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视野中的中国环境问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32088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667.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视野中的中国环境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国际视野中的中国环境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国际视野中的中国环境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国际视野中的中国环境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国际视野中的中国环境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视野中的中国环境问题.docx

《国际视野中的中国环境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视野中的中国环境问题.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际视野中的中国环境问题.docx

国际视野中的中国环境问题

  

 

  

国际视野中的中国环境问题

 

  

 

 

 

 

 

 

 

   

 

 

 

 

 

中国的环境问题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国际关注。

近二十年来,特别是加入WTO以来,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全球化进程。

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中国正在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然而,中国的经济增长并非全无代价,环境的急剧恶化就是其中之一。

由于中国的人口基数和经济规模,中国的环境问题也在迅速国际化,在国际社会造成越来越大的影响。

本文中“国际社会”主要指三种不同力量:

①单边政府组织和多边政府性组织,如各国政府、联合国及其下属机构、世界银行、亚洲发展银行和美国环保署等;②国际非政府组织,包括国际环保组织和国际基金会,如世界自然基金会、绿色和平、乐施会和福特基金会等;③西方学术研究机构和大众媒体。

国际社会中这三种不同的力量对中国环境问题的关注各有侧重,但一般而言,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由于中国的人口数量和经济规模,特别是对能源的巨大需求,中国环境问题正在产生全球影响;二是中国正在成为一个环保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巨大市场;三是中国较早面临沉重的环境压力,中国处理环境问题的经验与教训可供许多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借鉴。

此外,国际政治在环境问题中也有体现。

本文主要分析国际社会对中国环境问题的认识和讨论。

一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环境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国外的研究和报道,包括中国环境问题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了造成环境持续恶化的制度性根源和结构性原因,并进一步提出遏制和改善环境问题的策略建议。

总体而言,在环境问题的具体数据和制度性根源等分析上,多数国际研究和报道并无太大分歧,均认为中国面临巨大的环境压力,在多个方面正在成为全球最大的污染者之一,任何试图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方案如果没有中国的参与将只能是一纸空谈。

有研究者认为中国历史上的王朝兴衰就与人口压力造成的环境恶化和自然灾荒有关。

[1]改革前,由于过多强调了“征服自然”、“与天斗其乐无穷”,结果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巨大破坏,比如大跃进时期由于大炼钢铁而带来的大量毁林、农业学大寨时期由于随意造田而导致的水土流失以及盲目修建大坝而造成的灾难。

[2]不过,这种“人定胜天”的观念在1970年代初开始发生转变。

1972年中国参加了第一届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此后中国政府逐步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1973年6月,周恩来总理组织了首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

改革开放后,中央政府逐渐提高了对环保的重视程度。

在过去的20年中,中国成立了国家环保局并于1998年升级为国家环保总局,而且制订并通过了100多项与环境有关的政策、法律和规章。

中国还积极加入多个国际环保条约,如生物多样性公约、联合国千年发展计划等。

然而,中国仍然面临着巨大的环境挑战。

国际社会常用“挑战”、“难题”甚至“危机”、“威胁”、“灾难”等来描述中国环境问题的严峻程度。

研究者普遍认为,对中国国内而言,恶化的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危害公共健康,并有可能激化社会矛盾。

[3]比如,世界银行估计,中国的环境成本大约相当于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3%~15%[4],而有研究者甚至认为可能高达20%[5]。

而在全球视野下,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污染者之一,正在全球范围造成巨大的环境影响。

中国的总“生态足迹(ecologicalfootprint)”位居全球第二,生态足迹指人类消耗的自然资源,测量单位为全球公顷(globalhectare),指全球平均每公顷的总生态产出量,2001年全球人均生态足迹2.2公顷[6]。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臭氧消耗物质(ozone-depletingsubstances)的生产和使用者,正在给南极上空的臭氧层造成威胁;由于对火力发电的严重依赖,中国同时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greenhousegas)排放者,而且中国的排放量正在迅速接近美国,对加速全球变暖有着相当大的影响。

中国还是世界最大的农药生产者,而且不当使用农药的现象依然普遍[7]。

中国的水电开发,不仅会给当地造成巨大的环境和社会影响,而且某些项目,比如澜沧江和怒江上正在修建和计划修建的水力发电站,由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从而引起下游国家的强烈关注[8]。

联合国环境署的《全球环境展望2004/5》中指出,中国对伊犁河河水的工业污染和大量使用,是造成位于哈萨克斯坦的中亚地区第二大湖巴尔喀什湖面临干涸危险的主要原因之一。

[9]

在中国国家环保总局的协助下,世界银行在2001年出版的《中国:

气、土、水》中对中国进入21世纪后的环境问题进行了相当全面的评估。

[10]中国政府在大规模造林、治理城市空气污染和减少水污染等方面进行了巨大努力,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由于中国经济的飞速增长,环境问题依然面临严峻的挑战。

土壤侵蚀日益严重,天然森林渐渐缩减,生物多样性面临压力,而且大部分地区的水质在继续恶化,新的环境威胁正在出现,比如家畜的大规模养殖和机动车辆的迅速增加。

[11]

世行报告认为,中国政府在空气质量控制上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

尽管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但中国的环境管理在发展中国家当中是相当全面、成熟和有效的。

气体排放方面,中国对全球环境最严重的影响有二,一是燃烧矿物燃料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一是臭氧消耗物质的生产和使用。

中国的长期节能政策,特别是产业结构调整、燃料转换和技术进步,在过去20年中,成功地提高了能效,不幸近几年情况出现了逆转。

然而,由于经济快速增长导致的对能源的大量需求,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还是从1990年的6.1亿吨增加到1998年的1.4亿吨。

通过实施蒙特利尔议定书(MontrealProtocol)的相关条款,中国在1999年成功地把臭氧消耗物质的生产和使用冻结在1995~1997年的平均水平。

[12]然而,中国空气污染控制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硫化物排放造成的酸雨覆盖了中国1/3的国土,1999年的城市空气质量调查中,只有1/3的城市达标,而且室内空气污染依然非常严重。

[13]中国面临世界上最为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1990年代初期,3.75亿公顷土地,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40%,受到中等或严重的侵蚀,最主要的原因是水土流失、风侵蚀和盐碱化),沙漠化日益严重(3.31亿公顷土地,大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3,面临着沙漠化的威胁),而且由于经济的高速增长,高产农田被城市和公路所侵占。

[14]水源和水质在整个1990年代持续恶化,尤其在华北地区。

随着水需求量(特别是城市地区)的迅速增加,水源短缺、污染、地下水水位下降,以及旱涝灾害等问题也日益突出。

[15]

在世界银行关注环境造成的经济损失的同时,一些国际环保组织更加关注中国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和保护。

中国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维管束植物(vascularplant,超过三万种)和陆地脊椎动物(大约2340种)均超过全球种类的10%。

其中将近一半的物种为中国独有,保存了以大熊猫和银杏为代表的许多古老而独特的进化系(evolutionarylines)。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显著加剧,中国的生物多样性正在面临巨大挑战。

中国的森林覆盖率只有16.5%,湿地正在迅速消失,入侵物种也在制造更大的危害。

有的研究估计中国1/4的物种面临威胁。

[16]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IUCN)发布的《2004濒危物种红名单》,把中国列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受到最大威胁的五个国家之一。

中国的濒危针叶植物(conifer)种类占全球第一(34种,其中26种为中国特有);濒危哺乳类动物数量(82种,其中30种为中国特有),仅次于印度尼西亚和印度而居全球第三位;濒危鸟类数量(85种,其中17种为中国特有),仅次于印尼、巴西和秘鲁,与哥伦比亚同为全球第四。

[17]

不同于联合国这样的政府性组织和IUCN这样的非政府性组织,西方媒体对中国环境问题的报道更多以新闻报道为中心,加以一些背景或深度分析。

比如,发生在2005年11~12月间的松花江污染事件,西方的主要英文媒体均进行了追踪报道。

以《纽约时报》为例,11月13日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双苯厂的爆炸事故并未报道,当哈尔滨因松花江被污染而被迫停止市政供水时,《纽约时报》在11月23日登出最早的简讯《中国东北的水危机》[18]。

从24日起开始追踪报道松花江污染事件,至12月9日,《纽约时报》一共出现9篇报道,并连续进入24、25、26、27、和30日的当日“新闻摘要”。

其中在停水危机达到高潮的25日一天出现两篇报道,并同时进入当天的“新闻摘要”和“商业摘要”。

在10篇报道中,有两篇介绍吉林事故和造成的苯污染,4篇介绍污染对公众日常生活造成的影响;4篇涉及中国的经济增长带来的环境问题;4篇讨论或提及松花江污染对俄罗斯的可能影响,4篇关于中国政府的处理措施以及官员任免。

[19]从《纽约时报》对松花江污染事件的报道,我们大致可以推论,西方媒体对中国环境问题的关注集中在四个议题上:

中国发展导致的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对公众造成的影响,特别是环境污染的社会分布;中国环境污染的国际或全球影响;中国政府的治理措施。

二2004~2005年度中国环境问题热点

在2004~2005年这两年中,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焦点的几个具体的中国环境问题,包括沙尘暴、电子废物、热带雨林、转基因食品以及冰川退缩。

[20]联合国环境署2005年发布的《全球环境展望2004/5》指出,2004年是充满极端气象事件的一年,二氧化碳大气含量持续增高,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有一半滞留在大气,剩下一半的30%溶于海洋;生物多样性的损失正在加速。

[21]而2005年则可能是有史以来温度最高的一年。

总之,全球环境正在持续恶化。

中国不仅在受到全球环境恶化的影响,而且中国本身也是造成全球环境恶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1.沙尘暴

联合国环境署2005年发布的《全球环境展望2004/5》指出,2004年沙尘暴席卷东亚,韩国首都首尔在2002年空气中的微粒含量(microgram)已经超出有害标准一倍。

2003年日本媒体报道,2002年的沙尘暴迫使首尔学校停课,交通瘫痪,而日本则由于能见度差而不得不取消飞机航班。

日本政府报告2002年在日本的123个地区一共出现了1276个“沙尘暴天”。

[22]而巴黎《国际先驱论坛报》在2004年4月12日则这样报道中国沙尘暴的国际影响,“来自塔克拉玛干和戈壁沙漠的沙尘暴,在中国华北上空盘旋数周后,进一步影响到日本、朝鲜半岛甚至美国西部,破坏高科技制造业并诱发呼吸道疾病。

”虽然关于沙尘暴的起源地和生成原因还存在很大争议,[23]但一般认为,中国是东亚地区受沙尘暴危害最严重的国家。

由于过度耕种、放牧和毁林,中国30%的土地受到沙漠化的威胁,4亿人的健康同时受到威胁,每年造成的直接损失高达65亿美元。

[24]

2.热带雨林

绿色和平在2005年的一份专项报告[25]中指出,中国正在成为全球热带雨林的最大影响者。

1998年长江洪水之后,中国禁伐天然林,于是中国人造板企业开始大量进口木材。

根据国际热带木材组织(InternationalTropicTimberOrganization,ITTO)的统计,随着贸易壁垒的消除,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热带雨林木材进口商,进口国际市场上大约50%的热带雨林木材。

与此同时,中国也迅速成为全球最大的人造板生产者和出口商,出口量从1998年的不足100万立方米增加到将近1100百万立方米。

2003~2004年,中国出口到美国的人造板增加了400%,而对欧盟的出口则增加了一倍。

在2005年的前6个月,中国出口到英国的人造板增加了155%。

2001年中国只占英国人造板市场的1%,然而,这一指标到2005年6月已达30%,并预计在2005年底前达到50%。

糟糕的是,由于缺乏足够和有效的监管,中国从马来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热带雨林进口的部分木材来自非法伐木。

以巴布亚新几内亚为例,2005年1~5月期间,75%木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