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莱芜市学年寨里中学八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26207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5.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莱芜市学年寨里中学八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山东省莱芜市学年寨里中学八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山东省莱芜市学年寨里中学八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山东省莱芜市学年寨里中学八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山东省莱芜市学年寨里中学八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莱芜市学年寨里中学八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语文试题.docx

《山东省莱芜市学年寨里中学八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莱芜市学年寨里中学八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语文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莱芜市学年寨里中学八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语文试题.docx

山东省莱芜市学年寨里中学八年级第二学期期中考语文试题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初三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在答题卡的规定位置准确填写自己的学校、姓名、准考证号、座号等

内容

2.本试题共8页,全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3.请将所有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填在试卷或其他位置不得分。

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

涂写。

4.考试结束后,由监考教师把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下面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提防(tí)憎恶(è)庶祖母(zhé)

B、文绉绉(zōu)干涸(hé)不逊(xùn)

C、黝黑(yǒu)畸形(jí)匿名(nì)

D、解剖(pōu)诘责(jié)绯红(fēi)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涕泗横流自之知明无与论比怒不可竭

B、一杯黄土化为无有忑忐凄惨

C、深恶痛疾油光可鉴落第磨磨蹭蹭

D、晗首低眉广懋城惶城恐暗然失色

3、下列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小明上课总是精力不集中,几乎每节课都心无旁骛,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B、不要一听到别人谈论自己的缺点就气冲斗牛,应该首先检讨自己是不是真的做得不够。

C、她向来做事果断,我就喜欢她这种斩钉截铁的作风。

D、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要人人都墨守成规,我们的校园就会更加和谐。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1999年10月1日是祖国成立50周年的生日。

B因为去年我国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洪灾,可是中国人民齐心协力战胜了它。

C、第一只克隆羊“多利的诞生是二十世纪科学研究领域里的一项重大突破。

D、通过国家严格考核,使南京市被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5、对《渔家傲·秋思》内容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A、这首词写出了我国北方秋季的景物特点,从词中的“塞下”“霜”等词语可以看出。

B、“衡阳雁去”是说“大雁向衡阳飞去”而不是“大雁从衡阳飞走了”。

G、这首诗既表达了将士的爱国之心,又流露出思念亲人和家乡的感情。

D、这首诗感情悲观而消极,表达了鲜明的反战、厌战情绪。

二、积累与运用(共14分)

6、名著导读

(1)贝多芬在致艾尔多迪夫人的信中有两句话成为今天一切勇敢人的座右铭,它们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一座先知雕像,草图很早就画出来,但一直无人敢接手,米开朗琪罗成功的完成了这伟大的作品,它是__________。

米开朗琪罗至死还留在佛罗伦萨画室里的唯一作品是:

_______________。

7、综合性学习

2012年4月2日是第五个联合国“世界自闭症关爱日”,某校学生会准备走上街头,进行一次宣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同学们搜集到下面两则材料。

根据这两则材料提供的共同信息,说出自闭症儿童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综合两则材料,用一句话概括我国自闭症事业的发展现状。

(4分)

【材料一】

自闭症是一种神经系统失调导致的发育障碍。

自闭症儿童视力、听力正常,但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喜欢独自玩耍,缺乏与人交流的能力。

他们在行为方面也有异常,如不断重复一些动作、对某些声音或图像有特别的恐惧或喜好等。

自闭症需要社会的关注。

2006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建立自闭症儿童早期诊断和康复训练的体系;2009年,中国残联为3至6岁家庭经济困难的自闭症儿童提供康复费用补助;截至2010年,我国已建立了34个省级训练机构。

【材料二】

我们周围有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们不聋,却对声响充耳不闻;他们不盲,却对周围视而不见;他们不哑,却不知该如何开口说话;他们重则生活不能自理,却在部分领域能力超常……以前,人们叫他们“被魔鬼偷走灵魂的人”,精神病或傻子,直到70年前,医学界才把他们确定为自闭症或孤独症患者。

自闭症一般三岁前发病,没有特效药,要尽早进行康复训练,我国自闭症儿童的人数超过160万,目前有一半患儿需要排队等候才能进入机构接受训练,近20%的患儿直到6岁才开始接受康复训练。

①主要特征:

_____________②发展现状:

_____________

(2)为了调查人们对自闭症的认识,同学们在街头进行了问卷和采访。

请你结合上面搜集的材料,根据问卷结果和采访记录,写出调查的结论。

(一)人们对自闭症了解程度的调查结果

 

(二)街头采访记录

市民甲:

我邻居的孩子是自闭症。

他从来不理人,把你看成空气,有时不知为什么就在街上大喊大叫的,样子挺可怕。

这自闭症的小孩,就是傻子加疯子!

市民乙:

自闭症孩子就是智力超常儿童啊。

听说他们比一般人都聪明,在数学、物理方面有很高的天赋,美国有个12岁的自闭症男孩还在大学学天体物理呢。

调查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填空。

(6分)

(1)___________________,对影成三人。

(2)胡马依北风,___________________。

(3)云横秦岭家何在,___________________。

(4)李清照的《武陵春》中用夸张手法表现自己内心愁苦之深重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你是大河,___________________。

(6)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言文阅读。

(共18分)

【甲】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

  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

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

“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

今说景公,景公未之以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

”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廪丘:

地名。

②养:

供养之地。

③未之行:

没有采纳我的主张。

④丘:

孔子,名丘。

9、解释加点词(4分)

(1)蹴尔而与之()

(2)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3)其不知丘也亦甚矣()

(4)令弟子趣驾()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A、相与步于中庭

B、相于材人远矣

C、奉命于危难之间

D、管夷吾举于士

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4分)

(1)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2)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

12、【甲】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2分)

 

13、如果我们想要使【甲】文的论证更有力,引用【乙】段文字是否可以?

为什么?

(2分)

 

四、现代文阅读(共30分)

(一)孤独的老乡

夏阳

  ①我不知道他叫什么,暂且叫他小吴吧。

  ②第一次盘问小吴,真不能确定他在我眼皮底下多久了。

偌大的天安门广场,游客络绎不绝,人流涌动如潮。

大家背对巍峨的城楼,无不在忙着摄影留念。

小吴不是这样。

他到处转悠,瞅瞅这个,看看那个,总是撵在人家身后,时不时还支棱起耳朵,偷听人家在讲些什么,形迹可疑。

  ③我作为广场的巡逻人员,截住小吴,问:

“你干吗?

”他捏着衣角,嗫嚅道:

“我在丰台那边打工。

  ④“我是问你来天安门广场想干吗?

  ⑤“没干吗呀。

  ⑥“老实点,我注意你不是一回两回了,你老盯着人家游客干吗?

  ⑦“我……我在找人。

  ⑧“找谁?

  ⑨“找老乡。

我来北京三年,还没遇到过一个老乡。

  ⑩我鼻子一酸,拍了拍小吴的肩,叮嘱道:

“注意点形象,别太露骨,更不准妨碍人家。

”他眼里汪着泪,点点头。

  ⑪天安门广场,草原一样广袤,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人群,河流一般朝这里涌来。

黄昏时候,夕阳之下,人流涌得愈加湍急。

小吴迎着无数面孔走去,仔细辨别暮色下的每一张脸、每一句方言。

  ⑫夜深了,广场上游客稀疏,灯火慵懒,小吴拖着疲惫的身躯,追上了20路公交车。

公交车从我跟前一闪而过时,我看见小吴抓着吊环,挤在一群人中间,眼里满是恋恋不舍。

  ⑬小吴来的时间很固定。

每个星期天早上,换乘三趟公交车来,晚上又换乘三趟车回去。

我巡逻时经常遇到他,有时会问:

“找到了吗?

”他总是一脸黯然。

  ⑭有一次,我发现他神情大异,跟着一个旅行团很久,最后还是悄悄地离开了。

我问他:

“不是吗?

”他失望地答道:

“不是,是相邻那个县的。

  ⑮“相邻那个县也是老乡啊。

  ⑯他摇了摇头,固执地说:

“连一个县的都不是,能算是老乡吗?

”我安慰他说:

“实在想家了,就回去看看吧。

”他笑道:

“回家?

我爹在山上打石头被炸死了,那个女人改嫁去了外省,哪有什么家?

”说完,撇开两条瘦腿,消失在人海中。

  ⑰小吴找到按照他的标准定义的老乡,是在一个下午。

远远地,看见他和一个夹着公文包的中年男人在国旗下拉扯。

我立即赶了过去。

小吴看见我,激动地说:

“他是我老乡,绝对的老乡!

”那中年男人甩开小吴的手,整了整领带,呵斥道:

“老乡?

谁和你是老乡,老子是北京人!

”小吴说:

“你耍赖,你刚才打电话说家乡话,我听出来了,你是我们县的。

”中年男人厌恶地挥了挥手,骂道:

“神经病。

”听了这话,小吴的身体晃了一下。

  ⑱这件事后,很长时间没有看见小吴在我眼皮底下转悠了。

我心中不禁想:

是死心了还是离开北京了?

这孩子,挺好的,时间长了没见,还真让人心里有点挂念。

  ⑲小吴再一次出现,是带一对老人来看升国旗。

这对老人脸色凄苦,衣衫褴褛。

我问他:

“你找到老乡了?

”小吴说:

“没呢。

他们是一对聋哑夫妇,东北的,也没有老乡,我就对他们说,我们做老乡吧。

  ⑳我欣慰地笑了,说;“那加我一个吧。

”小吴狐疑地问:

“你?

”我看着远方,沉默了一会儿,说:

“我在这里巡逻快三年了,也没遇见一个老乡。

(选自《2015中国年度小小说》,漓江出版社,有删改。

14、根据文意,用简洁的语言填写下面表格。

(4分)

15、文中的“我”对小吴的态度有一个逐步变化的过程,根据文章内容,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4分)

怀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认同

16、结合语境,品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4分)

(1)他眼里汪着泪,点点头。

 

(2)我巡逻时经常遇到他,有时会问他:

“找到了吗?

”他总是一脸黯然。

 

17、第⑰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4分)

小吴的身体晃了一下

18、联系全文,说说小说结尾有哪些妙处。

(4分)

 

(二)郁孤台笑了

彭世强

  ①一个云清风和的下午,我,怀着几分崇敬、几分兴奋的心情,寻到了位于赣州市西北角的贺兰山下。

仰望着山巅那魁伟的郁孤台,它,三重屋檐,檐角飞翘,似握拳扬臂,挺起了那一份民族的自尊!

它,默默无语,似蹙眉凝神,反省着那一页沉重的历史!

我,步履匆匆地登上了郁孤台前六层百级石阶!

  ②我是在岳武穆的《满江红》词里知道“贺兰山”的,有人说词中所写的“贺兰山缺”,位于宁夏与内蒙古交界处。

而眼前的贺兰山,因为承载着一座巍峨慷慨的郁孤台,承载着一位血溅战袍、泪洒宣纸的爱国词人辛弃疾,承载着他用热血书就的一首悲壮诗篇,同样名扬中华,流芳千古!

  ③这是一座三层楼高的古建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