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山实习报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364168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91.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柱山实习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天柱山实习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天柱山实习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天柱山实习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天柱山实习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天柱山实习报告.docx

《天柱山实习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柱山实习报告.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天柱山实习报告.docx

天柱山实习报告

 

 

 

姓名:

祝凯

学号:

170110114

专业:

环境科学

(2)班

 

资源环境学院

2012年10月16日

目录

 

一、实习概况2

二、实习地自然概况2

三、实习目的3

四、实习内容与要求3

五、实习步骤4

六、实习收获4

七、实习建议8

 

一、实习概况

主题:

天柱山生态学实习

时间:

2012年10月9日——2012年10月12日

地点:

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天柱山风景区

二、实习地自然概况

1.天柱山概况:

天柱山位于安徽省西部,潜山县境内,它是霍山山脉的主峰。

它处于东经30°41′--48′,北纬116°21′--32′;最高峰天柱峰1488.4米,次峰天池峰1450米,基础海拔280米。

土壤在海拔400米以下为黄红壤,400—850米为黄棕壤,850米以上为山地棕壤,还有耕作形成的水稻土(800米以下),少量的草甸土。

全山分为八大景区和三个外围景点,有45峰、17岭、18崖、22洞、86怪石、18瀑、17泉。

海拔1100米的炼丹湖为全国第三大高山平湖;山麓的石牛古洞摩崖石刻数量之多,品位之高,冠盖全省;有植物119科,千种以上,主景区森林覆盖率达95%;珍稀动物数十种,至今仍有虎豹出没于深山密林。

天柱山植被繁茂,物产丰富,风景雄奇灵秀,素以奇峰怪石、飞瀑流泉、峡谷幽洞、险关古寨、雾潮云海知名天下。

 

2.天柱山植被概况:

按照《安徽植被》的划分,天柱山植被属于“安徽南部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大别山南部植被区。

群落类型:

植被型——常绿阔叶林,(基带植被)。

根据海拔与纬度的对应关系,可以到达的峰顶(天池峰)大致相当于沈阳、阜新一带。

关于山地植被的垂直分布:

植被在山地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

随着海拔的升高,依次出现不同的植被带,它们在结构、外貌上均出现差异,并与整个环境条件的变化相关。

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下降,风力增强,在高山上常因风的影响限制森林向上分布。

此外,在一定的高度内,海拔越高,降水量越充沛。

同时随着海拔的升高,气压降低、CO2含量减少以及日照强度的加强等,都是影响植被垂直带的因素。

对于天柱山的植被垂直分布的研究就是从这些方面考虑的。

三、实习目的

从课堂理论学习走向真实的自然生态,将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从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加深对山地生态系统组成和结构的特点、山地生态系统在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各层次中生物和环境之间关系的认识,加深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影响的认识。

掌握一些生态学的野外研究方法,培养实践和科研能力。

四、实习内容与要求

1.天柱山生态系统植物群落的结构与垂直分布特征

通过群落外貌和观察、调查,认识天柱山植物群落的类型、结构,进一步理解地形、地貌、海拔高度以及人类活动等环境因素对植物群落结构、外貌和分布的影响。

2.动植物分类基本技能与植物标本的采集、制作

了解动植物分类的基本术语,有关工具书及检索表的使用;掌握植物标本的采集、制作方法;认识50种以上高等植物。

3.天柱山植物生活型分析

对采集和记录的植物,按照Raunkiaer生活型系统进行天柱山植物生活型分析,掌握生活型分析的方法;理解天柱山植物生活型与环境的关系。

4.植物群落的野外调查方法

掌握植物群落常见的野外方法,包括样方法、样线法的应用、“点—四分法”测定植物群落的数量特征。

5.群落中特种频度的调查、计算与分析

进一步理解频度的概念,通过实测数据验证Raunkiaer频度定律;掌握Raunkiaer频度的计算方法,理解群落中不同频度种的数量与群落状态的关系。

6.其他的生态学原理

除上面的内容外,掌握一些可以见到的生态学基本原理,如:

同种植物在不同生境下形态的差异;自疏与自然整枝现象;等等。

五、实习步骤

1.分二段采集标本和讲解:

茶庄~天柱山庄;天柱山庄~山顶(天池峰)。

比较两段植物群落组成的种类差异(主要是木本),分析与环境的关系。

2.观察(目测法)沿途群落外貌和结构的差异(结构差异主要是乔木种类组成、群系、群丛组成);辨识茶庄~天柱山、天柱山庄~山顶的群落组成,命名群系、群丛名称。

3.压制标本、检索定名。

4.在天柱山庄附近选择合适的地段拉样线进行群落物种频度的调查,用“点—四分法”测定森林群落的数量特征。

5.将采集和记录的全部物种汇总进行生活型分析。

六、实习收获

1.鉴别的天柱山植物名录(见附件一);

2.植被垂直地带性:

通过观察,天柱山植物群落的分布特征主要为植被的垂直地带性。

天柱山在自然植被上,其水平地带是常绿阔叶林,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地表水、热状况的垂直分异,深刻地制约着植被的垂直分布,由山麓到山顶的分布规律是:

常绿阔叶林——常绿及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

具体表现如下:

海拔400米以下:

为常绿阔叶林,已破坏,但沟谷地带有常绿树种:

栲、苦楮、青冈栎、小叶青冈栎、石栎、具柄冬青等,可以发育为常绿阔叶林。

400---850米:

混交林,常绿树种(栲、青冈栎、石栎等)+麻栎、栓皮栎、茅栗、白栗等。

其他的常绿树种:

大叶冬青、貂皮樟、山矾、红茴香;其他的落叶树种:

盐肤木、黄檀、檫木、枫香、黄连木、响叶杨;在此段东南坡还有少量高大的小叶青冈栎,理论上是不可能的,原因可能是东南坡温度相对较高。

850---1200米:

落叶阔叶林(北坡较好),种类组成多,优势种不明显,主要树种:

亮叶桦、灯台树、鹅尔枥、金缕梅、野漆树、山合欢、八角枫、葛萝槭、盐肤木、短毛椴;林下灌木有:

伞形绣球、水马桑、山胡椒、野鸦椿、山鸡椒;常绿灌木:

冬青、格药柃。

此段分布的针叶林主要为黄山松,且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黄山松个体高度会越显矮小,这是因为海拔越高,土壤中的养分会越小。

南坡,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主要为黄山松林、少量杉木林,落叶林进分布于沟谷,林下灌木主要是茅栗,也有满山红、映山红、野山查、白檀、蜡瓣花、伞形绣球,常绿灌木有胡秃子、格药柃、柃木。

1200米以上:

局部平缓地区或山谷有山地矮林的分布,种类有水马桑、紫珠、黄山栎、安徽杜鹃,其次有大柄冬青、三桠乌药、棱角山矾、川榛、珍珠黄杨。

矮林下草本植物丰富,有牯岭藜芦、金线草、悬铃叶苎麻、落新妇等。

局部岩石裸露的陡坡出现以小叶黄杨为优势种的山地常绿灌丛。

有的地方有高山草甸分布(在现在的炼丹湖,约海拔1210米处)。

针叶林分布:

700米以下为马尾松,1000米以上为黄山松,中间有过度带。

此外,山脚——1200米有杉木分布,一些地方可见松、杉为优势种的森林群落;700——1000米有大片的人工柳杉、檫木、杉木林。

3.用“样线法”调查物种频度

本次实习采用“样线法”对天柱山海拔约850m处的群落组成物种频度进行了调查,调查地点位于天柱山东南坡(见附件二),拉了十个样线,并记录了数据。

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后,求出了每个物种的频度,并根据Raunkiaer频度定律作出了十组数据的物种频度图。

如下图所示:

图1调查物种的频度图解

与Raunkiaer的标准频度图相比我们可以看出,实际调查所得频度级图大致与Raunkiaer的标准频度级图相似,A级数较高。

但调查物种的频度中5个频度级的关系是:

A>BD

细分析,C级的物种具体有铁脚厥、悬钩子、杉木、箬竹、满山红、山槐、金缕梅、山橿,频度过高。

理论上,C级物种频度应该低于B级物种。

但在该调查的群落中表现呈相反情况。

同时,B、C级的比例较高,也说明群落中种的分布不均匀,暗示着植物分化和演替的趋势。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也可能是调查的样线数较少,所记录的物种数量也相对较少,只有29个物种。

4.用“点—四分法”分析森林群落的数量特征

本次调查采用“点—四分法”对天柱山海拔约850m处的森林群落的数量进行了调查,调查地点位于天柱山东南坡,并按要求选择了十个样点(见附件三)。

调查结果表明,该段山坡森林群落中乔木以黄山松和短柄枹为主,另外还有少量杉木、蜡瓣花、满山红、干橿、山槐和冬青;从最近植物个体基部周长分析,黄山松和短柄枹的大小较均匀,黄山松周长大部分分布在50~80cm之间;短柄枹周长分布在5~12cm之间;从基部中心到中点的距离分析,乔木在空间分布上不均匀,表明乔木分布较为分散;另外,调查的十个样点中有多种乔木,也说明该段坡的群落多样性。

5.其他收获

通过这次实习,我学到了很多宝贵知识。

一方面是生态学上的知识,另一方面是能力上、经验上的积累。

在野外实习与在课堂上实习的一大区别是,野外实习更能让我认识到实际生态环境状况,亲身体验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这次实习教会我一些生态学的野外研究方法,培养实践和科研的能力。

而这些是平时在课堂上学不到的。

另一方面,实习期间的艰辛也锻炼了我的毅力。

野外实习,尤其是像这次到山上,对个人的要求不仅是在理论知识上的丰富,还有在体质和毅力方面的,还有野外生存方面的,等等。

它告诉我,想要在科学实践中获得成绩,要做的是多方面的。

野外的实习更让我体会到与同学的团结、帮助、合作。

在实习期间,小组内分工明确,纪律严明,爬山中遇到困难时,大家就互相帮助。

七、实习建议

这次实习的安排是经过几届实践总结、调整好的,整体都是非常恰当。

但可能由于条件限制,还存在一些不妥之处,由此,我提出以下建议:

由于实习前准备不充分,包括理论方面的知识,还有上野外实习的注意事项,比如野外自救常识等,虽然可能用不上,但还是很有必要的,未雨绸缪,因此建议在实习前做个培训;

由于参与实习的人太多,带队老师数目甚少,所以不是每个人都能跟上老师的节奏,听到老师的讲解,很多人只是盲目地跟从,有少数人甚至忘记自己的任务,把实习当作了旅游。

因此建议实习分组要多些,带队的老师数目也多些。

 

附:

天柱山部分植物照片(实景拍摄)

短柄枹

胡枝子

箬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