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季氏将伐颛臾》预习案 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923264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季氏将伐颛臾》预习案 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一语文《季氏将伐颛臾》预习案 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一语文《季氏将伐颛臾》预习案 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一语文《季氏将伐颛臾》预习案 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一语文《季氏将伐颛臾》预习案 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季氏将伐颛臾》预习案 新人教版.docx

《高一语文《季氏将伐颛臾》预习案 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季氏将伐颛臾》预习案 新人教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语文《季氏将伐颛臾》预习案 新人教版.docx

高一语文《季氏将伐颛臾》预习案新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一语文《季氏将伐颛臾》预习案新人教版

一、必知内容

1、作者、作品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他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

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

并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相传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

《论语》是记录孔子的弟子及其后学汇集整理而成的语录体文集,主要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内容很广泛,涉及哲学、政治、教育、时事等方面,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和观点。

全书共20篇,宋代把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为“四书”。

 

2、作品写作背景:

 

《季氏将伐颛臾》记载了孔子和弟子冉有、季路的一场对话。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

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

其一氏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

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

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二、识记字音:

颛臾社稷虎兕柙椟

近于费相夫子萧墙分崩离析

三、成语积累:

祸起萧墙:

分崩离析:

既来之,则安之:

四、解释下列加横线的字词

①无乃尔是过与:

②陈力就列:

③是谁之过与?

④既来之,则安之:

⑤相夫子:

⑥何以伐为?

五、辨析古今异义

⑴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古义:

今义:

⑵昔者先王以为东盟主古义:

今义:

⑶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我思我疑:

课堂教学班级:

姓名:

《季氏将伐颛臾》

执笔人:

王卫锋

一、自主学习

1、课文围绕的中心事件是什么?

 

2、对中心事件,孔子是如何批评冉有、季路的?

他的理由是什么?

 

3、针对孔子的批评,冉有又是如何辩解的?

 

二、师生合作探究

4、研读第二段,分析孔子是如何批驳冉有的?

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

 

5、研读精典语段: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体会孔子的政治主张。

 

当堂训练班级:

姓名:

《季氏将伐颛臾》

执笔人:

王卫锋

1、默写出文章中涉及的三个成语:

、、。

2、找出加横线词词义不同的项()

 A.无乃尔是过与B.是社稷之臣也  

C.是谁之过与D.夫如是,远人不服

3、下边一句中加横线的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焉用彼相矣?

 A危险颠簸辅助    B 危险颠簸搀扶盲人走路的人    C不稳定跌倒辅助 D.不稳定跌倒搀扶盲人走路的人  4、辨析下列加点词的不同意思。

①夫颛臾,昔者以为东盟主为:

         。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为:

         。

      

③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为:

         。

 

 5、指出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

 

 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于:

         。

 

 ②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于:

         。

 

 ③虎兕出于柙  于:

          。

 ④龟玉毁于椟  于:

          。

 ⑤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于:

         。

 

 ⑥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于:

         。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②吴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课后巩固班级:

姓名:

《季氏将伐颛臾》

执笔人:

王卫锋

1.填空

(1)《论语》是记录孔子的弟子及其后学汇集整理而成的体文集,记载了的言行。

与、、并称为“四书”。

2.解释下列句中“夫”的意义

(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

(2)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

(3)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

(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

3.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语(如有词类活用请注明)。

(1)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

(2)无乃尔是过与?

()

(3)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

(4)则修文德以来之。

()

(5)既来之,则安之。

()

(6)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

4.翻译下列句子。

(1)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2)既来之,则安之。

(3)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阅读课文,完成以下问题。

5、孔子为什么认为季氏不应该讨伐颛臾?

6.文中表明孔子主张(治国)的语句是:

7、布置作业

1、识记字音、古今异义

2、此类活用、成语积累

3、赢在课堂P3--41~11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主备人:

王卫锋

教学目标 :

1.      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孔子思想在当时的地位、影响。

2能够归纳出“是、疾、止、见、过”五个词语的义项;了解两个句式:

“无乃……与”“何以……为”。

 

教学重点 :

文言词语的理解归纳及文言句式特点的掌握。

教学难点 :

孔子鼓吹礼治,主张以德服人的基本政治主张的理解。

教具准备:

 预习案等、粉笔

教学设想: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字词句的掌握和课文的脉络层次,难点在于对孔子政治主张出发点的理解。

学生学习本文时,只有先扫清文字障碍,才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鉴于此种情况,本文的教学设想如下:

1.课前安排预习,借助注释,细读课文一遍,结合书后练习中的问题,再读课文,并试作口头翻译。

2.结合预习案,采用点拨法,理解词句。

掌握应知应会的词语,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

至于人物分析则在理清思路的过程中点到为止,不宜多作分析。

3.在学生理清课文层次的基础上,反复朗读,促进学生熟读课文直至能背诵全篇。

4.比较《季氏将伐颛臾》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篇文章,体会孔子在原则问题上当仁不让的精神。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书,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

在初中教材中的《〈论语〉六则》一课里,我们学习了孔子“温故知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著名的教育思想。

《季氏将伐颛臾》也是论语中的著名篇章,反映了孔子实行礼治、以德服人的政治思想。

[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案

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预习时遇到的疑难字句,可板书在黑板上,增强学生听讲的针对性。

三、讲析第一段

1.朗读和疏通文意

请同学朗读第一段并作口头翻译。

教师点拨重点词句:

伐:

攻打,征讨,指正式的战争。

过:

责备。

无乃……与?

一种表示委婉推测语气的句式。

何以……为?

一种表反问的句式。

2.简析第一段,提出思考问题。

①这次谈话的背景事件是什么?

点拨:

背景事件为季氏将伐颛臾。

教师可根据资料向学生介绍背景。

②孔子对这件事的反对态度可从哪句话看出?

孔子反对的理由是什么?

点拨:

“无乃尔是过与?

”一句。

特别是“过”字确切而又传神地表达了孔子对季氏将伐颛臾的强烈不满,同时也是对作为家臣的冉有、季路未加劝阻、严重失职的极大反感。

孔子明确指出了不应攻打颛臾的理由:

颛臾受先王之封,不可伐;颛臾是鲁国附庸,不必伐;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板书]

这三条理由体现孔子一向反对国君进行武力征伐、以力服人的思想主张,也再次对冉有、季路提出含蓄的批评。

3.全体朗读第一段,结合简析思路,请同学试作背诵。

四、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第一段。

2.熟读第二、三段,做好预习。

板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

反对   ①颛臾是先王所封之国                不可伐         义正词严 

讨伐   ②颛臾在鲁国境内                  不必伐         不容置辩 

理由   ③颛臾与季氏同为社稷之臣      不当伐 

 

第二课时

一、检查第一段背诵

二、讲析第二段

1.朗读和疏通文意。

学生朗读第二段,另指一名学生口译本段。

教师点拨本段重点字词:

陈、列、危、颠、相、押、椟、过

注意辨析:

过:

是谁之过与?

过错

过:

无乃尔是过与?

责备

2.简析第二段,提出思考问题

在上文中孔子含蓄地批评了冉有,但他辩解“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企图推卸责任,孔子是怎样批驳的?

教师点拨:

①列名言。

孔子先列史官名言,指出冉有、季路应在其位,谋其政,据理力争劝其改邪归正,否则,就应离去,不可一味苟同。

②用比喻。

运用比喻阐释深刻道理。

[板书]

3.熟读第二段,试背诵。

三、讲析第三段

1.朗读和疏通文意。

集体朗读第三段,请两名学生口头翻译。

教师点拨重点字词:

疾、辞、患、寡、均、贫、安

注意辨析:

安:

不患贫而患不安安定

安:

既来之,则安之使……安定

本段较长,而且集中表达了孔子的政治主张,因此,除重点实词外,一些重要的语句要认真翻译(教师可适当板书),为分析本段内容,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打下基础。

四、全文总结:

同学们,我们学习《论语》,不仅学习了其中的一些文言知识,还了解了孔子的政治思想。

修文德,以德服人,反对谋动干戈进行武力征伐,在内部创造一个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

这种思想不照样适用于我们今天吗?

我们现在正处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同样需要一个安定、和平的政治局面。

因此,我们应刻苦学习,掌握知识,为创造一个长期安定、和平的政治局而努力。

附板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

先王封国   不可伐

邦域之中   不必伐

社稷之臣   不当伐

既来之则安之分崩离析祸起萧墙 

五、布置作业

1.完成当堂训练

2.明确其他作业。

(见课后巩固案)

3.阅读语文读本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019-2020年高一语文《定风波》教案粤教版选修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这首词的思想感情。

2、学习赏析、评价诗歌中的形象。

3、鉴赏艺术手法。

4、学习词人开阔旷达的胸襟,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诵读,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

2、多角度认识苏轼。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

五、教时安排及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挫折。

我想:

同学们会如何面对挫折、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总结,可能有发泄、自慰、倾诉等几种方式。

林语堂曾经说苏轼是“秉性难移的乐天派”,1080年,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而被贬黄州,这次磨难几乎要了他的性命,而他是以怎样的心态来面对他的曲折人生?

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