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程标准春秋版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卷练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941052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8.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春秋版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卷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春秋版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卷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春秋版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卷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春秋版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卷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春秋版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卷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春秋版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卷练习.docx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春秋版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卷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新课程标准春秋版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卷练习.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春秋版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卷练习.docx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春秋版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卷练习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2020年(春秋版)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D卷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一、单选题

1.草履虫运动时,遇到棉纤维能改变方向,说明它有()

A.反射能力

B.适应性

C.应激性

D.神经调节能力

2.下列生命活动过程中,没有发生细胞分化的是

A.断尾的壁虎长出新尾巴

B.砍伐后的树桩上长出新枝条

C.蝌蚪尾巴消失的过程

D.胚胎发育中出现造血干细胞

3.如果某生物体细胞中含有12对染色体,那么在细胞分裂后形成的子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是:

()

A.12条

B.6条

C.12对

D.6对

4.下表是刘佳同学对“心脏、唾液腺等器官主要是由哪一类组织构成的?

”这一问题作出的回答,其中正确的是()

编   号

器官名称

心   脏

唾液腺

脊  髓

股   骨

主要组织

神经组织

上皮组织

肌肉组织

结缔组织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用显微镜观察细胞时,如果发现物像位于视野左上方,若使物像移到视野中央,应将装片向哪个方向移动?

A.右上方

B.右下方

C.左上方

D.左下方

6.从老鹰吃蛇,蛇吃青蛙,青蛙吃昆虫,昆虫吃植物,可以看出,老鹰体内的有机物最终来源于               ()

A.青蛙

B.植物

C.蛇

D.昆虫

7.皮肤在人体表面起保护作用,当皮肤划破时人会感到疼痛,有时会流血。

说明皮肤中可能包含了哪三种组织()

A.上皮组织、神经组织、结缔组织

B.保护组织、神经组织、分生组织

C.上皮组织、分生组织、肌肉组织

D.保护组织、神经组织、结缔组织

8.米勒根据模拟实验得出原始地球能形成构成生命的有机物的结论,运用的研究方法是()

A.调查

B.比较

C.推测

D.分类

9.下列结构中,动、植物细胞中都有的结构是()

A.叶绿体

B.细胞壁

C.液泡

D.细胞核

10.下列关于食物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食物链起始于生产者,终止于分解者

B.食物随之间的生物是吃与被吃的关系

C.“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不是一条食物链

D.“水稻→蝗虫”是一条食物链

11.下列应用实例与必须采用的生物技术搭配错误的是()

A.生产酸奶——发酵技术

B.培养无病毒植株——组织培养技术

C.“试管婴儿”——克隆技术

D.培养抗虫棉——转基因技术

12.生物体能够由小长大,最主要的原因是()

A.细胞分裂、分化

B.细胞分裂、生长

C.细胞生长、衰老

D.细胞衰老死亡

13.下列对生物的特征描述错误的是()

A.几乎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B.一切生物都具有繁殖的特征

C.运动是区分生物和非生物的最主要特征之一

D.应激性是生物具有的普遍特性

14.下列实验中,实验材料与使用目的不相符的是()

 

实验名称

实验材料

使用目的

A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酒精

脱去叶中叶绿素

B

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组织

清水

保持细胞正常形态

C

研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碘液

检验淀粉是否被消化

D

模拟研究酸雨对生物的影响

食醋和清水

配置模拟酸雨

A.A

B.B

C.C

D.D

15.修剪指甲的时候我们不会感到疼痛,是因为指甲中没有

A.上皮组织

B.分生组织

C.输导组织

D.神经组织

16.在科学实验中,为减小误差,实验数据的结果应当取各重复组的()

A.平均值

B.最大值

C.最小值

D.任意值

17.草履虫用来摄食的结构是()

A.口沟

B.胞肛

C.伸缩泡

D.食物泡

18.如图是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立体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②是细胞的控制中心

B.④可把光能转变为化学能

C.⑤对细胞起保护和支待作用

D.⑥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19.广州市规划到2020年左右,单位碳排放比2015年下降23%。

下列不利于实现这一目标的是()

A.屋顶绿化

B.植树造林

C.废气排放

D.园林建设

20.生物圈中最主要的生产者是指()

A.绿色植物

B.生活在大气圈中的生物

C.人

D.动物

21.下列哪项不是动物与植物共有的特征

A.排出体内的废物

B.排尿

C.呼吸

D.能产生后代

22.在生态系统中,当食物链逐级传递时,能量流动是()

A.食物链越长,能量传递越快

B.越向食物链的后端,储存的能量越少,也容易循环

C.每一环节都将一部分能量用于维持自己的生命活动,向下一环节传递能量大约为10%~20%

D.每一环节都将大部分能量向下传递,自己只将10%~20%的能量用于呼吸

2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描述的现象体现的生物特征分别是

①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②生物都有遗传特性③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④生物能排出废物

A.①②

B.③①

C.③④

D.③②

24.明明在显微镜下观察草履虫的形状,看起来是()

A.呈卵圆形

B.倒置的草鞋

C.形态变换不定

D.纺锤形

25.下列实验选用的材料、用具合适的是

A.用显微镜观察玉米的结构

B.用沸水对天竺葵叶片进行脱色处理

C.用碘液检验是否含有淀粉

D.用家蚕探究动物的绕道取食行为

26.对于a→b→c这条食物链,若c灭绝,在一段时间内b的变化是()

A.不变

B.不断增多

C.不断减少

D.先增多后减少

27.橙子呈金黄色,味道甘甜,橙子的颜色和味道主要来自细胞结构的()

A.细胞膜内

B.细胞质内

C.细胞核内

D.液泡内

28.竹节虫像树枝,仙人掌具针状叶刺,说明()

A.环境能够影响生物

B.生物能够适应环境

C.生物会影响环境

D.生物会改变环境

29.下表为某同学探究“温度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设计,但还不够完善,下列对其修改正确的是()

位置

鼠妇

光线

温度

湿度

纸盒左边侧

20只

阴暗

15℃

干燥

纸盒右边侧

20只

阴暗

30℃

潮湿

A.左右两侧都应保持在潮湿环境中

B.左右两侧都应保持30℃

C.左右两侧鼠妇的数量可以不同

D.左右两侧的光照可以不同

30.下图为草原生态系统,某同学依据此生态系统,书写了四条食物链,正确的是()

A.鹰→蛇→鼠→草

B.草→鼠→蛇→鹰

C.草→鼠→蛇

D.土壤→草→鼠→鹰

31.在巴斯德曲颈瓶实验中,甲瓶的瓶口是竖直向上;乙瓶的瓶口是拉长呈S型的曲颈;将两个烧瓶内的肉汤同时煮沸放凉后,观察肉汤的变化。

本实验的实验变量是()

A.氧气的有无

B.烧瓶瓶口不同

C.微生物的有无

D.烧瓶的大小

32.下面属于被子植物的营养器官的是()

A.花

B.果实

C.种子

D.根

33.组织是在细胞分裂的基础上,经过细胞的何种生理活动形成的()

A.分裂

B.分化

C.分泌

D.生长

34.使用显微镜时,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时,眼睛应注视()

A.目镜

B.物镜

C.镜筒

D.玻片标本

35.雨后,小艾院子前的小树林长出了蘑菇,蘑菇是腐生性微生物,对自然界最重要的作用是

A.供给氧气

B.提供有机物

C.提供二氧化碳

D.促进物质循环

二、综合题

36.(6分)动物等异养生物需要从外界摄取食物获得有机物,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1)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食物由口沟直接进入细胞内,形成_______,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从胞肛排出。

这属于细胞内消化。

(2)水螅用触手把食物送进消化腔(如右图),腔壁上的细胞能分泌消化酶进入消化腔,将食物中的大分子分解为小分子,小分子有机物穿过________(结构)进入细胞内。

未被消化的食物残渣从_______排出。

这属于细胞外消化。

细胞外消化增加了食物的种类和摄入量。

(3)蝌蚪是植食性的,而其成体青蛙则是杂食性的。

蝌蚪消化管的长度与身体体积的比例大于青蛙消化管长度与身体体积的比例。

植物性食物的细胞壁富含纤维素,比肉类食物难以消化,所以有人推测消化管长度与身体体积的比例大,有利于消化。

做出这一推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家鸽在消化方面的一个特点是食量大,消化能力强,这有助于为旺盛的呼吸作用提供_________,对维持恒定的体温有重要作用,增强了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扩大了动物的分布范围。

(5)哺乳动物的牙齿有_____________的分化,牙齿分化既提高了哺乳动物摄取食物的能力,又增强了对食物的消化能力,使食物中的有机物利用率提高。

37.如图为中学实验室中常用的显微镜,请回答:

(1)使用显微镜对光的正确程序是:

_____。

A.选遮光器上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B.转动转换器,使物镜对准通光孔

C.注视目镜转动反光镜调节出一个圆形的光屏

(2)观察时应先选用____物镜。

(填“高倍”或“低倍”)

(3)显微镜下视野较暗,这时应转动_____和_____调节视野的亮度,如果物象不够清晰,调节_____使物象更清晰。

(4)现有一台显微镜,它有两个目镜(放大倍数分别是5×和10×),两个物镜(放大倍数分别是10×和40×),那么这台显微镜的最大放大倍数是____倍。

如果物像在视野的左下方,要使物像向视野中心移动,应将载玻片向____移动。

(5)视野中若有一个污点,擦拭目镜和移动装片时污点都未移动,说明污点很可能在_____上。

(6)将写有字母“P”的载玻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在视野中看到的图像是______。

38.如图所示为某植物个体发育不同时期的结构层次,请据图回答:

(1)图中a表示______过程,b表示______过程,经过b过程形成了______。

(2)生理过程a和生理过程b等生命活动,均受细胞内______的控制,所消耗的能量来自于______所释放的能量。

(3)若该植物的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则该植物属于种子植物中的______植物。

(4)我们吃橘子时,剖开橘皮时看到的“筋络”,主要是由图丙中的[______]构成,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洋葱鳞片内表皮主要由图丙中的[______]构成。

39.由于人类对鸟资源的破坏,致使某处松树林内体色各异的松毛虫大量繁殖,对松林造成了毁灭性的影响,为此,人们向该松树林投放了大量人工饲养的喜鹊,使松毛虫的数量很快得到控制,拯救了松林。

根据以上事实回答:

(1)鸟类减少引起松毛虫增多,松林受害,是因为人类破坏了原有的____________。

投入喜鹊后松林恢复了生机,这是___________得到了恢复。

(2)树林内松毛虫体色各异,投放喜鹊后,体色与松树颜色相近的松毛虫有更多的生存机会,这叫_________。

(3)影响松毛虫生长的生物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