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浆岩岩石学.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254832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1,009.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岩浆岩岩石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岩浆岩岩石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岩浆岩岩石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岩浆岩岩石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岩浆岩岩石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岩浆岩岩石学.docx

《岩浆岩岩石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岩浆岩岩石学.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岩浆岩岩石学.docx

岩浆岩岩石学

岩浆岩石学复习资料

*1.岩石:

是天然产出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或类似矿物的物质(如有机质、玻璃、非晶质)和生物遗骸等构成的固态集合体。

2.根据成因,岩石划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

岩浆岩:

是由地幔或地壳的岩石经熔融或部分熔融形成岩浆继而冷却固结的产物。

沉积岩:

是由地表风化产物、火山碎屑物等,在外力作用下搬运、沉积、固结而成的。

沉积岩常形成层状。

沉积岩形成过程中也可以有结晶作用的发生,但不同于岩浆岩的结晶作用。

前者结晶于地表或近地表的温度、压力条件,而且是在水溶液或胶体溶液中结晶的。

变质岩:

是由先已存在的岩石(岩浆岩及沉积岩)在温度、压力及应力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为适应新的环境而形成的岩石。

3.三大岩类特征与区别

岩浆岩:

(1)特征构造:

1.火山及其相关的熔岩流2.与围岩构造为切割关系3.对相邻岩石的热效应,如重结晶、变色、反应分带等4.有细粒结构边缘5.没有化石和层理(火山碎屑岩除外)6.矿物颗粒相互镶嵌,定向构造不明显7.典型产状如岩株、岩床、岩基、岩脉等。

(2)结构:

1.斑状结构2.玻璃质3.多孔状结构4.杏仁状结构5.文象结构6.火成碎屑结构7.成镶嵌集合体

(3)矿物组成:

角闪石、大量的长石、白榴石、云母、霞石、橄榄石、辉石、石英、玻璃

沉积岩:

(1)特征构造:

1.成层性及分选性2.波痕、交错层理、泥裂等构造3.经常长距离延伸和互层4.像三角洲、堤坝、河流水系这样的沉积体形态5.岩石可以是不太固结的

(2)结构:

1.碎屑结构2.化石结构3.鲕状,叶片状,纹层状结构

(3)矿物组成:

大量石英、碳酸盐(特别是方解石和白云石)、粘土、硬石膏、燧石(微晶质石英)、海绿石、石膏、食盐

变质岩:

(1)特征构造:

1.变形砾石、化石、晶体2.平行片状和大范围颗粒拉长3.围绕侵入体呈带状分布4.典型的局限于前寒武纪和造山带5.岩石片理与区域构造有关6.大范围的矿物学前进变化7.也可以有些块状岩石

(2)结构:

角砾状、变粒结构、变晶结构、角岩结构

(3)矿物组成:

角闪石、红柱石、菁青石、绿帘石、长石、蓝闪石、石墨、蓝晶石、矽线石、十字石、透闪石-阳起石、硅灰石、云母、石英

*4.岩石学:

是专门研究地壳、地幔及其它星体产出的岩石的分布、产状、成分、结构、构造、分类、命名、成因、演化等方面的科学。

4.岩石学的研究方法

1)野外调查取样:

研究岩石地质体的产状、岩性、接触关系、构造特点、成矿作用、地质制图、测制地质剖面、照相素描、采集样品,等等;

2)室内测试分析:

显微镜鉴定、地球化学样品测试、同位素测试、矿物学和矿物化学精细研究,等;

3)室内实验模拟:

针对研究的内容开展相应的实验模拟;

4)资料归纳分析,得出结果。

*6.岩浆:

是天然形成于上地幔或地壳深部,含有部分挥发分和固态物质、粘稠的、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的高温熔融体。

※提示:

(1)该定义厘定了岩浆产生的部位、成分和性状;

(2)岩浆的基本特点:

具一定的化学组成、高温、具有流动性

*岩浆作用:

自岩浆的产生、上升到岩浆冷凝固结形成岩的全过程。

火山作用:

喷出地表的岩浆活动。

*喷出岩:

又称火山岩,是指岩浆及其他岩屑、晶屑等沿火山通道喷出地表形成的岩石

*侵入岩:

是指岩浆在地下不同深度冷凝固结形成的岩石。

深成岩形成深度大于3km;

自然界中硅酸盐岩浆占绝大多数,极少量是金属硫化物岩浆和金属氧化物岩浆(矿浆)及碳酸岩浆。

*岩浆的主要化学成分通常以氧化物形式来表示:

如SiO2、Al2O3、Fe2O3、FeO、MgO、CaO、Na2O、K2O、MnO、TiO2、P2O5、H2O、CO2等。

※根据SiO2含量将硅酸盐岩浆分成4种类型:

1)酸性岩浆SiO2>63%(wt%)

2)中性岩浆SiO252~63%(wt%)

3)基性岩浆SiO245~52%(wt%)

4)超基性岩浆SiO2<45%(wt%)

*7.岩浆的性质

(1)岩浆的温度:

1.喷出熔岩温度一般为700-1200℃;玄武岩1025-1225℃;

安山岩900-1000℃;流纹岩700-900℃。

含水的岩浆比不含水的岩浆温度低。

在深处正在结晶的岩浆比喷出地表的岩浆温度低

2.岩浆温度的获得方法:

a.直接测量法:

测量正在喷发的熔岩流的温度

b.岩浆岩的熔化法:

c.玻璃包裹体熔融均一法测温法

d.矿物温度计计算法

(2)岩浆的粘度:

粘度:

是液体或半流体流动的难易程度。

单位:

Pa.S(帕斯卡秒,相当于20°时水的粘度的1000倍)。

影响粘度的因素:

a.氧化物:

SiO2,Al2O3,Cr2O3的存在使粘度增加,尤其SiO2。

因此,基性岩粘度小,以溢流为主;酸性岩粘度大,多以爆发形式为主。

b.挥发份:

其存在将显降低岩浆粘度。

挥发份增加,粘度降低。

c.温度:

温度升高,粘度降低。

d.固体物质含量:

其数量越多,岩浆粘度就越大。

e.压力:

对于不含水的干岩浆,压力升高,粘度增加。

对于富水岩浆,较为复杂

(3)岩浆的密度:

影响因素:

a、化学成分:

基性岩浆密度大,酸性岩浆密度小;

b、压力增加,岩浆密度增大。

例如:

玄武质岩浆p=1×105pa时,ρ=2.63g/cm3p=17×108pa时,ρ=2.90g/cm3

c、熔体中含水时,岩浆密度降低。

*8.岩浆岩的矿物成分

根据造岩矿物的含量及其在岩浆岩分类和命名中所起的作用,可以将它们分类为主要矿物、次要矿物和副矿物三类。

主要矿物:

指在岩石中含量较多,一般在10%以上,并在确定岩石大类名称上起主要作用的矿物。

如花岗岩(钾长石、石英)。

次要矿物:

指在岩石中含量少于主要矿物的矿物,在10%以下,对岩石划分岩石大类不起作用,但可以确定岩石种属的依据,如黑云母花岗岩(黑云母)。

副矿物:

指在岩石中含量很少,不到1%,偶达到5%。

如磷灰石、磁铁矿、榍石、锆石,在岩石分类和命中一般不起作用。

但偶尔可作定种属名称,如榍石花岗岩。

*正岩浆矿物:

岩浆中直接结晶出的矿物

*岩浆岩中的主要造岩氧化物含量变化是有规律

从图1-1、表1-2中可以看出,从超基性岩至酸性岩,随SiO2增加,FeO、MgO逐渐减少;K2O、Na2O渐显增加;CaO、Al2O3由超基性的纯橄榄岩至基性的辉长岩增加较大,随后向酸性的花岗岩则减少。

根据矿物的颜色将矿物分为浅色矿物和暗色矿物两类。

浅色矿物化学成分中含sio2、Al2O3较高,不含铁镁成分,故又称硅铝矿物

暗色矿物化学成分中富含镁、铁成分,又称铁镁矿物

色率:

暗色矿物在岩石中的百分含量

岩浆岩的矿物共生组合规律以及化学成分关系

(1)自然界的岩浆岩不是任意组合的,而是有规律的共生,

(2)这种规律称为共生组合。

反映在矿物成分的共生规律称

为矿物共生组合。

影响矿物共生组合的因素:

除了温度、压力外,主要决定于

岩浆岩的化学成分,特别是SiO2的含量。

①当SiO2含量过饱和时,除了形成硅酸盐矿物之外,可以形成石英(硅酸过饱和产物)

石英和铁镁橄榄石或似长石一般不会平衡共生

②当SiO2含量不足时,可能出现橄榄石、霞石、白榴石等矿物,这些矿物称为SiO2不饱和的矿物。

③当SiO2含量饱和时,可能出现辉石、角闪石、斜长石、钾长石等,这些矿物称为SiO2饱和的矿物。

※6种典型的岩浆岩矿物共生组合

(1)橄榄石+辉石组合:

相当于超基性岩,钙、铁、镁多而硅少,且贫碱,出现大量镁铁矿物(橄榄石-辉石等),不出现石英和长石。

(2)基性斜长石+辉石组合:

相当于基性岩,铝和钙较多,铁、镁和硅均较充分,主要形成基性斜长石和辉石,二者近于1:

1,不出现石英。

(3)中性斜长石+角闪石组合:

相当于中性岩,钠、钾略有增加,铝、硅、钙、铁、镁均较充分,主要形成中长石、角闪石、黑云母,可能出现少量石英和钾长石。

浅色矿物:

暗色矿物≈2:

1。

(4)石英+钾长石+酸性斜长石+黑云母组合:

相当于酸性岩,钠、钾、硅含量高,铁、镁、钙低,石英、钾

长石、酸性斜长石等浅色矿物为主。

(5)钾长石+黑云母+角闪石组合:

其SiO2相当于中性岩,钠、钾高而铁、镁低,大量出现钾长石。

(6)霞石+白榴石+钾长石+碱性暗色矿物组合:

其SiO2接近于基性岩(平均53.36%),钠、钾含量很高,出现霞石、白榴石等矿物,因钠过多,故常出现碱性暗色矿物。

*9.岩浆岩的结构:

是指组成岩石物质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晶体形态、自形程度及其相间的关系。

结构分类的依据结晶程度

矿物颗粒的大小

矿物的自形程度

矿物颗粒之间的相互关系

矿物的排列方式

(1)结晶程度:

是指岩石中结晶物质和非结晶玻璃物质的含量比例。

全晶质结构:

岩石全部由已结晶的矿物组成

半晶质结构:

岩石中既有结晶矿物又有玻璃

玻璃质结构:

全部由未结晶的火玻璃组成

玻璃质脱玻化作用可生成以下结构:

雏晶结构:

玻璃质在脱玻化初期,形成一些颗粒极细的结晶物质,称为雏晶。

如果岩石主要由雏晶组成,则其结构称雏晶结构。

霏细结构:

脱玻化达到一定程度时,可形成极细的、它形的长英质矿物颗粒的隐晶质集合体,但颗粒间界线模糊,形状不规则,称霏细结构。

球粒结构:

脱玻化可形成球粒,它是由中心向外呈放射状生长的长英质纤维构成的球状生成物,也可呈扇状、束状等。

*

(2)岩石中矿物颗粒的大小

1.根据绝对大小分为:

隐晶质结构和显晶质结构

隐晶质结构:

颗粒一般小于0.02mm

显微晶质结构:

借助显微镜能够辨认

显微隐晶质结构:

借助显微镜仍不能够辨认

显晶质结构:

肉眼能分辨出矿物颗粒者。

据粒径大小分为:

粗粒结构:

d>5mm

中粒结构:

d=2-5mm

细粒结构:

d=0.2-2mm

微粒结构:

d<0.2mm

另外:

d>1cm的矿物,可称为巨晶,大于3cm称伟晶 

2.据矿物颗粒的相对大小,可分为以下四种结构

等粒结构:

岩石中同种主要矿物颗粒大小大致相等。

不等粒结构:

岩石中同种主要矿物颗粒大小不等

斑状结构:

岩石中矿物颗粒分为大小截然不同的两群,大的称为斑晶,小的及不结晶的玻璃质称为基质。

若基质有微晶质或隐晶质和玻璃质组成则称为斑状结构。

其间没有中等大小的颗粒,可与不等粒结构相区别

似斑状结构:

岩石也是由两群大小不同的矿物颗粒组成,但基质为显晶质,与斑晶为同一世代的产物

斑状结构是浅成岩和喷出岩的重要结构类型,其中的斑晶一般是在深处(岩浆房)或上升过程中晶出的,在地表条件下不稳定,常形成:

熔蚀结构:

因压力降低使一斑晶矿物的熔点降低,或因岩浆在地表氧化,温度一度升高等,造成早已结晶的斑晶熔蚀形成的结构

暗化边结构:

含挥发分的斑晶(角闪石、黑云母等),常因低压、高温氧化、脱水等原因,在斑晶的边部出现不透明的边缘(磁铁矿及高温无水的透长石、白榴石、橄榄石、辉石等集合体组成的)

(3)岩石中矿物的自形程度

自形程度是指组成岩石的矿物的形态特点。

据岩石中矿物自形程度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的结构:

自形粒状结构:

组成岩石的矿物颗粒,按自已的结晶习性,发育成被规则的晶面所包围的自形晶。

说明岩浆中矿物结晶中心少,结晶时间长,有足够的空间,或者矿物结晶能力强。

半自形粒状结构:

组成岩石的矿物颗粒,按结晶习性发育一部分规则的晶面,而其它的晶面发育不好,而呈不规则的形态。

它形粒状结构:

组成岩石的矿物颗粒多呈不规则的形态—它形晶,找不到完整规则的晶面。

是结晶中心较多,矿物颗粒几乎同时结晶,没有足够的结晶时间和空间的条件下形成的。

(4)岩石中矿物颗粒间的相互关系

常见的有:

条纹结构、文象结构、蠕虫结构、反应边结构、环带结构、包含结构、填隙(间)结构。

*10.岩浆岩的构造:

是指岩石中不同矿物集合体之间或矿物集合体和其它部分之间的排列方式及充填方式。

影响因素:

岩浆结晶的环境

岩浆演化机制

岩浆的侵位机制

侵位时的应力状态

岩浆冷凝时是否仍在流动等

(1)侵入岩的构造

块状构造—静止、稳定的结晶作用

条带状构造—结晶分异、堆晶作用

斑杂构造—多次脉动侵位/同化混染围岩物质

球状构造—矿物围绕某一中心呈同心环状或放射状生长成球体

晶洞、晶簇构造-深成岩中的原生孔洞,岩浆挥发分聚集/晶洞壁生长矿物

(2)喷出岩的构造:

在快速减压-挥发分析出-上升汇集、膨胀条件下形成。

气孔构造----挥发分所致

杏仁构造----岩浆后期矿物充填气孔-方解石、沸石、石英、绿泥石

流动构造----粘度较大的熔浆在半固结状态下继续流动所致。

珍珠构造、石泡构造、流面构造、流线构造、柱状节理构造

*11.矿物结晶顺序的确定

!

列举岩石结构中能反映矿物结晶顺序的现象

1)矿物颗粒的相对自形程度自形程度高的一般析出较早,自形程度低的析出较晚。

但矿物本身的结晶能力必须充分注意。

2)矿物间的相互包裹关系常认为被包裹的矿物一般早于包裹它的矿物。

但需谨慎,如分解条纹长石、文象结构中的石英。

3)矿物晶体大小在常见的斑状结构中,大晶体一般先结晶,而小晶体常常后结晶。

但对某些交代斑晶则相反。

4)以它形充填状出现的矿物是最晚开始结晶和最晚结晶结束的。

如某些辉长岩中的石英

5)岩石中总呈它形出现的两种矿物表明它们的结晶能力弱,又是同时结晶,晶体互相干扰生长。

如:

花岗细晶岩中的长石和石英

6).反应边结构中,作为反应边的矿物生成晚。

7).具环带结构的矿物,环带本身就具有顺序性。

!

!

对比斑状结构与似斑状结构的异同点

岩石中所有的矿物颗粒和成分都俨然分属于大小不同的两群,大者组成斑晶,小的组成基质。

斑状结构的基质由微晶或隐晶质和玻璃质组成。

似斑状结构的基质由显晶质组成。

斑状结构常见于浅成侵入岩和火山岩总比,其斑晶和基质形成于不同的物化条件和不同的世代。

似斑状结构主要分布于浅成侵入岩和部分中深层侵入岩,其基质一般都是显晶质的,斑晶和基质形成在相同或几乎相同的物化条件和同一世代。

!

!

!

侵入岩与喷出岩结构的差别

侵入岩中常见的结构:

1)海绵陨铁结构2)反应边结构3)辉长结构4)包含结构或镶嵌结构,常见的包含结构有辉绿结构、次辉绿结构、和二长结构等5)花岗结构6)文象结构7)蠕英结构8)煌斑结构

喷出岩中常见的结构:

1)*刺结构2)间粒结构3)间隐结构4)填间结构5)交织结构6)玻基交织结构7)粗面结构8)响岩结

12.鲍温反应序列

岩浆在结晶过程中先析出的矿物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会与剩余岩浆发生反应,使矿物成分发生变化并产生新的矿物。

随着温度的降低,反应继续进行,便有规律的产生一系列矿物。

不连续反应序列:

橄榄石—斜方辉石—单斜辉石—角闪石—黑云母—钾长石

连续反应系列:

培长石—拉长石—中长石|—更长石—钠长石——钾长石—白云母---石英

13.岩浆岩的产状:

主要是指岩浆岩地质体的形态、大小,和围岩的接触关系,形成时所处的构造环境,以及上升及活动方式等等。

火成岩的相:

是指因岩浆岩地质体生成条件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的岩石和岩体总特征。

侵入岩的产状:

主要是指侵入体产出的形态、大小、与围岩的关系以及侵入时的构造环境等等。

*整合侵入体与不整合侵入体

整合侵入体:

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面基本上平行于围岩的层理或片理。

不整合侵入体:

侵入体切割围岩片理、层理,接触面产状与围岩片理和层理产状不一致。

根据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来划分,可分为:

*整合侵入:

岩床:

是厚薄均匀的近水平的整合的板状侵入体。

岩盆:

是中央微向下凹的整合盆状侵入体。

岩盖:

是上凸下平的穹隆状整合侵入体。

*不整合侵入:

岩基:

是最大的巨型侵入体,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平面上通常呈长圆形。

岩株:

是一种常见的侵入体,平面上近圆形或不规则状,接触面陡立,似树干状延伸,又称岩干。

岩脉或岩墙:

是与围岩层理或片理斜交的脉状侵入体。

岩脉较规则、平直,称为岩墙

火山岩的产状:

火山岩的产状主要受火山喷发方式的影响

(1)火山喷发方式

a.裂隙式喷发:

岩浆沿构造裂隙或断裂喷出地表,沿地面泛流,形成熔岩被和熔岩流。

面积大,常形成熔岩高原。

b.中心式喷发:

岩浆沿管状通道喷发至地表,其最多最大特点是形成火山锥,并可有熔岩流和火口充填物,如岩钟、岩针。

(2)常见的火山岩产状类型

火山锥:

中心式火山喷发时,围绕火山口由火山物质形成的下缓上陡的锥状体。

碎屑锥:

以爆发产物为主,火山碎屑物质常>95%。

熔岩锥:

以溢流产物为主,火山碎屑物质常<10%。

混合锥:

火山碎屑物与熔岩互层组成的火山锥,为喷发和溢流交替出现的火山活动产物。

(3)破火山口:

是指经过破坏的火山口及其周围的洼陷,其成因有三:

a.侵蚀破火山口:

是火山口被流水侵蚀加大的结果。

b.爆发破火山口:

是火山强烈爆发、崩毁了火山口上部大量岩石和火山口周围的火山锥,形成比原来火山口大的凹坑,大者称爆发洼地。

c.崩塌破火山口:

是由于岩浆物质大量喷发后,岩浆房空虚,而火山口附近上覆物质增多,因支撑不住而崩塌沉陷形成的火山构造。

全碱含量:

K2O+Na2O的含量之和(%)

为了确定岩浆岩的碱性程度,里特曼提出用组合数来表示:

值越大,碱性程度愈强。

(1)适用于非高镁火山熔岩;

(2)所使用的岩石应为未蚀变(或一些低级变质)的新鲜岩石;

(3)H2O<2%,CO2<0.5%(烧失量<2.5%);

(4)去掉挥发份后,以100%重新计算各氧化物的含量,然后投图

每一类侵入岩和火山岩在成分上类似,但成因上不一定有联系,也不一定是同源岩浆产物。

“斑岩”和“玢岩”仅用于浅成岩和次火山岩中斑状结构的岩石。

“斑岩”的斑晶是以石英、碱性长石和似长石为主;“玢岩”的斑晶以斜长石和暗色矿物为主。

对于火山熔岩中斑状结构的岩石,不使用“斑岩”和“玢岩”的名称

橄榄岩-苦橄岩类

一般特征

化学成分:

SiO2含量<45%,K2O和Na2O含量极少(<1%),CaO和Al2O3含量也很少,富含FeO,MgO。

矿物成分:

铁镁矿物含量>90%,铁镁矿物占绝对优势——Ol,Py,Am

长石——不含或很少

橄榄岩

颜色:

黑色、暗绿色、深色。

主要矿物:

橄榄石、辉石(Ol+Py)

次要矿物:

角闪石,基性斜长石、黑云母。

副矿物:

磁铁矿、钛铁矿、尖晶石、铬铁矿等

结构:

粗中粒镶嵌结构,包含结构、网状结构。

构造:

块状构造、带状构造、流动构造等。

次生变化:

透闪石化、蛇纹石化、石棉化、滑石菱镁矿化等。

超基性侵入岩中最常见的变化:

蛇纹石化、透闪石化、碳酸盐化、绿泥石化等。

蛇纹石化:

橄榄石和辉石被蛇纹石交代了。

原因:

可能由于超基性岩浆期后热液引致的自变质作用,

或是其他的热液作用引起的它变质作用产生的。

交代作用的性质:

水化、硅化、碳酸盐化。

苦橄岩

主要矿物:

橄榄石、辉石。

次要矿物:

角闪石、基性斜长石。

副矿物:

磁铁矿、钛铁矿、磷灰石。

结构:

细粒-微粒结构、斑状结构。

构造:

块状构造或流动构造

蛇纹石化、脱玻化。

辉长岩——玄武岩类

一般特征

1.化学成分:

SiO2<45-53%,属硅酸不饱和或饱和岩石

富CaO、Al2O3、MgO、FeO,

贫碱(K2O+Na2O)=4%±,属钙碱性系列

2.矿物成分:

铁镁矿物与浅色矿物各占50%

主要矿物:

辉石+基性斜长石(1:

1)

次要矿物:

橄榄石,角闪石,黑云母

不含或只含少量石英、钾长石

3.色率一般70-40,比重大

4.基性岩的侵入岩数量少,但是喷出岩(玄武岩)数量非常多。

北美洲地区:

玄武岩:

21%,辉长岩:

5.2%

辉长岩(gabbro)

(1)颜色:

黑色,灰黑色,深灰色

(2)结构:

中-粗粒半自形粒状结构——辉长结构

指基性斜长石和辉石自形程度相同,都呈半自形或他形颗粒,是从岩浆同时析出的结果。

是基性深成岩相的典型结构

(3)构造:

块状构造,也有条带状构造(Pl/Py)

(4)矿物成分:

主要矿物:

斜长石+辉石(pl+py)(1:

1)

基性斜长石——通常为An>50的拉长石(50-70号)、

培长石(70-90号),多呈厚板状,有清晰的双晶纹

辉石——多呈半自形-他形晶粒,可被绿泥石、角闪石交代。

次要矿物:

橄榄石,角闪石,黑云母

副矿物:

磁铁矿,钛铁矿,铬铁矿等

(5)矿物次生变化

辉石——蚀变为阳起石,透闪石(角闪石类)

斜长石——蚀变为钠长石、绿帘石等矿物集合体(淡黄色或绿色)

若都蚀变,则岩石光泽变暗淡

常见结构及其特征:

辉长岩中最常见的结构为辉长结构和辉绿结构,部分可有反应边结构。

*辉长结构:

基性斜长石和辉石的吧自形程度相近,都呈近等轴的半自形—他行粒状二者在岩浆中近同时析出形成。

是基性深成岩相的典型结构。

(中粗粒半自行粒状结构)

*辉绿结构:

斜长石和辉石颗粒大小近似,但斜长石比辉石稍自形。

而且在自形的板状斜长石组成的三角形空隙中充填着他形辉石,这种结构常见于岩体边部或浅层侵入体。

可与辉长结构过渡,称辉长辉绿结构。

玄武岩(basalt)——基性喷出岩,分布极广

(1)颜色:

黑色,绿-灰绿色,暗紫色,黑灰色,氧化强为紫红色“玄”——黑

(2)矿物成分主要矿物——Pl+Py,次要矿物——Ol,Am,Bi,总体成分与辉长岩相似

(3)结构:

岩石的结构:

斑状结构,无斑隐晶质结构,玻璃质结构,

斑晶——Pl,Py,Ol(Ol常变为红色伊丁石)

基质——隐晶质,肉眼无法鉴别

基质的结构:

粗玄(间粒)结构——长板状Pl的三角形孔隙中,充填Py和磁铁矿小颗粒

间隐结构——密集的Pl中充填玻璃

间粒-间隐结构(拉斑玄武结构)——过渡类型,Pl三角形孔隙充填Py,磁铁矿和玻璃

玻璃质结构——全是玻璃

(4)构造

气孔构造,杏仁构造普遍发育

枕状构造——海水冷却,有内部结构

柱状节理——4,5,6,7边形,多为五方柱和六方

闪长岩-安山岩类

一般特征

1.化学成分:

SiO2<53-63%,属于硅酸饱和岩石。

K2O和Na2O都进一步增加,可以达到5-6%。

里特曼指数(s)<3.3,属于钙碱性系列的中性岩类

s=(wt%)

s=<3.3钙碱性岩闪长岩-安山岩类

3.3-9碱性岩正长岩-粗面岩类

>9过碱性岩霞石正长岩-响岩类

(4)Al2O3较多,可以达到16-17%,

(5)CaO,FeO和MgO进一步下降,

TFeO(全铁)6-8%,MgO5%

2.矿物成分:

暗色矿物大大减少30±(中等色率)浅色矿物大大增加70±

主要矿物——A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