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七校联合体届高三第二次联考理科综合生物试题缺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271314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37.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七校联合体届高三第二次联考理科综合生物试题缺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山东省七校联合体届高三第二次联考理科综合生物试题缺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山东省七校联合体届高三第二次联考理科综合生物试题缺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山东省七校联合体届高三第二次联考理科综合生物试题缺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山东省七校联合体届高三第二次联考理科综合生物试题缺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七校联合体届高三第二次联考理科综合生物试题缺答案.docx

《山东省七校联合体届高三第二次联考理科综合生物试题缺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七校联合体届高三第二次联考理科综合生物试题缺答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七校联合体届高三第二次联考理科综合生物试题缺答案.docx

山东省七校联合体届高三第二次联考理科综合生物试题缺答案

七校联合体2018届高三第二次联考

理科综合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本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7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甲、乙、丙、丁四图是细胞或细胞结构模式图。

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以上四种结构中所具有的三种大分子有机物是DNA、RNA和蔗糖

B.在蓝藻细胞中有甲、乙同时存在而无丙结构

C.从结构上看,甲、乙、丙、丁都具有双层膜

D.在植物的叶肉细胞中同时存在甲、乙、丙三种结构

2.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的衰老受基因的调控,衰老细胞的结构不发生改变

B.细胞生长使物质交换效率增强,细胞分化导致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C.效应T细胞与癌变的细胞密切接触可导致癌变的细胞裂解死亡

D.用台盼蓝染色判断细胞是否死亡利用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3.人体未成熟红细胞中的PK基因编码丙酮酸激酶(PK)。

如果PK基因突变会导致PK活性降低,红细胞中ATP生成减少使Na+累积而成球形,最终破裂导致溶血性贫血。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翻译时,遗传信息借助mRNA表达为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

B.该病说明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性状

C.人体正常成熟红细胞排出Na+所需能量主要由线粒体提供

D.RNA聚合酶读取到突变PK基因上的终止密码子时停止转录

4.取二倍体水稻(2N=24)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可获得单倍体植株。

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花药中花粉粒发育成单倍体植株表明生殖细胞具有全能性

B.水稻单倍体植株中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内染色体数:

DNA总数应小于1:

2

C.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可通过抑制着丝点断裂获取可育纯合子

D.水稻单倍体的某细胞中姐妹染色单体上相同位置的基因不同,可能与基因突变有关

5.下列有关实验方法和检测试剂的叙述,正确的是

A.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时可选用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或选用人口腔上皮细胞

B.在用淀粉酶、淀粉为原料来探究酶的最适温度的实验中,可用斐林试剂来检测实验结果

C.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通过做预实验以有效减小实验误差

D.在证明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的实验中,不可同时用32P和35S标记其DNA和蛋白质外壳

6.为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常在依山傍水的区域修建湿地公园。

一方面进行人工植树造林,另一方面注重人工池塘或湖泊的清澈与美观。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湿地公园的观赏性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B.湿地公园中人工林群落垂直结构中,动物因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也有类似的分层现象

C.调查湿地公园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采用样方法

D.人工种植的荔枝树比自然荔枝种群的抵抗力稳定性高

29.(10分)某学校研究小组利用叶面积相等的A、B两种植物的叶片分别进行了以下两组实验(假设两组实验在相同且适宜的温度下进行,且忽略光照对呼吸作用的影响):

实验一:

将A、B两种植物的叶片分别放置在相同的密闭小室中,给予充足的光照,利用红外测量仪每隔5min测定小室中的CO2浓度,结果如图1所示。

实验二:

给予不同强度的光照,测定A、B两种植物叶片的CO2吸收量和CO2释放量,结果如图2所示。

请据图分析回答:

(1)低浓度二氧化碳时,固定CO2能力较强的植物是___________。

0~25min期间,影响B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主要因素是       。

(2)实验一从开始经过10min,A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总量比B植物   ,

原因是    。

(3)若A植物在第5min时,光照突然降低,C5含量在短时间内将________。

(4)25~40min期间两个密闭小室内CO2含量相对稳定的原因是           。

(5)实验二中,若给予的光照强度为xklx(a<x<b),每日光照12小时,一昼夜中A植物的干重将______,B植物的干重将________。

30.(7分)突变在生物界中是普遍存在的,也是产生生物进化原材料的重要途径。

(1)基因是DNA分子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所以DNA分子上任意部分出现碱基对增添、缺失或替换(填“一定”、“不一定”)会引起基因突变。

(2)人类的正常血红蛋白(HbA)β链第63位氨基酸是组氨酸(密码子为CAU或CAC),当它被精氨酸(密码子为CGU或CGC)替代,将产生异常血红蛋白(HbZ)而引起一种贫血症,其根本原因是控制血红蛋白β链合成的基因发生了怎样的结构变化?

__________。

(3)鸽子细胞中有一个复等位基因系列,包括BA:

灰红色,B:

蓝色,b:

巧克力色,呈完全显性。

基因型的雄鸽是灰红色的,可是有时在它们的某些羽毛上出现了巧克力斑点,从染色体结构变异方面可能存在的原因是        ,从基因突变方面可能存在的原因是        。

31.(10分)2016年12月1日,美国Cell杂志发表了Kubicek研究小组与诺和诺德小组合作的一项突破性研究,青蒿素能够让产生胰高血糖素的胰岛A细胞“变身”为产生胰岛素的胰岛B细胞,这一研究成果有望成功治愈I型糖尿病。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胰岛细胞分泌激素,除了直接感受血糖含量的变化而发挥作用外,还可受发出

的神经信号的控制,间接发挥调节作用。

(2)某研究小组验证青蒿素药理作用的实验思路如下:

实验

步骤

实验处理

甲组

乙组

丙组

含适量青蒿素的动物细胞培养液+适量胰岛A细胞

___?

___+与甲组等量的胰岛A细胞

___?

___+与甲组等量的胰岛B细胞

将甲、乙、丙三种菌子于37℃恒温水浴烧杯中继续培养

培养一段时间后,检测培养液中的胰岛素含量

表中的“?

”表示的是;设置丙组的目的是。

预期实验结果是,实验结论是。

(3)I型糖尿病即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可能的致病原因是胰岛B细胞中的谷氨酸脱羧酶的氨基酸序列与柯萨奇B病毒中的的氨基酸序列类似,柯萨奇B病毒感染可诱发机体产生异常的免疫应答,导致胰岛B细胞损伤,进而使患者机体内的胰岛素水平显著(填“高于”或“低于”)正常生理水平,同时在患者体内可检测出抗谷氨酸脱羧酶或柯萨奇B病毒的抗体。

32.(12分)几种性染色体异常果蝇的性别、育性等如图所示。

(1)正常果蝇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细胞中,染色体数为条,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中染色体组数是。

(2)白眼雌果蝇(XrXrY)与红眼雄果蝇(XRY)杂交,子代中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

(3)用黑身白眼雌果蝇(aaXrXr)与灰身红眼雄果蝇(AAXRY)杂交,F1雌果蝇表现为灰身红眼,雄果蝇表现为灰身白眼。

F2中灰身红眼与黑身白眼果蝇的比例为,从F2灰身红眼雌果蝇和灰身白眼雄果蝇中各随机选取一只杂交,子代出现黑身白眼果蝇的概率为。

(4)用红眼雌果蝇(XRXR)与白眼雄果蝇(XrY)为亲本杂交,在F1群体中发现一只白眼雄果蝇(记为“M”),M果蝇出现的原因有三种可能:

第一种是环境改变引起表现型变化,但基因型未变;第二种是亲本果蝇发生基因突变;第三种是亲本雌果蝇在减数分裂时X染色体不分离。

请设计简便的杂交试验,确定M果蝇的出现是由哪一种原因引起的。

实验步骤:

M果蝇与正常白眼雌果蝇杂交,分析子代的表现型。

结果预测:

①若,则是环境改变;

②若子代表现型全部为白眼,则是基因突变;

③若,则是减数分裂时X染色体不分离。

37.[生物——选修1:

生物技术实践](15分)

在某实验中选用YMA根瘤菌固体培养基来培养费氏中华根瘤菌(自生固氮菌),配方如下表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按物理性质,培养基可分为和固体培养基,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的生长,肉眼可见菌落;培养基的配置过程具有如下步骤:

①灭菌②计算③倒平板④调pH⑤称量⑥溶化,正确是顺序为(用序号表示);倒平板操作时,平板冷凝后要将平板倒置,目的是。

费氏中华根瘤菌以作为碳源。

(2)想要测定某一时期活菌数量,可选用法进行计数。

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选择菌落数在的平板进行计数。

(3)为了长期保存菌种,可以采用的方法。

38.[生物——选修3: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5分)

我国一科研团队将荒漠植物TaNHX2基因转移到普那菊莴苣细胞内,获得了转基因耐盐普那菊莴苣新品种。

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利用PCR技术扩增TaNHX2基因的前提,需要有一段______(填“已知”或“未知”)的TaNHX2基因序列,以合成引物。

为确保所合成的引物能正常发挥作用,这对引物应具有特异性,引物间______(填“能”或“不能”)形成互补链。

为保证目的基因在普那菊莴苣细胞中能够表达,运载体上应含有特定的。

(2)如果要将TaNHX2基因通过农杆菌转化法导入普那菊莴苣细胞,先要将目的基因插入农杆菌Ti质粒的________中,然后利用该农杆菌转感染植物细胞,从而将目的基因和相关功能片段整合到植物细胞的___________上。

再利用_____技术,培育出转基因植株,影响该过程的主要激素是__________。

(3)为验证外源基因整合到普那菊莴苣基因组后是否转录,可从转基因植株的细胞中提取所有mRNA并反转录成,再以反转录产物为模板,利用TaNHX2基因的________,通过PCR方法进行基因扩增。

若以根细胞为材料扩增结果为阳性(有产物生成),以叶细胞为材料扩增结果为阴性(无产物生成),则说明。

(4)将生长至4叶期的转基因幼苗转入高浓度的NaCl溶液中培养,进行耐盐试验,用_____作为对照。

培养30天后观察现象,若则说明转基因植株获得了耐盐特性。

赠送试卷:

2019届高三理综高考压轴冲刺卷一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1.下列与生物膜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膜是对生物体内所有膜结构的统称B.肽链合成所需的酶常附着在生物膜上

C.有氧呼吸中[H]和O2的结合在生物膜上进行D.细菌合成和分泌的胞外酶需要生物膜系统参与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的知识点是生物膜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解答这类试题要注意两点:

一是明确生物膜系统的定义的含义,必须是在细胞内的膜结构;二是明确生物膜系统在成分上、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特别是用一些具体的实例进行解读,例如用分泌蛋白的实例解读生物膜之间存在的间接联系。

【详解】生物膜指细胞膜、核膜以及细胞器膜的统称,而不是生物体内所有膜结构的统称,A错误;肽链合成是在核糖体上进行的,而核糖体无膜结构,因此肽链合成所需的酶没有附着在生物膜上,B错误;真核细胞中,有氧呼吸中[H]和O2的结合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C正确;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原核生物只有细胞膜,没有生物膜系统,因此其合成和分泌的胞外酶不需要生物膜系统参与,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膜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生物膜系统的概念,掌握在生物膜上进行的一些化学反应。

2.2.下列关于生物科学实验及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A.鲁宾和卡门采取了同位素示踪法证合作用释放氧气的来源

B.艾弗里实验证明从S型肺炎双球菌中提取的DNA可使小鼠死亡

C.孟德尔用豌豆为实验材料,验证了基因的分离及自由组合规律

D.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结构时,运用了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

【答案】B

【解析】

【分析】

科学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1、假说-演绎法:

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

例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摩尔根研究的伴性遗传等。

2、类比推理法:

类比推理指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推断出它们在另外的属性上(这一属性已为类比的一个对象所具有,另一个类比的对象那里尚未发现)也相同的一种推理。

萨顿的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运用了类比推理法。

3、模型构建法:

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具体的实物或其它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抽象的形式来表达。

模型的形式很多,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等。

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的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这种模型就是物理模型。

沃森和克里克制作的著名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就是物理模型。

4、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放射性同位素可用于追踪物质运行和变化的规律,例如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详解】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参加反应的水,A正确;艾弗里实验证明从S 型肺炎双球菌中提取的DNA可以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而不是S型细菌的DNA能使小鼠死亡,B错误;孟德尔用豌豆为实验材料,应用假说-演绎法,验证了基因的分离及自由组合规律,C正确;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结构时,运用了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科学史中的研究方法和生物实验方法,要求学生识记教材中的实验,包括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及实验结论等,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3.3.下列有关神经突触的叙述,正确的是

A.每一个突触小泡中只有一个乙酰胆碱分子

B.兴奋每传递一次都会导致突触前膜的面积减小

C.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通过局部电流完成的

D.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

【答案】D

【解析】

【分析】

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

【详解】每一个突触小泡内有许多乙酰胆碱分子,A错误;突触小泡中神经递质释放后突触小泡膜与突触前膜融合,使突触前膜面积增大,B错误;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通过神经递质来完成的,C错误;神经递质包括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可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D正确。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突触的结构以及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4.4.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根的向地性说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

B.顶端优势是由于侧芽部位生长素过多引起的

C.同一种植物的幼芽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高于幼根

D.苹果树开花后,喷施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可防止果实脱落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的两重性是指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主要表现为:

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疏花疏果,也能防止落花落果;既能促进生根,也能抑制生根;顶端优势现象是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由于顶芽运输来的生长素积累,浓度过高而受到抑制;同一植株中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最敏感,其次是芽,最不敏感的是茎。

【详解】A.根的向地性是由于根对生长素比较敏感,根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而抑制生长,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从而表现出向地弯曲生长的现象,A正确;

B.顶端优势现象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运输到侧芽,使侧芽生长素浓度高而抑制生长,B正确;

C.同一种植物的幼芽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低于幼根,C错误;

D.生长素可防止落花落果,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特点,意在考查学生对生长素作用两重性,顶端优势的理解,需要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对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和判断。

5.5.科技人员对某风景区内的植物进行丰富度等方面的调查,结果如下表。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样地

海拔

(m)

土壤含

水量(%)

光照(%)

物种数目

灌木

草本

乔木层

灌木层

草本层

1050

29.8

20.9

3.1

3

5

16

1140

34.1

34.6

5.9

2

17

6

1160

7.9

28.3

15.8

1

9

20

1160

9.4

15.4

0.5

2

3

6

 

A.调査该风景区的草本植物丰富度采用的是记名计算法

B.影响灌木层物种数目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土壤含水量

C.该景区植物丰富度由大到小依次是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

D.乔木层中不同高度的喜鹊巢不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D

【解析】

【分析】

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它包括该地区所有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

①研究对象:

同一时空内不同种群的集合体。

②研究问题:

物种组成(即丰富度和优势种)、种间关系、群落演替、群落的空间结构、各种群占据的位置、群落的范围和边界等问题。

【详解】统计该风景区的草本植物丰富度采用的是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A错误;据表格数据分析,影响灌木层物种数目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土壤含水量和光照强度,B错误;据表格数据可知乔木层的丰富度为(3+2+1+2)/4=2;灌木层的丰富度为(5+17+9+3)/4=8.5;草本层的丰富度为(16+6+20+6)/4=12。

因此该景区植物丰富度由大到小依次是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C错误;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不同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分布,分布的对象是群落而不是种群,而乔木层中不同高度的喜鹊巢的分布对象是种群,因此不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D正确。

【点睛】本题以调查植物的丰富度为素材,考查了群落丰富度的调查、影响群落物种数目的因素、群落的结构等方面的内容,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6.6.无子西瓜是由二倍体(2n=22)与同源四倍体杂交后形成的三倍体植株。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杂交时,常选用四倍体植株作母本、二倍体植株作父本

B.三倍体植株的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含有33对同源染色体

C.二倍体、三倍体、四倍体等植株均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

D.若在短期内大量繁殖三倍体植株,可采用植物组织培养的方法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用四倍体植株作母本,用二倍体植株作父本,取其花粉涂在四倍体植株的柱头上,四倍体植株(44条)上产生的雌配子含有22条染色体,与二倍体植株上产生的雄配子(11)结合,形成含有22+11=33条染色体的合子。

三倍体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理论上可以采用组织培养的方法大量繁殖。

【详解】利用多倍体育种培育无子西瓜时,在二部体西瓜的幼苗期,用秋水仙素处理得到四倍体植株,以其作母本,用二倍体植株作父本,A正确;由分析可知,三倍体无籽西瓜含有33条染色体,其细胞内的同源染色体不是成对存在的,在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加倍,含有66条染色体,而不是含有33对同源染色体,B错误;二倍体、三倍体、四倍体等植株均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C正确;短期内大量繁殖三倍体植株,可以采用组织培养的方法;其优点是繁殖速度快,因为是无性繁殖,还可以保持三倍体无籽西瓜的优良性状,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属于课后的练习题的变式应用,课后的练习题往往是精选的一些习题,甚至一些高考题就是课后练习题的一个变形,所以平时一定要注意对课后习题精研、吃透。

本题考查了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明确多倍体育种的过程。

二、非选择题

7.7.下图为人口腔上皮细胞中某双链核酸分子的一小段核苷酸链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

(1)图中2和5代表的五碳糖为_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构成一个核苷酸。

(2)人口腔上皮细胞中合成该类核酸的场所有__________。

有些新转录产生的mRNA经一系列加工后穿过细胞核上的__________转运到细胞质中,该结构对转运的物质具有__________性。

(3)假设该核酸含有500个碱基对,其中一条链中T+A占40%。

将其放在含14N的培养基中连续复制3次,则该核酸分子第3次复制时需要消耗__________个G。

(4)若利用染色法观察核酸在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中分布的状况,常使用的染色试剂是__________;判断图示核酸在细胞中分布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脱氧核糖

(2).4、2和3(3).细胞核、线粒体(4).核孔(5).选择(6).1200(7).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液(8).甲基绿对DNA的亲和力高,DNA分布的部位呈现绿色(吡罗红对RNA的亲和力高,RNA分布的部位呈现红色)

【解析】

【分析】

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核苷酸分为两大类:

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脱氧核苷酸的五碳糖为脱氧核糖,碱基为A、G、C、T,核糖核苷酸的五碳糖为核糖,碱基为A、G、C、U。

【详解】

(1)据图可知,图中核苷酸链中含有的碱基是A、T、C、G,说明其是脱氧核苷酸链的一部分,即组成该链的核苷酸是脱氧核苷酸,脱氧核苷酸含有的2和5代表的五碳糖为脱氧核糖,一分子核苷酸是由一分子4(磷酸)、一分子2(五碳糖)、一分子3(含氮碱基)构成。

(2)核酸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在线粒体及叶绿体中也含有少量的核酸,但人体无叶绿体,因此核酸的合成场所是细胞核、线粒体。

mRNA属于大分子物质,通过细胞核膜上的核孔转运到细胞质中,参与翻译过程,核孔对物质的转运具有选择性,比如mRNA可以通过核孔从细胞核运输到细胞质中,而细胞核中的DNA则不能通过核孔。

(3)由题意知,DNA分子中A+T占碱基总数的40%,则C+G占60%,C+G=1000×60%=600个,则C=G=300个,该DNA分子复制3次,共产生8个DNA分子。

其中第二次复制完成后,产生4个DNA分子,第三次复制完成后,产生8个DNA分子,从第二次复制完成到第三次复制完成,增加了4个DNA分子,因此该核酸分子第3次复制时需要消耗G碱基为300×4=1200个。

(4)利用染色法观察核酸在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中分布的状况,常使用的染色试剂是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液,由于甲基绿对DNA的亲和力高,DNA分布的部位呈现绿色(吡罗红对RNA的亲和力高,RNA分布的部位呈现红色),因此通过观察颜色判断DNA及RNA在细胞内的分布。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核酸的分类、基本组成单位和组成成分,对于核酸的分类、基本组成单位和组成成分之间关系的记忆是本题考查的重点,要求学生识记核酸的组成及核苷酸组成、种类及水解产物。

8.8.人体在平静状态下,血液中一定浓度的C02对维持呼吸中枢兴奋是必要的。

人剧烈运动后,血液中C02浓度升高,通过刺激相关化学感受器,引起呼吸中枢产生兴奋,进而使呼吸加深加快,肺的通气量增加,加速C02的排出。

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细胞中C02产生的场所是_________,以________方式排出细胞。

排出细胞的C02可通过____运输到达其作用部位,进而对呼吸活动进行调节。

(2)C02浓度升高时导致呼吸加快,其调节方式为_________。

人体深呼吸后肺扩张,感受器兴奋,神经冲动经传人神经传入脑干,抑制吸气,引起呼气,这是一种_________(填“正反馈”“负反馈”)调节,其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

(3)严重肺气肿病人C02长时间潴留使中枢化学感受器对刺激作用产生适应,此时低02对相关化学感受器的刺激成为调节呼吸的主要刺激。

临床上治疗该类病人常常需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自然景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