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2 地理1 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教案设计.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940518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0.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必修2 地理1 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教案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人教版必修2 地理1 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教案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人教版必修2 地理1 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教案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人教版必修2 地理1 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教案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人教版必修2 地理1 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教案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必修2 地理1 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教案设计.docx

《人教版必修2 地理1 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必修2 地理1 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教案设计.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必修2 地理1 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教案设计.docx

人教版必修2地理1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教案设计

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

【从容说课】

本问题研究是在学生学习了人口迁移有关知识的基础上,以农民工现象为题材的分析、研究。

学习过了人口迁移的有关内容,学生对人口迁移现象产生的原因、人口迁移的地域范围、人口迁移的流向以及人口流动的发展变化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尤其是对我国从古代到现在人口迁移的情况有了相当的了解。

因此,教材在这里安排了这个问题研究。

希望利用学生有目的收集和教材在“知识拓展”部分提供的资料,通过师生对材料的分析、综合,了解当前农民工的生存状况,认识农民工对我国经济发展所作的巨大贡献和解决农民工的生产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对综合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创建和谐社会的特殊意义,共同探讨解决当前农民工所面临的突出问题的对策和途径。

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关爱他人,理论联系实践,学以致用的意识。

同时也是贯彻落实“学习学生身边的地理知识,学习学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在学生身边找素材,在学生生活中积累素材”这一新课改理念,培养学生自觉学习,养成终身学习意识的具体体现,通过问题研究的具体实施。

还能使学生对学术探讨在计划制定,材料收集、整理,论点提出,论据论证等实施过程中的一般程序、步骤有进一步的认识,帮助他们养成扎实、严谨的求学作风。

具体教学研究的组织:

教师先期将讨论可能涉及的农民工相关话题进行一下梳理,列出提纲,分别交由不同的小组进行先期的材料收集、整理,综合归纳等方面的准备,教学中按照“农民工现状”→“农民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对策与途径”的程序,由各个小组先后列举各自收集的种种事实,就列举的事实、现象进行讨论分析,归纳结论,层层递进,一步步使学生对农民工的产生,目前的现状,已经发挥和正在发挥的积极作用,农民工自身、农民工家庭、农民工原住地可能存在和已经表现出来的种种问题,解决农民工面临的诸多问题的可能措施、已经实施的措施及其相应产生的各种影响等各个方面能有个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并促进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心爱护他人,友善互助等人文素养的养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明确“农民工”所包含的内容和范围。

理解农民工对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对他们家乡的建设和发展所起的突出作用。

2.使学生理解促使农民从农村大量转移出去的各种因素的影响以及外出打工对农民自己、他的家人、他原来居住的农村,乃至对整个社会所造成的诸多影响。

3.使学生对课题计划的制定,相关材料的收集、分析、取舍、归纳概括,文档整理,论点的提出。

论据的论证等调查研究的一般方法、流程有进一步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

1.教师先期列出材料收集的提纲至各个小组,各个学生小组根据提纲要求开展材料准备。

2.学生小组准备材料展示,学生自主或师生共同讨论、分析、归纳,探寻农民工问题解决之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问题研究的开展,锻炼学生处理具体地理问题时,在课题选择、材料筛选过程中的逻辑推理演绎能力、组织协调能力。

2.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爱他人的意识,养成理论联系实践、学以致用的自觉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通过对问题研究的讨论,让学生对农民工现象有正确认识。

【教学难点】

如何使学生客观公正地认识评价农民工,纠正以往在某些学生心目中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偏见。

【教学准备】

利用网络技术手段,收集整理与农民工现象相关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素材,以便在学生收集整理的材料不够充足的情况下-能及时对讨论过程中的有关论点加以补充论证。

【课时安排】

l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人口迁移的有关知识,对人口迁移现象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今天我们就活学活用,用学过的这些知识来分析一下当前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的农民工流动现象……

(板书)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

推进(新知识传授)

师:

“农民工”一词,其实我们都不陌生,经常听说,身边也常见。

但他们是什么样的一群人?

他们怎么会出现的?

他们扮演着什么样的社会角色?

他们分为哪些类型?

大家未必清楚吧?

下面咱们先看一段第一小组搜集的材料。

(展示材料)

关于农民工的由来

一个国家要实现由传统的农业、农村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必须实现工业化、城市化。

在工业化过程中,大量的农业劳动力转到工厂成为工人,工厂的集中形成了城市,所以通常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同步的,农民进了工厂,也就自然成为城市居民。

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进行国家工业化的时期,也是这样的,一面是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一面是大量的农民进城,成为城市居民。

那时,城市化每年提高一个多百分点。

但是,自从60年代初出了三年经济困难,国家为了应对当时的短缺经济,严格实行城乡分治的户口制度,严格限制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

当时工业建设仍在继续进行,但城市化却停滞了。

直到1978年,全国的城市化水平只有17.9%,82.1%的人口还是农民。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率先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连年大幅度增长,粮食和农产品的供给状况犬有改善。

与此同时,农业剩余劳动力也大量出现,这正是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建设的好时机。

60年代三年经济困难的教训实在太深刻了。

所以当1984年农业特大丰收,第一次出现卖粮难的时候,有关方面并没有改革严格限制农业人口转为非农业人口的卢籍制度。

农民为了要致富,而农业生产容纳不了众多的剩余劳动力,进城又不被容许,不得已,农民就地办起了乡镇企业,自发地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于是就有了“进厂不进城,离土不离乡”的农民工。

农民工者,农民工人也。

他们是农业户口,户籍身份是农民,在家承包有集体的耕地,但他们在乡镇企业里上班,主要从事第二、三产业劳动,拿乡镇企业的工资,就职业说,他们已经是工人。

“工作三班倒,种田早中晚”是他们的写照。

80年代中期,经济体制改革扩展到城市,城里的第二、三产业大发展,需要劳动力,于是“进厂又进城,离土又离乡”的农民工就大量出现了。

按说,这部分劳动力从农村进入工厂,从企业取得工资收入,成为生活的主要来源,理应是工人了,理应是工厂、企业所在地的居民了。

但是由于中国特有的户籍制度限制(全世界除中国只有北朝鲜、贝宁等极少数国家实行),他们的户口不能迁,农业户口、农民的身份不能变,他们在城市里,在工厂里干了5年、10年、15年了,他们还是农民工。

从各地发展的趋势看,一方面是城镇工业化,经济发展需要劳动力,有了强大的拉力,另一方面,农村有数以亿计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城乡存在巨大差别,农民要增加收入,特别是青年农民要寻找出路,有巨大的推力,进城打工是他们最好的选择。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国有企事业单位正在进行改革,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正在调整,有大批的工人职员下岗转业,一方面,农民工涌进的城市并没有接纳如此众多外来劳动力的准备,另一方面,不少城市的领导想通过限制农民工进城安排下岗职工就业。

但许多企事业单位出于经济效益的驱动,还在大批接纳勤劳、肯干、价廉的农民工,而且正在逐渐形成一个企业两种工人的制度。

开始农民工只是少量的,是补充、是为辅的,以后逐渐变成农民工成为多数,是为主的。

正式职工反成了少数。

大批的农民工还会源源不断地进城来,其势不可挡。

现在在不少城市实际上已经形成一个工厂,两种工人,两种待遇的格局,而且正在逐渐形成制度。

(阅读观察讨论分析)

师:

看了以上材料,刚才的那些问题是不是有答案了?

谁来说说看。

生1:

农民工是农民身份的工人。

是农业户口的、户籍身份是农民的,但从事第二、三产业劳动、从企业取得工资收入,并以此为生活的主要来源的工人。

生2:

他们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扩展到城市,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出现,第二、三产业大发展,需要劳动力;数以亿计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特别是青年农民要寻找出路,增加收入;许多企事业单位出于经济效益的驱动而大批接纳的情况下出现的。

(可以作为“资料分析”2的答案)

生3:

农民工分为“进厂不进城,离土不离乡”的农民工和“进厂又进城,离土又离乡”的农民工。

(归纳过渡)

师:

可见,农民工是都市里的农民,乡村里的工人,是中国社会在特殊时期形成的一个特殊群体。

那么,目前他们有多大的规模?

他们中有多少人进入了城市,多少人留在了乡村?

他们又干着些什么工作?

他们为国家、社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呢?

请大家继续看材料。

展示材料

农民工的巨大贡献

1.农民工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工人阶级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正在逐渐演变为工人阶级的主力军。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

2000年,我国城镇从业人员23151万人,其中国有单位8102万人,集体单位1499万人,共计9601万人。

除去各级各类国家机关工作人员1097万,则我国国有和集体所有的第二、三产业职工为8504万人。

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离开户籍所在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1.2亿。

其中进入城镇在第二、三产业单位打工“离土离乡”的农民工约为8000万人。

随着中国的经济高速增长,工业化大步前进,“离土又离乡”的农民工越来越多,据农业部、劳动社会保障部等有关部门估计,2002年离土离乡的农民工约为9460万。

农民工在人数上已经超过城镇有户籍的公有制第二、三产业的职工。

而在有些行业,有些地区的第二、三产业的职工已经主要是农民工,如建筑、建材、采掘、纺织、服装、玩具等行业的第一线职工80%以上是农民工。

因我们国家至今没有建立对农民工统计的指标和体系,所以到底有多少农民工,没有确切的统计。

但农民工现在已经成为我国工人阶级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则是确凿无疑的。

近几年国有企业调整改革。

结构优化,减员增效,大约已有3000万人下岗了。

据有关调查表明,有些企业把有城镇户籍的职工精简了,因工作还需要,另外找农民工来递补。

在市场经济价值规律的推动下,这些企业不仅在搞“减员增效”,而且也在搞“换员增效”。

这种趋势还在发展,农民工队伍还在继续扩大。

另外,还有一类是“离土不离乡”在本地乡镇企业里工作的农民工。

国家统计局1998年统计:

1997年有乡镇企业的职工13050万人,其中在工业企业工作的有8563万,在建筑业的有1814万,在交通运输的有s44万,三项共计10921万人。

这些人是亦工亦农的劳动者,如果按《工会法》规定:

“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可确认为职工身份的条款,若以半数而论。

那么又约有5000多万“离土不离乡”的农民工正在乡镇企业从事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

所以说,农民工是我国工人阶级的主力军,这已经是客观事实。

2.农民工为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功勋卓著的巨大贡献,农民工创造的伟大业绩将永载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史册,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农民工是新时期我国工人阶级的杰出代表。

农民工从他进城的第一天起,就是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开始打工的。

农民工以其能吃苦、肯出力、勤奋进取、任劳任怨,且又廉价,获得用工单位的青昧,站住了脚跟,以后逐渐扩展,形成了今天这样的庞大队伍。

现在全国各地各个城市,各个行业,各个战线,都有农民工在劳动。

现在的矿山,真正在井下第一线工作的80%~90%是农民工,现在的建筑工地,80%~90%是农民工,北京、上海、深圳及各大城市的高楼大厦、楼堂馆所、公路铁路、基础设施、站台码头在90年代以后,有哪一栋哪一条不是主要由农民工施工、建造的。

现在许多行业的工厂、车间在第一线劳动的多数也是农民工,以致在汽车、家电等产业工厂生产线上操作的,也都是农民工。

上至星级宾馆、超级市场,下互饭摊、大排档,街道社区的送煤、送奶站点,也大多是农民工在服务。

凡城市里最累、最苦、最脏、最险的工作大多是农民工在干,在默默地劳动着。

现在的农民工已经融进了我国正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的方方面面。

成了各行各业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每到年关,农民工多数要返乡过年,不少餐饮、服务行业不得不歇业,许多城市到春节出现了无人送煤、送奶,老年人无人照料,早点铺无人服务的窘境,一些重要工地和要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