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与农村留守孩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362882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2.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发展与农村留守孩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科学发展与农村留守孩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科学发展与农村留守孩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科学发展与农村留守孩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科学发展与农村留守孩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学发展与农村留守孩子.docx

《科学发展与农村留守孩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发展与农村留守孩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学发展与农村留守孩子.docx

科学发展与农村留守孩子

 近年来,农村留守孩子的教育管护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

平舆县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于解决农村留守孩子就学问题,创新工作机制,整合多方资源,发展城镇优质教育,走出了以教育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2008年8月20日,驻马店市政府在该县召开了加快城镇教育发展现场会,学习推广平舆县的经验。

近日,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省长孔玉芳就该县发展城镇教育,以教育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做法作出重要批示:

“请省教育厅蒋笃运同志关注”。

现将其做法予以刊发,以期提供更多有益的启示。

  农村留守孩子的教育管护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

平舆县以解决此问题为切入点,探索出了一条以教育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困惑

  平舆县位于我省东南部,辖19个乡(镇、街道),221个行政村(居委会),96万人,总面积1282平方公里。

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国防水防潮之乡、中国车舆文化之乡、国家卫生县城、省级园林城、省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城市。

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县,平舆县历史上积贫积弱,自然灾害频繁。

上世纪八十年代,该县农民纷纷走出家门外出务工,至目前,全县长年外出务工农民达28万人左右,其中从事建筑防水人员达12万人,这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但在大批农民浩浩荡荡奔向城市,务工经商,发家致富的同时,和全国众多地方一样,该县农村留守子女教育和管护难题成为随之衍生的“负产品”,问题表现日益突出:

这些留守子女多由家中年迈的老人照管,生活上缺少照顾,学习上缺少帮助,心理上缺少关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也成了广大外出创业人员迫切需要解决的后顾之忧;对于部分留守孩子来讲,其就学状况更是不容乐观:

有的已失学或面临辍学,集中表现出自卑、厌学、弃学等问题,其中不少孩子不仅学习差、行为习惯差,而且逆反心理重,给教育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留守孩子的出路何在?

如果让这些留守孩子放任自流,我们政府却袖手旁观,又要存在多大的社会隐患?

构建和谐社会,民生是根本,如果连这些孩子的基本教育权利都无法保障,何谈科学发展?

  “农村留守孩子的教育管护问题不但是个政治问题,而且已经成为直接影响发展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

这些孩子的教育管护问题解决了,他们的父母就可以安心创业,同时学校建好了就可以大大促进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是一件一举多得的好事情。

各级党委、政府必须高度重视,认真负责地把这件利国利民的事情妥善解决好。

”平舆县委书记刘汝生说。

  抉择

  执政水平决定发展水平,善于在复杂艰难条件下,解决矛盾、突破难点是执政能力的最好体现。

带着解决农村留守孩子教育管护问题的深入思考,平舆县委书记刘汝生、县长贾国印等县“四大班子”领导经过多方走访、调查研究,最终形成共识:

整合教育资源,创办寄宿学校。

  然而,公平教育体系的建立不能一蹴而就,应在解决当前突出问题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公平的教育政策,走切合县域实际的教育发展之路。

创办寄宿学校,是撒胡椒粉、面面俱到还是整合教育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

农村教学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是不争的现实,若在农村创办寄宿学校,国家投入有限,(下转第六版)

  (上接第一版)社会融资困难,无论在建设还是管理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不足。

所有这一切都成了制约农村寄宿学校发展的“瓶颈”。

创建城镇寄宿学校的优势则比较明显:

留守孩子享受到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城乡教育差距进一步缩小,教育资源进一步优化;节省财力、物力不说,还有效推动了城镇化的进程;农村孩子在城镇寄宿学校就读,解除了外出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大批富裕农民和学生家长向城镇集聚,实现了通过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目的;农民工的大量进城还带动城区房地产、餐饮、交通、文化等产业的迅猛发展,提升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

  思路一变天地宽。

2005年,该县整合教育资源,创办寄宿学校,发展城镇教育的科学规划应运而生。

  突破

  思路决定出路,实干带来巨变。

凭着以民为本、为民谋利的决策理念,几年来,平舆县委、县政府把解决农村留守孩子的生活、教育和管护问题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大手笔、大动作、大气魄,大力发展城镇教育,走出了一条创新发展之路。

  明确思路,科学规划。

在进行县城总体规划修编时,该县把城镇教育作为县城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围绕创建“区域经济龙头”、“教育文化中心”和“园林宜居城市”三大主体功能的城市目标,重点确立了“调整布局、加大投入、优化配置、加快发展”的教育发展思路,把发展城镇教育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关键环节,超前规划、优先安排、最先建设。

高标准、高起点地编制完成了第二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平舆县城镇教育发展长远规划》,提出优先发展城镇教育,到2010年,计划新建、扩建城区学校20所,扩充县城教育资源总量,集中发挥县城学校优势,示范带动新建、扩建城区学校快速发展,从而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调整布局,优化配置。

以教育资源的最优化求得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从而使广大群众享受到更多的发展成果,这是教育发展的基本法则。

  近年来,着眼于教育资源的调优配精和城乡教育的全面发展,平舆县首先实行并村联组合校,促使教育资源向具有比较优势的城镇集中。

针对农村中小学校生源下降、教育资源浪费严重的情况,该县开展了并村联组合校活动,把不足200人的小学就近合并,不足100人的学校撤销设立小学教学点,共合并撤并小学32所,整合优化了农村教育资源。

新建、扩建了16所县城学校,扩大容纳农村留守子女3万多人,并吸引了周边县区众多留守孩子前来学习和生活。

  优先安排城镇教育用地。

该县在学校用地选址上,无论是黄金地段,还是边缘郊区,只要学校建设需要就一律批准。

平舆三高校长刘松林对此深有体会,三高创建初始,急需200亩建设用地,县领导毫不犹豫地把一块地理位置最好的土地经报批后划拨给了该校。

截至目前,该县已为县城区学校行政划拨教学用地1193亩。

  完善教育教学各项配套设施。

该县按照“缺啥补啥”的原则,统一协调城区学校完善配备了教学仪器、图书和体音美器材,在2007年“两基”迎国检验收工作中,城区各学校的教学、体育设施等全部达到了省定一类标准,配齐率达100%。

  调整优化教师资源。

县五中、六中、三高、实验中学在省定编制范围内公开招聘教师732名,一大批农村骨干教师涌入城区学校,优化了城区教师资源配置;蓝天、泽英等新建民办学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中专以上文凭的教职员工1497人,有效地解决了师范类毕业生就业问题,促进了剩余劳动力的转化。

  实现现代化教育资源共享。

该县统一为新建、扩建城区学校配备现代远程教育设备16台/套,高标准建设多媒体教室69间,高标准语音室42间,实现了现代化先进教育资源共享,全面提升了城区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在短短4年时间里,该县在县城区内先后新建、扩建了16所学校,目前县城规划区各类学校已达47所,达到每平方公里范围内就有一所学校。

在校学生76221人,占全县学生总数的42%,是2003年的2.3倍。

  拓宽渠道,加大投入。

教育水平要提升,资金投入是保证。

作为一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平舆县教育规模的扩大和质量提升所需要的大量资金从何而来?

几年来,该县创新工作机制,改革办学体制,拓宽办学渠道,采取公办、民办“两条腿走路”,切实加大对城镇教育的投入,促进城镇优质教育快速发展。

  加大财政投入。

平舆县在城镇教育的投入方面令人“咋舌”:

2004年以来,该县财政对教育的投入每年都以45%以上的增幅递增。

2007年,县财政对教育的拨款为33342万元,与2003年相比增长128.66%;全县预算内教育公用经费为550万元,与2003年相比增长110.54%;城市教育费附加征管使用349万元,与2003年相比增长275.27%。

并先后拨出资金2177万元,解决了城区新建学校的道路、通电、通讯、供排水等问题。

  积极争取项目资金。

2005年以来,该县共争取项目资金6700万元,投资新建了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平舆一高南校区等项目,扩充了城镇教育资源总量。

  鼓励社会力量办学。

按照“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民办学校发展方针,平舆县出台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累计引资2.2亿元,新建了平舆三高、实验中学、蓝天、泽英等12所城区民办学校。

目前,民办教育已从义务教育向幼儿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延伸,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社会力量办学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并成为该县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投资3000万元的蓝天学校位于县城北区,占地70余亩,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伫立在蓝天白云之下,徜徉于大气典雅建筑之间。

农村孩子在这里统一住宿、统一管理。

正如蓝天学校校长冯志合所言:

这里就是留守孩子的乐园。

2000多名留守孩子在这里书声琅琅,憧憬着明天的梦想。

  推行城区公办学校后勤服务社会化。

该县通过公开招标和市场化运作,引进社会资金参与部分城区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及后勤服务,共引进社会投资项目15项,引进资金7000多万元,新建学生宿舍楼6幢10500平方米,餐厅9座11700平方米,使7所城区公办学校为寄宿制学校,实现了封闭式管理。

  加强协调,强化服务。

教育要发展,决策是关健。

近年来,平舆县委、县政府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牢固树立“抓教育就是抓经济,抓教育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切实做到认识到位、措施到位、服务到位。

  领导重视。

该县把发展城镇教育列入县十一五发展规划、县城总体规划,把学校建设作为每年向社会承诺的实事之一,县领导经常召开会议,研究城镇教育发展问题。

在县五中、六中、三高、实验中学、县实验小学清河校区、县二中清河校区等学校的兴办过程中,县主要领导亲自过问,并同投资者积极进行磋商,在签订协议、征地规划、校舍建设等环节都亲自协调,及时解决困难,还多次深入到城区学校调查研究,现场办公,帮助解决各种难题。

  政策扶持。

该县对学校建设实行“三优先”政策,即优先为学校征用土地,优先办理各种审批手续,优先保证水、电、路、讯四通,并尽可能地在相关的基建规费及校舍建设配套费用等方面给予减免和优惠。

建设用地由政府统一征用后,再按公共事业用地划拨给学校使用。

  服务上门。

县教育部门主动为新建、扩建城区学校协调代办各种证件、手续,统一部署,统一检查,统一表彰。

让城区学校省心、安心、舒心的干事创业,谋求发展。

县发改委、国土、财政、建设等部门在立项、经费、规划、用地等方面一路绿灯,竭尽全力为城镇教育发展提供各种优质服务。

  环境优化。

平舆县对学校实行挂牌保护,未经县长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扰学校正常工作和教学秩序,不得到学校检查和罚款。

公安、工商、文化、城管等相关部门经常开展学校周边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净化了学校周边环境。

  收获

  创新走出新天地,教育推动大发展。

良好的教育发展机制,造就了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春天”,实现了以教育推动城镇化、以城镇化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多方共赢。

  教育质量显著提高。

眼下在平舆城区,一座座新颖现代、气势恢宏的城区学校,拔地而起;公办、民办学校同台竞技,奇葩初绽;大家你追我赶,争先恐后,城镇教育的发展呈现出百花争奇斗艳的可喜景象。

平舆县城镇教育的快速发展,还吸引了来自省内外近千名高校毕业生、骨干教师等优秀人才前来任教。

他们带来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管理模式,为该县城区教育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和活力。

  “优质的城镇教育,使我县教育结构更趋合理,学校布局更加科学,运行机制更加高效,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学环境不断优化,重教氛围日益浓厚。

”平舆县教育局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

2008年该县高招参加人数、专科线以上录取人数、进入本科线人数分别达到7024人,4346人,1646人,与2003年相比分别增加71.2%,83%,87.6%;全县中招参加人数、录取人数分别达到8102人、6802人,与2003年相比分别增加59.2%,63.1%。

  留守孩子学有所成。

住校快一个月了,平舆五中初一(5)班学生董倩成绩大有进步,也懂礼貌了,在学校里,叠被子,洗衣服这些活,她全学会了,并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

寄宿学校给她提供了一个自主生活实践的空间,同时,几百名留守孩子在一起学习生活,犹如一个小社区,拓宽了她和其他同学的视野,在交往中学会做事,学会互相帮助。

  优质的教育和人性化的管理也给外出务工人员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以前出去打工,孩子在家没人管,吃住不方便且不说,最担心的是孩子的教育问题,为此我们不能远离家乡,只能在家门口小打小闹,干不成大事。

现在孩子住校了,住的、吃的都好,还有专职老师辅导,再也不用为孩子的事担忧了。

没了后顾之忧,我们在外安心务工,心里踏实多了。

”在平舆县实验小学清河校区采访时,记者遇到了前来探望孩子的学生家长董琴。

一听说刚建成的实验小学清河校区今秋招生,董琴就迫不及待地把7岁的儿子从乡下送到这里就读。

“这里环境好,师资力量雄厚,老师照顾无微不至,基本上是‘全托’,省心省时又省力。

”董琴说出了广大外出父母的共同心声。

城镇寄宿学校解决了外出人员的后顾之忧,他们纷纷把孩子送到县城就读。

目前,平舆县城区学校已接收寄宿式学生58631人,其中外出务工人员留守子女49836人。

这些孩子彻底告别了生活上缺少照顾,学习上缺少帮助,心理上缺少关爱的“留守生活”,在一个个新颖现代、设施齐全的寄宿制学校内同城市孩子一样幸福快乐地学习、生活。

  农民踊跃进城创业。

蔡留超是平舆县老王岗乡龙湾村人,2005年年初为了女儿进城上学的需要,蔡留超来到县城做起了废品回收生意。

凭着乡下人的诚实和吃苦,如今,蔡留超的废品回收生意越做越红火:

他的生意占据了平舆县70%的市场份额,一年5万—6万元的进账对蔡留超来说已是“家常便饭”,2007年夏,蔡留超在县城一处繁华的小区购置了一套120㎡的住房。

和蔡留超一样拥有城市住房的当地农民已有近万人。

  据统计,该县在县城销售的商品房中,有70%以上是当地先富起来的农民购买的,其中90%以上的购房农民是为了方便子女进城就学。

  得益于城镇教育的发展,大批富裕农民和学生家长向城镇转移,进城务工、经商、购房,目前,该县县城已吸纳4万多名当地农民,进而带动了城区房地产、餐饮、交通、文化、信息等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

2007年,全县房地产开发投资3.82亿元,是2003年的8.5倍,增幅居驻马店市首位。

  县域经济飞速发展。

城镇寄宿学校解决了广大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使得他们在外能够安心创业,并提着掘得的“第一桶金”纷纷回乡创业。

资料显示,这些外出务工人员每年实现劳务收入近15亿元。

至目前,返乡创业的平舆籍民营企业家已有600多名,共兴办各类项目260个,投资总额4.8亿元,安排就业13000多人;同时,城镇教育的发展也吸引了大批资金投资教育,进一步促进了民办教育的崛起,扩充了城镇教育资源总量。

借助于城镇教育的发展,该县县域经济的发展很快驶入了一个快车道:

2007年,该县生产总值完成62.9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3年增长74.40%,其中城镇教育发展对生产总值的贡献份额达到8%;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20.6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3年增长109.11%;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3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3年增长235%;农民人均纯收入3317元,比2003年增长112.5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41元,比2003年增长81.73%。

“事实已经证明,发展城镇教育对于解决农村留守孩子的教育问题,推动全县城镇化进程、带动房地产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确实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采访结束后,平舆县县长贾国印对记者说。

以科学发展观研究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农村富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大批农村人口纷纷离开土地涌向城市,选择进城务工的生存发展道路。

这种农村人口的大规模流动打破了长期稳定不变的家庭结构,导致父母与子女长期分离,农村出现了大批留守儿童。

对这些孩子如何施以恰当的教育,让他们健康成长,成为教育研究领域中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

研究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坚持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

要统筹兼顾各方面因素思考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关爱留守少年儿童,最根本的就是要保障留守少年儿童充分享有基本的生存权、受教育权和发展权,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是最需要关注的特殊儿童群体之一,他们的教育问题,关系着儿童整体素质的提高,关系着广大家庭和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着新农村建设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因此,我们必须在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进行研究。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

全国妇联日前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人,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所占的比例达28.29%。

这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也是一个需要给予更多关心和帮助的群体。

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务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家庭经济条件,为子女接受教育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和可能性,但是从总体上看,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角色的长时间缺位,导致大量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亲情呵护、完整的家庭教育和监管,致使他们在学习、生活、情感、教育等方面产生诸多问题。

  

(一)亲情关怀缺失

  家庭成员经常性缺位导致的亲情关怀缺失,是留守儿童面临的最大无奈,也是留守儿童各种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

多数的农村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中的任何一方一起生活,他们长期生活在不完整的家庭结构中,不能像其他儿童那样拥有父母的呵护,得到应有的亲情关怀。

这种长久的亲情隔离导致很多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关系疏远,有些子女不愿张口叫其父母,有些甚至还对父母充满了怨恨。

  

(二)心理问题骤增

  由于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和父母相处、交流的机会,很多留守儿童没有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接触较少或不愿意接触。

他们常常表现出情感冷漠、行为孤僻、悲观消极、不善于表达等自闭倾向,存在不同程度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问题,有的自卑懦弱、多疑敏感,有的性格怪异、暴躁叛逆,有的忧郁焦虑、自暴自弃,严重的甚至有轻生倾向。

长此以往,这些儿童将很难树立正常的自我价值观。

  (三)学习兴趣减低

  由于家庭监管的缺失和学校教育的疏忽,多数留守儿童学习较为困难。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他们有的经常课堂违纪,有的撒谎逃学,有的很少参加集体活动,对于学校和学习的兴趣大大减低,个别留守儿童甚至对学校和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学习成绩下滑较为明显,辍学现象比较严重。

  (四)道德意识淡漠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在情感上得不到足够的关心,在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上也难以得到父母的引导和帮助,缺乏道德养成教育和纪律约束,容易偏离主流的道德价值观。

一些留守儿童出现了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偏差,养成了自私自利、好逸恶劳、乱花钱、摆阔气等陋习,有的还染上吸烟、酗酒、打架斗殴等不良嗜好,甚至走上了犯罪道路。

  (五)安全问题频出

  部分留守儿童因年龄太小,父母又不在身边,缺乏约束和监管,人身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容易出现安全问题。

在生活中,有的留守儿童患病得不到及时医治,由溺水、触电、斗殴等引起的意外伤亡事件也屡屡出现。

同时,留守儿童还是不法分子侵害的主要目标,特别是留守女童受到侵害的风险更大,近年来留守儿童被拐卖、拐骗、猥亵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社会转型的产物和结果,是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带来的问题,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和农村基础教育的现存问题交织在一起。

这些问题的形成,既有制度性因素,也有政策性因素;既有学校教育的因素,也有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因素;既有共性问题,也有个性问题,需要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视野下认真分析研究。

  

(一)社会因素

  政策性壁垒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主要因素。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存在的城乡二元制结构是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流动的最大障碍,也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政策性壁垒。

由城乡二元制结构衍生的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不仅人为形成了城市人与农村人的界限,也加剧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分化。

这种现阶段难以跨越的城乡鸿沟和羁绊,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员的自由流动和发展,也对城乡教育产生着重大影响,由此产生的中考、高考户籍地考试制度等一系列限制性政策,使得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子女不得不在户籍地学习生活。

  在加快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思想影响下,一些地方政府更多的是关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产生的经济效益和对财政收入的贡献,而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教育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相应的政策保障措施。

有些地方政府部门没有建立外出务工家庭的专门档案,也没有对农村留守儿童做过任何详细统计,更没有明确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政策。

这些因素导致了目前个别地方政府的教育责任缺位。

  

(二)家庭因素

  健全而有效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家庭教育的主体由父母变成了其他抚养者,其中绝大多数是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还有一部分是其他的亲戚。

这些老人一般年龄偏大,身体健康状况较差,文化程度偏低,加上老年人大多对孙辈较为溺爱,对孩子基本上是有求必应,对其顽劣行径舍不得严加管教。

其他亲戚因为留守儿童不是自己的孩子,可能会出于各种原因放任自流,对留守儿童监管不力甚至根本不管。

另一方面,留守儿童寄宿在亲戚家中,很难产生归属感,总有寄人篱下的感觉,也容易和亲戚家年纪相近的孩子产生矛盾。

这种溺爱或放纵性的家庭环境,使得留守儿童几乎生活在无限制、无约束的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他们自私任性、霸道蛮横等极端性格。

  家长观念的偏差也是影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要因素。

一些家长认为让孩子读书,还不如早打工、早赚钱,不上学可以省很多钱、不上学还可以挣很多钱,这种观念无形中降低了对孩子学习上的要求,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学习进步。

部分外出父母因无法长期照顾、陪伴孩子,于是更多地采用物质的方式进行补偿,用金钱弥补愧疚,使得留守孩子手中零花钱过多。

处在这个年龄的儿童,生理和心理都还很不成熟,容易受到外界不良现象的影响,手里过多的零花钱往往进一步助长了他们的不良习气,极易使孩子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

这种监管不力和畸形补偿,对孩子的人格发展、道德发展和个体社会化都会带来负面影响。

(三)学校因素

  目前,在很多农村地区,中小学的办学条件较差、教学设施较为简陋、师资力量薄弱、合格师资紧缺的现象依然存在。

一些农村中小学除了讲授文化课的智育教师之外,思想品德教育、美术、音乐、英语、体育等方面的教师比较缺乏,基本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生活指导教师,不能为学生尤其是留守学生提供更悉心的关怀和照顾。

同时,由于农村教师教学负担过重,一些教师几乎没有与学生的课外交流和谈心活动。

这种缺少特殊性、针对性的管理和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基本对策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公平。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由我国特定历史时期的多种原因造成的,是社会转型中的成本和代价,这个成本和代价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共同承担,同时提供政策、法律和法规的支持和保障。

  

(一)完善相关法律政策,加大农村留守儿童保护力度

  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