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质量评估四.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320661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93.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单元质量评估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单元质量评估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单元质量评估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单元质量评估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单元质量评估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单元质量评估四.docx

《单元质量评估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单元质量评估四.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单元质量评估四.docx

单元质量评估四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单元质量评估(四)

第四章

(90分钟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田纳西河的早期开发,由于发展炼铜业,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并使植被遭到破坏。

据此回答3、4题。

1.造成田纳西河流域植被破坏的原因不包括()

A.扩大耕地面积B.修建水库

C.获取炼铜用的木炭D.矿山开采

2.田纳西河流域早期由于炼铜业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主要表现为()

A.光化学污染B.酸雨

C.噪声污染D.固体废弃物污染

3.下列关于田纳西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组合,不正确的是()

A.长期高强度的棉花种植——圈点荒漠化

B.矿山开采冶炼、扩大耕地面积——植被破坏

C.炼铜企业大量排放含硫废气——酸雨污染

D.氟氯烃化合物大量使用——臭氧层空洞

2011年4月以来东北大部气温偏低4~6℃。

降水偏多1~5倍,黑龙江中部和东北部、吉林东部、辽宁东部等地土壤过湿加重。

据此回答1、2题。

4.此时东北地区气候条件对农作物的影响是()

A.延缓播种时间

B.有利于牧草生长

C.不利于农作物成熟

D.对水稻生长有利

5.东北三省的土壤对农业生产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纬度较高,气候严寒,不利于玉米、水稻等喜温作物生长

B.气候寒冷,冻土深厚,不利于农作物春播

C.以沙质土壤为主,有利于土豆的生长

D.土壤湿度较大,对农作物生长有利

 

读我国某地区农业资源利用评价表(单位:

%),回答3~5题。

6.该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最主要限制性条件是()

A.光照B.气温C.降水D.土壤

7.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最主要优势条件是()

A.气温B.降水C.土壤D.社会经济因素

8.该地区最适合种植的是()

A.农作物AB.农作物BC.农作物CD.农作物B和C

读我国局部区域图,完成6、7题。

9.图示区域农作物的商品率较高,主要原因是()

A.平原起伏较大B.高温多雨

C.人口密度较小D.复种指数高

10.水稻在较高纬度的东北地区也能种植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土地平坦开阔、肥沃

B.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C.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D.地广人稀,人均耕地面积多

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黑龙江省近期提出,2012年全省粮食总产量登上500亿千克新台阶,粮食商品量达到400亿千克。

今后黑龙江垦区将围绕“粮、牧、企”的结构模式对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尽早实现从“北大荒”走向“北大仓”之后再走向“北大商”的合理构想。

据此回答8~10题。

8.下列粮食作物属于黑龙江垦区的有()

A.冬小麦和高粱B.春小麦和玉米

C.油菜籽和甜菜D.水稻和花生

11.目前,东北地区土地利用中的主要问题有()

A.红壤土层浅薄,肥力低下

B.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面积急剧扩大

C.沼泽地开发,湿地破坏

D.人口增长迅速,人均耕地面积少

12.对黑龙江垦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粮、牧、企”结构模式中的“企”是指新建立一批国有大中型企业

B.从“北大荒”走向“北大仓”的过程主要依靠加大科技投入

C.“北大仓”要走向“北大商”必须依靠扩大耕地面积

D.产业结构调整必须面向国际和国内市场,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珠江三角洲地区锐意改革,率先开放,开拓进取,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据此回答11、12题。

13.关于珠江三角洲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位于广东省西南部B.地形崎岖,热量丰富

C.河流纵横交错,自然条件优越D.经济发达,文化落后

14.下列不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快速增长的优势条件的是()

A.平原广阔,热量丰富,降水丰沛B.矿产资源丰富

C.地理区位优势D.国家对外开放政策

工业化率是工业增加值占全部生产总值的比重,城市化率为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读中国和日本工业化率与城市化率比较图,完成13、14题。

15.图中表示中国城市化率和工业化率、日本城市化率和工业化率的曲线依次

是()

A.①②③④B.③②①④C.②③①④D.③④①②

16.下列关于中、日两国城市化率和工业化率的分析错误的是()

A.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过程而发生的现象

B.中国城市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

C.中国工业化水平高于日本

D.中国城乡发展差别比日本大

读我国乡镇企业三种发展模式的源地图,回答15、16题。

17.近年来B、C两地企业发展暴露出来的问题分别是()

A.“民工荒”现象严重水污染严重

B.经济腹地较小企业间过度竞争

C.投资过多,产品积压缺乏政策支持

D.改革开放迟缓资金严重短缺

18.A地城市采用“内含式”城市化扩展模式,既保持城区较高的建筑密度,又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A.城市化水平B.经济发展水平C.用地紧张D.人口数量

(2012·石家庄模拟)设城市化水平为U,工业化水平为I,用I/U的比值和0.5相比较,可以判断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滞后/协调/超前)。

读山东省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表,回答17、18题。

19.关于山东省城市化和工业化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城市化一直滞后于工业化,工业化过度孤军深入

B.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偏差逐渐缩小,到2004年可基本协调

C.城市化一直超前于工业化,带来了一系列城市问题

D.城市化与工业化同步发展,两者相辅相成

20.资料所体现的城市化发展特点,对山东省的影响是()

A.城市化处于初期阶段,城市对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作用明显

B.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C.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大城市人口向中小城市迁移

D.促进了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城乡居民观念差距加大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中规划:

到2012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0000元,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3%;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07年显著增长,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8岁,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城乡,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城镇化水平达到80%以上;每新增亿元地区生产总值所需新增建设用地量下降,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

据此回答19、20题。

21.珠江三角洲构建大城市群的优势是()

A.城市起步早,发展快

B.资源丰富,工业基础好

C.地理位置优越,便于吸引外资和管理经验

D.科技力量雄厚,位居全国首位

22.下列关于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构建大城市群是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B.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将成为我国的经济核心

C.区域内统筹规划,加强分工与合作

D.先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考虑绿地建设

23.关于甲、乙两河流域地理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河上游地区终年少雨,荒漠广布

B.乙河上游地区终年多雨,降水季节分配均匀,森林茂密

C.甲河下游地区草场广阔,乙河下游地区水田连片

D.目前乙河的河口三角洲扩展速度快于甲河的河口三角洲

24.关于甲、乙两河流域综合开发利用方向的叙述,最合理的是()

A.甲河上游重点利用水能发电、发展航运、发展种植业等

B.乙河上游重点建设自然保护区、梯级开发、发展旅游等

C.甲河下游重点利用水能发电,保护植被生态、发展畜牧业

D.乙河下游重点开发水能资源,保护水质、发展灌溉农业

25.改革开放初期,山西省经济的核心部门是()

A.原料工业B.加工工业C.采掘业D.冶金业

2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加工工业一直呈下降趋势

B.原料工业2000年比1995年增加了10%

C.采掘业逐渐取代加工工业占到了主体地位

D.冶金、化学、建材等部门属于加工工业

二、非选择题(共60分)

21.随着农业生产区位条件的变化,农业生产的空间分布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阅读下面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15分)

材料一图甲是1980年和2010年黑龙江省三大粮食作物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图乙是1980年和2010年黑龙江省积温(℃)等值线分布示意图。

(1)黑龙江省三大粮食作物生产的变化:

种植面积扩展最大的作物是_________,种植面积缩小最多的作物是_________;小麦、水稻和玉米作物种植的空间分布变化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地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试分析其农业区位的优势条件。

(3)黑龙江省种植水稻的最主要制约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分析引起黑龙江省农业生产格局改变的区位条件。

22.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商品性农业基地的建设,到目前已经建成若干商品粮基地、五大商品棉基地和油料、糖料作物基地。

读下图,回答有关问题。

(15分)

(1)下列关于图中①、③、④、⑦四个著名商品农业基地和与其相对应的优势农产品的组合,正确的一组是()

A.①——甜菜、水稻、亚麻

B.③——棉花、水稻、油菜

C.④——甘蔗、水稻、甜菜

D.⑦——水稻、亚麻、甜菜

(2)试简要分析①地区发展商品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方向。

(3)简要分析④和⑥两个商品粮基地粮食商品率比较高的主要原因。

(4)随着退耕还林、退耕还草、还湿地保护工程的实施,东北地区靠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来增加粮食产量的途径将受到限制。

要保持和提高东北地区在全国商品粮供应中的地位,可行的途径有哪些?

(5)图中②、③、⑤所在区域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

该如何解决?

23.有学者总结出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镇企业发展出现的三种模式,即苏南模式、珠江三角洲模式和温州模式。

结合“我国乡镇企业三种发展模式的源地图”,回答下列问题。

(15分)

(1)图a所示地区的乡镇企业发展的有利区位条件有哪些?

(2)图b所示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的发展条件有何差异?

(3)近年来,欧美国家多次发起针对我国的反倾销调查,c地区商品出口也受到了影响。

请结合意大利新兴工业的发展经验,谈谈该地区的乡镇企业应采取哪些措施以增强发展的动力。

(4)乡镇企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乡镇企业的发展也存在一些不利影响,试结合你所掌握的地理知识加以分析。

24.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5分)

材料过去,珠江三角洲农业生产以“基塘”特色闻名于世,历史上一直是我国的水果种植、淡水养鱼、蚕桑、蔗糖和商品粮的生产基地。

近年来,该地的种植结构发生转变。

(见下表)

1978年、2004年广东顺德基地作物结构变化表(单位:

万亩)

(1)“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都市圈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简述其共同的地理位置优势。

(2)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珠江三角洲成为我国重要轻工业基地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

(3)结合材料,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蚕茧产量减少对广东的生丝和丝织业出口创汇产生的影响及相应对策。

(4)简述三大都市圈在经济和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答案解析

1、2.【解析】1选A,2选B。

第1题,注意此时正值农作物开始播种时间。

低温延缓了农作物的播种时间。

第2题,东北地区冻土层较厚,不利于农作物的播种与生长。

3~5.【解析】3选B,4选C,5选A。

第3题,热量满足率最高只有22%,远低于水分、土壤养分和社会经济因素的满足率,这是由当地气温低,热量不足造成的。

第4题,三种农作物土壤养分满足率都达到了84%,说明土壤养分含量高。

第5题,资源利用率的各个项目中,农作物A的利用率都远高于农作物B和C,说明当地最适合种植农作物A。

6、7.【解析】6选C,7选B。

第6题,图示区域为我国东北地区,地广人稀,是我国人均耕地最多的地区,农产品有大量剩余,因而商品率高。

第7题,水稻的生长需要较多的热量条件,夏热是我国气候资源的一大优势,东北地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能够满足水稻生长的需要。

8~10.【解析】8选B,9选C,10选D。

第8题,黑龙江垦区主要粮食作物是春小麦和玉米。

第9题,由于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大面积的湿地被排干水分变为耕地,导致湿地面积不断缩小。

第10题,在黑龙江加强粮食生产的同时,应面向国际和国内市场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11、12.【解析】11选C,12选B。

第11题,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省东南部,平原广阔,降水丰沛,河流纵横交错,自然条件优越,是我国经济、文化都很发达的地区。

第12题,珠江三角洲地区地理区位优势明显,地形、气候等条件优越,改革开放后为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但该地区矿产资源,特别是能源矿产缺乏。

13、14.【解析】13选B,14选C。

第13题,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不高,但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速度加快。

日本属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但近年来速度慢,由此可见①代表日本城市化率曲线,③代表中国城市化率曲线。

日本已步入后工业化阶段,工业增加值在全部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逐年下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阶段,所以④为日本工业化率曲线,②为中国工业化率曲线。

第14题,工业化率高低与工业化水平是两个不同概念。

日本工业生产处于生产链的前端,我国工业生产处于工业生产链的低端,所以总体来看,我国工业化水平是不如日本高的。

15、16.【解析】15选B,16选C。

第15题,图中B地位于福建南部、C地是珠江三角洲地区。

B地受地形的影响,经济腹地较小;C地生产同一种产品的企业众多,相互间存在过度竞争现象。

第16题,根据题中对“内含式”发展模式的解释可知,这样发展主要是考虑用地紧张的状况。

17、18.【解析】17选A,18选B。

第17题,表中I/U值一直在减小,但始终大于0.5,说明城市化一直滞后于工业化,工业化过度孤军深入,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不协调。

虽然两者偏差总体呈减小的趋势,但到2004年仍然大于0.5,城市化仍然滞后于工业化。

第18题,城市化水平在1996年已经超过了30%,进入了中期加速阶段;由1980年的9.47%到2004年的43.5%,城市化水平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城市用地规模扩大,但是还没有进入后期加速阶段,所以没有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城乡居民观念差距缩小。

19、20.【解析】19选C,20选C。

第19题,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起步晚、发展快;矿产、能源不足,科技力量比长江三角洲地区弱,但其地理位置优越,靠近港澳、东南亚,便于吸引外资和先进的管理经验。

第20题,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需要,区域内统筹规划,加强相互分工与合作,利于大城市群的构建,在构建的同时一定要加强交通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的治理。

21.【解析】第

(1)题,从图甲中两图比较可以看出,水稻的种植面积扩展最大;小麦种植面积缩小最多;小麦分布向北移,玉米分布向北移,水稻分布向东部、南部扩展。

(2)题,A地为三江平原,其发展农业的区位优势可从地形、气候、土壤、人口、机械化等方面分析。

第(3)题,黑龙江省纬度高,热量不足,制约水稻生产。

第(4)题,从图乙中可以看出黑龙江省北部积温明显增多,热量条件明显改善。

答案:

(1)水稻小麦小麦从原有广泛分布到仅集中在北部地区;玉米逐步向北部迁移;水稻从原有与玉米混作到东部、南部大面积分布(由中部地区向东部、南部扩展)

(2)地广人稀,人均耕地多;地势平坦,连片分布,利于大型机械化;耕作土壤肥沃;水资源较丰富。

(3)热量

(4)积温明显增多,使一直制约黑龙江省农业生产的热量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

22.【解析】本题以我国的商品性农业基地的分布图入手,考查商品性农业基地有关的知识。

解答时要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通过对比得出差异。

(1)题,结合各农业基地的位置和当地气候特点,判断其优势农产品。

(2)题,珠江三角洲地区地势低平,降水较多,容易发生洪涝灾害;且人多地少,商品率低。

第(3)题,两地位于东北地区,地广人稀,粮食商品率比较高。

第(4)题,增加农业投入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今后农业发展的方向。

第(5)题,②、③、⑤地位于长江流域,人口稠密,人均土地不足;加上季风气候,降水不稳定,洪涝灾害较多。

可从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退耕还湖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入手改善存在的问题。

答案:

(1)B

(2)①地区为珠江三角洲,存在问题:

地势低平,低洼易涝;人口稠密,农产品商品率不高;宜农荒地少等。

发展方向:

治理低洼易涝地,发展基塘农业等混合农业;通过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和实施多种经营来提高商品率。

(3)土地辽阔,耕地面积广;人口较少,人均粮食产量较高。

(4)增加科技和资金投入,提高单产;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保证稳产;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等。

(5)问题:

湖泊面积萎缩,洪涝灾害较多。

解决办法:

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退耕还湖,改善生态环境;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灾能力等。

23.【解析】结合图示海陆轮廓,可以判断a为长江三角洲地区,b为珠江三角洲地区,c为浙江东部地区。

(1)题,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工业基础、技术等方面具有优势。

(2)题,结合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的两个阶段,可以得出其发展条件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的异同点。

第(3)题,联系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的特点和工业小区的模式来回答。

第(4)题,乡镇企业由于自身经济、技术条件的限制,生产过程中对能源及废弃物的处理不当,容易产生环境问题。

答案:

(1)地处长江三角洲,工业基础好;邻近我国第一大城市上海,受上海的辐射影响;有人才、资金、技术等优势;水陆交通便利。

(2)20世纪90年代前受益于国际产业转移,国家对外开放的政策,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90年代后,经济实力较强,技术水平较高。

(3)重视团结协作,形成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加大科技投入,实施产业升级改造,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及时把握国际市场产品信息,积极拓宽国际市场。

(4)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不高;排放的废弃物较多;环境方面的投资过少;破坏农村的土地资源、水资源;技术水平较难提高;较难形成规模效益等。

(任意四点即可)

24.【解析】第

(1)题,三大都市圈都位于沿海,优势明显。

(2)题,有利社会经济条件可从交通、劳动力、市场、外商投资等角度分析。

第(3)题,从表格中可分析出其蚕桑种植的变化,应对的策略从开拓新的基地着手。

第(4)题,可以从“珠三角”的城市化问题进行拓展,如产业升级、城市建设、生态环境污染等。

答案:

(1)濒临海洋,是我国通向世界的门户。

(2)海陆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靠近港澳地区,便于引进外资和管理技术;市场经济发达。

(3)影响:

蚕茧产量减少,导致广东的生丝和丝织业出口创汇减少。

对策:

一方面要调动当地农民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增加本省其他地方生丝产量,开辟新的蚕桑基地,发展成为生丝生产基地。

(4)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较为落后;城市建设相对落后;工业在城市化进程中起重要作用,但城市环境污染较为严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自然景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