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宣教修改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296014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1.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骨科宣教修改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骨科宣教修改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骨科宣教修改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骨科宣教修改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骨科宣教修改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骨科宣教修改版.docx

《骨科宣教修改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骨科宣教修改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骨科宣教修改版.docx

骨科宣教修改版

颈椎损伤病人的护理

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

护士理解、关心、鼓励患者,介绍疾病相关知识,消除患者顾虑使患者产生安全感。

2.体位训练:

拟行颈椎后路手术病人,术中患者需俯卧在手术台的支架上,以两肩、上胸及两髋部为支撑点,胸腹部悬空以减轻腹压,减少术中椎管内出血,并有利于呼吸。

因为手术中俯卧位时间较长,病人在手术中难以耐受,常感呼吸困难,因此术前训练尤为重要。

首先应反复强调体位训练的重要性,提高患者对其意义的认识。

在指导病人体位训练时,护士要首先向主管医师了解病人的基本情况,以免盲目进行训练,瘫痪的病人不宜进行此训练,避免加重脊髓损伤而危及生命。

方法:

将被褥与枕头垫起放于床的中间,患者俯卧位其上,头颈前倾,双上肢自然后伸,同时可将小腿下方垫枕,保持膝关节适当屈曲以缓解肌肉紧张及痉挛抽搐。

开始时10-30分钟/次,2~3次/天,逐渐增加至每次2~4小时,初练时感呼吸困难,3~5天后即能适应。

颈前路手术患者指导患者去枕仰卧位,肩部垫枕,使颈稍后伸并制动。

同时指导术后卧位训练,仰卧位时枕既不能高也不能悬空颈部,砂袋固定颈两侧,侧卧时枕与肩宽同高,使颈部与躯干保持一直线不向任何方向偏移,教会患者翻身方法并使其理解其重要性。

术前还要训练患者床上大小便及卧位进食。

3.气管、食管推移训练:

这种操作易刺激气管引起反射性干咳等症状,因此,必须向家属及病人反复交代其重要性,如牵拉不合乎要求,不仅术中损伤大和出血多,而且可因无法牵开气管或食管而发生损伤,甚至破裂。

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枕头垫于肩下,头后伸,嘱患者用自己的第2~4指在皮外插入切口侧的内脏鞘与血管神经鞘间隙处,持续的向非手术侧推移,尽量把气管及食管推移过中线。

开始用力尽量缓和,训练中出现不适,如局部疼痛、恶心呕吐、头晕等,可休息10~15分钟后再继续,直至患者能适应。

训练时间:

术前3~5天开始,第一天,3次/天,15~20分钟/次,每次间隔2~3小时。

以后每天逐渐加量,增加至4次/天,20~30分钟/次左右,直至符合手术的要求为止,训练时注意不要过于用劲,以免造成咽喉水肿、疼痛。

4.呼吸功能训练:

术前指导患者练习深呼吸,通过导管向盛有水的玻璃瓶内吹气或吹气球等肺功能训练,以增加肺的通气功能,增加肺活量。

鼓励患者咳嗽咳痰,可用超声雾化吸入,以稀释痰液,利于痰液咳出,减少气管及肺内分泌物。

5.安全护理:

应防烫伤和跌倒,不要自行倒开水,嘱患者穿平跟软底鞋,并保持地面干燥,走道、浴室、厕所等日常生活场所置有扶手,以防步态不稳而摔倒;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应避免头部过快转动或屈伸,以防猝倒。

颈部制动,卧床期间头颈两侧各放置一个砂袋固定,外出检查或下床活动予以颈托或颈围固定,以限制颈椎过度活动,防止术前病情加重。

6.术前肢体运动感觉情况评估:

包括四肢肌力、肌张力、各种反射、感觉异常平面、括约肌的功能及其它症状,以备术后提供对比。

7.术前一般护理:

配合做好各种辅助检查,正确评估手术的耐受力。

术前常规备血,备皮,加强呼吸道管理,患者送入手术室后,床边备好氧气、负压吸引器。

心电监护仪。

术后护理:

1.生命体征监测:

术后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患者术后回病房时向麻醉师或医生了解患者术中情况,同时连接心电监护仪,每小时监测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变化。

注意呼吸频率、深度的改变,脉搏的节律、速率变化,血压的波动及脉压差的变化。

保持呼吸道通畅。

予以低流量给氧。

同时应注意观察患者的神志、面色、口唇颜色、尿量的变化。

2.脊髓神经功能观察:

患者可出现声嘶,四肢感觉运动障碍,大小便功能障碍,与术前进行比较,但损伤是可逆的,渐进的,故及时发现处理至关重要。

3.切口引流管的护理:

密切观察伤口局部渗血、渗液情况,特别观察颈深部血肿,多见于手术后当日,尤为术后12小时内应特别注意,并准确记录。

如短时间内出血量多或少,并伴有生命体征改变或由颈部增粗、创口周围皮肤张力增高、发音改变、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口唇紫绀等症状时。

应立即通知医生处理。

观察切口有无感染迹象,监测体温,做好口腔护理。

保持切口敷料干燥,进食时勿污染敷料。

在引流过程中防止引流管扭曲、松动、受压、漏气及脱出,确保通畅,严格无菌操作,防止逆行感染。

注意观察引流管的色、质、量等变化并记录。

如24小时出血超过200ml,检查是否有活动性出血,以防伤口内积血致局部肿胀,压力增高而压迫气管,乃至窒息。

若引流液多且呈淡红色,考虑有脑脊液漏发生,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4.体位护理:

术后返回病房时应保护颈部,术后三人同时经病人移至床上,动作要协调,一人固定头部,保持头颈胸在同一平面,切忌扭转、过伸或过屈,勿使颈部转动。

术后6小时可进行轴线翻身,注意观察患者有无面色青紫、口唇发绀、心悸、胸闷、四肢麻木等表现,如果发现此种情况则立即将患者置于平卧位,并测量血压、脉搏、呼吸,或报告医生。

5.饮食护理:

术后6小时可给予半流质饮食为主,温度不宜过高,吞咽速度不宜过快。

6.并发症护理:

(1)预防窒息:

床边常规准备气管切开包、负压吸引器、开口器、拉舌钳;术后严密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节律和深度以及监测血氧饱和度,以早期发现组织缺氧。

呼吸困难是前路手术后最危险的并发症,一般多在术后1~2天内,尤其在24小时内。

当患者出现呼吸费力,张口呼吸、应答弛缓、紫绀等症状时,应立即通知医生,必须马上行气管切开或切口开放引流。

(2)神经损伤:

是手术的主要并发症,喉返神经损伤表现为声音嘶哑,憋气和伤侧声带运动麻痹,喉上神经损伤表现为患者吃流质及饮水时易发生呛咳。

(3)植骨块的脱落,移位:

多发生在手术初期,术后5~7天内,所以术后体位护理关键在于防止颈椎过度屈伸,禁止旋转。

在搬动患者或翻身时,保持头颈和躯干在同一平面,维持颈部的相对稳定。

(4)食道漏:

属罕见并发症。

凡颈椎前路术后颈部切口肿胀、疼痛、发热。

咽痛均应引起重视。

口服美蓝、瘘管造影、食管钡餐、颈椎X线均可确诊。

发现食道损伤应立即手术缝合伤口引流,禁食,用胃管鼻饲,营养支持,充分引流,控制感染。

 

骨盆骨折的护理

急救护理:

(1)急救:

病人入院后应迅速建立两条静脉通路,且输液通道应建在上肢或颈部,而不宜在下肢,以免液体不能有效进入血液循环。

及时输血,输液,必要时应行静脉切开,快速、有效地补充液体。

(2)迅速有效的止血、止痛是抢救的关键。

由于骨盆多为骨松质,其邻近有动脉和静脉丛,而静脉丛多无静脉瓣阻挡回流,所以骨盆骨折后,病人常出现失血性休克。

应及时对骨折部位进行复位固定,防止血管进一步损伤,减轻疼痛。

卧位:

不影响骨盆环完整的骨折,可取仰卧与侧卧交替,侧卧时健侧在下,严禁坐立。

伤后1周可取半卧位;影响骨盆环完整的骨折,伤后应平卧硬板床,且应减少搬动。

必须搬动时则由多人平托,以免引起疼痛、增加出血。

尽量使用气垫床,可减少翻身次数,又能预防压疮,但床垫充气要足,以不影响骨折稳定为原则。

术后护理:

1.生命体征观察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神志,与麻醉科医生交班,了解病人术中情况,应使用心电监护仪,留置导尿,准确记录尿量。

注意病人神志及皮肤黏膜出血征象,并作记录。

2.心理护理:

因术后卧床时间较长,易产生厌烦情绪,应多开导,并取得家属的支持,共同为病人制定比较周密的康复计划并督促实施,适时鼓励,提高病人治疗的积极性。

3.饮食:

术后继续高蛋白,高维生素,高钙,粗纤维及果胶成分丰富的食物,多吃含粗纤维果胶成分较多的蔬菜、水果。

4.体位:

尽量减少大幅度搬动病人,防止内固定断裂。

脱落。

术后置于气垫上,或给予骶尾部垫水垫,每2~3小时更换1次,平卧和健侧卧位交替换位,以预防压疮。

5.伤口观察:

若有渗血渗液情况应及时更换,保持敷料清洁干燥,以防感染。

观察患肢的血液循环情况。

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扭曲、折叠、脱落,保持负压引流瓶适当负压,以便及时引流出伤口积血,密切观察引流液的色、质、量,并做好记录。

6.并发症的观察与处理

(1)出血性休克护理

1)尽量减少搬动,如需搬动,应由3~4个人将病人置于平板担架上,动作应协调一致、平缓,以免增加出血和加重休克。

2)两条静脉通道补液,应及时给予面罩吸氧,改善缺氧。

3)加强生命体征、中心静脉压及尿量的监测:

骨盆多为骨松质,其邻近有动脉和静脉丛,而静脉丛多无静脉瓣阻挡回流,所以骨盆骨折后,病人常出现失血性休克。

出血量若达1000ml以上,则可能合并有腹腔脏器损伤出血;如合并髂内、外动脉或股动脉损伤,可引起盆腔内更严重的出血。

处理:

迅速高流量给氧;快速补液输血;保暖(提高室温或用棉被和毛毯保暖,忌用热水袋,以免增加微循环耗氧)。

4)正确及时地采集标本,保证化验标本的准确性。

(2)腹膜后血肿护理:

观察有无腹痛、腹胀、呕吐、肠鸣音和腹膜刺激征,并定时测量腹围,以判断是否合并腹膜后血肿、腹腔脏器损伤及膀胱损伤。

处理:

按损伤部位做专科处理。

在病情稳定后,病人又出现腹胀、腹痛等症状,多为腹腔内血肿刺激而引起肠麻痹或神经紊乱所致,应给予禁食,肛管排气、胃肠减压等处理来缓解症状,同时还应观察病情变化。

(3)膀胱,尿道损伤护理:

1)观察患者有无血尿、排尿困难或少尿、无尿、以判断其膀胱、尿道损伤情况。

2)尿道损伤护理:

1.妥善固定导尿管,以防脱落。

2.保持引流管通畅,预防血块及分泌物堵塞尿管。

3.鼓励病人多饮水,以利于尿液的排出。

4.尿道不完全撕裂时,留置导尿管2周并妥善固定;对于行膀胱造楼的病人,需保持引流管通畅,防止扭曲或折叠。

造口管一般留置1~2周,拔管前先夹管,观察能否自行排尿,如排尿困难或切口处有漏尿则延期拔管。

3)会阴部护理:

1.保持会阴部的清洁卫生,每日用温水擦洗会阴部,并消毒尿道外口,2天/次。

2.对于会阴部软组织开放性损伤的病人,在分泌物多时,可用双氧水冲洗擦干,及时更换敷料。

(4)直肠肛门损伤:

检查肛门有无疼痛、触痛、出血,必要时做肛门指诊,以确定直肠损伤的部位。

护理:

严格禁食,并遵医嘱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若行结肠造口术,保持造口周围皮肤清洁干燥,观察有无局部感染征象

(5)神经损伤:

注意有无会阴区、下肢麻木及运动障碍,以判断有无腰骶和坐骨神经损伤。

护理:

及早鼓励并指导病人做肌肉锻炼,定时按摩、理疗,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防止废用性肌萎缩;对有足下垂者穿丁字鞋或应用衬垫支撑,保持踝关节功能位,防止跟腱挛缩畸形。

同时,辅以神经营养药物以促进神经恢复。

(6)压疮的护理:

为防止骨折移位,切勿随意搬动或更换体位,但应避免局部皮肤长时间而导致压疮的发生,可每2小时用50%红花酒精按摩受压皮肤;合理使用防压器具,以预防压疮的发生。

由于病人长期卧床,活动受限,所以要防止并发症发生,病人床铺要保持平整、干燥、无碎屑,保护骨隆突处,可每2小时用50%红花酒精按摩受压皮肤,合理使用防压器具,以防压疮的发生。

7.功能锻炼:

手术后6小时,若病人疼痛不明显,可指导其行患肢的踝关节运动,并鼓励其行腱肢的主活动;术后5天内,可指导病人行四头肌的静力收缩运动。

石膏外固定的护理

(一)一般护理

1.体位护理

(1)四肢石膏固定者,需将患肢抬高,以利静脉血液和淋巴回流,预防并减轻肢体肿胀,上肢可用托板或悬吊带,下肢可用软枕垫起,使患处高于心脏20㎝.

(2)石膏固定防止足下垂及足外旋。

(3)髋人字石膏用软枕垫起腰凹,悬空臀部。

2.皮肤护理

(1)冬季注意石膏固定肢体的保暖,防止冻伤。

(2)保持石膏末端暴露的手指(足趾)、指(趾)甲的清洁,便于观察。

(3)协助患者翻身更换体位,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无碎屑,预防骨突处发生压疮。

(4)石膏内出现瘙痒时,嘱患者不要用筷子、棉签及毛衣针等伸入石膏内搔痒,以免损伤皮肤,继发感染。

3.石膏内出血的观察

(1)有伤口的患者,石膏固定后要观察其表面有无渗血。

为了明确出血是否继续,在石膏上可沿血迹的边界用蓝色笔勾画,并注明时间。

如发现血迹边界短时间内不断扩大,并伴有血压、脉搏的变化,则提示有活动性出血的可能应通知医生处理。

(2)石膏内伤口出血较多或有严重渗血时,血液可能渗不到石膏表面而沿着石膏内壁往低处流。

如患肢抬高时,血液可流向患肢的低处。

因此,观察时,不能只检查石膏表面,应查看石膏边缘血液可能流到之处。

4.肢体的观察

(1)注意观察患部肢端情况密切观察指(趾)端血运、皮肤颜色、温度、肿胀、感觉及运动情况。

(2)正常时患部肢端的颜色红润,屈伸活动好,无麻木、无进行性或搏动性疼痛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以免引起永久性功能丧失。

5.功能锻炼

(1)石膏固定的当日,指导患者进行石膏内肌肉的舒缩活动,如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防止肌肉萎缩,锻炼肌力的同时促进血液循环。

(2)加强未固定关节的主动功能锻炼,鼓励患者活动石膏固定肢体近端及远端的关节,防止关节僵硬。

如臂部石膏固定者可活动肩关节和指关节。

(3)石膏拆除后每日按摩肌肉2~4次,并加强关节功能锻炼。

(4)卧床期间,协助患者翻身。

病情允许时鼓励患者下床活动,首先在床边站立,适应后再扶拐短距离行走,循序渐进。

6.其它

(1)刚施行石膏固定的患者应列入交班项目,进行床头交接班。

(2)石膏边缘应修理整齐光滑,使患者舒适,避免卡压和摩擦肢体。

(3)如肢体出现肿胀,有神经、血管压迫症状,需要切开石膏时,应将石膏从头到尾全层切开。

(4)如肿胀消退至石膏松动,应及时更换石膏。

(二)并发症的护理

1.血液循环障碍

(1)由于石膏的固定,尤其是管型石膏,肿胀的肢体受压可发生血液循环障碍。

(2)石膏固定后,应立即擦净肢端皮肤上的石膏,以利观察血液循环。

(3)抬高患肢,使患处高于心脏20㎝,以利静脉血液和淋巴回流。

(4)应加强巡视,如出现肢体末梢肿胀明显、肢端苍白、疼痛难忍、皮温较健侧低、感觉迟钝及足背动脉或桡动脉脉搏减弱,应立即通知医生处理。

若指趾不能主活动,皮肤感觉减退或消失,但血液循环尚好,可能是神经受压,应立即在受压部位开窗减压或更换石膏。

若血液循环障碍伴神经受压,必须立即拆除石膏,进行相应的护理。

2.受压

(1)多因石膏绷带凹凸不平使受压不均,或石膏塑形不好,或搬运石膏时未干固,或放置不当等原因,使石膏变形。

压疮早期表现为局部持续性疼痛,,溃疡形成或组织坏死后,有臭味和分泌物,应及时开窗检查及处理。

(2)石膏固定时,衬垫要适宜,尤其是骨突处和关节处。

(3)石膏固定后,应用手掌托住固定的肢体,不能用手指抓捏,以免造成石膏上形成凹陷,对肢体形成局部压迫。

(4)石膏边缘应修整齐光滑,石膏床四周的内衬棉垫应超出边缘,以免卡压和摩擦皮肤。

(5)耐心听取患者主诉,如出现某一部位持续性疼痛,常表明是压疮的早期症状,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6)如石膏内有异味,提示石膏内有压疮,已形成溃疡,组织发生坏死,应报告医生及时给予相应的处理,如在石膏上开窗,进行局部换药。

3.缺血性挛缩

(1)多发生于前臂及小腿,是由于动脉血液受阻时间过长,导致肌肉组织缺血性坏死,早期症状为疼痛、苍白、脉搏减弱或消失、麻痹。

(2)应立即拆除石膏固定,暴露患肢,循环多可恢复,如拆除石膏后仍无改善,则应及时手术探查。

4.石膏综合征

(1)躯干石膏固定后,发生以急性胃扩张为主要特征的一系列生理改变,如反复出现呕吐、腹痛甚至呼吸窘迫、发绀等现象,称为石膏综合征。

(2)由于躯干石膏将整个胸腹部包裹,患者进食后,胃的容纳和扩张受影响,导致肠系膜上动脉受牵引压迫十二指肠横部。

其他原因有:

脊柱腹部手术刺激神经及后腹膜引起神经性急性胃扩张;石膏固定后过度的寒冷、潮湿,也可导致胃肠功能紊乱。

(3)石膏固定时不宜过紧,上腹部应留有空隙。

(4)脊柱不要过度伸展。

(5)石膏固定后促进石膏快干

(6)嘱患者不要进食过饱,应少量多餐,进易消化的食物。

(7)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适当更换体位,予胃肠减压,禁食,补液,记出入量,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8)若上述处理,仍未见明显好转,应拆除躯干石膏。

5骨筋膜室综合征

(1)石膏绷带硬固后,内容量固定,没有驰张的余地,如石膏包扎过紧或肢体进行性肿胀,可造成骨筋膜室内压力增高,导致肌肉缺血、坏死,进而导致肢体坏死或缺铁性挛缩。

(2)早期肢体有持续性疼痛,进行性加剧,缺血30分钟即发生感觉异常,至晚期感觉消失,无疼痛感,指趾端呈屈曲状态,皮肤略红、温度增高、肿胀、有压痛,随着病情的发展肢体远侧脉搏逐渐消失。

(3)如疑有骨筋膜室综合征,为减轻肢体缺血,切不可将肢体抬高,一旦确诊,应早期切开减压以挽救患者的肢体和生命。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护理

定义:

利用人工材料制的假体取代被疾病或肿瘤破坏的关节,以解决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碍以重建一个接近正常功能的关节,并恢复和改善关节的运动功能.

适应症

①晚期髋关节脱位

②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

③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④某些骨股颈囊内骨折

⑤骨性关节炎

⑥股骨头、髋臼等良性或恶性肿瘤

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

做好患者的精神安慰和心理疏导,讲解关节置换的有关知识,以增加患者对手术的认识和信心。

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减少孤独感。

2.特殊准备

(1)患者身体状况的准备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等经系统的内科治疗,病情平稳;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沉和C反应蛋白检测指标较好;停用非甾体药物以防止出血对肾功能的影响;全身隐匿性感染病灶经治疗已控制。

(2)患者心理状况的准备自愿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了解术前各项准备工作,缓解紧张心理。

(3)制定功能锻炼计划,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

(4)术前训练患者体位、深呼吸、有效咳痰、床上大小便,有助于避免术后髋关节脱位、坠积性肺炎、尿潴留、便秘等发生。

3.一般护理

(1)根据患者的年龄、全身情况,评估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情况,术前做好各项常规检查,以及根据内科病史所需要的特殊检查。

(2)常规术前准备备皮、备血、做好青霉素和普鲁卡因皮试。

(3)围手术期用药根据医嘱术前半小时使用抗生素一次。

术后护理

1.生命体征的观察术后24小时内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生命体征的变化,使用床边心电监护仪,监测血压、脉搏、呼吸、经皮血氧饱和度,持续吸氧4~6L/min,防止窒息、失血性休克、心律失常的发生。

2.切口引流管的观察密切观察切口敷料的渗血情况和引流液的色、质、量。

术后24~48小时后,当24小时引流量﹤50ml即予拔管。

在引流过程中要保持引流管的通畅,防止扭曲、折叠和堵塞,每30分钟挤压记录一次,如发现引流流速过快﹥100ml/h时,应通知主刀医生,必要时予夹管30分钟后开放,并注意观察腹股沟、髋部和大腿外侧有无肿胀,防止引流液积聚在创腔。

要保持切口敷料的清洁干燥一旦污染及时更换,按医嘱正确及时使用抗生素,防止手术切口感染。

3.体位护理术后去枕平卧6小时,患肢保持外展15°~30°中立位。

术后1天可半卧位休息,保持患肢外展位。

做到三防:

一防过度屈曲,术后在两大腿间垫一软枕;二防内旋,穿丁字鞋或下肢皮牵引固定,保持外展30度中立位;三防内收,双下肢间放一软枕,肢体呈外展位。

同时翻身时用温水擦洗并按摩骨突出部位,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术后3~5天,可扶步行器或双拐下地部分负重行走,术后1月可用单拐行走,逐步弃拐行走。

4.患肢肢端血循的观察密切注意观察患肢感觉、活动和肢端皮温、肤色的情况,出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5并发症的护理

(1)全身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肺部感染并发症在老年患者围手术期很常见,表现为一定程度的肺功能不全,而且年龄越高发生肺部并发症的危险性越高;心脏并发症常见为心绞痛、心肌梗死、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心律不齐。

胃肠道并发症最常见是术后麻痹性肠梗阻,应激性胃出血;肾和尿道并发症主要由电解质紊乱(最常见的是低钠血症)、尿潴留和尿道感染。

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心律变化;按医嘱正确及时使用抗生素,注意观察体温的变化;做好饮食护理,一般应清淡宜消化,适当增加蛋白质、维生素、粗纤维食物,注意有无腹胀、恶心、呕吐及呕吐物的性质和量;对老年患者要严格掌握和控制液体量、速度,但要鼓励患者多饮水2000~3000ml/d,记录24小时尿量,动态监测血电解质的变化,保持出量和电解质的平衡。

(2)血管和神经损伤的观察和护理在髋关节置换术中,发生血管损伤十分罕见,但坐骨神经、股神经、闭孔神经和腓神经都可发生损伤。

术后要密切观察患者的肢体感觉、活动情况,尽早通知医生予营养神经等对症处理,必要时予手术探查松解,一般预后较好。

(3)骨折的观察和护理密切观察患肢肢端血运、活动、感觉情况,有异常及时汇报医生,尽早摄片明确诊断,及时处理。

对近端假体周围骨折,骨折若无错位,稳定性良好,患者可早期下地,但避免负重,一般8~12周后骨折自行愈合;对不稳定性近端假体周围骨折,需解剖复位钢丝捆绑环扎,将骨折部位固定;对远端假体周围骨折或假体远外骨折,一般采用长柄假体。

对术后发生的骨折,治疗的关键在于预防,平时要多做户外活动,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日常生活要注意安全防外伤。

(4)出血和血肿形成的观察和护理出血常发生在术后24小时内,血肿形成发生在术后第一个48~72小时内。

对于出血和血肿形成的关键是预防。

密切观察患肢腹股沟及大腿外侧有无肿胀、波动感、皮肤发紧、发紫,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5)肢体不等长的护理一方面要做好解释工作和心理安慰,使患者克服心理障碍,另一方面建议其加高短侧患肢鞋垫,以矫正残留的双下肢不等长,训练正确的步态,随着步态的熟练、骨盆倾斜的矫正,患者的症状也随之改善。

(6)脱位的观察和护理搬运患者及使用便盆时要特别注意,应将骨盆整个托起,切忌屈髋动作。

指导患者翻身、取物、下床的动作应遵循一个原则—避免内收屈髋。

注意观察双下肢是否等长、肢体有无内旋或外旋、局部有无疼痛和异物突出感,如有上述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明确有无脱位,及时给予复位。

(7)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观察和护理为最常见的并发症,术后应积极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应注意观察肢体有无肿胀情况,肢端皮肤颜色、温度及有无异常感觉、有无被动牵拉足趾痛,有无胸闷、呼吸困难,发现以上情况应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或继发肺栓塞。

高龄、肥胖、心功能不全、长期制动等是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对此类患者可使用下肢静脉泵、足底泵或口服阿司匹林、华法令、低分子右旋糖酐、肝素等药物预防。

同时要密切观察皮肤黏膜的出血情况,定时检测凝血酶原时间,预防突发性出血。

(8)感染的观察和护理感染是髋关节置换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

要密切观察切口有无红、肿、热、痛等局部感染症状,保持伤口敷料的清洁干燥,避免被大小便污染。

如术后体温持续升高,3天后切口疼痛加剧,血实验室检查提示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胸部X线示正常时,要考虑切口感染。

预防术后感染要严格手术操作和手术室环境,围手术期正规使用抗生素,尽量避免或缩短插导尿管的时间;出院时要告知患者,要防止髋关节的远期感染,及时治疗牙周炎,扁桃体炎、呼吸道感染、泌尿生殖系和皮肤感染。

术后感染的治疗措施包括:

抗生素治疗、髋部切开引流、清创和改良关节切除成形术、一期或分期全髋关节翻修术。

晚期并发症还有假体松动、异位骨化、骨吸收、骨溶解、假体柄损坏等。

 

骨科一般护理常规

[术前准备]

1.按一般外科护理常规

2.皮肤准备将准备范围内皮肤汗毛或毛发剃净和,再清洗擦干,用碘酊擦后再用75%乙醇脱碘,或用苯扎溴铵酊于手术前日夜或手术日晨涂擦一次.

3.对全麻患者,术前晚行清水灌肠.

4.术日晨手术部位的开放性伤口应换药一次

[术后护理]

1.按各种麻醉后常规护理.四肢手术后,患肢予以适当抬高,以利于血液回流.对于石膏外固定的肢体摆放,应予舒适,有利于静脉回流.不引起石膏断裂或压迫局部软组织为原则.对于脊椎手术后,给予平卧位,如需要翻身,给予轴线翻身.

2.按外科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演讲主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