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语文上册第二次质量检查试题有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391145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语文上册第二次质量检查试题有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届高三语文上册第二次质量检查试题有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届高三语文上册第二次质量检查试题有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届高三语文上册第二次质量检查试题有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届高三语文上册第二次质量检查试题有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语文上册第二次质量检查试题有答案.docx

《届高三语文上册第二次质量检查试题有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语文上册第二次质量检查试题有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语文上册第二次质量检查试题有答案.docx

届高三语文上册第二次质量检查试题有答案

2012届高三语文上册第二次质量检查试题(有答案)

荆州中学2009级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查

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第Ⅱ卷两部分。

共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共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及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膨胀惩前毙后悲恸(tòng)重创(chuāng)潜移默化(qián)

B.文身推心置腹哈达(hā)滂沱(pāng)气势磅礴(páng)

C.贻误穷兵黩武筵席(yán)卓越(zhuó)繁文缛节(rù)

D.照相张灯节彩游弋(yì)框架(kuàng)纨绔子弟(kù)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干部队伍化建设已经有了制度保障。

②现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从前的幻想今天都有可能成为现实。

③到半夜,小说终于脱稿了,他地摸着胡子,长长地松了口气。

A.年轻以至踌躇满志B.年青以致踌躇满志

C.年轻以致自鸣得意D.年青以至自鸣得意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采取各种办法,大力提高工人的现代技术水平,是加快制造业发展的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

B.日本大地震引发的核电危机导致多个国家对核电发展前景产生忧虑,但我国相关部门表示此次危机不会影响我们既定的核电发展方针和规划。

C.我们要提倡自主创新,因为能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决定着中国实现从贴牌大国到品牌大国、从制造大国到创造大国、从经济大国到经济强国的跨越。

D.目前在英国大约有50万人患有老年痴呆症,随着人口的进一步老龄化,这一数字会迅速增加,预计到2021年将要达到近100万人左右。

4.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毛泽东同志强调,讲话写文章“都应当简明扼要”。

我国历代作家常以“意则期多,字则唯少”作为写文章的准则,力求“句句无余字,篇中无长语”。

(姜夔《白石诗说》)

B.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个人思想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

处理得好,生活才能愉快。

C.朱熹49岁那年,上书建议朝廷重修了白鹿洞书院,并亲自制订学规,提出:

“博学之,审问之,谨

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治学方法。

D.艺术节期间,这个县将举办形式多样的科技下乡活动、内容独特的文物、风情、美术、摄影展览,以及大规模的经贸活动。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我们这里所说的文化并不等于已经铸就的、一成不变的“文化的陈迹”,而是要在永不停息的时间长流中,不断以当代意识对过去的“文化既成之物”加以新的解释,赋予新的含义。

因此,文化应是一种不断发展、永远正在形成的“将成之物”。

显然,先秦、汉魏、盛唐、宋明和我们今天对于中国文化都会有不同的看法,都会用不同时代当时的意识对之重新界定。

毋庸置疑,在信息、交通空前发达的今天,所谓当代意识不可能不被各种外来意识所渗透。

事实上,任何文化都是在他种文化的影响下发展成熟的,脱离历史和现实状态去“寻根”,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既不可能也无益处。

正如唐宋时代的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影响,复归为先秦两汉时代的中国人一样。

因此我们用以和世界交流的,应该是经过当代意识诠释的、能为现代世界所理解并在与世界交流中不断变化和完善的中国文化。

要交流,首先要有交流的工具,也就是要有能够相互沟通的话语。

正如一根筷子在水中折射变形一样,当中国文化进入外国时,中国文化必然经过外国文化的过滤而发生变形,包括误读、过度诠释等;外国文化进入中国也同样如此。

常听人说唯有中国人才能真正了解中国,言下之意似乎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全都不值一提。

事实上,法国的伏尔泰、德国的莱布尼兹都曾从中国文化受到极大的启发,但他们所了解的中国文化只能通过传教士的折射,早已发生了变形;今天我们再来研究伏尔泰和莱布尼兹,却又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来对自己的文化进行别样的理解。

这样,就在各自的话语中完成了一种自由的文化对话。

这里所用的话语既是自己的,又是在对方的文化中经过某种变形的。

当然也还可以寻求其他途径,例如可以在两种话语之间有意识地寻找一种中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就可以是这样一种中介,如文学中的“死亡意识”、“生态环境”、“乌托邦现象”等,不同文化体系的人对于这些不能不面对的共同问题,都会根据他们不同的历史经验、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做做出自己的回答。

只有通过这样的对话,才能得到我们这一时代最圆满的解答。

在这种寻求解答的平等对话中,新的话语就会逐渐形成,这种新的话语既是过去的,也是现代的;既是世界的,也是民族的。

在这种话语逐步形成的过程中,世界各民族就会达到相互的真诚理解。

5.下列关于文中所说的“文化”和“中国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化并不是历史上已经形成并且固化了的一种“陈迹”,而是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用当代意识赋予这种“陈迹”以新的解释和含义。

B.文化是一种不断发展、永远在形成之中的“将成之物”,所以先秦、汉魏时代的人们看到的中国文化跟我们今天看到的并不相同。

C.在信息、交通空前发达的今天,人们的意识中不可能没有外来的成分,我们用来跟世界交流的,正是经过这种意识诠释的中国文化。

D.唐宋时代的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的影响,所以唐宋时代的文化也不可能再像先秦两汉的文化一样属于纯粹的中国文化。

6.下列关于文化交流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当中国文化进入外国时就会发生过滤和变形,当外国文化进入中国时也是这样,其表现形式有误读、过度诠释等。

B.在文化交流中,实际上并不需要外国人像中国人那样了解中国;否则,我们就难以对自己的文化作出别样的理解。

C.只有既是属于自己文化的,又是在对方的文化中经过某种变形的话语,才是两种文化的交流中唯一能够相互沟通的话语。

D.解决不同文化体系的人所共同面对的问题,例如文学中的“死亡意识”、“生态环境”等,这可以成为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中介。

7.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从文化交流和比较看,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是既不可能也无益处的,因此研究历史上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影响也是没有必要的。

B.伏尔泰、莱布尼兹利用已经折射了的中国文化,为中国人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可见有的时候中国人并不真正了解中国。

C.对于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不同文化体系的人会有不同的回答,而平等的对话正是获得我们这一时代最圆满的解答的唯一途径。

D.从“相互沟通的话语”、“各自的话语”等说法来看,文中所谓的“话语”应该是指文化交流双方的立场观点、思想意识等。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申甫传

汪琬

申甫,云南人,任侠有口辨。

为童子时,常系鼠媐①于途。

有道人过之,教甫为戏。

遂命拾道旁瓦石,四布于地,投鼠其中,鼠数奔突不能出。

已而诱狸至,狸欲取鼠,亦讫不能入,狸鼠相拒者良久。

道人乃耳语甫曰:

“此所谓八阵图也,童子亦欲学之乎?

”甫时尚幼,不解其语,即应曰:

“不愿也。

”道人遂去。

明天启初,甫方为浮屠,往来河南山东间,无所得。

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

道人濒行,投以一卷书,遽别去,不知所之。

启视其书,皆古兵法,且言车战甚具。

甫遂留山中,习之逾年,不复为浮屠学矣。

己而瘗②其书嵩山下,出游颍州,客州人刘翁廷传所。

刘翁,故颍州大侠也,门下食客数百人,皆好言兵,然无一人及甫者。

刘翁资遣甫之京师。

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

愍帝即位,北兵自大安口入,遽薄京师,九门皆昼闭。

于是庶吉士刘公之纶、金公声知事急,遂言甫于朝。

愍帝召致便殿,劳以温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呼曰:

“臣不才,愿以死自效。

”遂立授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以御史为参军,而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听其召募。

越三日,募卒稍集,率皆市中窭③人子不知操兵者,而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

方择日部署其众,未暇战也。

当是时,权贵人俱不习兵,与刘公、金公数相左,又忌甫以白衣超用,谋先委之当敌,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而会武经略满桂败殁于安定门外。

满桂者,故大同总兵管,宿将知名者也,以赴援至京师,愍帝方倚重之。

既败,京师震恐。

甫不得已,痛哭,夜引其众缒城出,未至芦沟桥,众窜亡略尽。

甫亲搏战,中飞矢数十,遂见杀。

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

及北兵引归,竟无理甫死者。

距甫死数日,刘公复八路出师,趋遵化,独率麾下营娘娘山,遇伏发,督将士殊死战,逾一昼夜,诸路援兵不至,亦死之。

【注】①媐(xī):

嬉戏。

②瘗(yì):

埋葬。

③窭(jù):

贫穷。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人濒行濒:

临近

B.客州人刘翁廷传所客:

寄居

C.遽薄京师薄:

逼近

D.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卒:

步兵

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申甫失败原因的一组是

①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②率皆市中窭人子不知操兵者

③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④权贵人俱不习兵

⑤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⑥诸路援兵不至

A.①②⑥B.①③⑤

C.②④⑤D.③④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申甫小时候曾路遇一位道人,道人通过狸鼠的游戏向申甫展示了八阵图的神奇,并打算传授给他。

但由于年幼无知,申甫不愿意学习。

B.申甫不学佛而改学道人所传兵书。

颍州大侠刘廷传的数百门客虽然喜欢谈论兵法,却都赶不上申甫,申甫因此得到了刘廷传的赏识。

C.申甫到京师后屡遭挫折,后得到刘之纶、金声等人的举荐,被皇帝召见后授予京营副总兵的官职,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

D.在满桂兵败、朝廷遭遇危难之时,申甫亲自带兵上阵杀敌,身中数十箭,为国捐躯,最后却没有得到朝廷公正的待遇,令人叹惋。

第Ⅱ卷(共120分)

四、(27分)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

(4分)

(2)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

(3分)

(3)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

(3分)

12.用斜线“/”给下面划横线的文言文断句。

(限5处)(3分)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庄子•养生主》)

1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夜泊牛渚①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注释:

①牛渚:

今安徽当涂西北紧靠长江的一座山。

北段突入江中,即著名的采石矶(此地即谢尚闻袁宏咏史处)。

②谢将军:

东晋谢尚,官镇西将军。

镇守牛渚时,曾于秋夜乘月泛舟,听到袁宏在运租船上讽咏自己的咏史诗,大为赞赏,邀袁过船长谈达旦,从此袁宏名声大著。

(1)清代汪士缜评价这首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对颔联的一个“空”字极为赞赏,认为意蕴丰富,请简析。

(4分)

(2)结合全诗,谈谈尾联是如何表达诗人的无尽情思的?

(4分)

14.填空(6分)

(1)《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英国伟大诗人和戏剧家的代表作之一。

(2)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反映了封建制度下官吏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黑暗现实。

(3)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

(《兰亭集序》)

(4)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用之如泥沙?

(《阿房宫赋》

(5)念去去,千里烟波,。

(《雨铃霖》)

(6)吴楚东南坼,。

(《登岳阳楼》)

五、(2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木笛

赵恺

(1)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要一名木笛手。

(2)应试者人头攒动,石头城气氛热烈——这是一个国际级乐团。

它的指挥是丹麦音乐大师,这位卡拉扬的朋友长期指挥过伦敦爱乐乐团。

(3)招考分初试、复试和终试三轮。

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一半,二选一。

(4)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

(5)房门开处,室中探出一个头来。

探身者说:

“木笛。

有请朱丹先生。

(6)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

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

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

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

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蒙广阔之中,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

主考官正襟危坐,不苟言笑,那个态势,与其说是艺术检测,倒不如说是法律裁决。

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威名远扬的丹麦大师。

(7)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朱丹。

那种神色,仿佛罗丹打量雕塑。

(8)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并回头望了一下坐在身后的助手。

助手谦恭地拿过卡片,谦恭地从台上走下来,把那张卡片递到朱丹手中。

接过卡片,只见上面写着——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现欢乐:

1.贝多芬的《欢乐颂》;2.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

(9)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

之后,他向主考席深深鞠了一躬。

抬起眼睛,踌躇歉疚地说:

(10)“请原谅,能更换一组曲目吗?

(11)这一句轻声的话语,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

一时,主考席有些茫然失措起来。

(12)片刻,大师冷峻发问:

“为什么?

(13)朱丹答:

“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

(14)大师问:

“为什么?

(15)朱丹说:

“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

(16)大师问:

“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

(17)朱丹说:

“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18)久久,久久,一片沉寂。

(19)大师说:

“你没有忘记今天是什么考试吗?

(20)朱丹答:

“没有忘记。

(21)大师说:

“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前途应当懂得珍惜。

(22)朱丹说:

“请原谅——”

(23)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顽强果决而又深感惋惜地说:

“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24)听到这句话,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

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笛小心谨慎地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25)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

(26)没有目的,也无需目的,朱丹追随雪片又超越雪片,开始他孤独悲壮的石头城之别。

朱丹鬼使神差一般走到鼓楼广场。

穿过广场,他又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

(27)临近石碑是一片莹莹辉光,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彩墨在宣纸上的无声渲染。

走近一看,竟然是一支孩子的方阵。

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明显是一个自发的群体而不是一支组织的队伍。

坚忍是童稚的坚忍,缄默是天真的缄默,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座雪松森林。

一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红宝石般的泪。

(28)纪念碑呈横卧状,像天坛回音壁,又像巴黎公社墙。

石墙斑驳陆离,像是胸膛经历乱枪。

(29)顷刻之间,雪下大了。

雪片密集而又宽阔,仿佛纷纷丝巾在为记忆擦拭锈迹。

(30)伫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

声音悲凉隐忍,犹如脉管滴血。

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

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翩然回旋。

(31)孩子们没有出声,孩子们在倾听。

他们懂得,对于心语,只能报以倾听。

(32)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

(33)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

朱丹十分意外,他回身向大师鞠躬。

(34)大师说:

“感谢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你鞠躬。

现在我该告诉你的是,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

”朱丹问:

“为什么——”

(35)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敬地说:

“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精神。

(36)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

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

15.阅读全文,从朱丹的角度概括小说情节,把空格补充完整,使其连贯。

(每处不得超过6个字)(4分)

请求更换曲目→→伫立纪念碑前→→终被乐团录取。

16.文中多次出现对“雪”的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请分条陈述。

(6分)

17.分析下面描写的深刻含意。

(6分)

(1)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

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

(3分)

(2)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

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

(3分)

18.大师说的“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中的“民族精神”具体指什么?

作者在写作中加入孩子这一群体,在表现民族精神方面起到怎样的作用?

请简要分析。

(5分)

六.(12分)

19.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化景点或文学意象,常常会引发我们的情思。

请从下列词语中选择一个作开头,仿照例句写一句话。

要求:

①体现景点或意象特征;②句式一致;③运用拟人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4分)

康桥边城雨巷蜀道

例句:

赤壁,你的雄奇伟岸,你的大气磅礴,你的壮丽多姿,不正好激荡起我心中的豪情吗?

20.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安排林黛玉住在潇湘馆,潇湘馆是怎样一个所在?

作品第十一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中对它的描写是“一带粉垣,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掩映……进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雨路,上面小三间房舍……后园有大株梨花,阔叶芭蕉”,这可以说是潇湘馆的全景图。

第三十五回潇湘馆的景色又是另一番景象,“满地下竹影参差,苔痕浓淡”,“窗外竹影映入纱窗,满屋内阴阴翠润,几覃生凉”。

请谈谈潇湘馆景物与人物性格命运的关系。

(4分)

21.下面的请假条在格式和表述方面有几处毛病,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4分,找出4处)

请假条

张老师:

您好!

我想向您请三天假,回去生病。

我想,为了我的身体健康,您一定会批准的。

2011年10月10日

王晓军

(1)

(2)

(3)

(4)

七.(60分)

22.请以“足迹深深”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荆州中学2009级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查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命题人:

江洪审题人:

1.C【解析】A项毙—毖,B项哈(hǎ)达,D项节—结

2.A【解析】①中,应选“年轻”。

“年轻”指人的岁数不大,有相比较而言之义,如他很年轻,我比他年轻,干部队伍年轻化。

“年青”意为处于青年时期,不合语境。

②中应选“以至”。

“以至”有一直到的意思,表示时间、数量、程度、范围等的延伸。

“以致”是“因而导致”的意思,后面接的往往是不好的结果。

③中,“踌躇满志”是中性词,形容对自己取得的成就非常满意,而“自鸣得意”是贬义词,自以为了不起。

所以应选A。

3.B(A.语序不当,将“一件”移至“加快”前面;C.搭配不当,两面对一面,在“中国”后加上“能否”;D.成分赘余,“近”和“左右”有重合)

4.B【解析】A项,将括号移至句号前;C项,去掉冒号;D项,将“科技下乡活动”后的顿号改为逗号。

5.D【解析】根据文中的意思,文化是不断发展的,这样的文化依然是各民族纯粹的文化。

6.C【解析】“唯一能够相互沟通的话语”有误。

7.A【解析】该项的表述与文意不符。

8.D【解析】卒,终于。

9.B【解析】①是没给申甫士兵,属于失败的客观原因。

②兵源不佳,客观原因。

③申甫传授的方法不适合,主观原因。

④权贵之人不懂兵法,与申甫失败无关。

⑤催促申甫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出战,属于客观原因。

⑥是与刘公有关的事情。

10.C【解析】“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在前,授予官职在后。

11.

(1)申甫到了嵩山,又碰到原先(或“以前”)年幼时遇见的道士,请求学习他的兵法,用对待老师的礼节侍奉他。

(得分点:

复、故、乞、师)

(2)申甫多次凭借他的兵法拜谒(或“拜见”)许多朝廷公卿,经常不被听从、相信(或“信任”)。

(得分点:

数、干、见听信)

(3)于是权贵们争相责怪申甫,又讥讽刘之纶、金声不懂鉴察人(或“不了解人”“不会用人”)。

(得分点:

争、咎、不知人)

1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错两处扣1分)

13.

(1)空,白白的,徒然。

(1分)。

诗人登舟望月吟诗,联想到袁宏乘月泛舟咏诗遇知音,受到谢尚的赏识,名声大著,而自身空负袁宏之才,谢尚却不复可遇。

(2分)“空”字抒发了诗人知音难觅,怀才不遇的感慨。

(1分)。

(2)最后两句以景结情(虚实结合)。

(1分)诗人想象明天秋风萧瑟,枫叶飘落,挂帆远去(1分),以寂寥、凄清的环境氛围,烘托了诗人因不遇知音的孤寂、凄苦之情(2分)。

14

(1)莎士比亚

(2)《窦娥冤》(3)亦足以畅叙幽情(4)奈何取之尽锱铢

(5)暮霭沉沉楚天阔(6)乾坤日夜浮

15.“被拒离开考场”和“吹奏悼念亡灵”(每空2分,必须从朱丹角度概括,概括合理即可给分;但从其它角度概括均不给分)

16.作用:

①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令节气;②渲染了一种悲壮凝重的气氛;③烘托了朱丹、音乐大师及少年儿童的高尚纯洁美好的心灵;④推动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⑤雪花又彷佛是哀悼亡魂的朵朵白花,激起了人们心中对苦难历史的回顾;⑥烘托出音乐声的美妙动人。

(一点2分,答出任何3点即可给6分)

17.

(1)穿“一身黑色云锦衣衫”暗示朱丹对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的深切悼念。

(1分)梅花之喻含蓄地表现出朱丹身上所具有的高雅的气质与高洁的品行(或坚守信念或坚贞的气节)(2分)

(2)“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表现了大师的感动以及对他的赞美、敬佩等。

(答出一个方面即可给1分)“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

表现出他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决心为祖国、为人民。

为正义演奏好木笛的信念。

(从“热爱“和“决心”两个角度答,大意对即可得2分)

18.①这种精神指爱国、不忘国耻、坚持操守等。

(说对任何两点即可给2分)②孩子是希望,是未来,孩子哀悼亡灵的方阵又是自发出现的,这体现了民族精神的传承(1分),孩子们在雪地里哀悼亡灵、聆听笛声的行为也体现了一种坚忍的精神,这些都深化丰富了这一民族精神内涵(2分)。

19.【答案示例】康桥,你的明净艳丽,你的温婉灵动,你的宁静神秘,不正好唤起了我生命的觉悟吗?

20.【答案示例】潇湘馆长满了竹子,竹子凌云有节,暗喻黛玉博学高洁;(2分,答才华出众,清高亦可)湘妃竹上的点点泪斑,暗示了黛玉的多泪与悲剧命运。

(2分,意思相近亦可)

对梨花、芭蕉、苔痕等景物进行分析亦可。

(梨花)“白”是梨花最大的特征,它素淡雅洁,冰清玉润,馨香淡远。

梨花从另一个侧面表现了林黛玉冰清玉洁的孤高性格。

(芭蕉)蕉叶承雨,清愁点点。

林黛玉性格里最大的特点是由于人生的痛苦、婚姻的无望而形成的“愁”,日常的主要表现是爱流泪。

雨打芭蕉,正是林黛玉终日泪光闪闪的真实写照。

(苔痕)苔痕清幽孤独,潇湘馆院内的“苔痕”,突出了是林黛玉遗世绝俗、孤独寂寞的生活境遇。

21.【答案示例】

(1)“您好”前应空两格。

(2)“我想向您请三天假,回去生病”可改为“因为生病,我想向您请三天假”。

(3)“我想,为了我的身体健康,您一定会批准的”可改为“恳请批准”。

(4)署名应放在时间上面。

(5)请假条应注明请假的起止时间。

参考译文

申甫,云南人,好行侠仗义,口才很好。

他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曾在路上用绳子系着一只老鼠嬉戏。

有一个道人路过此地,就教申甫戏耍老鼠。

他叫申甫从路边捡来几块石头,四散摆放在地上,把老鼠放到四散的石块之中,老鼠多次奔逃,都逃不出去。

不久,引诱了一只狸猫过来,狸猫想抓老鼠,也始终无法进入石阵,狸猫和老鼠相持了很长一段时间。

道人于是在申甫的耳旁悄悄地说: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八阵图,小孩子你想学吗?

”申甫此时还小,不懂道人的话,当即回答说:

“不想学。

”道人就走了。

明代天启初年,申甫刚刚做了和尚,在河南、山东一带来往,没有什么收获。

他来到嵩山,又遇见小时候见到的道士,请求学习他的兵法,用对待老师的礼节侍奉他。

道人临走时,丢给他一卷书,就告别而去,不知到哪里去了。

申甫打开这卷书,看到书里讲的都是古代的兵法,而且对车战的介绍非常具体。

申甫就留在嵩山,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