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260094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91.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高一历史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高一历史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高一历史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高一历史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复习提纲.docx

《高一历史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复习提纲.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历史复习提纲.docx

高一历史复习提纲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节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西周分封制p6

1.概念:

分封,即“封邦建国”。

 周王把土地和人口分封给诸侯,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2.目的:

拱卫王室,巩固统治

3.分封的对象:

子弟(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

4.权利:

受封土地和人口,再分封、世袭统治权

5.义务:

镇守疆土、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

6.作用:

A.积极性

初期巩固统治,拓展疆域;使周的政治文化具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使周的文化形式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

B.消极性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乱,分裂

2、宗法制

(1)含义

以血缘关系定亲疏,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2)特点:

嫡长子继承制

(3)影响:

A.积极性

凝聚亲族,社会稳定,国家统一

B.局限性

男尊女卑,分裂割据

3、特点

A.王权与神权结合;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C.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D.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它们是西周的两大整治支柱。

 

第2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1.秦统一中国:

p8-9

(1)BC221年,灭六国,结束割据混战局面。

(2)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和“直道”;

(3)南征岭南、置郡,

(4)管辖“西南夷”,开辟“五尺道”巩固并拓展疆域。

(5)修驰道

2.巩固统一的措施

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和文字。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p9-10

1.含义:

①专制主义:

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行政、司法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决策方式)。

②中央集权:

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

2.萌芽—战国:

理论源于法家思想,商鞅变法及各国变法中得以实践。

3.确立—秦朝:

p10

(1)皇帝制度(专制主义)的建立

①由来:

三皇五帝传说

②特征:

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

③本质:

君主专制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p10

三公:

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全国军务

御史大夫—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诏令和监察百官

九卿——三公之下设九卿,分管各项具体政务,是中央政府各职能部门的主管官员。

●朝议制度的内容与认识

秦朝,皇帝百官公卿,军国大事——集思广议,减少决策失误

(3)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p9

①由来—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

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②内容—地方政权机构分郡、县两级。

设郡守、郡尉和监御史,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县设县令。

③郡县制影响:

与分封制相比较,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安定稳定。

⑤意义:

是中央集权制度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制度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影响

①对秦的影响:

A.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B.秦朝依靠君主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②对后世的影响:

具有开创性,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第3节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基本矛盾:

P13

①君权VS相权—君权加强

②中央VS地方—中央集权加强

2.演变:

(1)巩固—汉朝:

“汉承秦制”

①中央:

P13

频繁更相;设“中朝”(内朝)P13重点——削弱相权,加强了皇权。

②地方:

汉初郡国并行;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削藩;

东汉改“刺史”为“州牧”,州、郡、县三级。

③监察:

P14

刺史制度

④选官:

A.察举制;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

秦以前是“世卿世禄”制度,分封制,依照血缘世袭。

B.汉代提拔民间人才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前者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

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

C.魏文帝时,创立九品中正制,由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

(2)完善—隋唐:

①中央:

三省六部制P13

A.内容:

中央设中书省(政令草拟)、门下省(政令审批)、尚书省(行政执行)三省。

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并在门下省设政事堂,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官员,身份也等同于宰相

B.作用:

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分工协作,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权。

决策过程有一定的民主性,本质是君主专制。

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新。

②选官:

科举制P15

A.概述:

我国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从隋朝(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1905年)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B.背景:

秦朝以前,采用世官制和军功爵制。

汉朝,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

魏晋以来,采用九品中正制,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C.演变:

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完备于唐朝,明清八股取士,清朝(1905年)被废除。

D.科举制度的影响

a.积极性:

①将读书、考试和作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和行政效率。

②打破了贵族世袭官职局面,削弱士族门阀势力;

③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选官范围和封建统治基础。

④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尊师重学风气的形成;

⑤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⑥用公开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吏,具有公平性和公正性,对我国人才选拔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都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b.消极性:

①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

②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钳制思想摧残文化,导致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停滞不前。

③科举制度也导致官场黑暗腐败

(3)发展—宋元中书门下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

长官

①中书门下(政事堂)参知政事(职务相当于副宰相)

设枢密院(管军事)、三司(管财政)

②行省制度(中国省制开端)P16

a.内容:

元代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

下设路、府、州、县;是对郡县制度的继承与发展。

b.影响:

①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一直沿用到今天,对后世影响深远;

②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特别是边疆地区的管辖(台湾、西藏);

③便于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民族融合,巩固国家统一。

(4)强化—明清

①明朝——内阁P17

A.原因:

明初丞相专权,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

B.确立:

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有票拟权。

C.影响:

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封建制度走向腐朽衰落。

●选官:

科举制(八股取士)——禁锢思想,摧残文化

②清朝——军机处P18

A.内容:

清朝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军机大臣只能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跪受、笔录、传达皇帝旨意。

B.影响:

(与内阁影响相同)

标志着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封建制度走向腐朽衰落。

●选官:

科举制(八股取士)

3.君主专制强化对的影响

(1)积极性:

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民族融合;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有利于社会安定稳定和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2)消极影响:

A.政治:

封建制度走向腐朽衰落;易产生暴政和腐败现象,阻碍社会发展与进步;

B.经济:

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使中国落后于西方;

C.思想文化:

思想文化专制,阻碍科学和文化的发展

2、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君主专制、皇权至上、权力高度集中

2.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强化

3.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地方势力不断衰落。

地方服从中央,缺少自主权

4.人治高于法治

5.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总结

一、行政机构演变

1.中央:

三公九卿中朝三省六部制内阁军机处

2.地方:

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

二、监察制度

1.中央:

御史大夫都察院

2.地方:

监御史、刺史、通判

三、选官制度

世卿世禄军功爵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斗争

第1节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第二节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一、鸦片战争(1840-1842年)

(一)鸦片战争背景

1.世界

(1)政治

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

(2)经济

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法、美工业革命正在进行。

(3)对外

资义发展需要(市场和原料),加紧对外扩张。

2.中国

(1)经济

资义萌芽缓慢发展,自经占统治地位。

(2)政治

封建君主专制,腐朽衰落,日益腐败,阶级矛盾激化。

(3)外交

“天朝上国”,闭关锁国,愚昧无知。

3.鸦片战争原因和目的

(1)根本原因

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抢占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2)导火线(直接原因)

中国的禁烟运动(1839,林则徐,虎门销烟)

(二)经过

1841年侵占香港岛,1842年南京

(三)结果

1.《南京条约》(1842年)——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四)内容及危害

项目 

内容 

影响 

备注 

割地 

香港岛 

破坏中国领土主权 

不是整个香港地区 

赔款 

2100万银元 

加重了人民负担

不是2100万两 

开放通商口岸 

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破坏中国贸易主权

广、厦、福、宁、上 

协定

关税 

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破坏中国关税主权 

最能体现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可看出此时列强的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 

2.《南京条约》附件:

《虎门条约》和《五口通商章程》(1843)

①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

②片面最惠国待遇(“利益均沾”的原则)

③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权(后来租界的由来)

3.中美《望厦条约》(1844):

军舰巡查贸易权(破坏中国领海主权)

(五)影响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英法)

1.原因:

根本原因: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经过

①1856年英法军队进攻广州,战争开始;

②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火烧圆明园,签订了《北京条约》

3.结果:

《北京条约》(1860年)

4.影响:

中国社会半殖民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3、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日本)

1.背景

①根本原因

19世纪末,各主要资义国向帝义阶段过渡,日本明治维新,适应资义发展需要,制定“大陆政策”。

②导火线

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

2.经过

(1)爆发:

1894,朝鲜

(2)黄海海战(1894)

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

①英雄人物:

丁汝昌、刘步蟾、邓世昌、林永升

②结果:

双方均有损失,日本海军主动撤离,北洋水师主力尚存

(3)威海战役(1895)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失败。

3.失败原因

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李鸿章的“避战保船”政策

4.《马关条约》(1895)

内容及危害

项目 

内容 

影响 

割地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进一步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助长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引发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赔款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被迫大借外债,便于列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开埠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内地 

设厂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 

反映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5.影响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6.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1895)

①原因:

《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

②两支力量:

邱逢甲、徐骧领导的义军,刘永福的黑旗军

③结果:

清政府严密封锁沿海地区,不准接济台湾抗日军民,台湾全部沦陷

④意义:

台湾军民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英勇抗击日本侵略。

此后,在日本统治台湾的50年里,台湾人民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从未停息过(爱国精神)。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瓜分狂潮与民族危机(19世纪末)

1.原因

①根本

帝义资本输出的侵略要求

②直接

《马关条约》的刺激

2.过程

①三国干涉还辽(俄、德、法,3000万两赎辽费)

②德国强租胶州湾(山东成为其势力范围)

③俄国强占旅顺口和大连湾

④各国划分“势力范围”

3.危害

中华民族陷于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危险之中。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二)义和团运动

1.根本原因

列强瓜分中国,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兴起

1898年,山东,反洋教斗争

3.口号

“扶清灭洋”(反映了民族矛盾空前激化)

4.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

镇压——招抚——联合列强绞杀

(招抚的目的也是为了利用和控制义和团)

5.失败原因

①主观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②客观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6.性质

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

7.意义

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

(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

1.原因

①根本

列强为了瓜分中国

②直接

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义和团运动)

2.过程:

1900年,英、法、美、德、日、俄、意、奥八国联军在天津大沽口登陆,一路打到北京城,慈禧太后携光绪帝出逃,八国联军在北京城和皇宫紫禁城烧杀抢掠

3.结果:

《辛丑条约》(1901年)

①赔

清政府向侵华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付清,本息共计9.8亿两

②划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

③禁

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④拆

拆毁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

⑤驻

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

4.影响

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辛丑条约》中“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最能体现出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列强侵华的危害P25-26

1.践踏中国主权

破坏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贸易和关税主权完整

2.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

烧杀掠夺旅顺大屠杀南京大屠杀

3.掠夺财富,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政治借款、勒索赔款、设厂筑路等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4.毁坏中华文明遗产

火烧圆明园

5.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三节伟大的抗日战争1931-1945(见下一页)

 

●补充:

抗战胜利原因及意义

1.原因:

①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根本原因)

A.中共敌后战场的中流砥柱作用

B.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英勇抗击

C.全国人民积极抗战

D.海外华侨的支持

②战争正义性

③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家的援助(苏美英)

2.抗战胜利的意义

(1)性质P41

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是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2)影响P41

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重新振兴的转折点,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基础。

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抗击日本法西斯主义的主战场之一。

(地位)

●中国抗战的特点

1.民族性:

全民族抗战(汉族和各少数民族)

2.人民性:

全国人民:

工人、农民、资产阶级,爱国华侨。

3.长期性:

历时14年,1931-1945年

4.艰巨性:

敌强我弱

5.双重性:

是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6.两个战场,两条路线。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全面抗战和片面抗战路线。

7.由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第1节

太平天国运动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

1.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2.辛亥革命1894-1911

3.五四运动1919.5(由旧民主主义进入新民主主义)

4.中共诞生1921.7

5.国民大革命1924-1927

6.国共政权十年对峙1927-1937

7.抗日战争1931-1945

8.解放战争1945-1949.9

一、原因:

1.清政府的黑暗反动统治,阶级矛盾激化;(根本原因)

2.西方列强的侵略;

西方列强入侵使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激化,其斗争矛头主要指向清朝封建统治者。

3.自然灾害严重;

4.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将基督教与中国民间宗教相结合),组织发动起义。

二、过程

金田起义(兴起)→永安封王(政权初建)→定都天京(正式建立政权)→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天京事变(1856年,由盛转衰)→天京陷落(失败)。

3、纲领: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P47-48

1.《天朝田亩制度》

1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②平均分配劳动产品(圣库制度)

●评价《天朝田亩制度》P47

(1)积极性

反封建的革命性。

(2)局限性

落后性;空想性(绝对平均主义)。

2.《资政新篇》

1.政治方面:

统一政令,以法治国;各省设新闻官,听取社会舆论,设投票箱,由公众选举官吏。

2.经济方面:

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兴办保险事业等。

3.文教方面:

反对迷信,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慈善机构;严禁买卖人口和吸食鸦片。

4.外交方面:

主张同外国自由通商,交流文化,平等往来,但不准外国干涉中国内政。

●评价《资政新篇》

1.进步性:

爱国性和时代性

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探索救国救民道路。

2.局限性:

既非农民斗争实践的产物,也缺乏实施的社会、经济和阶级基础;战争环境,根本没有实行。

四、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认识

1.性质:

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2.失败原因:

客观: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主观: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战略上的失误

3.教训:

农民阶级(是革命的主力军)无法承担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

4.意义:

打击了腐朽的清王朝,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农民阶级局限性的表现

①从经济上看,农民是分散落后的个体小生产者,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②从政治上看,不可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

③从思想上看,农民阶级缺乏科学的世界观,不能用科学的理论指导自己的行动,采用宗教迷信组织和发动群众。

④从组织上看,农民阶级带有严重的自私性和分散性,很难形成统一的、坚强的领导核心并保持领导集团内部的团结。

●时代局限性的表现

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力量过于强大,是以往农民战争中未曾遇到的新情况。

②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较晚,发展不充分,当时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未成熟到领导农民运动的程度,而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必然要失败。

 

第2节辛亥革命

一、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

1.政治:

(1)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侵华加剧,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清政府反对本质暴露无遗;

(3)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失败后,民主革命思想逐步为国人所接受。

2.经济和阶级基础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3.组织基础——中国同盟会(P50)

1905年,日本东京,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孙中山

2、经过:

从武昌起义到中华民国成立

1.武昌起义:

P51

为什么在武汉?

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

①革命派对革命形势的推动;

②文学社、共进会长期的筹备工作;

③大量新军参加革命——军事保证;

④四川保路运动高涨——有利时机;

⑤革命党人的革命精神……

2.中华民国成立(P51)

时间:

1912年元旦(民国元年)

地点:

南京

国旗:

五色旗

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

临时副总统:

黎元洪

性质:

临时政府是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革命政权

●南京临时政府的内外政策

(1)对内:

颁布法令措施:

民主政治(人民享有选举、参政等“公权”和言论、出版、集会等“私权”;停止刑讯;保护华侨;严禁买卖人口和蓄奴;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呼)、民族工业(设立实业部,保护工商业,废除苛捐杂税,鼓励华侨投资)、文化教育(提倡以“自由、平等、博爱”为纲的公民道德;规定教科书须合乎“共和民国宗旨”,小学禁止读经科)、社会生活(剪辫、禁止缠足)

(2)对外:

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条约继续有效,以争取列强外交承认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P52重点

(1)目的:

维护民主共和,限制袁世凯独裁

(2)内容:

主权在民(从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三权分立(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权选举临时大总统、弹劾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和责任内阁制。

(3)性质:

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4)意义: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三、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P53

●历史功绩?

●失败的含义(标志)是什么?

直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没有能够保持住政权(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

根本——革命任务未能完成,社会性质未改变

●失败的原因?

(1)主观上是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表现:

A没有提出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B不敢放手发动工农群众特别是广大农民

C缺乏一个组织严密、坚强有力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D没有真正建立一支属于自己的军队

(2)客观上是由于中外反动势力力量的强大

表现:

A袁世凯拥有强大的实力

B帝国主义列强的干涉

C立宪派、旧官僚的破坏

辛亥革命的功绩P53

(1)性质:

近代中国第一次完整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功绩:

①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②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提高了人民的参政议政意识,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③辛亥革命颁布的一系列法令措施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所以说,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第3节新民主主义革命

1、五四运动1919.5

1.五四运动的原因

(1)经济:

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2)政治:

一大战期间,美日加紧侵略中国,中国人民反帝情绪日益高涨;俄国的十月革命的影响。

北洋军阀的黑暗反动统治(卖国、独裁和混战)阶级矛盾激化。

(3)思想:

新文化运动促进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

(4)导火线: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