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古汉语资料优秀word范文 24页.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346465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6.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古汉语资料优秀word范文 24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最新古汉语资料优秀word范文 24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最新古汉语资料优秀word范文 24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最新古汉语资料优秀word范文 24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最新古汉语资料优秀word范文 24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古汉语资料优秀word范文 24页.docx

《最新古汉语资料优秀word范文 24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古汉语资料优秀word范文 24页.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古汉语资料优秀word范文 24页.docx

最新古汉语资料优秀word范文2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古汉语资料

篇一:

古汉语资料

一、教材

1.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等《古代汉语》商务印书舘出版上下201X年

2.周秉钧《古汉语纲要》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1月第1版

3.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上中下1980年6月第1版

4.郭锡良李玲璞《古代汉语》上下语文出版社1992年

5.杨宝忠《古代汉语词语考证》河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

6.萧泰芳张儒等《古代汉语注释商榷》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

7.牟维珍等《王力古代汉语注释汇考》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X年

二、工具书

1.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康熙字典》中华书局1958年1月第1版

4.杨树达《词诠》中华书局1965

5.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中华书局1954年

6.《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商务印书馆201X年7月

7.王力《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201X年6月第1版

8.《辞源》商务印书舘

9.《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0.《汉语大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

11.《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2.杨伯峻《古汉语虚词》中华书局1981年

13.王海棻等《古汉语虚词词典》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14.中国社科院语言所古代汉语研究室《古代汉语虚词词典》商务印书舘

三、文字类

1.唐兰《中国文字学》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9月第1版

2.胡朴安《中国文字学史》上海书店1984年3月第1版

3.经本植《古汉语文字学知识》四川教育出版社1984年9月第1版

4.高亨《文字形义学概论》齐鲁书社1981年2月第1版

5.梁东汉《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59年2月第1版

6.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舘1988年8月

7.蒋善国《汉字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8月第1版

8.杨五铭《文字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第1版

9.罗君惕《汉字学要籍概述》中华书局1984年5月第1版

10.陆宗达《说文解字通论》北京出版社1981年10月第1版

四、词汇类

1.赵克勤《古汉语词汇概要》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4月第1版

2.何九盈蒋绍愚《古汉语词汇讲话》北京出版社1980年10月第1版

3.苏宝荣宋永培《古汉语词义简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87年10月第1版

4.洪成玉《古汉语词义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11月第1版

5.高守纲《古代汉语词义通论》语文出版社1994年10月第1版

五、语法类

1.马汉麟《古汉语语法提要》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

2.张之强《古代汉语语法知识》北京出版社1979年7月出版

3.刘学林刘天泽迟铎《古汉语语法》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4月第1版

4.刘诚王大年《语法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第1版

5.何乐士《古代汉语语法》

6.郑奠麦梅翘《古汉语语法学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64年

7.《文言语法》杨伯峻著北京出版社1956年11月第2版

8.马建忠《马氏文通》商务印书舘1983年

六、虚词类

1.何乐士等《文言虚词浅释》北京出版社1979年7月第1版

2.杨伯峻田树生《文言常用虚词》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10月第1版

3.陕西师大《常用文言虚词词典》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3月第1版

4.吕叔湘《文言虚词》上海教育出版社

七、修辞类

1.赵克勤《古汉语修辞简论》商务印书舘1983年3月第1版

2.李维琦《修辞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第1版

3.杨树达《汉文文言修辞学》中华书局1980年9月新1版

4.郑子瑜《中国修辞学史稿》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年5月第1版

八、古代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

2.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诸子集成》本

3.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

4.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诸子集成》本

5.孙诒让《墨子闲诂》中华书局《诸子集成》本

6.郭庆藩《庄子集释》中华书局《诸子集成》本

7.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诸子集成》本

8.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学林出版社1984年

9.陈奇猷《韩非子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X年

10.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点校本

11.班固《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12.洪诚《中国历代语言文字学文选选注》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

九、古书注解和诗词格律

1.杨树达《古书句读释例》中华书局1954年12月第1版

2.俞樾等《古书疑义举例五种》中华书局1956年1月第1版

3.王力《诗词格律》中华书局1977年

4.陆宗达《训诂简论》北京出版社1980年

十、杂志

1.《古汉语研究》

2.《中国语文》

3.《汉字文化》

一、填空: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

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

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

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

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

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

一般是把

起笔分成点(、)、横

(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

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

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

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

用0至9代表。

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

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

基础上编成。

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

三卷。

释字体例先音后义。

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

部首排列,注音用《集

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

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

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

注音反切,

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

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

体例格局。

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

叶秋负责。

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

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

辞书。

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

篆字形。

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

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

徐灏《说

文解字注笺》

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

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9、清代阮元《经籍籑诂》,一部专门收集唐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

韵母排列法,

以平水韵一韵一卷。

还有清代刘淇《助字辨略》,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通释》。

10、清代王引之《经传释词》(古声母排列)和近人杨树达《词诠》(注音字母),解

释虚词。

11、近人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1953中华书局,研究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一部

专著。

12、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

单变复主要有三种

情况:

A、换成完全不同的词。

B、加上词头词尾。

C、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合成。

13、单纯的复音词,绝大部分是联绵字。

文字学主要凭字形辨别本义。

14、文字的创造时期,象形是最基本的原则。

15、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

16、押韵分为三种:

A、句句押韵。

B、隔句押韵。

一般是奇句不押韵,偶句押韵。

如《诗经》

C、交韵。

奇句与奇句押韵,偶句与偶句押韵

17、《诗经》押韵主要格式:

隔句押韵的句尾韵;首句入韵而后隔句押韵的句尾韵。

18、古韵指上古时代主要指先秦的韵部,现在被分为三十部。

《诗经》押古韵。

段玉

裁《六书音均表》、江有诰《诗经韵读》、王念孙《诗经群经楚辞韵谱》

19、注解古书开始于汉代。

20、注解常见的情况有下列四种:

A、释词。

B、串讲。

把一句或几句连串起来讲解。

C、通释全章大意。

使文章的意义更为明确。

古代汉语复习笔记

2(201X-11-1715:

16:

42)

21、常见古书术语:

A、曰、为、谓之。

被释词放于其后。

不仅用来释义,且用于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的差别。

B、谓。

被释词放于其前。

以具体释抽象,或以一般释特殊。

谓之,被释词放于其后。

C、貌。

于动词或形容词后。

被释词往往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的形容词。

等于“?

的样子”。

D、犹。

释者与被释词往往是同义或近义关系。

等于“等于说”。

上面单纯用于释义。

E、之言、之为言。

必然是“声训”除了释义外,释者与被释词有时是同音关系,有时是双声叠韵的关系。

F、读为、读曰。

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G、读如、读若。

一般用来注音。

有时说明假借字。

22、唐人为汉下其他古书注释。

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和张守节《史记正义》;唐代李善注和五臣注萧统《文选》。

南朝宋裴松之的《三国志》注。

23、郭象注和成玄英注《庄子》。

24、如字,通常表示在特定的上下文里这个字要按照它本来的读音读。

有时一个字下注“如字”,又注别的反切或直音,表明这个字在特定的上下文里传统有不同的读法。

25、古书常常有一字异读的情况。

不同的读音往往表示了词义或词性的不同。

异读有时只是音调的差异,有时不仅是声调、词义上的差异,还有词性上的转变。

26、利用四声区别词义和词性,是汉语的特点之一。

27、朱熹:

《周易本义》、《诗集传》、《大学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中庸章句》、《楚辞集注》等。

28、清代陈奂《诗毛氏传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刘宝楠《论语正义》、焦循《孟子正义》、王先谦《庄子集解》、郭庆藩《庄子集释》。

29、阮元为《十三经注疏》作《校勘记》。

清代王念孙《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

俞樾《古书疑义举例》。

30、姚鼐《古文辞类篹》把文章分为十三类。

31、古代断句用“、”作为标志。

语意未完而需要停顿的地方,点于两字之间。

句终在字的旁边。

错误因为三种情况:

意义不明、语法不明、音韵不明。

32、《诗经》是赋的远源,《楚辞》是赋的近源。

主要特点铺陈事物。

33、明代徐师曾《文体明辨》分赋为古赋、俳赋、律赋、文赋四种。

A、汉代为古赋,又称辞赋。

一般较长,多用问答体的形式,韵文中夹杂散文,句式以四六言为主。

B、六朝赋是俳赋,又叫骈赋。

篇幅短小,用韵。

骈偶、用典,实际为押韵的骈体文。

C、律赋,是唐宋时代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一种试体赋。

押韵严格限制,由考官命题,出八个韵字,规定八类韵脚,所以说八韵律赋。

甚至押韵词序、平仄也有规定。

字数有限制,不超过四百字。

D、文赋,受古文运动影响而产生。

中唐后,古文家的赋逐渐以散代骈,句式参差,押韵随意。

不重铺排和藻饰,用散文方法写赋,贯穿散文的气势,重视清新流畅,十分接近散文。

34、赋的结构:

前面有序,中间为赋,后有“乱”或“讯”等。

35、古汉语的修辞方法:

A、稽古:

援引古人的事迹来证实自己的论点。

叙述一些历史事实,有正反两面。

B、引经:

正面援引古代圣贤的言辞。

E、代称。

a、以事物的特征或标志代指。

如“二毛”。

b、以部分代全体。

如“风雅”。

c、以原料代成品。

如“鱼网”。

d、以具体代抽象。

如“丝竹”。

e、以地代人。

如“彭泽”。

f、以官代人,表尊重。

如“王右军”。

g、专名用作通名。

如“扁鹊”。

h、割裂式的代称。

如“吞舟”。

D、倒置,词序颠倒为了修辞押韵。

E、隐喻,没有比喻词。

F、迂回,一种隐晦难懂的修辞手法。

作者不直言,而转弯抹脚地说出。

G、委婉,委婉曲折地把意思表达出来,外交辞令和谦词属于委婉语。

篇二:

古代汉语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题

一.填空

1.古代纪年法

(一)干支纪年法

古代采用干支纪年法,用天干地支相配来纪年。

天干包括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包括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这种纪年方法的特点是:

1.天干和地支各一位组成一个纪年,如“甲子年”、“乙丑年”等。

2.天干和地支的相配永远是单数对单数、双数对双数,不可能出现奇偶相组合.3.60年一循环,周而复始。

(二)年号纪年法年号纪年从汉武帝起,帝王即位都有年号,后就用帝王年号来纪年。

如:

康熙元年等。

(三)王公年次纪年法王公年次纪年用于春秋战国时代的一种纪年方法,如:

赵惠文王十六年

(1)年号纪年

我国古代最初是按照君王即位的年次纪年,如周宣王元年(公元前827年)等等。

汉武帝刘彻开始用年号纪年,即位那年称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顺次为建元二年、建元三年等,更换年号就重新纪元。

历史上使用过的年号,约有八百多个。

古医书有不少是用这种方法来纪年的,如宋·刘昉《幼幼新书》李庚序题作“绍兴二十年九月几望”。

绍兴是南宋高宗赵构的年号。

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纪年明确,可以直接表明具体的年份。

(2)干支纪年

干支纪年是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纪年方式之一。

(3)星岁纪年战国时代,天文占星家根据天象纪年,有所谓星岁纪年法。

星指岁星(即“木星”),岁指太岁(古代天文占星家设想出的假岁星,又叫岁阴、太阴)。

故有岁星纪年法和太岁纪年法。

(4)生肖纪年十二生肖之说起于东汉,汉前未见记载。

生肖可以用来推算一个人的年龄、出生的年份,历史上也使用过生肖纪年法,如元代就有“泰定鼠儿年”(泰定是元泰定帝的年号,鼠儿年即甲子,为公元1324年)的记载。

2.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作者是东汉时的许慎;

第一部词典《尔雅》,是由汉代经师汇集而成的;

第一部语法书《马氏文通》,作者是清代的马建忠

3.周德清《中原音韵》总结元曲用韵的规律,归纳曲韵十九部。

4.单释语义者,《尔雅》(最早的词典)、[东汉]刘熙《释名》

5.音义兼注者,[唐]陆德明《经典释文》。

形音义结合者,[汉]许慎《说文解字》。

6.训诂学是从研究词义历史、地域变化入手,用通俗的语言解释古书的语言,以解释词义为核心,兼及文字、音韵、语法、修辞诸方面研究的学问。

古代研究文字、音韵、训诂的学问称为“小学”,包括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

7.战国时期第一部词典《尔雅》的产生则标志着训诂学的诞生

8.所谓“粘”,即是指相邻的上一联与下一联之间的关系。

具体地说,就是上联的偶句中

第二个字与下联奇句中的第二个字的平仄要一致,遵循“相粘”原则(因第一个字常可平可仄故不看)否则就是“失粘”,也即是翻调了。

9.《毛诗正义》包括汉代毛亨《传》,郑玄《笺》,唐代孔颖达《五经正义》

1.古代汉语中,哪些句子成分可以省略?

古代汉语中,可以省略的句子成分有:

主语、谓语、宾语、谓语和宾语、兼语、定语、定语中心词、介词、介宾词组等。

2.古代汉语中,有哪几种常见的习惯句式?

(一)如何、若何、奈何。

(二)何以?

?

为。

(三)何?

?

之有。

(四)不亦?

?

乎。

(五)无乃?

?

乎、得无?

?

乎。

(六)孰与。

12.汉语音韵学研究的内容是什么?

传统的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加上新兴的北音学,就是汉语音韵学研究的内容。

14.按照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次序,默写唐末和尚守温三十字母。

20.中古音系以什么音系为代表?

现在所说的中古音系,实际上是什么音系?

中古音系以《切韵》音系为代表。

隋代陆法言著。

由于《切韵》失传和《唐韵》仅存残卷,所以,现在所说的中古音,实际上是《广韵》音系。

25.从《广韵》四声到现代普通话四声的演变规律,大致情况是什么?

从《广韵》四声到现代汉语普通话四声的演变规律,大致情况是:

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全浊上声变去声),入派四声(入派三声)

27.格律是近体诗、词、曲等诗歌体裁关于字数、句数、对仗、平仄、押韵等方面的格式和规则。

字句固定、用韵严格、平仄协调、讲求对仗。

二,选择题

1.声训——因声求义,通过词的语音形式探求词的音、义结合的缘由。

刘熙《释名》:

名之于实,各有义类。

(东,终也-----古无舌上音)

形训——以形说义,通过词的文字形式说解单音节词的本义。

《说文》之学即形训之学。

(止戈为武)

义训——连类明义,通过词的同义关系明确词的义位

境训——据境索义,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明确语境义

2.古汉语特殊辞格

互文连及变文曲指分承

3.特殊句式

被动句名作状意动使动宾语前置不属于判断句

三.简答题

1.什么是古无轻唇音?

举例说明(“古“指什么,重唇,轻唇分别是什么?

所谓“古无轻唇音”是指三十六字母中的“非敷奉微”这组音在上古是不存在的。

这组音在上古读作“帮滂并明”,轻唇音是在唐末宋初时期从“帮滂并明”四母中分化出来的。

末守温和尚最早归纳汉语声母,他用三十个汉字表示当时的声母,称为守温三十字母。

宋初人在他三十字母基础上用三十六个汉字表示声母,其中就有从重音“帮滂并明”分化出来的“非敷奉微”

现将这项结论的证据简述如下:

(1)“非”古读作“帮”

*《诗》:

“东有甫(非)草。

”《韩诗》作“圃(帮)草”。

*《论语》:

“子贡方(非)人。

”郑康成本作“谤(帮)人。

*《诗》:

“彼(帮)交匪敖。

”《春秋》襄二十七年《传》引作“匪(非)交匪敖。

*《诗》:

“彼交匪纾。

”《荀子·劝学篇》引作“匪交匪纾。

*《释名》:

法(非),逼(帮)也,人莫不欲从其志,逼正使有所限也。

谐声字:

非(非)—悲(帮)分(非)—扮(帮)反(非)—版(帮)甫(非)—补(帮)发(非)—拨(帮)

(2)“敷”古读作“滂”

*《诗》:

“铺孚(敷)—脬(滂)覆(敷)—(滂)

(3)“奉”古读作“并”

*《诗》“凡民有丧,匍(并)匐救之。

”《檀弓》

*《史记·苏秦传》:

“嫂委蛇蒲(并)服。

*《左传》昭十三年:

“奉壶饮冰以蒲伏焉。

”《释文》:

“本又作‘匍匐’。

蒲,本亦作‘扶’。

”*《释名》:

“房(奉),旁(并)也,在堂两旁也。

”《史记·六国表》:

“秦始皇二十八年,为阿房宫。

二世元年,就阿房宫。

”宋本皆作“旁”,“旁”、“房”古通用。

谐声字:

冯(奉)—慿(并)伏(奉)—垘(并)凡(奉)—芃(并)

(4)“微”古读作“明”

*《水经注·汉水篇》:

“文(微)水即门(明)水也。

*《释名》:

“望(微),茫(明)也,远视茫茫也。

谐声字:

文(微)—闵(明)亡(微)—氓(明)无(微)—橅(明)未(微)—昧(明)

以上材料说明三十六字母中轻唇音和重唇音在上古只有一类,或者没有轻唇,或者没有重唇。

其所以会得出无轻唇音的结论,重要理由之一是在现代汉语中可以找到只有重唇而没有轻唇的方言,却找不到只有轻唇而没有重唇的方言。

象厦门、潮州、福州等方言中就只有重唇音而没有轻唇音,这显然是古音的遗留。

例如:

此外,一些地名的读音具有很强的稳定性,根据这些地名的读音也可以确定古无轻唇音。

例如:

费:

旧读bì,春秋鲁季孙氏封邑。

“费”属敷母。

阿房宫:

音ēpánggōng,秦宫名。

“房”属奉母。

逢泽:

音pángzé,古泽薮名。

“逢”属奉母。

古无舌上音(钱氏称作“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

这是钱大昕所得出的又一重要结论。

所谓古无舌上音是指三十六字母中的“知彻澄娘”这组音在上古尚未产生,大约是到了六世纪时这组音才从“端透定泥”中分化而出。

下面是这项结论的部分证据:

(1)“知”古读作“端”*《后汉书·杜笃传》:

“摧天督(端)。

”注:

“即天竺(知)国。

”*《檀弓》:

“洿其宫而猪(知)焉。

”注:

“猪,都(端)也。

南方谓都为猪。

”*《书·禹贡》:

“大野既猪(知)。

”《史记》作“既都”(端)。

*枚乘《七发》:

“踰岸出追。

”李善注:

“追(知),古堆(端)字。

”*《诗》:

“追琢(知)其章。

”《传》:

“追,彫(端)也。

谐声字:

竹(知)—笃(端)追(知)—磓(端)带(端)—(知)

(2)“彻”古读作“透”*《诗》:

“左旋右抽(彻)。

”释文云:

“抽,敕由反,《说文》作‘搯(透),他(透)牢反。

”(3)“澄”古读作“定”*《说文》:

“冲(澄)读若动(定)。

”*《诗》:

“其鎛斯赵(澄)。

”《释文》:

“徒(定)了反。

”*《诗》:

“实惟我特(定)。

”《释文》:

“《韩诗》作‘直’(澄),云相当值也。

”*《诗》:

“俟我于堂(定)兮。

”《笺》云:

“堂当作‘枨’(澄)。

”*《周礼》廛人注:

“故书廛为‘坛’(定)。

杜子春读‘坛’为‘廛’(澄)。

”*《说文》:

“田(定),陈(澄)也。

”齐陈氏后称田氏。

陆德明云“陈完奔齐以国为氏”,而《史记》谓之田氏,是古田、陈声同。

《吕览·不二》篇:

“陈骈贵齐。

”陈骈即田骈也。

谐声字:

屯(定)—(澄)兆(澄)—桃(定)盾(定)—(澄)以上材料证明三十六字母中的舌头、舌上音在上古也只有一类,或者只有舌头没有舌上,或者只有舌上没有舌头。

为什么会得出“古无舌上音”的结论,重要根据之一是在现代方言中可以找到只有舌头没有舌上音的方言,而找不到只有舌上没有舌头音的方言。

例如:

“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这两项发现论据充分,已得到学术界的公认。

2.两种词类活用现象区别,举例说明

一、使动用法:

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

如:

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之,“使之活”,意为:

我使项伯活〔我救了项伯的命〕)。

1、动词的使动用法。

如:

烛之武退秦师(退秦师,使秦师撤退。

动词“退”,译为了“使……退”,即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又如:

闻寡人之耳者(闻,使寡人闻,即使寡人听到)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如:

春风又绿江南岸(绿:

使江南两岸绿。

“绿”为形容词,译为了“使……绿”的意思,即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又如: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尊,使……尊贵。

意为“现在您使长安君的地位尊贵”)。

3、名词的使动用法。

东封郑(封,应是“疆界”的意思,是个名词。

在这里,意为“使……成为疆界”,句子意思是:

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

即要灭掉郑国。

这个“封”便是名词的使动用法)。

二、意动用法:

一般涉及的是形容词和名词。

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作意动,就是“觉得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经常可翻译为“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做……”。

1、形容词的意动。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以……为美”或“认为……美”。

美我,即“以我为美”或“认为我美”。

意为:

我的妻子以我为美,这是偏爱我。

或者:

我的妻子认为我很美,是因为她偏爱我的缘故)。

又如: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贵,意动,认为五谷贵;贱,意动,认为金玉贱)。

2、名词的意动。

邑人异之,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名词,宾客“其父”,即:

以“其父”为宾客,意为人们用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

古代汉语在于积累,多了就自然而然有了感觉。

简略地提供这些,不知如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