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 并序教案.docx
《归去来兮辞 并序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归去来兮辞 并序教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
归去来兮辞 并序教案
《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豪迈宣言,陶渊明以诗心慧眼来透视生活,用生花妙笔来点化景物,通过无拘无束的乡间生活的再现和云淡风清、明净如洗的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示了诗人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浪漫情怀,也反映出诗人厌恶官场、远离世俗的孤傲之态。
下面是为大家环保以下的内容,洗对你们有所帮助,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一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把握辞中淡远潇洒的风格,在朗读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头脑中能浮现诗人的形象。
2.辞的体裁特点。
3.积累文言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辞的特点,进一步领会诗人的感情及志向。
2.提高把握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1.让学生掌握重点字词。
2.课文的思想内容:
陶渊明的归隐情怀。
教学难点:
1.让学生掌握词类活用现象,积累文言字词。
2.让学生体会陶渊明辞官归隐的真正原因。
教学方法:
诵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辞”的特点。
2、朗读课文。
3、学习序以及*第一段。
一、导入新课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二
古人说“学而优则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这两句话反应出古时读书人的人生理想。
古代的社会现象,说明读书科举是下层社会和上层社会的唯一桥梁,只有读书能让人平步青云(出生显贵的除外),所以古训很多都把读书说的过于重要,也就产生了类似范进中举的悲剧。
)
但却也有人选择了另外的道路,比如就有这么一位,放着县官不做,辞官归田,过起了躬身自耕、饮酒赏菊的隐居生活,大家说,他是谁?
陶渊明。
对他,我们应该了解不少了,初中时候,我们学习过他的两篇*,一篇是散文《桃花源记》,一篇是他的自传《五柳先生传》。
陶潜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还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官僚家庭的影响,儒家学说的熏陶,使他少年时就有一种“猛志逸四海”、“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可是东晋末年战乱频仍,官场黑暗,他的理想被击得粉碎。
二、作者简介(见导学案)
陶潜(367-427),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大诗人,田园诗鼻祖。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晋书》《宋书》均谓其系陶侃曾孙。
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
但是,他生活在政治混乱、社会动荡的时期,不为五斗米折腰,从而隐居。
在传统道德理想消失殆尽之际,厌弃仕途,隐遁山林,在自然中寻找精神的慰藉。
三、写作背景
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元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
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
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鼓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
“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
”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四、析题
标题五个字,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我想请同学来为大家解释一下这个题目。
——“辞”是一种文体,“兮”是一个虚词,在“辞”这种文体中大量应用,没有实际意义,“来”是一个助词,也没有实际意义,所以,“归去来兮辞”五个字,就是“归去吧”的意思。
其实“归去来”这三个字,学术界还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提出来供大家参考。
一种认为“归去来”是“归去,归来”的并列形式,相对官场而言,作者是“归去”,相对田园而言,他是“归来”;
还有一种认为,“去来”实际上是偏义复词,意思重在“去”,正如我向大家介绍我的弟弟时说“他是我兄弟”,实际是说“他是我弟弟”,课本的解释实际是同意第二种观点。
五、文体特点
辞是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新诗体。
用的是楚地方言,内容又跟楚地的社会生活,山川风物有关,故又称“楚辞”。
又因《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又有人称“辞”为“骚体诗”,其特点是:
特点:
形式自由,句式整散结合。
四句为一小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以六字句为主,多用语气词“兮”,每句按三拍读。
有些七字句中出现了虚词,也应作六字句读。
“兮”实际是楚地方言中的一个叹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际意义。
出示名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楚辞中的经典名言,大家都很熟悉了,请大家舒缓、抒情地读一读这句话,领会课文的朗诵技巧。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再举课文一例子: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少数四字句按二拍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可见,“辞”类文体的颂读,停顿分外重要,既要注意停顿的地方,又要注意停顿的时间,才能读出辞赋的抒情味道。
*属“辞”体,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可作较长停顿。
六、研读并序
Ⅰ、*分“序”和“辞”两节,“并序”中的“序”是兼有的意思,“序”放在主体前,用来说明这篇*的写作缘由。
思考:
小序中讲到了陶渊明辞官的原因有哪几点?
你觉得哪一点是最根本的?
并列出来。
原因有四点:
①“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不愿扭曲天性,强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
②“饥冻虽切,违已交病”――不愿折节为吏,那冻饿更难以忍受。
③“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④“程氏妹丧于武昌”――亲妹过世,需要去奔丧。
其中第一条是根本的。
自己的本性使然,“性本爱丘山”,崇尚自然随意,任性随情,做官是“深愧平生之志”。
官场实在有违自我性情与志趣,所以才最终弃官归隐。
总结文言知识:
词类活用:
生生所资
第一个生是动词,维持;
第二个生是名词,生活。
古今异义:
幼稚、风波、人事、慷慨、寻。
特殊句式:
遂见用于小邑——于是就被任命为小城的官吏。
(被动句)
皆口腹自役——都是为了口腹的需求而勉强驱使自己。
(判断句)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
(状语后置句)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研读全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解读课文中落实重点字词句式。
以“归去”两字为核心来解读*,可以设定以下几个问题:
①从何而归去?
②为何要归去?
③如何归去?
④归去以后,如何?
⑤归去时及归去后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等等。
(1)从何而归去?
明确:
从官场而归去。
(2)为何要归去?
古人不是深受儒家“学而优则仕”思想影响吗?
范进、孔乙己等一大批读书人不是每日做着“为官梦”吗?
为何做了官的陶渊明却如此毅然决然地离开官场而走上“归隐”之路呢?
你能从课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加以佐证吗?
“田园将芜胡(疑问代词,为什么)不归?
””以心为形役(被动句),奚(疑问代词,为什么)惆怅而独悲”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
为自己误入官场而深深地自责自悔。
“悟已往之不谏(挽回、劝止),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
“已往””来者”分别指什么?
“今是””昨非”各指什么?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有庆幸之意,自恕自慰之情;表现出作者对现在辞官的肯定和前半生做官的否定;仿佛是一种醒悟。
?
小结:
所以“归去”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那一份遗世独立的品格。
(3)如何归去?
A.作者的行程路线是怎样的?
(引导体会: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回家的过程——先乘船,后上陆。
B.你能想象出此时作者怀有怎样的心情?
引导体会:
“轻飏”、“吹衣”——轻舟摇荡,和风吹衣,表现出冲出牢笼后的前所未有的欢快和迫切之情;前路、晨光;问、恨——归心似箭的心情。
C.这样的心情在下文哪几个句子中可以看出?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写出作者刚入家门狂喜飞奔的样子(突出强调:
载……载……)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浓浓亲情的自然表现,能不引起作者的欣喜之情吗?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三
教学目的
一,体会感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
二,朗读并背诵全文,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作者情感,了解辞赋的特点。
三,弄懂并积累“来、胡、奚、而、以、谏、樽、觞、眄、审、容膝、策、矫、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
教学步骤
一读--一字一词读,凭借注释,读准字音,了解词义,弄懂上面提到的字H词,理会文义。
二读--概括地读,分清层次,理清各层次的大意。
三读--细细品读,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感,粗略辨析作者的思想。
四读--表情朗读,读出抑扬、轻重、缓急。
五读--熟读成诵,琅琅上口。
(说明:
诗歌、辞赋一定要强调读,在读中积词会意、读中感悟、读中辨析、读中融会贯通,文言诗歌、辞赋,尤要强调如此。
)
一、精要了解作者和其性情
陶潜(365-427)东晋大诗人。
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晋书》《宋书》均谓其系陶侃曾孙,后人亦有疑其说者。
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
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者。
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
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
散文以《桃花园记》最有名,而辞赋以本篇最有名。
有《陶渊明集》。
注意几点:
1,陶渊明青少年时,受儒家思想教育,曾有“大济于苍生”的抱负和“骞翮思远翥”的壮志,但由于东晋当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非士族出身,因而很难有通过做官来伸展志向实现抱负的机会。
2,他“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有心做官,但又厌倦官场世俗条框的束缚,所以总处在“一心处两端”(出仕与归隐)的情状之中。
他29岁开始入仕,从此13个年头,时官时隐,达3次,做官时间总计不过四五年。
这种矛盾的情状一直贯穿一生。
3,本篇写在作者辞官隐之前,不是像课本注释中所说的写在辞官归隐之初。
也就是说,*是辞官归隐前的想象之作,不是写实之作。
这是许多选本和鉴赏*都弄错了的。
我们的课本也以讹传讹,弄错了。
二、通过序文,了解陶潜辞官归隐的原因。
指出三点理由:
1、“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也就是说自己本性自然,不会扭曲自我,不会强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
2、“饥冻虽切,违已交病”,忍饥受冻固然严重,但是违背自我性情会身心“交病”,那比交冻可能更难以忍受。
3、“程氏妹丧于武昌”,需要去奔丧。
其中第一条是根本的。
自己的本性使然,“性本爱丘山”,崇尚自然随意,任性随情,做官是“深愧平生之志”。
官场实在有违自我性情与志趣,所以才最终弃官归隐。
三、理清层次。
第一段,申述“归去来兮”的缘由。
开头一句,开门见山地喊出久郁心中之志。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俨然抒发一口闷气,顿觉自在坦荡、轻松畅快。
最后的反问,表明其志已决,不容持疑、犹豫。
接下来,说明归隐的原因。
“心为形役”,为衣食所迫而出来做官,既如此,那就没有什么惆怅悲伤的了。
表明其心情很轻松。
过去的事情无法追悔,未来的日子是可以自我掌握的。
违心的官场日子即将结束,未来的顺心的生活即将开始,那就按照自我的意志遂心遂意地生活下去。
过去是“迷途”,昨日是“非”,那么今天的抉择就是“是”,是正确的。
迷途未远,悔悟与庆幸之情溢于言表!
第二段,想象归家路途的轻快与归家后的情状。
先乘船,后上路,和风拂衣,小舟飘荡,而心情的愉快也尽显其中。
这在阅读时需要注意。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昼夜兼程,归心似箭。
问征夫,暗自计程;恨熹微,嫌天亮太迟。
这种急迫,在到家时完全变成孩子般的欢呼与雀跃--“乃瞻衡宇,载欣载奔”,是一派狂喜之态。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家人主仆共同欢迎主人归来。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可以想像举家欢宴,主人开怀畅饮的情状。
其中“松菊犹存”有喻义,喻坚韧芬芳之节操仍在。
接下来四句,“引壶觞”到“之易安”,写饮酒自乐之景与傲然自得之情。
再接下来由居室转到庭园及高处、远处,这里有情有景,情景交融,一派悠然自得之情从字面流露出来,可以想象,他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时而环顾,时而远望,白云行走,飞鸟投林,都摄入他的眼帘。
作者正如“出岫之云”“倦飞之鸟”,做官本是无心,官场确使他厌倦。
写抚“孤松”其实也是在言志,言孤傲坚贞之志。
这一段由路途写到家门,由家门到居室,再由居室到庭院,甚至目光远及。
表面写景,实际抒怀,营造了一个与官场截然相反的、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
该段可以分三层,跟韵有关系。
开头到“熹微”(押韵i/ui)为第一层。
再到“盈樽”(押韵en/un)为第二层。
再到本段结束“盘桓”(押韵an)为第三层。
第三段,想象定居下来后农村生活的乐趣。
第一句与*首句呼应。
接着表示要与世想忘,谢绝交游--主要是与世俗官场的人谢绝交往,并非所有人。
作者以听家人的知心话为快乐,以琴书为伴侣,嚣嚷、喧吵不入耳中,可以说是乐以忘忧了。
接下来的描写是一段颇带诗意的描绘。
春回大地,农人告诉他将要从事春耕了。
并且在农事闲暇,乘兴出游,“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注意它的句意承接,“或命巾车”后承“亦崎岖而经丘”,“或棹孤舟”后续“既窈窕以寻壑”。
前者是陆路,后者是水路。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既是实景,又是心景,由物及人,自然生出人生暂短的感伤,由春来万物复苏,感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同时想到人生的短暂与匆促。
虽有点沉郁,但细品全段,基调还是静谧而愉说的。
此段是转承段。
从上文的路上、居室、庭院,延展到郊野与山溪,更广阔地描绘了一个和美、充满生机的隐居世界。
最后一段的议论与抒怀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展开的。
第四段,抒发对人生宇宙的的感想。
作者感到活在人世的时间没有多久了,既然如此,何必不随心所欲地生活,何必不伸张心志、何必不自由自在,何必考虑那么多的生死、为生死惴惴不安呢?
高官厚禄不是我所求的,寻访仙境也不是可以如愿的。
作者所向往的是“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在良辰美景独自出游,亲身参加农事劳动,在高岗上高声放歌,在清流旁纵情赋诗。
最后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结束全文,随着生命的自然变化一直到死,乐天安命还有什么疑虑呢!
这是作者所得出的人生结论与处世哲学。
对这样的思想如何理解呢?
我们不能笼统、简单、肤浅地把作者的这两句话打上消极二字就算。
确实消极了些,我们不宜倡导这种思想。
但是我们应该深入一层地理解。
这是作者历经曲折的人生后的真实而复杂的感慨,作者曾经品尝过官场人心的险恶、官场生活的庸俗,映照一下归隐后平民生活的质朴、真率、自然、自由,确实愤激于官场的龌龊,眷恋自由自在的人生。
而且,在作者看来,在官场那种看别人脸色行事的生活,是一种生命的扭曲与糟蹋,只有在这大自然中才是生命正途---可是我耽误太久了、久违了,所以这是一种真率的抒发,是一种复杂的感慨,是一种包含正反感受的深刻的体验。
作者并没有自命清高,自命高蹈,而是真抒胸臆。
这种率真、愤激的抒发至少比有些士大夫的矫揉造作的高义谈玄更有意义些。
?
四、注意写作特点
1、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作者的感慨、喜悦、遗憾,不是直接生发,而是在描景绘事中巧妙而自然地流露,借助于对景物的形象生动的描绘。
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影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诗情画意充溢字里行间。
2、语言朴素,音节和谐,用词自然,直抒胸臆,不假雕饰,呈现出一片天然和谐纯净之美。
3、层次清晰,大体是“议论→描绘→生发”三大部分,描绘部分又可细分为“路上→居室→庭院→郊野”四个小层次。
?
思考?
一,找出全文含有一定喻义的景物描写,并说说喻义何在。
答案:
“松菊犹存”,“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影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
二,如何理解结尾两句话的思想?
谈谈你的看法(答案见“自读点拨”)
三,提倡学生进行浅近的研究性学习。
这里给学生提一个研究性学习的小题目。
*序文说,*写在乙巳岁十一月。
但具体的时间有争论。
有人说*写在陶潜辞官归隐之初(如课本注释就如是说),是追叙和实录之作,到家前是追叙,到家后是实录;有人说写在辞官归隐之前、将归之际,也就是说,*是在荫生退意后但未退之前的想象之作,写完*不久作者才辞官归隐的。
请你推敲一下*的写作时间,你觉得哪种说法更合理?
更有利于对*的理解。
答案:
后者更有道理。
王若虚曾指摘*在谋篇上的毛病,说既然是将归而赋,则既归之事,也当想象而言之。
但从问途以下,都是直叙的话,显得自相矛盾。
即所谓前“前想象,后直述,不相侔。
”对此,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中援引周振甫先生的见解:
“《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录’、‘直述’,岂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景色?
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筹’、‘或植杖而耘籽’等人事?
其为未归前之想象,不言而喻矣。
”钱先生认为*自“舟遥遥以轻yang”至“亦崎岖而经丘”,“叙启程之初至抵家以后诸况,心先历历想而如身正一一”,其谋篇机杼与《诗经·东山》写征人尚未抵家,而想象家中情状相类。
我以为这样来体会《归去来兮辞》的谋篇特点是确当而深刻的。
陶潜此文写于将归之际,人未归而心已先归,其想象归程及归后种种情状,正显得归意之坚和归心之切。
如果都作为追叙和实录来看,反而失去强烈的情绪色彩和想象的空灵意趣,而且如周振甫先生所说,也不符合写作时间的实际。
须知陶渊明是一位很富于创造性想象的诗人,他的《桃花源记》,就以丰富的想象,创造出一个幽美逼真的世外桃源,而成为‘乌托邦’的始祖。
……这种浪漫主义的想象,乃是陶渊明创作的重要特色,也正是构成《归去来兮辞》谋篇特点的秘密所在。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相关*:
1.归去来兮辞并序语文文学教案优秀教学设计
2.文学精选世外桃源桃花源记教案优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