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人教版必修三.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938942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536.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人教版必修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人教版必修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人教版必修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人教版必修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人教版必修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人教版必修三.docx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人教版必修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人教版必修三.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人教版必修三.docx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人教版必修三

2011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模块分课时整理(解析)

必修三

说明:

以人教版编排体例分课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或用于商业用途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2011年广东文综,12)“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考点】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形成(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

【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

从材料可以看出孟子认为实行仁政必须从土

地分界始即首先要解决土地问题。

故选择C项。

【答案】C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011年本课时没有命制选择题

第3课宋明理学

1.(2011年广东文综,14)“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

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

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考点】唐宋儒家思想的发展——“三教合一”

【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理解。

B项在西汉末年,C项是唐朝与时间限制“唐宋”不符,D

项“写实”与题干“故事本身是虚构”矛盾。

材料“虎溪三笑”反映的是儒、道、佛的融合,唐

宋诗歌、绘画作品说明“三教合一”趋势,故选择A项。

【答案】A

2.(2011年福建文综,16)《唐律疏议》记载:

“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这表明()

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

【考点】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唐朝治国方略)

【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迁移和材料解读能力。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唐律的的解释应该是以德礼为本,刑罚为用,礼法兼施,相辅相成。

所以本题正确选项是D。

【答案】D

3.(2011年上海历史,13)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

这里的“良知”是指()

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

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

【考点】宋明理学——陆王心学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概念的理解。

王守仁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故A项符合题意。

C项属于格物致知,属于程朱理学,B、D两项表述错误。

故选A项。

【答案】A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1.(2011年天津卷,27)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

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

这说明李贽()

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

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考点】明清进步儒学(李贽的思想)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从材料可以看出李贽认为普通百姓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一种思想学说要为大多数人服务,被大多数人所拥有,这既是对儒学被少数人垄断的批判,也是对儒学的发扬光大。

【答案】C

2.(2011年北京卷,15)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其主要原因是该书()A.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B.质疑孔子的权威性C.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考点】明清进步儒学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记忆与理解。

明末清初思想界出现了黄宗羲等为代表的鼓吹早期民主,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思想家,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

A是朱熹的观点,C是唐代儒学家的观点,B是李贽的观点。

因此选D项。

【答案】D

1.(2011年江苏历史,1)明朝张瀚称:

“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

顾低昂轻重之权,在入主操之尔。

”这段话反映的经济主张是()

A.农业仅赖百工B.百工亦为本业C.农工比重适当D.农工任其消长

【考点】古代经济思想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信息的获取能力。

解答时首先要明确在古代中国“末业”之工商业。

材料“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说明张瀚认为农业和工商业比例适当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因此本题答案为C项。

【答案】C

3.(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26)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

“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民为邦本

C.天下为公D.民贵君轻

【考点】明清进步儒学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记忆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

A项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感,与题意不符;B、D两项体现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相互依存关系,缺乏民主意识;从材料中“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体现黄宗羲的天下为公的思想。

故选C项。

【答案】C

4.(2011年海南卷,7)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这主要是基于他们()

A.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B.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

C.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D.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叛逆

【考点】明清进步儒学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

“经世致用”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是针对宋明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而提出,但又继承儒家思想的民本等思想,因此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5.(2011年江苏历史,21)(12分)“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

”顾炎武由此成一代大学者,开一代新学风,其思想脉络清晰可见。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关节;……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顾炎武《日知录·廉耻》

材料二夫子所以教人者,无非以立天下之人伦。

……是故有人伦,然后有风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

——顾炎武《亭林文集·华阴王氏宗祠记》

材料三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

……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日:

“《论语》,圣人之语录也。

”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

——顾炎武《亭林文集·与施愚山书》

请回答:

(1)顾炎武以拯救时代为己任。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顾炎武该思想产生的政治背景。

(2分)

(2)顾炎武以社会教化作为拯救时代的重要途径。

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天下昌明的社会表象,并概括社会教化的功能。

(5分)

(3)顾炎武以儒学作为社会教化的资源。

依据材料三,指出顾炎武对儒学进行了怎样的取舍?

并说明其理由。

(3分)

(4)在中国思想史上,顾炎武以怎样的学风和时代责任感影响着时人及后世?

(2分)

【考点】明清进步儒学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综合分析和材料解读能力。

(1)问中要结合明朝政治状况分析;第

(2)问首先要理解“表象”是指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天下昌明的表象就是有良好的社会风俗。

社会教化的功能要抓住材料的关键信息“士人有廉耻”“天下有风俗”“立天下之人伦”“有政事……有国家”概括。

第(3)问从“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可知顾炎武主张取先秦孔孟之道,舍宋明理学,把孔孟之道视为儒学根本;第(4)问联系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名言进行分析。

【答案】

(1)政治背景:

官僚腐败;政治暴虐(或朝政混乱)。

(2分)

(2)表象:

风俗。

(1分)

功能:

提高士人修养;净化社会风气;安定政治秩序;确立伦理道德。

(4分)

(3)取舍:

取孔孟之道,舍宋明理学。

(1分)

理由:

孔孟之道为儒学之根本。

(2分)

(4)学风:

经世致用(或崇实致用)。

(1分)

时代责任感: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分)

单元综合

1.(2011年北京卷,14)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

这一现象表明()A.兴建文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B.唐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C.文庙的兴修导致了程朱理学的产生D.文庙的修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

【考点】儒家思想的发展(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与理解分析能力。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封建专制的主要思想支柱。

通过官方建立文庙强化孔子在封建专制统治中的地位,以此强化对人民的统治。

因此选A项。

【答案】A

2.(2011年安徽文综,12)安徽境内历史遗存丰富,人文景观众多。

图3中体现儒家伦理思想的是()

A.①④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考点】儒家思想的演变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和图片信息获取能力。

①属于佛教思想,不符合题意;②体现了儒家思想三纲五常的内容,符合题意;③老子属于道家的思想;④体现三纲五常(“孝肃”)的内容。

故选B项。

【答案】B

3.(2011年上海历史,8)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

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A.爱无差等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D.存天理,灭人欲

【考点】诸子百家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记忆与迁移能力。

A项爱无差等是墨家的思想。

C项为治国方针,D项属于个人修养问题,故排除A、C、D三项;B项是为人处世的原则,又符合儒家思想。

【答案】B

 

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1.(2011年北京卷,20)某位古希腊哲学家首次让哲学“成为探究生活和道德、善与恶所必需”的学问,这位哲学家是()

A.普罗泰格拉(普罗塔格拉)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

【考点】人文主义的起源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记忆及材料解读能力。

“成为探究生活和道德、善与恶所必需”强调重视道德和知识的作用,这与苏格拉底的观点和哲学地位一致,因此答案选择B项。

【答案】B

2.(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27)苏格拉底在受审时申辩说:

“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明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

”这段话表明苏格拉底()

A.维护公民生存权利B.捍卫思想自由原则

C.抗议雅典司法不公D.反对贵族专权暴政

【考点】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苏格拉底的人文主义思想)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材料解读能力。

从材料信息“唤醒、说明、……对你们自己的损害超过对我的损”等可以看出苏格拉底强调人的思想自由,重视个性,而不是强调公民生存权利,A项排除;C项与题干材料本意不符;结合所学可知苏格拉底反对极端民主政治,D项不符合史实。

故选B项。

【答案】B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1.(2011年上海历史,4)拜占庭帝国瓦解前后,许多学者和艺术家迁居意大利半岛,从而大力推动了该地区()

A.波斯文化的传播B.伊斯兰文化的传播

C.古希腊文化的研究D.基督教神学的研究

【考点】古代欧洲文化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根据题目信息“意大利半岛”,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其为古希腊文明的发源地。

波斯文化应在两河流域,伊斯兰文化为西亚阿拉伯地区,基督教神学在西亚巴勒斯坦。

【答案】C

2.(2011年上海历史,5)中世纪的一位教皇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