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有一种女神叫金刻羽.docx
《原创有一种女神叫金刻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原创有一种女神叫金刻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原创有一种女神叫金刻羽
【原创】有一种女神叫金刻羽
本文由2011届校友王樱璐原创
周六晚在TRIUM的EMBA上海论坛上见到金刻羽以后,心情一直久久不能平静,非常想和大家分享一些东西。
在LSE,金刻羽于我们这些中国学生来讲一直是一枚神一样的存在。
她出生于1983年,14岁时拿到全额奖学金只身一人赴美国纽约著名的哈瑞斯曼女子中学求学,17岁即进入哈佛大学攻读经济学学士学位,仅用两年的时间就修完本科课程,之后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于2009年获得哈佛经济学博士学位。
实际上金刻羽是在我们进入大二以后才开始在我们学校任教,她教授的课程是大二年级的InternationalEconomics和大三年级的AdvancedEconomicAnalysis(AEA)。
AEA是一门难度很高的三年级课程,不及格率非常高。
大三的考试成绩关乎是否能够直升研究生课程,我大二的成绩并不理想,为了在大三的那一年拿到更多的一等成绩,我弱弱地选择了一些中国学生更擅长的课程以求好成绩,而这,是我至今最后悔的事之一。
因为没有选修她的课,所以也就并没有机会去深入地认识她、了解她并直观地感受她的气场。
只是在身边不断有朋友提起一位女神老师的存在的时候感到非常好奇。
在LSE,学术背景好的老师多了去,长得美的也很多,是什么人,能够匹配“智商最高、最富个人魅力又最美”女神气场?
之后好奇地去学校主页上翻她的简历,浏览完了后不禁为之惊叹。
从17岁开始,她就已经在世界各大金融和经济组织实习了。
而17岁的我还在为耳朵上新打的两个耳洞发炎了而苦恼。
(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啊)她的实习和工作履历你们感受下:
2000年在摩根大通新加坡金融衍生品部门实习2001年摩根士丹利添惠公司香港经济学研究部门2002年高盛伦敦投资银行分析师2003年世界银行研究顾问2004年法国巴黎银行固定收益分析师2005年哈佛大学肯尼迪国际关系学院助教2008年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研究员2009年摩根士丹利香港特约研究员2009年耶鲁大学访问教授
之后整个大三和研究生时期也和她在校园中零星地有过一些交集:
去其他老师OfficeHour的时候会遇到她,在校园的其他角落里也和她擦身而过,当时的感受就是“真是一枚走路带风的奇女子”,身距十米之外都可以感受到她强大的气场。
真正的女神就是这样:
头脑的聪慧、性格里面的坚毅、品格上面的光芒会从身体里由内而外地辐射,外人可以很轻易地感受到这种“独特”和“不同”。
但不得不说的是,她为人极为低调,网络上除了我们学校的教师履历介绍,很少有她的资料。
在公开媒体也甚少露面。
之后毕了业参加工作了同学们还对她念念不忘,时常想到她提起她,我的同学J就是她的铁杆粉丝,还曾专门为她写过一篇文章,取得J的许可,我想在这里摘抄一些文章中的片段。
“梦里,是阳光洒落的夏日午后,绿荫下的你怡然自得地坐着,光线透过树枝斑驳在你的脸上,你恬静的脸庞和闪烁的好年华,怕已瞬间烙在我心底。
梦里,你静静奏一支钢琴曲,指尖下肆意流淌的旋律里掩藏着你的诉说,我只能在一旁静静地看,沉默的听,内心绽放无数惊艳的不能平复的花火。
你,是你。
我想我崇拜你,也许甚至迷恋你。
我永远不会尝试与你在现实生活里有任何形式的交流,如此我得以塑造最美好的你,如此我得以拥有最美好的你。
这样也就够了。
”
另外一位同学也曾提到:
“我读书期间从未想过要特地去找她,因为不想惊扰到她的生活”。
你可以透过同学的文字和评价感受到我们当时对她的崇拜。
J说:
“她的年龄只比我们大5岁,抛开扎实的经济学功底不说,上课时完美的语言表达、准确又精彩的演绎、缜密到一丝不苟的逻辑、对其他国家历史和文化的熟知以及对语言的驾驭能力,再加上完美的外表,塑造了我们心目中完美的金刻羽。
”我同期在哈佛读本科的朋友也评价金刻羽是“她们那一届女神级的人物”。
金刻羽是绝对配得上“女神”这个称号的,她从小通读莎士比亚,并精通英语、法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四门语言。
此外,她的钢琴和单簧管演奏水平都达到了专业级。
她当年以哈瑞斯曼高中第一名的毕业成绩考入哈佛,她在哈佛的导师也评价她“绝对是哈佛的一名天才级学生”。
按照哈佛大学院长的说法:
“哈佛总共只有过30位学生选择在第三学年结束后提前毕业,其中有25位学生选择继续留在哈佛,并在第四年修完硕士课程”。
按照该标准,80后铿锵玫瑰金刻羽可谓是一名“天才学生”。
2014年,作为LSE最年轻的终身宏观经济学教授,因为所从事的研究有助于发展中国家央行制定货币政策,她入选了“2014年全球青年领袖”。
读到这儿,你是不是和我一样要感恩上帝怎么塑造了如此完美的一个人儿驾临世界。
但是其实故事还不只这么简单。
前一阵子亚投行成立,金立群出任亚投行首任行长,各媒体对他的来龙去脉一阵深挖,我们各位同学才恍然大悟:
WHAT?
?
!
!
!
金部长的女儿就是金刻羽?
?
AreYouF***KiddingMe?
那句话怎么说的来着:
“出身比你好,长得比你漂亮,智商比你高,比你优秀一万倍的人,竟然比你还要努力”
金刻羽之名,来源于宋玉的《对楚王问》:
引商刻羽,杂以流徵。
她的父亲金立群是文革后第一批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专业硕士毕业生。
金立群曾经师从我国的英文大师王佐良和许国璋,是两人的得意高足。
金本醉心于英语和文学研究,却阴差阳错地在导师推荐下进入财政部工作。
进入财政部工作以后,他并没有放弃文学梦想,工作之余曾试图翻译许多国外著名文学作品。
金立群是一名老财政人,履历深厚,历任财政部世界银行司司长、财政部长助理、财政部副部长。
他行事低调且彬彬有礼,精通多门语言,英国人评价他是少见的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
媒体评价他是一位“绝佳的与蛮夷人打交道之人”。
我翻了翻有关金的报道,分享一些有意思的给大家看。
国内外媒体曾经封金为“金融外交家”,精彩绝伦的是,在筹建亚投行那段时间里,他把纵横捭阖、远交近攻的外交智慧发挥的淋漓尽致。
因为能讲流利的英语,法语也不错,对西方文化历史也有深刻的理解,所以游走于各国时:
“英国人认为他是一位亲英派,因为他与英国人交流时喜欢引用莎士比亚的话;他还用法语向法国人讲述自己多么迷恋法国文化;为了取悦德国人,他还跟德国人说因为他们诚实所以自己最喜欢他们”
他离间欧盟各成员国的功力已在北京传为美谈。
以上作为一点题外话吧。
金刻羽从小受到父亲的人文熏陶,英文和学术造诣在某种程度上超过了父亲,也算圆了父亲的“学术梦”。
如果看到这里有人说,金刻羽今天的成就还不就是因为她有一个牛逼的父亲!
那我就要请你回忆一下那几位著名的ABB。
金刻羽今天的成就,绝非仅凭父亲的资源就可以轻易获得。
是的,她父亲有能力让他享受最好的教育资源,但却没有能力让她以第一名的成绩从美国最好的私立高中毕业;她父亲也许有能力让她入读哈佛,但却没有能力让她用最短的时间毕业,并获得之后的学术成就;她父亲或许有能力让她在LSE混个一官半职,但却没有能力让她赢得所有学生和其他教职工的尊重。
尊重,respect,我之后会在金刻羽的分享中提到,是她定义的成功中最重要的一个元素。
钱、名的获得或许可以依靠老一辈打下的江山和资源,但年轻一辈想要获得来自社会的尊重绝非易事。
我总结金刻羽的成长过程中有以下非常重要的几点:
从非常幼年开始以及之后贯穿整个求学生涯的家庭熏陶(人文、性格以及品德的塑造)不难看出,金是个有很深的学识积淀和人文情怀的人,受过最好的教育,遂得以儒雅,得以有节操。
这样的人培养出来的女儿一定不会差。
金刻羽的母亲在其教育上倾注了相当大的心血和努力,金立群也曾肯定其妻对于其女儿教育所做出的贡献父母一时的付出容易,长期坚持不懈的付出则难,这一点可以看出金刻羽之母的伟大。
从小获得的最优秀的教育资源和最严格的思维培训这一点我们羡慕不来,优秀的公共教育资源永远是稀缺资源,这在发达国家也是一样,我们能做的就是尽最大努力做好家庭教育环境的打造。
基因即所谓的:
虎父无犬女,二代有英豪。
那么作为父母都是普通老百姓的我们能从金刻羽身上学到什么?
我的看法如下:
时刻自省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温文尔雅的父母培养不出脾气暴躁的孩子;理性的父母不可能造就非理性的孩子;有包容心慈悲心的父母又怎会培养出心胸狭窄自私的子嗣;父母爱学习有上进心孩子自然见样学样,无需督促。
长年如一日地在教育和陪伴孩子上倾注心血是的也许我们没有能力送孩子去就读私利学校国际学校,但至少我们可以做到每天下班回家以后,全心全力地,把心血倾注在孩子身上。
周一陪他读书1小时,周二陪他画画2小时,周三陪他运动3小时,周四再带他科学探索1小时,周五带着他出去和朋友们吃饭,让孩子聆听并参与到大人的聚会和谈话中来,慢慢的培养对社会事件的关注度,形成思考力。
静待花开是的,静待花开,多么容易说到,又是多么地不容易做到。
每个孩子的成长速度和发育节奏都不一样,这些你都做到了,别人的孩子也许3岁就已经流畅背诵唐诗宋词,而你的孩子3岁对于日常用语的表达还结结巴巴。
那你能做的就是相信自己,并静待花开。
我从哥哥出生开始就坚持和他进行绘本共读,而直到上周的某个清晨,我才发现,他已经可以不在我的监督下自己认真读书30分钟以上了,那一刻,真的有花在我眼前盛开。
好了说远了,但是既然谈到这儿了,我觉得文章有一点朝着教育的方向去了,那么接下来就和大家分享一下金刻羽对于学习、事业和成功的几点看法。
何谓成功尽管个人看法不同,但对我而言,成功只意味着你对社会有所影响。
这些年,关于成功的定义在不断变化。
一开始,我们只对与成功相关的特质感兴趣,比如名望,权势或财富。
多年以后,我认识到唯有使他人满怀敬意的成功才能使我感兴趣。
在这世上,有太多成功人士,他们功劳卓著,工作勤劳,智力超群,却也不一定就能做到这点。
而且在成功圈里,你能看到一些最缺乏自信的人。
所以我们必须依靠巨大的道德义务获得成功,因为它对我意义非凡。
我的动力热情与好奇驱使着我前进。
这些品质中有一部分是与生俱来的,其他则是后天环境塑造的。
我成长于中国,在那里我们将适者生存的道理付诸现实。
如果你亲眼目睹过这个国家切实的贫穷,经历过父母经受苦难并且不断回想我们这代人之前的中国有多艰难,你就不会一个享乐主义者,不去改善你自己的生活。
但是当一个人已经有所成就,他们又如何才能保持这种动力呢,让人羡慕的学历,专业素养等等当然重要,然而除此之外,热情的态度是最为关键的。
对我来说,我的动力——常常面临两难,是如何在过分专注于目的达成与获得满足和快乐之间——两者时常冲突,实现平衡。
我最重要的事物人格培养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经历之一。
我14岁那年,只身前往美国。
那时,我很难适应异域的文化和那里的环境。
因此,我不得不掌握独处的秘诀,如何才能享受孤独——怎样快速适应一个全然陌生的环境,以及如何冷静地克服成见。
在专业方面,我从来不随波逐流。
以前,有个笑话说的是,哈佛新生中有三分之一想要成为医生,三分之一想要成为律师,然而他们最终都成为了银行家。
年轻的时候,人就要弄清楚到底什么才是他真正所热爱的,因为那是保持这股劲儿的唯一方法。
而且重要的是,能够认识到每个人都能实现成功。
只要足够优秀,每个人都能在任何领域,任何专业争取到成功的权利。
我很自豪于我接受了挑战,并且在这条路上走了很远,我努力工作,奉献于此。
人生的飞跃源于对极致深入完成任务的坚持,这是我在那个年纪得到的最有价值的体会。
不错与卓越的区别我认为是奉献,承担,专注以及(在理解和处理事情中的)一种几乎是强迫症的态度。
(造成了这种不同)我发现那些一直表现不错但总是却不能坚持到最后的人,多缺乏这种对完美事物执着的天性。
很多人畏惧繁复的细节。
但是很多时候正是在细节中涌现出洞察力和创造性。
我发现很多人习惯止步于“凑合”,而不是再去倾泻全部向更深远处挖掘。
如果我们观察世界上的精英分子,他们的工作或成果往往有着最高水平,臻于完美,而这就是很多不错的人所缺乏的——在我看来。
他们中当然也有很多非常有耐性的人。
耐性来自永恒的动力。
要想通往真正的成功之路,没有捷径。
关键天赋我认为这种天赋就是思想的开放和自我的反省。
思想开放意味着我不会被传统模式和路径所禁锢,而且心灵的开放加速了学习过程。
如果与新想法,新观点,新事物隔绝,我们就无法意识到我们能够无时不刻地学到新东西。
思想包容使我能够接受非常重要的多元文化。
这也直接或间接地在很多方面给予我很大帮助。
反省和理性怀疑的能力使我总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帮助我完成价值观的转变以及在关键时刻仍能考虑周到的能力。
在我看来,时常质疑现状和解决问题是很重要的,而这正是大多数屈服于惰性的人所不具备的。
我总是事先考虑清楚,而且自幼相比同龄人,我就更有远见。
真的,我14岁就离家求学。
而那时我纽约的同学对于未来的考虑仅仅停留在周五晚上去哪儿玩。
一些理性是很重要的,再配上一些直觉,将使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
我的信念我认为不能抛弃道德义务。
刻意地扮演某个不是你自己的人是难以为继的。
有道德并且能够自觉考虑到别人真的很重要。
巅峰表现即使不能永久处在创作的巅峰状态,也无所谓。
任何领域,如同矿井,都会有很多灵感枯竭的时期。
这时人们就会质疑自己设立的目标和付出的努力。
但是对我来说,质的飞跃比日渐提高更为重要,更为有用。
这意味着一个人应当接受一定时期的停滞。
停滞过后,迎来的就会是进步明显的时期。
而这就是普遍通常认为进化所以发生的途径。
为了确保垂直的飞跃,人必须尽可能抓住每个迸发灵感的机会和热情去实现目标,达到进步。
生活的意义就是要过一种充实的生活。
最好建议说做就做。
灵感来源我想说,即使没有设立一位模范或者寻找到能持续启发你的人也不要紧。
有时,人们需要的是开创属于自己的角色,建立值得自己效仿的榜样以及规划最适合自己的职业。
很多伟人都有特立独行的品格和价值判断,是以早早寻找一个榜样并且效仿他们的路径可能换来的只是失望。
我也喜欢一些能启迪民智的人的某些方面以及另一些人的其他方面,所以,最终的榜样应该是这些方面的结合。
最后送上女神昨天的美照,以及我做了半天心理建设才鼓起勇气上前要求的合照。
文章原载于:
公众号“当金融女爱上健身”-------------------
欢迎广大校友向我们推荐分享资讯及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