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五首初中第五册第五单元.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271393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8.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词五首初中第五册第五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诗词五首初中第五册第五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诗词五首初中第五册第五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诗词五首初中第五册第五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诗词五首初中第五册第五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词五首初中第五册第五单元.docx

《诗词五首初中第五册第五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词五首初中第五册第五单元.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词五首初中第五册第五单元.docx

诗词五首初中第五册第五单元

诗词五首(初中第五册第五单元)

[教学目的]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词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点]

 

1.反复阅读,背诵诗词。

 

2.鉴赏分析,理解意境。

 

3.细研体悟,领会主旨。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导读,把握节奏停顿。

 

2.自读,理解诗句大意。

 

3.研析,领会诗词意境。

 

4.诵读,背诵诗词全文。

 

媒体设计

 

1.录音机、范读带。

 

2.投影仪、配画面。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步骤]

 

方案一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辨识体例,了解出处。

 

2.导读诗词,体悟节奏。

 

3.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实施步骤

 

一、导语设计

 

文言诗词,在古代文学长廊中,是一颗颗璀璨明珠,光彩夺目;优秀诗人,胸襟豁达,深受我们喜爱,如杜甫、李贺、陆游、龚自珍等等。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们的诗词。

 

二、解题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为:

被。

歌:

诗的体例。

意思是茅屋被秋风所破坏。

 

(2)南园

 

见注释,既为所居地,又是组诗名。

 

(3)梦江南

 

词牌名,又名望江南、忆江南、江南好。

 

(4)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作:

起。

 

(5)己亥杂诗

 

诗集,写于己亥年(1839),共350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

 

三、研习课文

 

1.看注释,填文学常识表,订正:

 

2.导读诗词,体悟节奏

 

(1)播放朗读带,生静座闭目聆听。

 

(2)再放朗读带,继续体味节奏、停顿。

 

师板书或投影如下诗句,生试画节奏,然后订正为:

 

A.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B.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C.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D.过尽/千帆/皆不是,斜辉/脉脉/水悠悠

 

(3)师或生范读(生可一人一首),画出生难字词,提示如下:

 

号(háo)重(chóng)坳(ào)燥(zào)衾(qīn)庇(pì)兀(wǜ)晖(huī)蘋(pín)戍(shù)

 

3.整体感知,串讲诗词

 

(1)结合注解,了解诗词大意。

 

(2)口述大意,相互补正。

 

(3)投影画面,反复体味。

 

四、作业

 

1.熟读诗词,提问质疑。

 

2.画出《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的停顿节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研析诗词,领会情趣,反复吟诵,把握手法。

 

实施步骤

 

一、齐读诗词,领会意趣

 

二、研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质疑字词

 

(1)虚词

 

俄顷:

时间副词,一会儿。

 

向:

副词,渐渐。

 

安:

疑问代词,怎么。

 

呜呼:

感叹词,哎。

 

(2)实词(活用)

 

向昏黑:

变暗变黑(形容词作动词)。

 

风雨:

刮风下雨(名词作动词)。

 

2.全诗段意

 

(1)秋风破屋……惨

 

(2)群童抱茅……悲

 

(3)长夜难眠……哀

 

(4)广厦庇寒……愿

 

3.思想内容

 

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体现自己要让天下寒士得到安乐的情怀,由己及人,感人至深。

 

4.关键语句

 

最末一段,集中表现诗人忧国忧民,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思想境界。

 

5.艺术特色

 

全篇重在揭露现实,结尾闪耀理想之光芒,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名篇。

 

6.归纳总结

 

板书设计

 

7.作业

 

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读背诗词,领会情怀。

 

2.继续研习,注意手法。

 

3.归纳小结,明确中心。

 

实施步骤

 

一、研习《南园》

 

1.读背全诗。

 

2.指导阅读。

 

3.关键词语。

 

南园:

既是居地,又是组诗名。

 

体例:

七绝。

 

上:

登上,动词。

 

若:

哪,疑问代词。

 

[板书设计]

 

二、研习《梦江南》

 

1.读背全词。

 

2.指导阅读。

 

3.要点撷录。

 

[板书设计]

 

梦江南

 

温庭筠

 

词牌名,又名望江南、忆江南、江南好

 

温庭筠,花间词派的开创者

 

三、研习《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读背全诗。

 

2.指导阅读。

 

[板书设计]

 

名句: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意思:

辞官回乡仍思为国效力,希望有新奉献的思想。

 

四、研习《己亥杂诗》

 

1.读杯全诗

 

2.指导读析

 

3.内容撷要

 

[板书设计]

 

五、小结

 

五首诗词中有四首诗,共同点:

 

1.均为七言;

 

2.均是写景咏怀之作;

 

3.均发忧国忧民之志。

一首词,是花间派代表人物之作,思亲之意情真意切。

 

六、作业

 

1.试谈谈《南园》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爱国情调。

 

2.《己亥杂诗》的心境有几种?

名句及其含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

 

1.《南园》充满豪情,壮怀激越;《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凄哀托梦,戍国情切。

 

2.述愁,吟愿,抒情,达意。

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此借喻作者虽然辞官,不在政坛,但仍思为国效力,希望有新奉献的思想;

 

方案二

 

改变方案一的总体思路总一分一总式为分一总式。

 

实施步骤

 

1.先上方案一的第2课时、第3课时,再上第1课时。

 

2.字、词同方案一,分解到第2课时。

 

3.文学常识表调到第3课时与第2课时末的小结连接。

 

方案三

 

选摘余映潮老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多角度教例。

 

教例简述

 

课型、教学设计:

读读、讲讲、议议。

 

教学设计思想:

巧变角度,使课文讲析始终富有吸引力。

 

角度之一:

反复诵读,概括全诗的段意。

 

角度之二:

分组诵读,用四字句概括全诗的情节脉络。

 

明确:

风吹屋破,茅草散失;群童抢茅,呼唤不得;娇儿受冻,夜雨侵迫;思得广厦,大庇寒士;若见此屋,冻死亦足。

 

角度之三:

分段诵读,讲析字词、结构、写法、主题。

 

明确:

第1段描写风的狂态,分析风声、风力、风势及“飞”、“雨”、“挂”、“飘转”、“沉”等动词。

第2段描写群童的恶作剧,咀嚼“叹息”中蕴涵的丰富内容。

第3段写夜雨骤至,分析天之昏黑、气候之冷、家境之贫、夜雨之密,体会诗人如何在风雨飘摇之中忍受着肉体和精神上的煎熬。

第4段抒发诗人的希望,分析诗中表达出的深沉、激昂、坚决的救世济人的热情。

 

角度之四:

全文背诵,探讨诗人在诗中的情感发展脉络。

 

明确:

焦急的心态——茅屋被破坏;气愤的心绪——连顽童也与己为难;凄苦的心情——娇儿受冻和寒雨不断使他感到困厄不安;高尚的心境——推己及人,愿意舍己为人而至死不悔。

 

角度之五:

谈谈自己对课文内容别有新意的理解。

 

明确:

 

“唇焦口燥呼不得”可理解为“由于喊得唇焦口燥而不能再喊”;

 

“恶卧”不仅仅只是指睡相不好,它的含义是指孩子在冰冷潮湿的被子里翻来覆去睡不安稳;

 

“秋高”似乎可以理解为秋季天空高远辽阔;这首诗使用了“开门见山”开头法和“引申升华”结尾法……[备教资料]

 

●索引①: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编

 

●索引②:

 

《语丈同步预习设计》米庆身,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0年3期P40

 

●索引③:

 

《答疑释难》朱乾坤,《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1年3期,P42—43

 

●索引④:

 

《中学语文单元能力综合检测》高志毕、赵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2年1—2期P91

 

●索引⑤:

 

《单元教案》何养浩,《语文教学通讯》1992午4期P41

 

●索引⑥:

《高中第二册四单元教学思路》谢贞祥,《语丈教学与研究》1994年4期P12

 

●索引⑦:

《“一课一法”学用指导》蒲铭,《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4年4期P40

 

●索引⑧:

《创新教学设计》鲍志伸,《中学语文教学参考320m年1—2期P84

 

●索引⑨:

《中学语文板书图示辞典》,何永生主编,P190

 

●索引⑩:

《中学语文教例品评》,余映潮编著,武汉出版社P201—20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