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复习新高考第40讲《森林破坏区与湿地保护区》讲义练习题附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304333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67.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复习新高考第40讲《森林破坏区与湿地保护区》讲义练习题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高中地理复习新高考第40讲《森林破坏区与湿地保护区》讲义练习题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高中地理复习新高考第40讲《森林破坏区与湿地保护区》讲义练习题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高中地理复习新高考第40讲《森林破坏区与湿地保护区》讲义练习题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高中地理复习新高考第40讲《森林破坏区与湿地保护区》讲义练习题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复习新高考第40讲《森林破坏区与湿地保护区》讲义练习题附答案.docx

《高中地理复习新高考第40讲《森林破坏区与湿地保护区》讲义练习题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复习新高考第40讲《森林破坏区与湿地保护区》讲义练习题附答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复习新高考第40讲《森林破坏区与湿地保护区》讲义练习题附答案.docx

高中地理复习新高考第40讲《森林破坏区与湿地保护区》讲义练习题附答案

第40讲 森林破坏区与湿地保护区

2017版课程标准内容要求

2017级四省市教学内容建议

以某生态脆弱区(森林破坏区与湿地保护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水平3-4]

1.结合资料,说出生态脆弱区的基本含义[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2.结合实例,说明某生态脆弱区(森林破坏区与湿地保护区)主要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分析该环境与发展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探究综合治理该生态脆弱区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具体措施[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3.归纳分析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综合思维]

[知识体系构建]

[主干知识整合]

一、森林的开发与保护

1.分布及现状

(1)分布:

(2)现状:

急剧减少,原始森林破坏殆尽。

2.森林的生态效应

读下图,回答问题。

(1)森林的生态效益

①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

②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防风固沙。

(2)森林破坏之后带来的环境问题:

导致全球气候失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3.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读雨林在大气中的作用示意图,回答问题。

(1)“地球之肺”:

调节全球大气中碳氧平衡的作用。

(2)“绿色水库”:

调节全球水平衡的作用。

(3)“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维护生物多样性。

[易误辨析] 1.森林的环境效益和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是一回事吗?

提示 不是。

森林的环境效益一般是指森林对局部地区的影响,如防风固沙、保护农田、保持水土等;而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是指雨林对全球的影响,如维持地球大气中的碳氧平衡,调节全球水平衡,是世界生物基因宝库等。

4.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读雨林生态系统示意图,回答问题。

(1)雨林的生态优势

(2)雨林生态系统脆弱性的表现

①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洗作用,土壤贫瘠。

②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地上植被最容易遭到破坏。

③雨林被毁,养分遭受强烈淋洗而丧失,雨林生态系统很难恢复。

[易误辨析] 2.有人说热带雨林是“长着森林的绿色沙漠”,为什么?

提示 

(1)在茂密的森林覆盖下,与沙漠地区有着相同贫瘠的土壤;

(2)热带雨林与沙漠都有一样脆弱的生态环境,一旦被破坏,恢复相当困难。

5.亚马孙雨林被毁的原因、开发计划、影响与保护

(1)雨林被毁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

当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和贫困,以及由此产生的发展需求。

②具体原因:

a.开辟大型农场:

以转让土地、出口肉牛和热带经济作物获取经济收益。

b.商业性伐木:

木材出口换取外汇,以偿还债务。

c.过度的迁移农业:

以获得更多的粮食。

d.采矿、修路、城镇建设:

为不断增长的人口和移民提供土地和就业机会。

(2)开发计划与影响

(3)雨林的保护

二、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1.湿地的类型

(1)自然湿地:

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浅海区、河流、湖泊等。

(2)人工湿地:

水库、稻田等。

2.湿地的功能

功能

美称

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生物资源

“资源的宝库”

提供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命的摇篮”

调节气候,美化环境

“天然空调机”

涵养水源,调蓄洪水

“天然水库”

净化水中污染物质

“地球之肾”

为各种野生动物生长、栖息、繁殖提供条件

“鸟类的乐园”

3.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出现的问题

(1)数量在减少,如泥沙淤塞,围湖造田,滥垦沼泽、滩涂等。

(2)质量在下降。

(3)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效益在降低。

(4)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降低。

4.湿地的保护措施

(1)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

(2)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耕。

(3)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经退化的湿地。

(4)营造有利于湿地保护的法制条件。

(5)建立湿地资源信息库。

下表为我国两地区保护湿地的具体措施:

地区

具体措施

洞庭湖

长江流域实行退耕还林、封山育林、退田还湖、平垸行洪、以工代赈、移民建镇、加固干堤、疏浚河道的措施

三江平原

采取了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等措施

[易误辨析] 3.湿地萎缩都是围湖造田形成的吗?

提示 不一定,从时间长度来分析:

从地质时期来说,湖泊萎缩可能是自然原因形成的,比如气候变干,蒸发加大;短期内湖泊萎缩可能是人为原因造成的,或者补给多少变化引起的;从湖泊所处的位置来分析:

外流湖萎缩主要是围湖造田、泥沙淤积等原因,内流湖萎缩可能是冰川萎缩,冰川融水减少,人为引水导致入湖水量减少。

                   

考点一 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

【例1】 (2016·全国文综Ⅲ)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位被热带雨林风光吸引的游客从马瑙斯出发,乘船沿内格罗河(下图)溯源而上,见两岸植被繁茂,河上很少有桥。

行至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交汇处,发现两条河流的河水因颜色迥异、呈一黑黄分明的界线,景色令人震撼。

船继续前行,岸边的沼泽渐渐映入眼帘……当晚他查阅资料,得知内格罗河河水因富含腐殖质,颜色乌黑,而布朗库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黄色。

你是否赞同在该地区拓展旅游观光业?

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尝试自解]                                     

                                    

[错因诊断] 开放性的题目,忘记表明观点。

[解题步骤] 第一步,获取信息:

题干信息“是否赞同”;文本信息“热带雨林”;图像信息“赤道地区”“亚马孙河”。

第二步,思维路径:

该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注意先要明确观点,理由与观点要一致。

若赞同就要从该地拓展旅游观光业的有利条件及社会、经济意义角度回答,若不赞同就要从该地拓展旅游观光业后给当地居民及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角度回答。

第三步,写出答案:

赞同。

理由:

热带雨林旅游资源独特,具有全球吸引力;旅游开发与运营成本低,经济效益好;增加当地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

不赞同。

理由:

对热带雨林环境造成破坏,产生污染;对当地居民生活、文化等带来冲击;来自自然的威胁(疾病、野生动物袭击等)较大。

(其他答案合理均可)

1.不同区域森林生态功能的差异

地区

生态功能

湿润地区、

山地丘陵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干旱、半

干旱地区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沿岸地区

防止海风、海浪侵袭

城市、交通

道路两侧

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减弱噪声

热带雨林

维持全球碳氧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大气成分、促进水循环

2.森林的生态效益及破坏后带来的问题

3.热带雨林的全球生态效应

(1)“地球之肺”

(2)“绿色水库”

(3)“基因宝库”

(2018·江苏地理)“十二五”期间,江苏省累计造林31.5万公顷。

江苏省人工造林主要有以用材为主的杨树林,以防护和绿化功能为主的杂阔林,以果品生产为主的经济林。

下表为“‘十二五’期间江苏省造林类型结构表”。

据此回答1~2题。

(双选)

类型

面积比重(%)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杨树林

25.0

18.7

18.5

15.6

13.7

杂阔林

44.7

48.4

52.6

53.6

55.8

经济林

20.6

21.5

21.9

22.7

23.4

其他

9.7

11.4

7.0

8.1

7.1

1.“十二五”期间江苏省林业发展战略的核心目标是(  )

A.推进生态文明建设B.提高造林存活率

C.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D.提高林地生产力

2.“十二五”期间江苏省造林结构的变化可能导致(  )

A.生物多样性增加B.森林覆盖率降低

C.果品供应能力下降D.木材供需缺口加大

解析 第1题,由文字材料可知,杨树林以用材为主,杂阔林以防护和绿化功能为主,经济林以果品生产为主;从表格中可明显看出“十二五”期间江苏省人工造林面积比重最大的是以防护和绿化功能为主的杂阔林,因此,林业发展战略的核心目标应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而不是获取产品,提高林地生产力,故A、C选项正确,D选项错误。

江苏省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水热条件较好,造林存活率高,且从材料中看不出造林存活率低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

第2题,从表格中可以看出,以果品生产为主的经济林面积逐渐增加,果品供应能力有所增强,故C选项错误。

造林结构发生变化,并不意味着造林面积减少、森林覆盖率降低,故B选项错误。

以用材为主的杨树林面积比重降低,可能导致木材供需缺口加大;以防护和绿化功能为主的杂阔林面积比重增大,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增加,故A、D选项正确。

答案 1.AC 2.AD

考点二 湿地的保护

【例2】 (2015·天津文综)艾比湖是准噶尔盆地最大的咸水湖,湖水较浅,湖中有鱼类、芦苇等动植物资源,芦苇对湖水有净化作用。

近几十年,艾比湖流域新增了大量耕地、灌渠,湖面缩小了1/2,芦苇大量枯萎。

读材料,回答

(1)~

(2)题。

(1)结合材料信息推测,艾比湖面积的缩小会使(  )

A.湖水的含盐量减小B.湖中鱼类密度增大

C.湖泊自净能力减弱D.湖水蒸发总量增大

(2)为防止艾比湖继续萎缩,在该湖流域应采取的措施是(  )

A.修建水库 调节径流B.退耕还草 保护水源

C.退耕还湖 水产养殖D.种植芦苇 改善水质

[尝试自解] 

(1)________ 

(2)________

[错因诊断] ①不考虑水质变差,易错选B;②材料中提到了芦苇大量枯萎,容易造成因果倒置,错误选D项。

[解题步骤] 第一步,获取信息:

文本信息“近几十年,艾比湖流域新增了大量耕地、灌渠,湖面缩小了1/2”。

“艾比湖流域新增了大量耕地、灌渠”。

第二步,思维路径:

(1)题,艾比湖的面积缩小会引起该区域自然地理环境诸多要素发生变化,其自净能力就会减弱。

(2)题,在艾比湖流域实施退耕还草、保护水源有助于生态环境的恢复,可以防止湖面缩小。

第三步,筛选答案:

(1)C 

(2)B

1.沼泽湿地形成原因的分析方法

沼泽湿地的形成一般着重分析降水量(水位季节变化)、蒸发量、下渗量、排泄能力、水网密度等要素。

例如,三江平原地区沼泽地形成的主要原因:

气候湿润,降水较丰富;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发育,不易下渗。

青藏高原湿地的成因:

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冰川积雪融水较多;低洼地易积水;地下冻土层厚,不易下渗。

长江中下游平原湿地的成因:

降水丰富;河湖较多,地表水丰富;地势低平,洪水易泛滥,排水不畅。

2.湿地资源问题的产生原因

(1)自然原因:

湿地减少本身是一个自然演化的过程,如沉积物的长期积累会自然充满湖泊,失去湿地的形态与功能,但这一自然过程十分漫长。

所以从地球历史以百万年为单位的时间尺度看,一切湖泊和沼泽的存在都是一种过渡性现象。

(2)人为原因:

近代人类活动的干预,极大地加速了湿地消亡的过程,湿地消亡的人为因素见下表:

人类活动

影响

导致的结果

土壤侵蚀

外部物质进入,填充作用加剧

导致入湖泥沙量大增

围湖(海)

造陆

使湖沼和海滨滩涂面积剧减,乃至消失

环境污染

内部富营养化加剧,水草繁茂、泥炭化加速

造成入湖营养物增加,使湖沼内藻类与水草丛生,人为加速富营养化过程

引水灌溉

湿地中水量减少、干涸

使水量减少,有些湖沼在几十年内就明显缩小、变浅,直至完全干涸

3.不同类型湖泊萎缩的原因及危害

湖泊作为一项重要的湿地资源,由于所处区域特征不同,外流湖与内流湖面积萎缩的原因及危害也各不相同,具体分析如下:

(1)外流湖萎缩的原因及危害(以洞庭湖为例)

(2)内陆湖萎缩的原因及危害(以咸海为例)

4.湿地的保护措施

(2018·广西南宁一模)江苏滨海湿地是中国乃至世界为数不多的典型原始海岸湿地之一。

围垦是滨海湿地人为干扰的主要因素,直接改变了滨海湿地景观自然演变的过程和方向。

下图示意江苏省四县市13段海岸观测点测量到4个年份围垦边界向海洋推进变化的情况。

据此完成3~5题。

3.下列关于图示时期围垦边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1979~2015年总体向海洋方向推进

B.1979~2015年推进速度先慢后快

C.2003~2015年东台段推进速度最快

D.1979~1991年S7段推进距离最大

4.与如东段相比,射阳段、大丰段围垦边界向海洋推进明显的原因最可能是(  )

A.位于长江入海口B.水热条件最好

C.湿地资源丰富D.海水盐度较小

5.大量的滨海湿地转变为耕地,对当地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是(  )

A.土地盐碱化加重B.蒸发量和年降水量明显减少

C.河流含沙量增大D.动植物种类和数量都会减少

解析 第3题,与1979年比较,2015年围垦边界总体上向海洋方向推进;1979~2015年大部分地区推进速度先快后慢;2003~2015年大丰段推进速度最快;1979~1991年S6段推进距离最大,故本题选A。

第4题,围垦边界推进明显,说明有充足的湿地可供围垦;长江入海口位于江苏省的南部;东南部地区水热条件更优;海水盐度大小对围垦没有明显影响,故本题选C。

第5题,随着土地的耕种和改造,盐碱化会降低;河流含沙量与河流上、中游地区的水文、土壤等特征有关,与河口湿地的情况关系不大;围垦后,区域的蒸发量会有变化,但不会影响大气环流的大势,因此降水量不会有明显的变化;湿地面积减少,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改变,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会减少,故本题选D。

答案 3.A 4.C 5.D

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1.横越南美八国的亚马孙雨林是地球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占世界雨林面积的一半。

巴西拥有亚马孙雨林的64.3%。

据绿色和平组织统计,近100年来,由于人类生产生活的干扰,全球热带雨林以每年120425平方公里的速度在减少。

造成雨林破坏的原因很多,主要有非法采伐、大豆种植、养牛业牧场扩张等。

你认为非法牧场扩张对生态环境产生哪些负面影响?

答案 热带雨林被大面积砍伐;全球温室气体浓度上升,气候变暖加剧;水土流失,河流泥沙增加等。

1.(2015·福建文综)下图示意我国东北某区域不同时期人口数量和耕地、湿地面积的变化。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该区域湿地面积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简述该区域保护湿地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解析 第

(1)题,从图示数值分析,该区域湿地面积在减少。

联系人口和耕地面积变化分析其原因,人口增长,耕地需求增加,人们开垦湿地面积增加;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导致城镇化水平提高,建筑用地面积增加,占用湿地面积增加。

(2)题,从湿地减少原因分析采取的措施,所以要退耕还湿地,工程建设应重视湿地保护。

另外从法律法规分析,还要建立自然保护区,提高群众保护湿地的意识。

答案 

(1)特点:

湿地面积减少。

原因:

由于人口增长,耕地需求增加,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提高,建设用地需求量增大,促使人类大幅开垦湿地。

(2)退耕还湿地;建立自然保护区;工程建设应重视湿地保护;提高群众保护湿地的意识。

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2.某研究机构利用水池(4米×2米×1米)、土壤、芦苇、水管等材料设计了一个人工湿地系统(如下图所示)。

该设计主要模拟哪些湿地功能?

若用无植物的模拟系统实验,则出水口的水文特征有何变化?

答案 净化水质、涵养水源。

出水口的排水量增大,流速明显加快,含沙量增加。

某中学地理学习小组对该中学与公路之间的一片林地与裸地气温进行连续监测,测得林地与裸地月均温差值变化(林地月均温减去裸地月均温的差值)如下表。

据此完成2~3题。

月份/月

1

2

3

4

5

6

月均温差/℃

0.13

0.10

0.18

-0.16

-0.13

-0.25

月份/月

7

8

9

10

11

12

月均温差/℃

-0.43

-0.40

-0.20

-0.10

0.11

0.22

2.探究结果表明(  )

A.林地比裸地的年均气温低B.林地的年温差大,裸地的年温差小

C.该地11、12月份的月均温最低D.学校所在地位于南半球

3.该片林地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

①涵养水源 ②保持水土 ③减弱噪声 ④防风固沙 ⑤吸烟滞尘

A.①②B.②⑤

C.③④D.③⑤

解析 第2题,观察表格中数据,有7个月为负值,表明这7个月林地比裸地气温低,从全年来看,年均温差值仍为负值,所以林地比裸地的年均气温低;因为林地夏季均温低于裸地,冬季相反,所以林地的年温差小,裸地的年温差大;2月份(冬季),两地温差最小,该地月均温应最低;因4~10月份林地的气温低于裸地气温,所以该校应在北半球。

故选A。

第3题,因该林地位于学校和公路之间,公路上的交通工具会产生噪音和废气,所以该片林地的作用主要是减弱噪声和吸烟滞尘。

故选D。

答案 2.A 3.D

主观题增分策略(十三)生态脆弱区的保护和治理

研究近几年的高考命题可知,对生态问题的考查,通常是结合最新的时事材料或研究成果,探究当前困扰人类的主要生态问题的成因及解决措施。

角度一 常见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其答题思路为:

角度二 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的分析,其答题思路为:

(经典高考题)石羊河流经甘肃省中部,流域内灌溉农业较发达、生态环境问题严重。

根据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该河流中下游地区面临的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2分)

(2)为了防止该流域生态环境恶化,在农业生产中,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8分)

[样卷评析]

[标准答案] 

(1)土地荒漠化。

(2)①提高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②加强全流域水资源协调管理,合理分配水资源;③合理开采地下水;④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⑤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1.常见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类题目的答题模板

命题方向

满分术语

水土流失

自然原因

土质疏松;多暴雨冲刷;地表植被覆盖较差;地面起伏大,冲刷力强

人为原因

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坡地开垦

荒漠化

自然原因

气候干旱;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地表多沙质沉积物;全球变暖,蒸发旺盛

人为原因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不注意环保

湿地萎缩

自然原因

气候变干,蒸发加强;沉积物长期积累

人为原因

土壤侵蚀;围湖造田;大量引水灌溉;环境污染;河流的截流改向

森林破坏

自然原因

气候异常,生物演化

人为原因

滥伐森林,毁林开荒,商业性伐木,森林火灾,居民烧柴等

生物

多样

性减

自然原因

物种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

人为原因

乱砍滥伐,生物生存环境遭破坏;过度捕猎

2.常见的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答题模板

措施类型

具体措施

工程

措施

①农业上的工程措施主要有平整土地、修筑梯田、抽引水灌溉、兴建水利设施(打坝淤地,建水库、电站和水渠等);②防洪工程措施主要有建立分洪区、蓄清排浑、加固堤坝等;③建设工业区和城市的工程措施主要有建基础设施、建筑物等;④交通工程措施主要有修铁路、公路、飞机场、汽车站、港口等

生物

措施

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秸秆还田,封山育林、育草,建立自然保护区,人工繁殖珍稀野生动物、移植珍稀野生植物等

技术

措施

①交通技术措施主要是在汽车上安装尾气净化装置;②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有深耕改土、科学施肥、科学育种、轮作套种,地膜覆盖、温室栽培、喷灌和滴灌等

生活

措施

建沼气池、普及省柴灶、以天然气作燃料等

经济

措施

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如开展多种农业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使工业由资源消耗型向高科技、节约型转变;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等

政策

措施

主要有开发性移民,投入资金、劳动力,城市规划或旅游等

环保

措施

主要有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和环保产业,控制、治理环境污染,立法进行环境监督、管理、保护,提高环保意识,禁止破坏生态环境等

3.分析“措施”时,则必须从原因来分析,即使题中没有对原因的考查。

只有找出原因,才能使措施具有针对性。

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主要可从以下角度进行:

(1)根据成因确定措施。

根据区域生态问题的成因确定该区域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2)根据阶段确定措施。

根据区域内部不同部分(如河流上、中、下游)的特点确定某区域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3)根据措施确定措施。

根据典型区域的发展措施确定和其具有相似特征的其他区域的发展措施,借鉴典型区域的经验。

(2019·太原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黄河冲积而成的宁夏平原,自古以来就有“塞上江南”的美誉。

早在2000多年以前,先民们就凿渠引水灌溉农田,至今已形成完善的排灌系统。

下图是宁夏平原排灌渠道分布示意图。

(1)说明宁夏平原成为“塞上江南”的主要原因。

(2)指出该地区过度灌溉易产生的生态问题,并说明其形成过程。

(3)简述排水渠道的功能及意义。

解析 第

(1)题,该处为干旱风沙区,成为“塞上江南”的条件是少风沙、多江南水乡景现;结合图中山脉和黄河的影响分析即可。

(2)题,明确过度灌溉易出现盐碱化问题;盐碱化是地下水位上升带动盐类物质上升,然后水分蒸发盐类聚集于地表的过程。

第(3)题,排水灌渠功能是为了排水,意义在于减少过度灌溉引起的土壤次生盐渍化。

答案 

(1)宁夏平原地处西北干旱地区,自古以来开挖渠道,利用黄河水发展灌溉农业,西有贺兰山阻挡偏北风,气温高,风沙危害小。

(2)导致土壤(次生)盐碱(渍)化。

干旱地区大量引水灌溉(不合理灌溉)会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当地下水位上升至土壤层,因蒸发旺盛,水中的矿物质(或盐分)在土壤或地表不断积累。

(3)排水渠道将多余的灌溉用水(或汛期时大量的来水)和农田退水引到黄河,缓解由于地下水位抬高而导致的土壤次生盐渍化。

一、单选题:

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6分,共60分。

(2019·河南八市联考)甘肃永昌县喇叭泉林场,位于石羊河一级支流西大河流域中段,是永昌县北部的主要生态防护屏障。

20世纪90年代开始,树木随着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而大量死亡。

2003年起,林场在规划改造区域实施外围乔木、灌木和内部枸杞、沙棘(白榆)配置的林带建设(如下图)。

据此完成1~2题。

1.喇叭泉林场树木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是(  )

A.生产能源短缺,过度砍伐B.全球变暖,蒸发量增加

C.西大河上游人口、经济规模扩大D.植被新陈代谢,群落自然更替

2.喇叭泉林场树木大量死亡的明显影响是(  )

A.可开垦耕地面积增加B.荒漠化范围缩小

C.区域土壤肥力增加D.固定的沙丘再度被激发或活化

解析 第1题,喇叭泉林场位于干旱区,植被依靠地下水生存,上游人口、经济规模扩大,引水过多,使林场来水量减少,地下水水位下降,树木死亡。

第2题,树木大量死亡,使林场的整体防护功能大幅度衰退,林地内原已固定的沙丘再度被激发或活化,流沙开始南侵,沙化土地面积扩大,区域土壤肥力降低。

答案 1.C 2.D

(2019·太原测试)下图为新疆塔里木河下游绿洲环境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甲表示(  )

A.土地盐碱化严重B.沙丘移向绿洲

C.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