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轮总复习生物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精练B卷附答案解析.docx
《高考一轮总复习生物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精练B卷附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一轮总复习生物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精练B卷附答案解析.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一轮总复习生物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精练B卷附答案解析
2019年高考一轮总复习生物
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精练B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预测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
A.居住人口不同年龄组成的比例B.现有人口数量和密度
C.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D.人口男女性别比例
2.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
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的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
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
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密度对其数量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3.下图表示某一动物种群迁入一适宜环境中后的增长曲线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这个种群的增长曲线是“S”型,该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数量大约是500只
B.如果此种群是鱼类,则捕捞后的种群数量控制在曲线的b点最合适
C.如果此种群是老鼠,我们限制其种群数量的最好方法是尽量降低其K值
D.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点在b点,种群数量到K值时数量不变
4.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建立人工湿地公园是解决城市水污染的一种有效途径。
下面是人工湿地处理城市污水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挺水植物芦苇在湿地边随地势高低分布不同,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B.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要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C.绿藻、黑藻可吸收城市污水中的有机物,并用于自身的光合作用
D.人工湿地净化污水的过程体现了该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
5.下图为一定时间内森林生态系统中几个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分析符合事实的是()
A.甲、乙、丙三个种群间的关系为竞争关系
B.种群丙在A点时种内斗争最激烈
C.如将三个种群所含能量值用金字塔表示,则丙位于金字塔的底部
D.如果乙种群数量增多,则甲和丙种群数量都减少
6.由于农田的存在,某种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
人工生态通道可以起到将森林斑块彼此连接起来的作用。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农田的存在,增加了松鼠的活动空间
B.生态通道有利于保护该种松鼠遗传多样性
C.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生殖隔离
D.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的种群密度相同
7.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随着群落的演替,群落内部食物链逐渐缩短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B.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在于两者的起始条件不同
C.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两群落之间没有共同的物种
D.群落是一个静态系统,只有收到外界干扰或破坏才会发生演替
8.下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阶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
C.阶段Ⅰ与阶段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
D.阶段Ⅲ沙丘上的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
9.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其分类依据是()
A.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B.组成生物的细胞结构
C.生物的代谢类型
D.生物个体中含有能量的多少
1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错误的是()
A.食物网的特征是有很多互有联系的食物链
B.太阳能只有通过生产者才能输入到生态系统之中
C.生态系统中存在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D.在草→昆虫→青蛙→蛇→狐这条食物链中,狐是四级消费者
11.下列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解释,正确的是()
①起始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②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与散失等过程
③以食物链(网)为传递渠道④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总是同时进行、不可分割的
⑤能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⑤C.①②③④D.①③④⑤
12.实验调查得到某一树林生态系统各营养级和能量流动关系如下表所示[其中D为分解者;Pg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能量的总量,Pn表示生物贮存的能量,R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单位为J/(cm2·a)],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Pg
Pn
R
A
62.8
25.6
37.2
B
12.5
5.7
6.8
C
464.6
186.3
278.3
D
41.6
16.5
25.1
A.该树林的营养结构可表示为C→A→B
B.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即四个Pg之和
C.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19.9%
D.在该生态系统中不能没有分解者
13.下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成分。
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X可代表化能自养型细菌
B.Y的细胞结构与丙中图示生物不同,Y代表的生物一定是营腐生生活的动物
C.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
D.进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甲固定的能量的总和
14.为更好地建设雄安新区,科研人员调查白洋淀水域生态系统各成分中难降解的有机氯农药DDT污染的状况,得到下表所示检测结果。
由数据不能作出的判断是()
不同成分
水
底泥
水生植物
浮游动物
底栖动物
鲫鱼
乌鳢
DDT含量
(μg/kg)
0.1
0.7
6.3
21.0
37.9
19.4
124.4
注:
鲫鱼主要以植物为食,乌鳢为肉食鱼
A.DDT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循环往复
B.DDT几乎污染了白洋淀生态系统所有成分
C.营养级越高,生物体内的DDT含量越高
D.水生植物同化的太阳能只有少部分传递给乌鳢
1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只有太阳能
B.碳主要以CO2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
C.光合作用推动碳循环过程,促进了生物群落中的能量循环
D.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1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来源于环境
B.海芋释放臭味吸引蚊子前来帮助传粉,该信息是行为信息
C.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
D.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种间关系
17.下列调节过程不属于负反馈调节作用的是()
A.人体血糖浓度上升引起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
B.大量猎杀草原食肉动物,导致食草动物的数量先升后降
C.在酶促反应中,反应终产物过量致使酶的活性下降
D.湖泊受污染后鱼类数量减少,鱼体死亡腐烂进一步加重污染
18.下列关于制作生态瓶实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合理搭配瓶内生物与非生物的成分
B.按合适的比例放入不同营养级的生物
C.生态瓶要避免放置在阳光直射的地方
D.定期向瓶内投放食物,通入洁净空气
19.某同学运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对农田中具有趋光性的昆虫进行调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趋光性昆虫是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
B.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
C.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
D.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
20.我们经常在媒体上看到“生态平衡”的概念,下列关于“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生态系统保持其结构与功能稳定的状态
B.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生态系统具有的保持和恢复其结构与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C.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平衡的基础
D.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没有关系
21.人口数量增长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的主要表现有()
A.种植农作物、饲养家畜和家禽等
B.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程度和范围大为扩展
C.人口数量增多,使得生活排污量剧增,必然造成对环境的侵害
D.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必然导致环境严重污染
22.美国科学家利用野生大豆与易患萎黄病的大豆品种杂交,培育出一批抗大豆萎黄病的优良品种,挽救了美国的大豆产业,这是利用了生物多样性的()
A.种类多样性B.基因多样性
C.生态系统多样性D.物种多样性
23.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保证
B.各种中药材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大量引进国外物种是增加当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
D.混合树种的天然林比单一树种的人工林更容易被病虫害毁灭
24.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细颗粒物,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严重影响人们健康。
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A.颗粒物如硅尘入肺可能会导致吞噬细胞的溶酶体膜破裂,释放出的水解酶破坏细胞结构
B.PM2.5超标的空气使过敏病人发病时,B淋巴细胞的细胞周期缩短
C.PM2.5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液会导致其pH呈酸性
D.PM2.5含量过高主要是人类活动的影响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5.盐城湿地生态国家公园,因其良好的湿地环境,已成了丹顶鹤等鸟类保护区。
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对丹顶鹤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迁地保护
B.优美的环境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C.在湿地原址建立湿地生态国家公园,属于生态系统的就地保护
D.为进一步开发提升湿地公园的价值,可在园内修建高档小区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除特别说明外,每空1分,共50分)
26.(8分)科研人员对一块玉米地进行了一系列研究。
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玉米植株上蚜虫的种群密度应该采用,研究抽取玉米地范围内物种的丰富度,属于上的研究。
(2)坡上与坡下玉米地的生物存在差异,体现了群落的,坡上与坡下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它们常呈分布。
(3)请填写以下空缺生态学实验的操作顺序:
①制作生态瓶实验:
洗净空瓶→装入动植物→灌满自来水→→放在光线良好的地方。
②构建种群数量变化模型: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建立模型→。
27.(10分)下图是某一动物物种迁入一适宜环境中后的增长曲线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l)图中的增长曲线是_______型,表示K值的一点是_________。
(2)图中表示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的点是___________。
(3)迁入种群第2年后,增长明显加快的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8年后,种群数量趋于稳定,阻碍种群继续增长的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
(5)下图为某鼠迁入新的环境后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请分析回答:
①下图中能反映鼠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是()
②对该鼠的种群密度的调查,在一区域,t1时进行第一次捕获并标志20只,在t2时进行第二次捕捉,得到未标志的90只,标志的10只,那么t1时该鼠的种群数量应为()
A.大于180只B.等于180只C.等于200只D.小于200只
③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最可能为,判断的根据是_________________。
28.(12分)某城市河流由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入,水质逐渐恶化。
经过治理后,河水又恢复了清澈。
图1表示该河流的能量金字塔(甲、乙、丙为3种鱼,丁为1种水鸟,甲不摄食藻类,箭头指示能量流动方向),图2表示部分能量流动关系(图中数字表示同化的能量)。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所示食物网中,遗漏了一条能量流动途径,该条途径是。
(2)图1所示食物网中,次级消费者是,丁与丙之间的种间关系是。
(3)根据图1分析,除了图2中已经标出的能量去向之外,乙的能量去向还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图2分析,图1所示食物网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7.6%。
(5)经检测,水体中含有某种可被生物富集的农药,推测此农药含量最高的物种是。
(6)从生态学角度解释,污染物排放导致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9.(8分)下图为生态系统结构模式图,其中A、B、C、D构成群落,①②③④⑤⑥代表生理过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用字母表示出该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成分的生物________。
(2)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________形式进行循环。
(3)温室效应是大气中CO2过多引起的。
大气中CO2的来源除了图中所示途径外,还有________的途径。
(4)该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信息传递。
(5)若该生态系统是湖泊生态系统,回答下列问题:
①为增加耕地面积而对湖泊进行填埋,此举造成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稳定性降低。
②调查显示该湖泊生态系统已一定程度营养化,原因是含氮、磷等污染物的排放量超过了该湖泊的________能力的限度。
30.(12分)因含N、P元素的污染物大量流入,我国某大型水库曾连续爆发“水华”。
为防治“水华”,在控制上游污染源的同时,研究人员依据生态学原理尝试在水库中投放以藻类和浮游动物为食的鲢鱼和鳙鱼,对该水库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取得了明显效果。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该水库生态系统组成中,吸收CO2的藻类属于_________。
水库中各种生物共同构成______________。
(2)为确定鲢鱼、鳙鱼的投放量,应根据食物网中的营养级,调查投放区鲢鱼、鳙鱼的_________的生物积累量(在本题中指单位面积中生物的总量,单位:
t·hm-2),为保证鲢鱼、鳙鱼的成活率,应捕杀鲢鱼、鳙鱼的______________。
(3)藻类吸收利用水体中的N、P元素,浮游动物以藻类为食,银鱼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由图可知,将鲢鱼、鳙鱼苗以一定比例投放到该水库后,造成银鱼生物积累量__________,引起该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投放鲢鱼、鳙鱼这一方法是通过人为干预,调整了该生态系统食物网中相关物种生物积累量的____________,从而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
(5)鲢鱼和鳙鱼是人们日常食用的鱼类。
为继续将投放鲢鱼、鳙鱼的方法综合应用,在保持良好水质的同时增加渔业产量,以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请提出两条具体措施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答案】A
【解析】预测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居住人口不同年龄组成的比例,A正确。
2.【答案】D
【解析】种群的“S”型增长条件是资源和环境等条件有限,因此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A正确;老鼠的繁殖力强,但是也受到空间大小的限制,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导致个体之间的斗争加剧,因此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种群密度制约,B正确;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密度大的,种内竞争较大,增长量相对较小,密度小的,种内竞争相对较小,增长量相对较大,导致两种密度下产量最终可能相同,C正确;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密度逐渐升高,个体之间的斗争增强,种群密度对其数量增长的制约也越强,D错误。
3.【答案】D
【解析】由图可知这个种群呈“S”型增长,最大环境容纳量是500只左右,A正确;如果是渔业捕捞,捕捞后的种群数量应控制在K/2,因为此时的增长速率最快,该图中的b点就是,B正确;对于鼠害的防治最好是降低其环境容纳量,如硬化地面,C正确;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的点是b点,种群数量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D错误。
4.【答案】B
【解析】群落的垂直结构属于群落的空间结构之一,群落的空间结构指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湿地边的挺水植物芦苇属于种群,芦苇在湿地边随地势高低分布不同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A错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包括该系统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和城市污水中有机物的化学能,B正确;绿藻和黑藻是植物,属于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生产者只能吸收无机物用于光合作用,C错误;人工湿地净化污水体现了该湿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错误。
5.【答案】B
【解析】由图可知种群丙增多时,种群乙减少,种群丙随着乙的减少而减少,二者为捕食关系,A错误;种群丙在A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此时,种内斗争最激烈,B正确;三个种群中,乙所处营养级最低,处于金字塔的底部,C错误;乙种群数量增多,甲、丙种群数量都增多,D错误。
6.【答案】B
【解析】松鼠适宜生存的环境是森林,因此农田的存在不利于松鼠的活动,缩小了其活动空间,A错误;生态通道有利于松鼠从农田进入适宜其生存的森林中去,因此利于保护该种松鼠的遗传多样性,B正确;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地理隔离,C错误;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的种群密度不一定相同,D错误。
7.【答案】B
【解析】随着群落的演替,群落的结构趋于复杂化,营养级数目增多,内部食物链不会逐渐缩短,A错误;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B正确;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主要是优势物种的替代,两群落之间可能有共同的物种,C错误;群落是一个运动着的体系,它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群落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D错误。
8.【答案】D
【解析】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错误;阶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的垂直结构不明显,B错误;阶段Ⅰ到阶段Ⅱ发生的演替是优势取代,不是完全取代,所以阶段Ⅰ与阶段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不完全相同,C错误;阶段Ⅲ为森林阶段,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D正确。
9.【答案】A
【解析】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其分类依据是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能利用能量将H2O和CO2合成为储存能量的有机物,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进入生态系统的起始端,没有生产者就没有生态系统。
消费者指不能将H2O和CO2合成为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的生物。
分解者能利用动植物遗体、排出物以及残落物中的有机物维持自身生存的生物,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A正确。
10.【答案】C
【解析】食物网的特征是有很多互有联系的食物链,A正确;太阳能只有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才能输入到生态系统之中,B正确;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功能,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C错误;在草→昆虫→青蛙→蛇→狐这条食物链中,狐是四级消费者,D正确。
11.【答案】A
【解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起点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能量流动过程中包括了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与散失等过程,其传递渠道为食物链(网),物质循环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动力,二者不可分割,能量的传递不可循环,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A正确。
12.【答案】B
【解析】D为分解者,不参与捕食食物链的组成,因此该树林的营养结构可表示为C→A→B,A正确;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C)所固定的太阳能,即C的Pg,B错误;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12.5÷62.8×100%≈19.9%,C正确;分解者能将环境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进而促进物质循环,因而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不能缺少分解者,D正确。
13.【答案】B
【解析】由图可知甲是生产者,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还有一些化能合成细菌等,A正确;丙是分解者,Y是非细菌的分解者,有可能是动物或真菌,B错误;甲能固定二氧化碳,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C正确;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总能量,D正确。
14.【答案】A
【解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主要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生物将环境中低浓度的化学物质,通过食物链的转运和蓄积达到高浓度的作用。
DDT属于在生物体中难降解的有机氯农药,也很难排出体外,因此其会随着营养级的增加,在生物体内不断地富集,不会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循环往复,A错误;根据表格数据可知,该生态系统的所有成分中都含有一定浓度的DDT,说明DDT几乎污染了白洋淀生态系统所有成分,B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可知,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富集的DDT越多,C正确;乌鳢为肉食鱼,根据能量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的特点可知,水生植物同化的太阳能只有少部分传递给乌鳢,D正确。
15.【答案】B
【解析】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也可以来自化能自养生物同化的化学能,A错误;碳主要以CO2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B正确;生物群落中能量单向流动,不能循环,C错误;防治稻田害虫不能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只能使能量较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D错误。
16.【答案】D
【解析】生态系统信息分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物理信息的来源可以是无机环境,也可以是生物体,A错误;海芋释放臭味吸引蚊子前来帮助传粉,该信息是化学信息,B错误;信息传递是双向的,C错误;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正确。
17.【答案】D
【解析】反馈调节是指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
若系统本身的效果抑制系统的工作,则属于负反馈调节;若系统本身的效果促进系统的工作,则属于正反馈。
湖泊受污染后鱼类数量减少,鱼体死亡腐烂进一步加重污染,属于正反馈,D错误。
18.【答案】D
【解析】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一定要合理搭配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A正确;生态瓶各种生物之间应有营养级上的联系,各种生物的数量搭配应合理,B正确;生态瓶要避免阳光直射,防止温度过高导致瓶内生物死亡,C正确;生态瓶里有生产者,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和氧气,可以确保该生态系统顺利进行,D错误。
19.【答案】B
【解析】趋光性昆虫以植物为食,属于生态系统的消费者,A正确;黑光灯是一种特制的气体放电灯,它能发出330~400nm的紫外光波,故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是紫外光,属于物理信息,B错误;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是一种根据昆虫趋光特点检测相对密度的方法,C正确;黑光灯能诱捕多种趋光性昆虫,从而可以统计一定范围内趋光性昆虫的种类,D正确。
20.【答案】D
【解析】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总是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A正确;在自然状态下,生态系统是稳定的,并具有保持和恢复其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B正确;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自我调节能力是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平衡的基础,C正确;由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与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生物的数量和种类越多,调节能力越强,如果人类的干预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D错误。
21.【答案】B
【解析】人口数量增长对自然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