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专题《桃花源记》《捕蛇者说》巩固复习.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408580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1.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专题《桃花源记》《捕蛇者说》巩固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文言文专题《桃花源记》《捕蛇者说》巩固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文言文专题《桃花源记》《捕蛇者说》巩固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文言文专题《桃花源记》《捕蛇者说》巩固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文言文专题《桃花源记》《捕蛇者说》巩固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文专题《桃花源记》《捕蛇者说》巩固复习.docx

《文言文专题《桃花源记》《捕蛇者说》巩固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专题《桃花源记》《捕蛇者说》巩固复习.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言文专题《桃花源记》《捕蛇者说》巩固复习.docx

文言文专题《桃花源记》《捕蛇者说》巩固复习

课题

文言文专题——《桃花源记》《捕蛇者说》巩固复习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shě)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qiānmò)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suì)与外人间(jiàn)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wèi)具言所闻,皆叹惋(wǎn)。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yù)云:

“不足为(wéi)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jùn)下,诣(yì)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

(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而美丽,坠落的花瓣繁乱交杂,他对此感到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看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光。

渔人便下了他的船,从洞口进去。

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宽阔明亮了。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整齐,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世人完全一样。

老人和孩子们都神情愉快,自得其乐。

  (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都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

渔人详细地作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又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同县的人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他们)问现在是第几世皇帝,竟然不知道汉朝,(至于)魏国、晋朝就更不用说了。

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

(听罢),他们都感叹,惋惜。

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

(临别时)村里人嘱咐他道:

“(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

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

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但未能实现。

不久,他因病去世。

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

一、词语解释

1、诣太守,说如此()

2、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

3、后遂无问津者()

4、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寻向所志,遂迷()

未果,寻病终()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遂迷,不复得路()

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7、“寻向所志”中的“向”应解释为;与柳宗元《捕蛇者说》的句中的“向”意思相同。

忘路之远近()

渔人甚异之()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具答之()

处处志之()

二、句子解释

1、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阡陌(qiānmò)交通,鸡犬相闻。

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此中人语(yù)云:

“不足为(wéi)外人道也。

三、内容理解

1、用文中的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⑴、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写他进入桃花源时感受的一句话是。

⑵、描写桃花源中环境美好的句子是:

⑶、描写桃花源中宁静生活的两句句子是:

⑷、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写他们淳朴好客的句子有:

⑸、“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遂于外人间隔”的陈述,既解释了桃花源人的来历,也反映了他们厌恶战争和追求和平生活的思想感情。

一句也同样表现了这种感情。

2、本为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来叙述故事。

请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文字。

桃花源→桃花源→桃花源

3、本文从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两方面来表现世外桃源的美好。

试作具体说明

⑴、生活环境

⑵、社会风尚

4、“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句话,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

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⑴、

⑵、

5、本文最后写想重入桃花源“不复得路”,刘子冀“规往”而“未果”的意图是什么?

⑴、

⑵、

6、本文写桃花源的环境、人物颇为具体,而对桃花源外的事(渔人的回答)却一笔带过,这是为什么?

7、桃花源并不存在,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世外桃源?

8、成语和等源自于本文。

四、常识填空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朝的大诗人。

由于这篇文章塑造了“桃花源”这个理想社会,后人就把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是幻想中的美好世界称之为。

答案:

一、1、前往,到……去2、与世人隔绝的地方3、探访4、更不必说5、寻找不久6、靠到找到获得知道,了解得当,合适7、以前,原来向吾不为斯役8、的这(情况)助词,可不译他们指代记号

二、见译文

三、

1、

(1)甚异之豁然开朗

(2)土地平旷三句(3)阡陌交通两句(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便要还家两句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两句(5)不足为外人道也

2、发现访问告别

3、

(1)展现的是一个宁静、和平、幸福的理想社会

(2)表现的是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与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

4、

(1)桃花源中的生活和平、宁静

(2)百姓安居乐业(3)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任答两点)

5、

(1)说明向往桃花源式社会的人很多,不只是作者个人的愿望

(2)给桃花源抹上神秘的色彩,按时它是个可望而不可及的世外桃源

6、因文章的意图是要描绘一个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所以详写;且写得具体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而洞外情况时人皆知,且与主旨无关,没必要写具体

7、为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人民的意愿

8、豁然开朗无人问津

四、晋陶渊明世外桃源

捕蛇者说

柳宗元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

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问之,则曰: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

”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

“若毒之乎?

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

“君将哀而生之乎?

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

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

非死即徙尔。

而吾以捕蛇独存。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谨食之,时而献焉。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

“苛政猛于虎也。

”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呜呼!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一、词语解释

1、更若役,复若赋

2、貌若甚戚者

3、号呼而转徙

4、则久已病矣

5、太医以王命聚之

6、永之人争奔走焉

7、黑质而白章

8、更若役,复若赋

岁赋其二

9、以尽吾齿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

10、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11、下列加点词语中与“竭其庐之人”的“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庶竭弩钝,攘除奸凶

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C、彼竭我赢,故克之

12、以啮人

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

今以蒋氏观之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13、黑质而白章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时而献焉

二、句子解释

1、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2、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3、苛政猛于虎也。

4、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三、内容理解

1、上文通过对蒋氏三代宁可冒死捕蛇而不愿受苛政暴敛之害的记述,揭露了封建社会横征暴敛的残酷,反映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的这一感情?

(用自己的话表述)

⑴、

⑵、

1.按照通常写法,上文开头应写赋敛之毒,点明全文的中心,现在一上来却先极言蛇之毒。

作者这样布局的用意何在?

⑴、

⑵、

⑶、

3、蒋氏虽说了“退而甘食其土之有”、“熙熙而乐”等话,但他其实并不愿意冒着死亡的危险去做捕蛇的差事。

这从文中对蒋氏的两次描述可以看出:

(可用原文回答)

⑴、

⑵、

4、上文写作上最突出的是对比手法的运用,写了两方面的对比:

异蛇之毒与捕蛇之险;捕蛇者和交赋者。

而后者的对比又表现在多个方面,具体是:

⑴、

⑵、

⑶、

⑷、

5、对文末“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这句话,应作怎样的评价?

四、常识填空

《捕蛇者说》的作者是朝著名文学家。

此文是他被贬永州时所作,从文中

一句可以看出。

文章也体现了他虽遭贬谪,但仍然

答案:

一、1、更换2、悲伤3、迁移4、困苦不堪5、征集6、跑7、本体,此指蛇身8、赋税征收9、过完完,没有了毫无保留地10、比较,相比靠近11、A12、用用来从以便13、表示并列,可不译表示二个连续承接的动作,可不译表示修饰关系

二、见译文

三、

1、

(1)听了蒋氏诉说三代人捕蛇的悲惨遭遇后而“悲之”,愿“告于莅事者”替他更役复赋

(2)听力蒋氏不愿更役复赋的解释后儿“愈悲”,写了这篇“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2、

(1)点出“永之人争奔走焉”的理由

(2)为写赋敛更毒作了铺垫(3)使蒋氏诉说的三代人捕蛇生涯之所以如此悲惨有利合理的解释

3、

(1)言之,貌若甚戚者

(2)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

4、“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与交赋的乡邻六十年情形的对比

(2)“悍吏之来吾乡”,乡邻们“虽鸡狗不得宁焉”与蒋氏的的“弛然而卧……退而甘食其土之有”的对比(3)蒋氏“一岁犯死者二焉”与交赋的乡邻“旦旦有是”的对比(4)蒋氏“今虽死乎此”与乡邻的十室九空的对比

5、这句话表现力柳宗元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对横征暴敛的不满;而寄希望于当权者是时代与阶级的局限

四、唐柳宗元永州之野产异蛇(永之人争奔走焉)关心百姓疾苦(同情百姓的痛苦生活)

【真题链接】

一、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桃花源记(节选)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乏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荚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八。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幅。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大道也。

1.上文选自《》,作者是(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复前行,欲穷其林。

3.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

A.选文第二段描写了一幅理想社会中的生活图景,就是常说的“世外桃源”。

B.“见渔人,乃大惊”的“乃犬京”写出了桃源人的惊异,显示桃花源与世隔绝久远。

c.从这两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渔人”的行踪是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辞别桃花源。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中的“此人”指的是桃源人。

答案:

1.《桃花源记》(1分)陶渊明(1分)

2.又向前划行,想探寻桃花林的尽头(关键词:

行穷)(3分)

3.D(3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桃花源记(节选)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解释下面句子加点的词(4分)

(1)武陵人捕鱼为业()

(2)欲穷其林()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一句充分证明了史上实有其人。

B.第

段交待了渔人误入桃花源的经过。

C.“土地平旷……并怡然自乐”呈现一派和谐富足之景。

D.第

段介绍了桃花源中宁静的生活环境与淳朴的社会风尚。

答案:

1、

(1)职业

(2)完

2、田间小路,交通相错,村落之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3、C

三、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桃花源记(节选)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1、下面并列两句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其一人专心致志

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何陋之有

C、问所从来,具答之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D、不足为外人道也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子(2分)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做食。

3、引用从哪几方面介绍了桃花源中的社会风尚。

(用自己的话概括说)(3分)

答案:

1、B(3分)

2、桃花源中有人便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里去,备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2分)

3、热情好客和睦相处追求和平,厌恶战争(3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桃花源记(节选)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1、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2分)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两个出自课文《桃花源记》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关于引文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______(2分)

A.这段文字是从社会风尚的角度表现桃花源的美好。

B.引文描写了桃花源宁静的生活环境。

C.在源中人和渔人的交谈中,既解释了桃花源人的来历,也反映了他们厌恶战争和追求和平生活的思想感情。

D.文中“妻子”“绝境”“无论”“不足”这四个词语的意思古今是不同的。

答案:

1、这个人一五一十地把自己所听说的全部说出来,(源中人)都感叹惋惜.(2分)

2、世外桃源豁然开朗

3、B(2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捕蛇者说(节选)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谨食之,时而献焉。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1.《捕蛇者说》一文的作者是_________(人名)。

(2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谨食之,时而献焉。

3.节选文字通过蒋氏“一岁之犯死者二”与乡邻“________”作对比,表现了________

(3分)

答案:

1.(2分)柳宗元

2.(3分)(我)小心地喂养它,到时候就把它献上去

3.(3分)旦旦有是(1分)老百姓在苛政统治下生活的悲惨和绝望(2分)

【课外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鳝救婢

高怀中,业(经营)鳝面于扬州小东门,日杀鳝以干数。

一婢(女仆)悯之,每夜窃部分缸中鳝,从后窗投诸河,如是累年。

一日面店被焚,婢仓皇出逃,为火所伤,困于河滨。

夜深入睡,比(等到)醒而痛减,伤尽愈。

视之,有河中污泥,敷于伤处,而周(周围)有鳝之行迹,始知向所放生之鳝来救也。

高怀中感其异,遂为之罢业。

及拆锅,下有洞,生鳝无数盘其中,悉纵之于河。

(据《切庵偶笔》改写)

【文言知识】

1.“诸”与“之于”。

“诸”与“之于”在文言中常可互用互解。

上文“从后窗投诸河”,即可按“从后窗投之于河”理解,而“悉纵之于河”,也可说成“悉纵诸河”。

又,《愚公移山》:

“投诸渤海之尾”,即“投之于渤海之尾”,意为把土石投放到渤海的边上。

2.以千数。

“以千数”意为用千来计算,即数千条,“日杀鳝以千数”,即每天宰鳝好几千条。

如果理解为一千条或约一千条,都是不对的。

“以百数”即几百;“以十数”即几十。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悯___________;②累年__________

③罢业_______________;④纵__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这句话。

知向所放生之鳝来救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同情②好几年③歇业④放

2.才知道是早先所放生的鳝鱼来救自己

二、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鹦鹉灭火

有鹦鹉飞集(栖)他山,山中禽兽皆相爱(喜欢它)。

鹦鹉自念,此山虽乐,然非吾久居之地,遂去。

禽兽依依不舍。

后数月,山中大火。

鹦鹉遥见,心急如焚,遂入水沾(沾湿)羽,飞而洒之。

天神言:

“汝虽好意,然何足道也?

对日:

“虽知区区水滴不能救,然吾尝侨居是山,禽兽善待,皆为兄弟,吾不忍见其毁于火也!

天神嘉其义,即为之灭火。

(据《宣验记》改写)

【文言知识】

嘉。

“嘉”多作“美好”、“赞许”解释,如“嘉客”、“嘉宾”。

上文“天神嘉其义”,意为天上的神赞扬鹦鹉的好心肠。

又,“帝嘉之”,意为皇帝称赞他。

【启发与借鉴】

帮助他人,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一片诚心。

有人捐一元钱帮助病重的同学,有人出五十万元支援受灾的百姓,各尽其力,这“义”的分量是相当的。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念____________;②遂_______

③道______________;④是______________

2.翻译:

汝虽好意,然何足道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想于是说这

2.你虽然有好意,但(这么几滴水)哪里值得说起呢?

三、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黄香温习

昔汉(汉朝)时黄香,江夏(今湖北境内)人也。

年方九岁,知事亲之理。

每当夏日炎热之时,则扇父母帷帐(帐子),令枕席清凉,蚊蚋(rui,吸人血的小虫)远避,以待亲之安寝;至于冬日严寒,则以身暖其亲之衾(qTn,被子),以待亲之暖卧。

于是名播京师(京城),号日“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选自《三字经》注)

【文言知识】

使动用法。

上文“以身暖其亲之衾”中的“暖”,要理解为“使……温暖”,或“让……暖和”,意为用自己的体温使他父母的被子暖和。

这种文言语法现象就叫“使动用法”。

【启发与借鉴】

从小应懂得孝顺父母,而且宜从小事做起。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方___________;②则_________________

③令____________;④播_______________。

2.翻译:

知事亲之理。

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才就让传杨

2.懂得服侍父母的道理。

犬救幼女

呈贡县村民畜一犬,甚驯。

母未时上山采薪,幼女随之不及,后于母里许。

俄大雪,母薄暮(傍晚)负薪归,女与犬俱不见。

母惊怖万状,奔走号呼,竟(终)不见女。

邻里相助,亦无济于事。

是夜幼女之父母悲痛欲绝(死),以为女或溺水,或堕井,或为狼所食。

凌晨,复邀邻人寻之,见女卧大树下,犬倚偎在旁,乃不死。

此雍正(清爱新觉罗禛胤的年号)十一年十一月事,邑人无不称奇。

(据《滇南杂志>改写)

【文言知识】

邑。

“邑”指“县”,也可指“当地”。

上文“邑人无不称奇”中的“邑人”,既可理解为“县里的人”,也可理解为“当地的人”。

又,“所居邑近海”,意为所住的地方靠近海。

【文化常识】

上文说到“母未时上山采薪”,“未时”是什么时间?

古代一天24小时是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2个时辰计算的。

“子”相当于23点-1点;“丑”为1点-3点;“寅”为3点-5点;“卯”为5点-7点;“辰”为7点-9点;“巳”为9点-11点;“午”为11点-13点;“末”为13点-15点;“申”为15点-17点;“酉”为17点-19点;“戌”为19点-21点;“亥”为21点-23点。

因此那妇女出门的时间当在下午1点到3点之间。

【思考与练习】

1.解释:

①采薪____________;②不及____,

③许_______________。

2.翻译:

邻里相助,亦无济于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砍柴②没跟上③左右

2.邻居帮助他(寻找),也无助于事。

陆绩怀橘

陆绩,三国时吴人也。

官至太守,精于天文、历法。

绩年六,于九江见袁术(当时的大豪强)。

术令人出橘食之。

绩怀(怀里藏了)三枚,临行拜辞术,而橘坠地。

术笑日:

“陆郎作客而怀橘,何为耶?

”绩跪对日:

“是橘甘,欲怀而遗(wèi,送)母。

”术日:

“陆郎幼而知孝,大必成才。

”术奇之,后常称说。

(据《三国志》改写)

【文言知识】

奇。

“奇”指“奇特”,即与众不同。

上文“术奇之”,意为袁术认为他与众不同,或袁术认为他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交通运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