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353967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3.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docx

《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docx

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

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

  教育素养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这首先是指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深刻的知识。

我们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在学校里教的是科学基础学科,他应当能够分辨清楚这门科学上的最复杂的问题,能够分辨清楚那些处于科学思想的前沿的问题。

如果你教的是物理,那么你就应当对基本粒子有所了解,懂得一点场论,能够哪怕是粗略地设想出将来的能源发展的前景。

教生物的教师则需要懂得遗传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熟悉生命起源的各种理论,知道细胞内部发生的生化过程。

教育素养就是由此开始并在此建立起来的。

可能会有人反驳说:

为什么教师要懂得那些课堂上并不学习的东西以及那些跟中学所学的教材没有直接联系的东西呢?

这是因为:

关于学校教学大纲的知识对于教师来说,应当只是他的知识视野中的起码常识。

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

我认识几十位这样的教育能手。

他们的教育素养从备课就能看得出来。

他们是按照教学大纲、而不是按照教科书来备课的。

他们仔细地思索过教学大纲以后,就把教科书里有关的章节读一遍。

他们这样做是为了把自己置身于学生的地位,用学生的眼光来看教材。

真正的教育能手知道的东西,要比学校里学习的东西多得多,因此他不需要在课时计划里把要讲的新教材都写出来。

他的课时计划里并不写叙述(演讲、讲解)的内容,而只写一些为了指导学生的脑力劳动所必要的关于课堂教育过程的细节的简短的纪事。

教育工作的能手对于课堂上所学的自己那门科学的起码知识了解得如此透彻,以致在课堂上,在学习教材的过程中,处于他的注意中心的,并不是所学的东西的内容本身,而是学生,是学生的脑力劳动,是学生的思维以及学生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

请你留意观察一下那些只知道必须教给学生的那点东西的教师的工作情形吧。

他认真地按照教科书把要讲述的东西准备好,甚至把讲述的内容和逻辑顺序都记住。

你将会发现:

那些在讲述新教材时应当使用的直观教具和说明性的材料(如在历史、地理、生物课上要用的文艺作品中的形象),好像是人为地附加在课的内容上的,所有这些都从学生思想的表面上滑过去了(有时候教师甚至忘记了使用他所挑选和准备好的东西)。

为什么会得到这样的结果呢?

这是因为,处于教师注意中心的只是教材内容,而不是教育过程的各种细节。

教师使足力气去回想讲述的过程,他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的思考和教材内容上。

学生要领会这样的讲述是困难的,在这种课堂上没有不随意识记,因为在教师的讲述和语言里没有情感。

如果教师不得不使足自己的全部力气去回想教材内容,他的讲述缺乏情感,那么儿童就会不感兴趣,而在没有兴趣的地方也就没有不随意识记。

这是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一个非常微妙而又非常重要的特征:

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述就越是情感鲜明,学生听课以后需要花在抠教科书上的时间就越少。

真正的教育能手必有真正丰富的情感。

那种对教材的知识很肤浅的教师,往往在课堂上造成一种虚张的声势,人为地夸夸其谈,企图借此来加强对学生意识的影响,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却是可悲的:

虚张声势会使人空话连篇,爱说漂亮词句,所有这些都会腐化学生的灵魂,使他们内心空虚。

当人们谈到形成信念的问题时,常常会听到这样一些议论:

对教材的知识——这还不是信念,有知识并不意味着有信念。

这样把两者对立起来是毫无道理的。

所谓真正的有知识,这就是对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并且把知识多次地反复思考过;而如果对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并且反复地思考过,如果知识变成了学生主观世界的一部分,变成了他自己的观点,那就意味着知识已经成为信念。

那么,在什么条件下知识才能触动学生个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成为一个人所珍视的智力财富和道德财富呢?

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

如果在教师的讲课里没有真正的、由衷的情感,如果他掌握教材的程度只能供学生体验他所知道的那一点东西,那么学生的心灵对于知识的感触就是迟钝的,而在心灵没有参与到精神生活里去的地方,也就没有信念。

由此我们还是得出那个同样的结论:

教师对教材有深刻的知识——这是教育素养的基本方面之一。

教育素养的这一重要特征的第一个标志,就是教师在讲课时能直接诉诸学生的理智和心灵。

在拥有这一真正宝贵财富的教师那里,讲述教材就好比是向交谈的对方(学生)发表议论。

教师不是宣讲真理,而是在跟少年和男女青年娓娓谈心:

他提出问题,邀请大家一起来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

在分析这种课的时候,大家会感觉到:

在教师跟学生之间建立了一种密切的交往关系。

你,作为校长,也会被教师的思想的潮流所带走,你会忘记你是来检查教师的工作的,你会感到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你跟一群15岁的少年们一起为发现真理而欢欣鼓舞,你在心里回答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

在我们州的一所学校里发生过一件有趣的事:

年轻的校长在听一位有经验的教师上几何课,他的思想完全给教师的讲解迷住了,以至当教师向同学们问道:

“你们谁能回答这个问题?

”的时候,这位校长竟举起手说:

“我!

”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技巧。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那种直接诉诸儿童的理智和心灵的境界,这种境界只能是教师具备深刻的知识的结果。

他的知识要如此深刻,以至处于他的注意中心的并不是教材内容,而是儿童们的脑力劳动。

而在另外一种课堂上,当你看到教师跟学生之间并没有交往,教师一头钻进他的课时计划里,而孩子们在看着天花板或者天空中飘浮的云朵时,你会作何感想呢?

你会在学生面前觉得不自在,你会替教师,替自己,也替教育学觉得难为情。

你后悔不该来听课。

在课后,你不想当时就跟教师进行谈话,你会想:

是不是把谈话推迟到明天,是不是应当再来听他一节课呢?

  可见,教师在他所教的科学基础学科方面,如果没有深刻的科学知识,就谈不上教育素养。

那么怎样才能使每一位教师不仅懂得一点教学的常识,而且深知本门学科的渊源呢?

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

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

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

怎样才能使读书成为每一位教师的需要呢?

这里很难确定地说有些什么特殊的方法。

读书的需要是靠教师集体的全部精神生活培养起来的。

但是,把读书变成教师的精神需要,毕竟还是有一些非常具体的、容易捉摸的、易于检查的条件和前提的。

这首先是时间——供教师自由支配的时间。

教师的空闲时间越少,他被各种计划、总结之类的东西弄得越忙,那么他对学生将要无物可教的那一天就来得越快。

我们的教师集体遵循着一条规则:

教师不写任何总结和汇报。

除了教育工作计划和课时计划外,教师不写任何别的计划。

课时计划是必不可少的文献,它能反映出教师个人的创造性实验室的情况。

对课时计划不规定什么固定的格式。

当然,也对它提出一定的要求。

这首先就是要对学生将要学习的理论性教材进行教学论的加工。

一个创造性地工作的教师所做的课时计划,就是对课堂上应当发生的和可能出现的情况作出最大限度的预见。

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创造性的实验室,这个实验室一年比一年丰富起来,——这是教育素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这里指的是教师劳动的工艺学。

例如,数学教师们一年年地积累教学资料——几种不同难度(不同变式)的应用题,教师和学生制作的直观教具等。

教师为每一节课积累的资料每年都在增加,因此他也就没有必要再写课时计划了。

地理教师每年在充实他的各个专题的直观教具册。

语文教师在逐年编辑用于语法教学大纲的每一章节的个别作业卡片集,编写和修订应当让学生牢记的最低限度正字法词汇表。

  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懂得各种研究儿童的方法。

教育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善于在儿童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过程中,在游戏、参观、课外休息时间内观察儿童,以及怎样把观察的结果转变或体现为对儿童施加个别影响的方式和方法。

对儿童的认识首先是由观察构成的。

这里应当再说一遍:

教师应当了解儿童的健康状况,了解他的智力发展和身体发展的个人特点,了解影响他的智力发展的解剖生理因素。

关于解剖学和生理学、心理学和缺陷教育学的书籍,应当成为一个善于思考的、创造性地工作的教师的必备书。

教师到了学校以后(这种提高是在许多教师的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才开始真正地研究心理学:

他要时常去翻阅心理学书籍,以便更深入地思考和理解儿童的行为中、脑力劳动中、同学的相互关系中的这种或那种现象、这一或那一特点。

  没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就谈不上教育素养。

有些教师觉得心理学是一门枯燥的科学,在学校里得不到实际的应用。

我们很关心让心理学成为教师实际工作中的真正指南。

我们经常在校务委员会的会议上介绍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在教师休息室的“新书”陈列架上陈列心理学书籍,让教师去阅读、思考和研究。

当然,我们宣传这些书籍,不能让它只是一种良好的愿望,我们每一位教师(包括校长和教导主任)都在经常地、用心地写儿童的“教育鉴定”,这种“教育鉴定”要求弄清楚儿童的复杂的精神世界,深入了解儿童的欢乐和忧愁,而这种“教育鉴定”所依据的基础就是心理学的分析、观察和研究。

  在听课和分析课的时候,我和教导主任把一些需要进行心理学和教育分析的问题记在单独的一页纸上(例如下面这些问题:

积极的脑力劳动是怎样影响旧教材在记忆中的保持的;在决定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方式时怎样考虑到学生的神经系统类型;采用哪些特殊的手段来激发学生对所学学科和具体教材的兴趣;等等。

)还有,校长、教导主任和负责课外活动的教师,我们也随时随地会碰到教育工作中的一些心理学和教育学问题。

在学校生活的这个领域里,会遇到许多问题,如果缺乏心理学知识,简直就无法解决这些问题(例如:

学生的哪些行为可以交给班集体去讨论,而他的行为的哪些方面则不宜于在集体中讨论;在评定知识的过程中要有怎样的教育机智,等)。

我们每星期聚会两次,读自己写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笔记,并且讨论用什么方法解决那些困难而复杂的问题。

有些问题我们提到校务委员会上进行讨论,而就个别问题我们还到科学研究中心去请教。

教育素养还有一个方面,谈到它不能不使人焦急,这就是教师的语言修养问题。

二十年前,我去听一位教师的课,观察孩子们怎样感知新教材的讲解。

我发现,孩子们听后很疲劳,下课时简直是精疲力竭了。

我开始仔细听教师的语言(他教生物学),使我大为吃惊。

教师的语言是那么混乱,没有逻辑顺序,他讲的教材的意思是那么模糊不清,以至第一次感知这个或那个概念的儿童,不得不用全部力气,才能听懂一点点东西。

孩子们感到疲劳的原因正在于此。

为什么我作为校长,也没有立即发现这一点呢?

因为我听的是自己很熟悉的教材。

我有足够的暗示——我实质上是用自己的思想补上了教师讲课中的“漏洞”。

我又听了几节课,逐字逐句地把教师的讲解记录下来,我在校务委员会的会议上读了这些记录,问同事们:

请大家想一想,一个对所讲解的事物毫无了解的人,能不能听得懂。

请大家设想一下,如果你们对叶绿素、二氧化碳、光合作用本来一无所知,那么你们从我所读的记录里能听懂些什么呢?

回答这个问题是痛苦的,令人为难的,但是回答只有一个:

什么也听不懂。

如果说在下节课上,学生毕竟还知道一点东西,学习最好的学生还能得到优秀的分数,那么在这一点上,我们只能归功于学生的勤奋和努力,而获得这些知识却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呢?

这是以学生的健康为代价换来的:

因为他们实质上不是在教师的课堂上,而是独立地在课外时间抠教科书去获取这些知识的。

我们全体教师敢于正视真理,虽然这个真理是严峻的。

我和教导主任又去记录了几节课,又把在其他课上(历史、物理、化学课上)的逐字逐句的记录读了一遍。

情况并不像生物课上那么严重,但是几乎在所有的课上,教师的讲解都不符合语言修养的许多基本要求。

而最主要的、使全体教师深为忧虑的一点是:

对于概念的解释不够明确,教师力求用语言手段创造的那种表象模糊不清以至有些混乱,然而没有清晰的表象,由简单到复杂、由近及远、由具体到一般的过渡就是不可能的。

我们不得不深感遗憾地、痛心地承认:

是的,我们还不会用语言来创造鲜明的形象,而鲜明的形象正是儿童思维的出发点和源头。

从那时起,语言修养的问题跟其他同样重要的问题一起,成了我们全体教师特别关心的对象。

我们研究这个问题已经有25年了。

全体教师向自己提出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分析应当向学生讲解的那些表象和概念。

我们分析各科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大家在一起考虑:

怎样找到鲜明的、准确的和经济的语言外壳,才能使儿童建立起关于这样一些事物和现象的表象,例如:

天空、田野、草原、灌木丛、沙漠、火山、严寒,土壤的肥沃度、收成,等等。

所有这些看起来都是很简单的东西,但是当我们试图创造出每样东西的鲜明的、儿童能够理解的语言形象时,就会发现这件事并不那么简单。

“怎样解释天空这个概念呢?

”一位教师惊奇地说。

“那里,那就是天空……”——他用手指着说。

但是难道可以一直让学生用可以看见的形象来思维吗?

我们的语言的缺点就正在于此:

由于我们不善于用语言来创造鲜明的形象,我们就使得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感到困难,——需知抽象思维是建立在概念的基础上的,而概念又是在以语言创造的表象的基础上形成的。

我们开始学习用语言来描述可以看到和观察到的东西,然后逐渐转到解释那些跟用感官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和现象有联系的概念。

接着,我们转向深入地分析教科书的课文:

确定逻辑顺序,找出因果联系、质的联系、时间联系。

我们发现:

备课和对教材的教学论的加工,——这首先是教师的逻辑思维和语言修养的统一。

教师们开始仔细地考虑自己的叙述形式,在他们的课堂上出现了创造性劳动的一种重要特征——自我监督。

我们日益明确地认识到:

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

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

当我们很有必要使事物、现象和概念在教师的语言里找到鲜明的、能够为儿童所理解的语言外壳的时候,我们却在无数次的复习上浪费了多少时间啊!

 

好老师的五个特质

闫学

 这几年,我所在的学校每年都会有年轻人加入教师队伍。

可以说,每一个新老师的加盟,都被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这些期望说白了,就是期望他们能成为一名好老师。

做一个好老师不容易。

过去不容易,现在就更难。

那么,好老师是什么样的?

什么样的人能成为好老师?

好老师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关于“好老师”,有许多不同的说法。

在学生、家长、校长、教师同行,或者一个媒体记者的眼里,好老师的标准一样吗?

当然不一样。

因为角度不同,站位不同,自然评判的标准也不同。

但我相信还是有一些特质是大家都认可的。

比如,对学生的爱、拥有教育的智慧、必要的教育教学技能,等等。

但是,除了这些人所共知的标准,还有其他的内容吗?

我总结了“好老师”的五个特质:

你是否把教师这个工作当作事业,而不是一个职业?

“事业”和“职业”有区别吗?

在我看来,其区别就在于你在从事教育这个工作的过程中是否对自己有比较高的期许,你是否渴望到达某个你目前还处在仰望状态的高度。

满足于工作中不出差错,各项考核评估基本过关,工作环境、待遇等虽然一般但还算稳定,就是把教师这个工作仅仅当成了一个职业。

当你把教师这个工作当成一个事业,就会有比较明确的专业发展规划,这个规划的路线一定是不断延伸、没有终点的,一定是不断向上,不会自我设限的。

不管从教多少年,处在哪个年龄段,你都一定会对自己有所要求,要求自己不沉沦、不平庸,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断创造新成就。

你是否能够耐得住寂寞,至少沉潜数年,打造自己的专属教育品牌?

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一个企业、一个产品,如果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就不能赢得消费者,更不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教育亦然。

很难想象,一所好学校会没有自己的教育品牌,一个好老师会没有自己的教育品牌。

如果一个学校有许多“品牌教师”,我相信这一定是一所好学校。

我一直在跟年轻的教师朋友们讲,在职业生涯的最初几年,一定要在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多方出击,进行多种尝试,以寻找自己教师专业发展的最佳方向与最擅长领域。

班级管理、课程研发、教育科研、教育写作、课堂教学、问题生教育、心理辅导、体育活动、信息技术等等,都可以去尝试,去研究。

我相信,只要有发展自我的意愿,总有一款适合你。

一旦找准了方向,就要下决心在这个领域打造自己的专属教育品牌。

这条路并不容易,需要你耐得住寂寞,沉潜数年,术业有专攻,才会小有成就。

“小有成就”了还不够,还需要继续钻研,沿着正确的方向一直持续不断地努力,才能最终闯出一片天地,在这个领域打上自己的独特标签,才能成就自己的教育品牌。

如果有一天大家提到某一个教育领域,就会自然提到你,或者当大家看到你就会自然想到某一个教育领域,你就有了自己的专属教育品牌。

而拥有专属教育品牌的最大好处,是从事教师这个工作满满的成就感和幸福感,至于名与利,从来都是水到渠成。

你是否能够不断突破自我,不停地去拓展新的发展疆域?

这个时代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如果我们停下自己的脚步,我们将无法跟上教育发展的步伐,无法应对教育实践中错综复杂的局面。

教育,早已经不是封闭的领域——事实上从来不是;教师,也早已经不是单纯的一个职业——事实上这是世界上最复杂、最繁难、最精细的工作之一。

因为,我们面对的工作对象不是工业流水线上标准化的产品,而是活生生的人,是每一个都很不一样的人。

那么,它给我们带来的启发就是:

在教育这个工作中,有无数有待于我们去探寻、去拓展的疆域,自然也就有无数种发展自己的可能和空间。

这让我们相信,永远有一些东西是未知的、新鲜的,是毋庸怀疑值得去发掘的。

因此,当你不断突破自我去寻找、拓展这些疆域的时候,你就发现了教育这项工作中最迷人的地方。

你是否能够拥有自觉意识,主动出击,不断在没有机会的情况下给自己创造机会?

常听有些老师抱怨自己所处的环境恶劣、条件一般、资源受限、领导不赏识、同事没水平,觉得自己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发展的机会。

但是,机会在很多情况下不是等来的,而是自己创造的。

没有机会,也要千方百计给自己创造机会。

当然,这里所说的“创造机会”不是钻营,而是审时度势,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利用现有条件,寻求发展空间。

这些“发展空间”在哪里呢?

其实对每个老师来说都是唾手可得的。

比如,在教室里,你就是一个国王。

你在教室里从事什么样的课堂教学,营造什么样的班级文化,你在学生身上施加了什么样的道德影响,你在具体的每一节课上体现什么样的学生观、教学观、价值观,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你都可以自行决定。

教室,就是你的王国,你的阵地,你的研究所。

只要你还是一个老师,你就不会失去这个王国和阵地,这里空间虽小,其实大有可为。

比如,对每一个教师而言,阅读和写作,本身就是每一个老师都拥有的发展空间,而且它不会选择地域和其他条件。

如果你能把阅读和写作当成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随着阅读和写作的持续推进,发展空间也会不断拓展和扩大。

当阅读和写作成为我们的日常生活,那么每一天都是成长的日子,每一天都在前行。

在阅读中,我们不断完善着自己的知识结构,丰富生命的底色,让专业底气更加厚实;在写作中,我们不断地反思、审视、总结、提炼,那些看似平常的瞬间,那些不起眼的事件,都有了光泽,有了价值和意义,我们擦亮了生命中的每一个日子。

当我们本身站成一树风华,就拥有了生长的无限空间;根植于脚下的大地,也拥有了获取阳光、空气和水的能力。

你是否能够拥有博大的视野、胸怀和格局,将心神聚焦在美好的事物上?

有人说,教师是一个特别耗人的工作,它长年累月消耗着我们的心神、我们的身体,直到有一天两鬓染霜,一辈子的职业生涯就这么过去了。

的确,如果一个教师的生活中只有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如果你不能在这些琐细的工作中找到创造的价值和乐趣,也不能在你的生活世界中发现教育以外的美好事物,并且尝试着去追求、去创造,遇上一点小挫折就觉得天塌下来了,那么,教师这个工作确实属于特别耗人的工作。

因此,我比较在意的是教师朋友是否能在工作和家庭以外,或者就在工作和家庭之中,寻找到一些美好的事物,可以将心神聚焦,为身心提供能量,引导精神向往明亮的地方。

现实中有许多老师,把全部身心扑在教育工作上,他的生活中除了教育没有其他——也许是无暇关注,抑或是不感兴趣。

也有一些老师正好相反,他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己的家庭内部,教育工作只是他为了获取那份并不高的薪水而不得不完成的一项任务。

他盼着下课,盼着放学,一走出校门就成了另一个世界的人,教育似乎跟他没有什么关联了。

其实,对这两类老师我都不看好。

对这样的老师,我经常想问他们很多问题,比如:

你喜欢看电影吗?

你喜欢听音乐吗?

你喜欢做美食吗?

你喜欢外出旅行吗?

你有喜欢读的书吗?

你喜欢买新衣服吗?

如果属于你的“喜欢”很少,或者你没有一个“喜欢”,那么,我基本上可以判断,你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好老师。

因为教师从来不是一个单纯的工作,我们工作的教室、学校从来不是封闭的空间,我们面对的学生包括他们的家长也从来不是整齐划一的。

我们必须敞开自己的胸怀,打开自己的视野,放大自己的格局,把教育这项工作放在一个更加开阔、高远的层面上去理解、体验,去直接参与其中。

我们要把更多美好的事物带入生活,带入我们的视野,将心神长久地聚焦在那些美好的事物上。

只有这样,我们的生命才能聚集能量、充满活力,才能更好地应对世界给予我们、给予教育的挑战。

教育是养成人格的事业

蔡元培

一、自己尊重自己

吾国办学二十年,犹是从前的科举思想,熬上几个年头,得到文凭一纸,实是从前学生的普通目的。

自己的成绩好不好,毕业后中用不中用,一概不问。

平日荒嬉既多,一临考试,或抄袭课本,或打听题目,或请划范围,目的只图敷衍,骗到一张证书而已,全不打算自己要做一个什么样人,自己和人类社会有何关系。

五四以前之学生情形,恐怕有大多数是这样的。

五四以后不同了。

原来五四运动也是社会的各方面酝酿出来的。

政治太腐败,社会太龌龊,学生天良未泯,便忍耐不住了。

蓄之已久,迸发一朝,于是乎有五四运动。

从前的社会很看不起学生,自有此运动,社会便重视学生了。

学生亦顿然了解自己的责任,知道自己在人类社会占何种位置,因而觉得自身应该尊重,于现在及将来应如何打算,一变前此荒嬉暴弃的习惯,而发生一种向前进取、开拓自己运命的心。

二、化孤独为共同

“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是中国古人的座右铭,也就是从前学生界的座右铭。

从前的好学生,于自己以外,大半是一概不管,纯守一种独善其身的主义。

五四运动而后,自己与社会发生了交涉,同学彼此间也常须互助,知道单是自己的好,单是自己有学问有思想不行,如想做事真要成功,目的真要达到,非将学问思想推及于自己以外的人不可。

于是同志之联络,平民之讲演,社会各方面之诱掖指导,均为最切要的事,化孤独的生活为共同的生活,实是五四以后学生界的一个新觉悟。

三、对自己学问能力的切实了解

从前学生,对于自己的学问,有用无用,自己的能力哪处是长、哪处是短,简直不甚了解,不及自觉。

五四以后,自己经过了种种困难,于组织上、协同上、应付上,以自己的学问和能力向新旧社会做了一番试验,顿然觉悟到自己学问不够,能力有限。

于是一改从前滞钝昏沉的习惯,变为随时留心、遇事注意的习惯了,家庭啦、社会啦、国家啦、世界啦,都变为充实自己学问,发展自己能力的材料。

这种新觉悟,也是五四以后才有的。

四、有计划的运动

从前的学生,大半是没有主义的,也没有什么运动。

五四以后,又经过各种失败,乃知集合多数人做事,是很不容易的,如何才可以不至失败,如何才可以得到各方面的同情,如何组织,如何计划,均非事先筹度不行。

又知群众运动在某种时候虽属必要,但决不可轻动,不合时机,不经组织,没有计划的运动,显然做不成功,这种觉悟,也是到五四以后才有的。

于此分五端的进行:

(一)自动的求学

在学校不能单靠教科书和教习,讲堂功课固然要紧,自动自习,随时注意自己发见求学的门径和学问的兴趣,更为要紧。

(二)自己管理自己的行为

学生对于社会,已经处于指导的地位。

故自己的行为,必应好生管理。

有些学生不喜教职员管理,自己却一意放纵,做出种种坏行。

我意不要人家管理,能够自治,是好的。

不要管理,自便放纵,是不好的。

管理规则、教室规则等,可以不要,但要能够自守秩序。

总要办到不要规则而其收效仍如有规则时或且过之才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