕动,促进排便,还有助于促进食欲。

3.骨髓抑制

骨髓对化疗敏感,化疗药物长期、大剂量使用时均导致骨髓抑制,通常先出现白细胞减少,然后出现血小板减少,前者多比后者严重,少数可出现严重贫血。

较严重的有阿糖胞苷、柔红比星等,因此应注意病人的血常规,预防感染。

如白细胞在4X109/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