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计时方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924224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1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计时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古代计时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古代计时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古代计时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古代计时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计时方法.docx

《古代计时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计时方法.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计时方法.docx

古代计时方法

古代时间名词

古代除了用日晷计时外,还以漏刻计时。

这种计时方法分一昼夜为一百刻(一刻相当于今天的14.4分钟),因而古代语言中就有“刻”的说法。

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

古天色纪时、地支纪时与今序数纪时对应关系见附表。

  

天色

夜半

鸡鸣

平旦

日出

食时

隅中

日中

日昳

晡时

日入

黄昏

人定

地支

现在

23-1点

1-3点

3-5点

5-7点

7-9点

9-11点

11-13点

13-15点

15-17点

17-19点

19-21点

21-23点

 

天色法与地支法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两种纪时方法。

如《孔雀东南飞》: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李愬雪夜入蔡州》:

“夜半雪愈急……,恕至城下……,鸡鸣,雪止……,晡时,门坏。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平明是平旦的别称。

再如《失街亭》:

“魏兵自辰时困至戌时。

”《景阳冈》:

“可教往来客人于巳、午、未三个时辰过冈。

”《祭妹文》:

“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群英会蒋干中计》:

“从巳时直杀到未时。

  五更

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

如《孔雀东南飞》:

“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群英会蒋干中计》:

“伏枕听时,军中鼓打二更。

”《李愬雪夜入蔡州》:

“四鼓,恕至城下,无一人知者。

”《登泰山记》: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

”《与妻书》:

“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夜间时辰

五更

五鼓

五夜

现代时间

黄昏

一更

一鼓

甲夜

19-21点

人定

二更

二鼓

乙夜

21-23点

夜半

三更

三鼓

丙夜

23-1点

鸡鸣

四更

四鼓

丁夜

1-3点

平旦

五更

五鼓

戊夜

3-5点

时间不大叫做“旋”,“俄尔”表示忽然间。

“俄顷”、“倾之”是一会儿,“食顷”功夫吃顿饭。

“斯须”、“倏忽”和“须臾”都表瞬间时短暂;“少顷”、“未几”和“逾时”,也是片刻短时间。

黎明时分称“质明”,早晨一般称作“旦”。

“侵晨”是指天将亮,“中夜”时分夜已半。

“旦日”明日第二天,“兼旬”即为二十天。

“朔”为初一“望”十五,“晦”为月底那一天。

每月十六称“既望”,这段时间称“居有间”,“方”即正当某时候,“日”字用来表每天。

“期月”表示一整月,“期年”表示一周年。

“来年”即为第二年, 表示年年用“累年”。

一年将尽称“岁暮”,也称“岁晏”或“岁阑”,要记诗文时间词,正确理解是关键。

口诀帮你记牢固,理解运用多方便。

初中文言文中,在写人叙事,写景状物方面,有时与时间不无关系。

就教材所涉及的“时间”来看,其时间词所指大体可分为记年、记月、记日、记时四大类:

一、记年

  古代记年的主要方式有三种:

  一是按照王公即位的年次记年。

汉武帝建元以前,帝王没有年号,只能直书“某某王(公)某某年”或“××年”。

例如:

  ①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

(四册·《陈涉世家》)

  ②十年春,齐师伐我。

(六册·《曹刿论战》)

  二是用干支记年。

干,即“天干”(天干依次为: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即“地支”(地支依次为: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干、支是我国古代用以记录时间的一套专门的序数系统。

干、支按顺序两两相配,至六十次为一循环,称为一个“甲子”(或“花甲子”):

甲子、乙丑、丙寅……辛酉、壬戌、癸亥。

如:

  ③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

(四册·《西湖游记二则》)

  ④己亥之二月也。

(五册·《满井游记》)

  ⑤天启壬戌秋日。

(四册·《核舟记》)

  三是用国君的年号记年。

我国古代帝王年号,从汉武帝刘彻“建元”年号开始,此后多以年号记年。

如:

  ⑥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二册·《桃花源记》)

  ⑦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

(三册·《记承天寺夜游》)

  

二、记月

  古代记月的主要方式有三种:

  一是用地支记月。

按阴历,寅为正月,卯为二月,其余(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依次类推;二是在春夏秋冬各季前(分别)依次加上孟、仲、季等字,组成孟春、仲春、季春……孟冬、仲冬、季冬,古人用它们作各季中相应月份别称;三是如同现代记月,在月前加数字记月。

初中文言诗文中常见的是第三种,如:

  ⑧胡天八月即飞雪。

(四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⑨五月人倍忙。

(五册·《观刈麦》)

  ⑩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

(六册·《墨池记》)

三、记日

  古代记日的主要方式亦有三种:

  一是用干支记日。

如:

  是月丁未。

(旧教材·《登泰山记》)

  二是用特定的节日、节气名称记日。

如: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一册·《过故人庄》)

  三是在一月之内,古人常用“朔”(农历每月初一)、“月出(fěi)”(农历每月初三)、“望”(农历每月十五)、“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等表示日期。

如: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三册·《观潮》)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旧教材·《登泰山记》

四、记时

  古代记时的主要方式也有三种:

  一是古人根据天色、人事把一天分为十二时:

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昃、晡时、日入、黄昏、入定。

二是用地支记时,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后世(清代)又把每个时辰分为先“初”后“正”,使十二时辰变成了二十四段,正好与现代时段相对应。

三是记夜。

古时没有钟表计时,特在城市或寺院的钟鼓楼置铜壶滴漏,并派人负责守漏、击鼓报时(更):

漏一下为一更;漏两下为二更,余类推。

一夜共五更。

古今时段、时辰对照,如下表:

(见文末)

  如: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册·《两小儿辩日》)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二册·《石壕吏》)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六册·《君子于役》)

  然杭州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

(四册·《西湖游记二则》)

  夜半,客曰:

“吾去矣!

”(旧教材·《大铁椎传》)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同例紒紟矠)

  除以上所述之外,初中文言文中还有表示时间长短的词,诸如“少时”、“未几”、“俄而”之类,此不赘述:

只要我们在阅读时联系语境,弄清文意,也就不难理解它们所表示的意思了。

中国古代计时工具

一、古时计时工具有许多中,常见的有两种,一是“日晷”,二是“漏”。

日晷是以太阳影子移动,对应于晷面上的刻度来计时。

日晷也是通过观测日影计时的仪器,主要是根据日影的位置以确定当时的时辰或刻数。

从出土文物来看,汉以前已使用日晷,在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之前,日晷一直是通常使用的计时器。

日晷的主要部件是由一根晷针和刻有刻线的晷面组成,随着太阳在天空运行,晷针的投影像钟表的指针一样在晷面上移动,就可以指示时辰。

大家应该在北京故宫里和观象台上见过。

故宫的日晷

漏是以滴水为计时,是由四只盛水的铜壶组合,从上而下互相迭放。

上三只底下有小孔,最下一只竖放一个箭形浮标,随滴水而水面升高,壶身上有刻度,以为计时。

圭表和漏刻都是用太阳的影子计算时间的,然而遇到了阴雨天或黑夜便失去作用了,于是一种白天黑夜都能计时的水钟便应运而生,这就是漏刻。

漏,是指漏壶;刻,是指刻箭。

箭,则是标有时间刻度的标尺。

漏刻是以壶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观测壶中刻箭上显示的数据来计算时间。

作为计时器,漏刻的使用比日晷更为普遍。

我国古代诸多文人骚客留下了许多有关漏刻的富有诗情画意的章句。

如唐代诗人李贺:

“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

”宋代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在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之前,漏刻是我国使用最普遍的一种计时器。

漏刻示意图

唐吕才漏刻图,漏刻是古代的一种计时工具,不仅古代中国用,而且古埃及、古巴比伦等文明古国都使用过。

延祐滴漏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漏刻,于元代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铸造,属于多级补偿式浮箭漏。

 

圭表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计时器,古代典籍《周礼》中就有关于使用土圭的记载,可见圭表的历史相当久远。

圭表是利用太阳射影的长短来判断时间的。

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直立于平地上的测日影的标杆或石柱,叫做表;一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做圭。

既然日影可以用长度单位计量,那么光阴之“阴”,及时间的长短,,用“分”、“寸”表达就顺理成章了。

圭表·夏至致日图

古代圭表

 

现存的圭表

二、机械计时器

单纯利用水的流动来计时有许多不便,人们逐渐发明了利用水做动力,以驱动机械结构来计时。

西元前117年,东汉的张衡制造了大型天文计时仪器——水运浑天仪,初步具备了机械性计时器的作用。

随后历代都相继制作了附设有计时装置的仪器。

(张衡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制造水运浑天仪的人。

张衡(公元78—139年),字平子,东汉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人,东汉时期杰出的科学家,也是世界上伟大的天文学家之一。

张衡的《浑天仪图注》是浑天说的代表作。

他明确地指出了大地是个圆球,形象地说明了天与地的关系。

从晋书中记载得知,张衡的浑天仪是一个直径约5尺的空心球,上面绘有二十八宿,中外星官以及互成24度角的黄道和赤道,黄道上还表明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紧附于天球外的有地平环和子午环等。

天体半露于地平环之上,半隐于地平环之下。

天轴则支架在子午环上,其北极高出地平环36度,天球可绕天轴转动,这就是浑天仪的外部结构,它形象地表达了浑天思想。

张衡还利用中国古代机械工程技术的发展,把计量时间用的漏壶与浑象联系起来,即利用漏壶的等时性,以漏壶流出的水为原动力,再通过浑象内部装置的齿轮系统等传动和控制设备,使浑象每天均匀地绕天轴旋转一周,从而达到自动地、接近正确地演示天象的目的。

此外水运浑象还带动一个称作“瑞轮冥荚”的巧妙仪

器,制成机械日历。

传说冥荚是一种奇妙的植物,它每天长一片叶子,到月半共长15片叶子,以后每天掉一

片叶子,到月底正好掉完。

“瑞轮冥荚”就是依照这种现象进行构思,用机械的方法使得在一个杠杆上每天转出一片叶子来,月半之后每天再落下一片叶子来,这样就可以知道月相。

张衡的浑天仪虽然还不能完全自动地表演日月星辰的运动,但是,用一个机械系统来取得与天球旋转相同步的机械运动。

这本身就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它在当时的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其中宋代苏颂制造的水运仪象台,把机械计时装置的发展推倒了一个新的高峰,水运仪象台的计时机械部分可以按时刻使木偶出来击鼓报刻,摇铃报时,示牌报告子、丑、寅、卯十二个时辰等。

(宋元佑三年(公元1088年)在著名科学家苏颂的倡议和领导下,一座杰出的天文记时仪器──水运仪象台,在当时的京城开封制成。

水运仪象台的构思广泛吸收了以前各家仪器的优点,尤其是吸取了北宋初年天文学家张思训所改进的自动报时装置的长处;在机械结构方面,采用了民间使用的水车、筒车、桔槔、凸轮和天平秤杆等机械原理,把观测、演示和报时设备集中起来,组成了一个整体,成为一部自动化的天文台。

在苏颂所著的《新仪象法要》中详细介绍了水运仪象台的设计和制作情况,并附有多幅绘图。

根据《新仪象法要》记载,水运仪象台是一座底为正方形、下宽上窄略有收分的木结构建筑,高大约有十二米,底宽大约有七米,共分为三大层。

上层是一个露天的平台,设有浑仪一座,用龙柱支持,下面有水槽以定水平。

浑仪上面覆盖有遮蔽日晒雨淋的木板屋顶,为了便于观测,屋顶可以随意开闭,构思比较巧妙。

露台到仪象台的台基有七米多高。

中层是一间没有窗户的“密室”,里面放置浑象。

天球的一半隐没在“地平”之下,另一半露在“地平”的上面,靠机轮带动旋转,一昼夜转动一圈,真实地再现了星辰的起落等天象的变化。

下层设有向南打开的大门,门里装置有五层木阁,木阁后面是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