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常识.docx
《文化常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常识.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化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训练题答案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卿”是对他人的敬称,“陛下”是对皇上的敬称;“愚”是对自己的谦称,“臣”也是谦称。
B.“拜”指授予官职。
古时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有“迁”“谪”“转”“徙”“改”“移”“补”等,其中“迁”“谪”都指贬官。
C.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朱然地位较高,故死为“卒”。
D.《三国志》和《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其中《史记》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部分。
2.B“迁”既可指升迁,也可指贬官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箕踞”,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箕。
这是一种不拘礼节的坐法,比喻轻慢警觉对方的姿态。
B.“长者”,指年纪大、辈分高的人,又指有德行忠厚的人。
文中说“王长者”,是指后者之意。
C.“髡钳”,古代刑罚名,谓剃去头发,用铁圈束颈。
典出《史记·季布列传》——“乃髠钳季布”,就是将季布的头发剃掉,用铁箍束住他的脖子。
D.“顿首”,指磕头。
一方面指古代汉族的跪拜礼之一,为正拜,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另一方面它也作书简表奏用语,表示致敬,常用于结尾。
本文意为前者。
2.A比喻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州昼锦堂记”的"记"是一种古代文体,可以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作者感情和主张。
B.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江西人,世称欧阳文忠公。
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与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C.“卿”古代既可指高级官名,如三公九卿;又可作为对人敬称,如称荀子为“荀卿”;还可作为古代夫妻互称。
D.《汉书》和《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其中只有《史记》是纪传体,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部分。
2.D均为纪传体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擢上第”的“擢”指迁官,即升职。
与“擢”相似的还有“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中的“察”“举”等词。
B.从“欧阳修荐之”可以看出欧阳修在当时具有一定的政治地位;文学上,他与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三苏、曾巩、王安石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C.“廷试进士”中的“进士”是指在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殿试的人,意思是可以进授爵位的人,而应试者被称为“举进士”。
D.“赠金紫光禄大夫”中的“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追授给死者的一种官职或称号,也称追赠;其余还有赠官、赠典等。
2.答案:
A(察:
考察后予以推举。
举:
推选,推荐。
“察”“举”与“擢“的含义不同)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毫、沧三州”指“调任明州、毫州、沧州知州”。
C.“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
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
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
2.D(《论语》不是“六经”)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年号是从汉武帝开始才有的。
文中“天启元年”是古代纪年方法,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比较复杂,主要有年号纪年、星岁纪年、干支纪年、生肖纪年等。
B.文中“署”是代理官职的意思,或暂任、试任某一官职。
例如:
“时振德兼署长宁”就是试任长宁的官员的意思,另外“假”在文言文中也有代理性质的职务。
C.“张振德,字季修”,古人幼时命名,一般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没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D.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张振德死后,皇帝追赠他为光禄卿,定谥号为“烈愍”,就是对张振德的褒扬。
2.C(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这可以从很多古人名与字关系可以看出来。
苏轼,字子瞻,“轼”与“瞻”之间关系是“轼”是“瞻”的工具,《曹刿论战》“登轼而望之”,可以知道。
岳飞,字鹏举,“飞”与“鹏举”相当于并列关系,大鹏鸟飞举也。
)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B.“甫冠”指刚刚20岁。
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
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角”“豆蔻”“耄耋”等。
C.“昆弟”指兄弟,这里是指司马光抚养庞籍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
成语“义结金兰”“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
D.“故事”有多种含义,文中的意思是先例,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现多指一种叙述类的文学体裁。
2.C“琴瑟和鸣”特指夫妻感情。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说刘温叟“七岁能属文,善楷隶”,这里的“楷隶”指的是“汉字七体”(汉字书写形体演变的七种体式)中的“楷书”和“隶书”。
B.第二段说“一日晚归由阙前”,“阙”是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也常用来借指“朝廷”,如张养浩的《山坡羊?
潼关怀古》说“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C.文末说“炳、烨并进士及第”,科举殿试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D.本文节选自《宋史?
刘温叟传》,《宋史》和司马迁的《史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二十四部正史,被清代乾隆皇帝钦定为“二十四史”。
2.D(《资治通鉴》是编年体史书,而钦定的二十四史都是以《史记》为范本的纪传体史书,因此,《资治通鉴》不在二十四史之列。
至于《资治通鉴》算不算正史,说法不一。
《汉语大词典》(电子版)【释义】正史:
1.指《史记》﹑《汉书》等以帝王本纪为纲的纪传体史书。
清乾隆年间诏定二十四史为正史,1921年北洋军阀政府又增《新元史》,合称二十五史。
2.有以纪传﹑编年二体并称正史的。
参见《明史.艺文志》。
)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轶诗指未编入《诗经》的古诗。
B.太史公是西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官职名称,位于丞相之上,太史公的具体职权不仅是拥有太史公的职责,还有选拔人才的职责。
C.糟糠是指酒糟,米糟等粗劣食物,旧时穷人用来充饥的事物,又可指废弃无用之物。
D.‘闾巷之人’说的是民间的普通人,闾巷的含义极其简单,只指民间的平民。
2.D闾巷可指民间、平民,又可指里巷,乡里。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
唐中叶后,道实际上已名存实亡,节度使所辖之地虽不少称道,但道制行政区划已混乱不堪,到了宋朝,最高行政区划是“路”。
B.“进士”指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殿试的人。
明清科举考试分三级进行,其中殿试一般每三年进行一次。
C.“身丁钱”,指人口税。
封建时代政府向成年男子征收的一种赋税。
此制自汉始,历代相沿,称名各异,赋额不一。
宋沿之,称身丁钱或丁钱。
D.文中多有表示官职变化的词,如“授平江府观察推官”中的“授”,“擢进士高第”中的“擢”,“遂除左司谏”中的“除”等。
2.D“擢进士高第”中“进士”不是官职。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改官。
用法比较复杂,常见的有三种情况:
一是升迁,“累迁”就是多次升迁官职的意思;二是改任,如“再迁为太史令”;三是降职,即“左迁”。
B.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李毅是宁州刺史,故他的死为“卒”。
C.“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诏除坚为南夷校尉、宁州刺史”就是朝廷下诏免除王坚的南夷校尉和宁州刺史的职务而改任新职。
D.“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如“谥逊曰壮”。
2.C(“诏除坚为南夷校尉、宁州刺史”就是朝廷下诏任命王坚担任南夷校尉和宁州刺史的职务。
)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东”,地理区域名,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称崤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
B.“万世”,万代,讳指国君死;讳称死,还有“崩”“薨”“卒”“不禄”等。
C.“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像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形容心胸狭窄。
D.《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原名《太史公书》,共130篇。
2.D(应为“纪传体”)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得一项是()
A.“淮左”江淮西部,“淮右”就是江淮东部。
古人看地图与我们今天的看地图的方式相同,“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B.“失律”中国古典诗词对仗中的不合平仄关系规则的句子,文中指战事失利。
C.“光禄大夫”,古代官职名。
战国时代置中大夫,汉武帝时始改为光禄大夫,秩比二千石,掌顾问应对。
隶于光禄勋。
D.“河南”黄河以南,与“河北”泛指中原之地,即黄河流域一带。
2.A“淮左”江淮东部,“淮右”就是江淮西部。
古人看地图与我们今天的看地图的方式相反,“上南下北,左东右西”。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耆儒”是指年老的学者。
“耆”意为年老。
“儒”在汉以后泛指读书人,与春秋战国时的儒家学派不同。
B.《易》也称《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一本揭示事物变化的书。
C.“生祠”是指为活人修建的祠堂。
建生祠,是古代信仰民俗,对于有德政的官员,民为之立生祠,以颂其功德,并加以奉祀。
D.“吊伐”是把要惩处的人或有罪的人悬挂起来,人们一齐讨伐他(们)。
这是古代在国家军队收复失地时常见的做法。
2.D(D“吊伐”是“吊民伐罪”的省略,在古代国家军队收复失地时,凭吊死去之人讨伐有罪之人)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度使”是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
B.“乞骸骨”是指古代官吏自请退职,意为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
C.“劾奏”中的“劾”即检举揭发,“劾奏”指向皇帝检举揭发官吏的过失或罪行。
D.“中国”古代指我国中原地区或在中原地区华夏族建立的政权,也指整个国家。
2.D中国古代以国号为代表的政权与"中国"不是一个概念,中国古代的国号只代表某一个政权,而"中国"的涵义则有很多,主要的并非是一个政权的名称,即使用来指称政权,也常常不指一个政权,或指同时并立的几个政权,或指历史上以中原地区为主且有相互递嬗关系的多个政权.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
文中“授骁骑校”、“历迁协领”、“擢乌里雅苏台将军”的“授”“迁”“擢”,分别为“授予官职”、“任职”和“提升官职”的意思。
B.原文“同治九年”“光绪改元”中的“同治”“光绪”是庙号。
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同治帝、光绪帝等。
C.原文“如关内生灵何”中的“关”,在古代指函谷关,这里指山海关。
如曹操《蒿里行》中的“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的“关”,指函谷关。
D.文中“谥忠介”的“谥”是谥号。
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2.A(2.B.“同治”“光绪”是庙号错,是年号;C.“关”,指山海关错,这里泛指边关。
D.不是“一种褒扬的评价”而是“一种褒贬的评价”。
)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B.“舍人”,古代官职名称。
秦汉到明代之间宫中都设有舍人,如秦汉置太子舍人,魏晋有中书舍人。
C.“南面”指担任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
D.“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
2.C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2.C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署”表示授予官职,“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B.“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出师表》《陈情表》。
C.“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指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致政”、“致仕”则指退休。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2.A“署”表示代理、暂任官职
2.下列对文言文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士”为古代学官名,六国时有博士,秦因之。
唐有太学博士、算学博士等,皆教授官。
与现代的“博士”有所不同。
B.《诗》指《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与《论语》《大学》《孟子》合称为“四书”。
C.“嗣立”,“嗣”有继承、接续的意思,“嗣立”指继承君位。
D.“庙见”,古代嗣君即位或封建诸王必拜谒祖庙,谓之“庙见”。
2.B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熊概,字元节”,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使用有别,名供长辈呼唤;字是供平辈和晚辈称呼。
B.“署”表示授予官职,“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C.“海盐民”“民”是对百姓的称谓,常见的百姓称谓还有:
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D.“蛮”,由于受时代的限制,古代学者对四方异族的了解十分有限,对他们的异同也没有深入调查,认真识别,往往用蛮、夷、戎、狄、胡、越等来泛指四方异族。
《史记,吴太伯世家》索引说:
“蛮者,闽也,南夷之名,蛮亦称越”。
中原地区古人对南方各族通称“百越”或“越族”。
2.B“署”表示代理、暂任官职
2.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启,是明朝皇帝的年号,下文的崇祯也是明朝皇帝的年号。
B.出,指罢黜官职,与“罢.除.夺.左迁”等词一样都是罢免官职的词。
C.旬,是计时间的单位,在这里,一旬是指十天,二旬就是指二十天。
在我国古代,一旬还可以指十岁或十二年。
D.谥,也称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称号。
2.B出,是京官外调,除是授予官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累迁”也可说是迁累,都指多次升迁,在古代多指变动官职,一般不涉及贬职、降职等官位变化情况。
B.“丁忧”原指遇到父母或祖父母等直系尊长等丧事,后多指官员居丧;源于汉代,至宋代则由太常主其事,“丁”,遭逢、遇到。
“丁生母忧”遇到生母丧事。
C.“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在秋八月举行。
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称贡士,第一名叫解元。
D.《明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自朱元璋至明崇祯二百多年的历史。
它虽有曲笔,但仍得到后世史家的好评。
2.C“正榜所取的称举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出通判泉州”中的“出”,指的是京官外调。
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予出官二年。
”
B.庠序,指的是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孟子》中有: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
C.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学,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而非教育行政机构。
D.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
2.C国子监,也是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署”“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B.“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出师表》《陈情表》。
C.“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指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致政”、“致仕”则指退休。
D.《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2.C“致仕”指辞官或退休。
2.对下列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褐”解下平民所穿的布衣,换上官服。
“褐”即粗布或粗布衣,古时贫贱人穿的衣服,褐衣借指平民。
B.“绯鱼”是唐宋时朝官的服饰。
官服分颜色也是从唐朝开始,六品以下绿袍,无鱼袋;五品以上绯(大红)袍,佩银鱼袋:
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鱼袋。
皇帝一般给予某位大臣奖励,就根据其品级赐予相应的服饰。
C.“河北”指黄河以北。
“河”字在秦汉以前基本上是黄河的专称。
《寡人之于国也》“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句中,河东指黄河以东的地方,河内即黄河以西的地方。
D.“豪右”是封建社会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
汉以“右”为上,故称“豪右”。
2.C河内是黄河以北地区
2.下列对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大王守籓端拱”一句中,“端拱”一词有多个义项,在这句中,应为“闲适自得,清静无为”之意。
B.从文中的表述来看,唐朝所采用的官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
C.文中最后一段出现“解职”一词,这与“致仕”词义恰好相反。
D.文中多次出现与官职调动相关的一个词“迁”,在古代还有“左迁”“右迁”的说法,右迁为升官,左迁为降职。
2.C“解职”与“致仕”词义相近。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
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郊祭犹郊祀。
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对象分为三类:
天神、地衹、人鬼。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侯蒙属大夫,故死为“卒”。
2.A古代男子20岁成年,行加冠礼,又称"弱冠",而非18岁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观”是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称。
B.“陛下”原来指站在宫廷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C.“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升贬的常用词语。
一般情况下,用“左迁”来表示升官。
D.“乞骸骨”指古代官员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类似的词语还有“致仕”。
2.C左迁是贬官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践祚:
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
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等。
B.持节:
古代官名。
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
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C.赐姓:
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
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
D.薨:
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
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2.A践政、践莅:
当政在任之意。
践事:
供职、充役之意。
践袭:
蹈袭,沿用之意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改秩”,指的是变更官吏的职位或品级,多指提升。
其中“秩”是指古代官吏的俸禄。
B.“进直”,指的是官员因为业绩突出,被直接提拔调任,一般限于有特殊贡献的官员。
C.“授”“除”,这两个词都与官职的调动变迁有关,均可理解为“授于官职”。
D.“赐谥”,大臣死后,朝廷依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称号。
李光被授予的谥号为“庄简”。
2.B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孤”在古代有“母死曰孤”的说法,死了母亲的人就成了孤儿。
B.“诗”是指《诗经》,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C.“逆旅”是我国古代对旅馆的别称。
逆在古语中为“迎接”,旅为“旅人、行者”之意。
D.“陪葬”是封建帝王给予皇室成员和文武大臣的殊荣,也是笼络人心,巩固政权的手段。
(2)A(父死曰孤)
2.对文中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内艰”,古代指遭逢父母丧事。
赵豫在担任兵部员外郎时,母亲去世。
按照当时的规定,父母死后子女要家居守丧,赵豫服丧期满后复出做官。
B.“夺情”指夺去官员孝亲之情,官员不必离职居家守丧。
荆州知府刘永遭父亲去世,他本应弃官归家为父亲守丧,但因深受军民爱戴,英宗命他留任。
C.“乞留”指百姓请求挽留官员。
明朝重视当地百姓对地方官任期届满后去留的意见。
赵豫、赵登、孙遇都因百姓“乞留”而提升官级留任原职。
D.“大计”是明代考核外官的制度,根据官员德业表现的等第来定赏罚。
在正统十年春的“大计”中,赵豫成绩出众,从而得到皇帝的赏赐。
2.A内艰,指遭逢母亲丧事。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古代的大学。
汉武帝始置太学,立五经博士。
B.“秀才”,汉代以来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
文中是对儒生的称呼。
C.“艺”有技能,才能之意,也有典籍之意。
文中“一艺”指的是一种经书。
D.“掌故”文中是官职的名称,掌礼乐制度。
2.B(“秀才”在文中是指才华卓越的人。
并非对儒生的一般称呼。
)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东,古地区名。
黄河流经山西、陕西两省,白北而南的一段之东部,指今之山西省。
B.卜筮,古时预测吉凶,用龟甲称卜,用蓍草称筮,合称卜筮。
古代也称以占卦为业的人。
C.五行,即儒家所说的“五常”:
仁、义、礼、智、信。
又可指孝的五行,即庄、忠、敬、笃、勇。
D.黔黎,即黔首和黎民的合称,指百姓。
黔,黑色;黎,古通“黧”,亦指黑色。
也有“众多”的意思。
1.CC项错误在于,对“五行”的理解不对。
在本文的语境下,“五行”指的是我国古代称构成各种物质的五种元素,即水、火、木、金、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