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智慧城市建设.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224267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84 大小:32.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智慧城市建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0智慧城市建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0智慧城市建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0智慧城市建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0智慧城市建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智慧城市建设.docx

《0智慧城市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智慧城市建设.docx(8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智慧城市建设.docx

0智慧城市建设

2012年宁波市加快创建智慧城市行动计划

(征求意见稿)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智慧城市的决定》和《宁波加快创建智慧城市行动纲要(2011-2015)》,结合2012年度宁波市重大项目突破年工作部署,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六个加快”总战略和重大项目突破年战略部署,按照市“十二五”加快创建智慧城市的总体思路和要求,围绕经济转型、城市管理、民生服务等主题,以推动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为抓手和突破口,着力加强智慧基础设施建设及基础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整合共享,着力提高智慧应用水平,着力培育智慧产业,着力优化智慧城市发展环境,努力提高信息化、智能化与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的融合水平,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主要目标

(一)智慧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光纤入户覆盖主要城区。

无线局域网覆盖机场、车站、学校、酒店、CBD等重要公共场所。

基本完成市六区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改造,力争成为国内通信质量、网络带宽和综合服务最具竞争力的地区之一。

建成比较完备的人口、法人、自然资源与空间地理、信用信息等基础数据库,加快建设政府云计算中心和灾备中心,建立较为完善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

(二)智慧应用水平进一步提升。

智慧应用体系建设取得新的进展。

智慧物流、智慧健康、智慧社会管理、智慧城管、智慧安监、智能电网等重点项目建设水平位居全国前列,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公共服务、智慧文化等一批试点项目加快推进。

今年智博会期间展示10个以上国内领先水平的应用项目。

(三)智慧产业进一步发展。

高新区软件研发推广产业基地、杭州湾新区智慧装备和产品研发与制造基地等一批产业基地(园区)建设取得新进展,引进培育一批新的智慧产业项目。

“两化”融合试点示范工程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新一代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增长%,软件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20%。

培育电子商务示范企业10家和行业网站30家,力争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400亿元。

(四)智慧城市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组织领导、决策咨询、市场推进等机制基本形成,智慧城市相关政策、标准法规研究制定取得进展。

智慧城市培训和人才引进培养工作扎实有效。

建立较为完善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信息安全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国内外合作交流机制进一步完善,第二届智博会成功举办。

三、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

(一)加快推进信息网络基础工程和信息安全基础工程,提高智慧城市支撑能力

按照规划引导、集约建设、规范管理、适度超前的原则,发挥政府的引导与扶持作用和运营商的主力军作用,加大信息基础设施投入和建设力度,实现基础设施能级较大幅度提升,强化信息安全基础防御体系,夯实信息安全保障基础,切实提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有力的基础支撑。

重点推进四大工程:

一是推进“光网城市”工程。

编制和实施光网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光纤到户建设,建设高速、融合、安全的宽带接入网络,为智慧城市应用系统建设提供网络基础设施保障。

基本完成城市区域光纤到户改造,完成乡镇和农村重点区域的改造,光纤宽带覆盖达到150万户。

二是推进“无线城市”工程。

发挥三大电信运营商作用,继续推进3G无线宽带网络建设,加快无线局域网(WLAN)建设,无线局域网覆盖机场、车站、学校、酒店、CBD等重要公共场所,推动重点公共场所市民免费上网工程建设。

进一步推进“两岸无线城市试点”工作。

三是推进“三网融合”试点工程。

建立健全三网融合组织协调机制,编制和实施三网融合试点实施方案。

做好双向进入业务许可申报,推动广电、电信业务双向进入。

推进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和双向化升级改造,加快电信宽带网络建设,全面提高网络技术水平和业务承载能力。

制定网络统筹规划和共建共享办法实现网络资源的高效利用。

推进杭州湾新区三网融合网络基础设施的集约化建设、集中式运营试点。

落实属地管理要求,加强安全监管。

四是推进信息安全基础工程。

推进市信息安全容灾中心建设,逐步构建信息安全灾难恢复体系。

建设信息安全综合监控平台,构建紧密联动的应急响应体系,提高我市信息安全事件的整体应对能力。

以市信息安全测评中心为基础,强化市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建设。

加强部门间的协调,共同推进全市等级保护工作。

(二)加快推进政府云计算中心和基础信息共享工程建设,增强信息基础资源的整合和共享能力

以推进集约化建设、强化资源整合、促进共建共享为目标,重点推进政府云计算中心等基础性信息化项目,,提高信息基础资源利用率。

重点推进六大工程:

一是推进政府云计算中心工程。

运用云计算技术和服务模式,加强电子政务的顶层设计,调整和优化电子政务的核心架构。

建设政府云计算中心基础设施管理平台,实现IT资源的集约建设、弹性扩展、动态分配和资源共享。

完善市政务数据交换平台,建设市政务数据整合与共享体系,为全市电子政务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建设一批公共支撑平台公共应用平台,为电子政务提供全方位的基础性、公共性服务支撑,引领电子政务的深入运用。

二是推进人口基础信息系统工程。

以公安现有的常住人口(户籍人口)、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为基础,整合统计、计生、人事劳动、教育、民政、卫生、外来务工办等相关部门的人口基础信息,完成基础数据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宁波市人口基础数据库建设,实现宁波市人口基础数据库共建共享和依法、安全、规范、有序地应用,有效提升服务社会能力和政府管理水平。

三是推进法人单位基础信息系统工程。

以组织机构代码为统一标识,以工商、税务、财政、政法、社保、卫生等部门业务管理系统中的法人单位数据为基础,整合不同部门的法人单位基础信息,逐步构建全市逻辑统一、物理分布的可共享的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实现法人单位信息资源共享和动态更新,加强政府对企业的综合监管和公共服务。

四是推进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系统库工程。

在一期的基础上,加强共享交换平台的运行环境,逐步丰富平台数据和服务内容,提供全面的决策分析依据,推进共享交换平台的横向与纵向应用拓展,最终构建政务地理信息共享与应用的良好运行环境,全面推进智慧宁波建设步伐。

五是推进信用基础信息系统工程。

通过进一步完善信用信息共享机制,扩大信用信息覆盖面,深入应用信用信息,促进宁波社会更文明、经济发展更平稳、政府管理更高效、服务社会更到位、预警决策更准确。

六是推进社会治安视频监控资源共享平台工程。

完成宁波市社会治安视频监控资源实时共享平台、网络建设,完成与政府各部门视频监控专网的整合,并整合接入约5000个监控点,可共享给相关政府部门使用。

(三)加快推进面向城市管理与服务的智慧应用工程建设,提高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分两个层面推进面向城市管理与服务的智慧应用工程建设,突出重点亮点,稳步推进试点。

重点推进一批起步较早、推进较好、模式成熟、水平领先,适合在全市推广应用的工程,提高项目整体效益;同时,积极探索智慧城市应用工程建设模式、积累建设经验,试点推进一批新建项目。

——重点推进工程:

一是智慧健康。

重点推进一期项目建设,完成现有卫生专网升级改造,实现市卫生局与各县(市)、区和市级医疗卫生单位的互联互通,并与省卫生专网实现对接;继续深化电子病历建设,建设智慧建设数据中心,完成全市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建设。

二是智慧社会管理。

建立完善覆盖全市社会管理重点领域基础数据库,构建管理信息实时采集、管理措施实时跟进、管理成效实时体现的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打造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和基层组织整体联动的社会管理综合信息平台,进一步提升我市的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加强国土、监察等重点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和整合,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三是智慧城管。

构建大城管工作格局,建立多渠道发现问题、协同化解决问题、精细化综合绩效考核的全新城市管理模式;探索建设城市管理统一数据中心,深化物联网技术使用,丰富智慧城管的综合应用功能;有效监督城市管理各个环节工作。

构建全市范围城市管理的视频监控网络,统一96310热线呼叫平台,逐步完成城市部件基础普查信息化工作,稳步推进温馨提示业务。

提高万米单元网格覆盖率,由六区逐步向县(市)、管委会拓展,做好相关建设的指导和服务工作。

实现全面推进城市管理“人性化、精细化、智能化、网格化”。

四是智慧安监。

重点推进市安全生产信息系统标准规范体系、安全生产中心数据库、安全生产数据交换平台的建设,新建、升级整合应用系统,构建以综合办公、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应急管理和安全生产支撑保障为主体的宁波市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信息系统。

五是智慧食品药品监管。

推进建设药品安全源头追溯系统、公众互动服务平台系统、药品监管移动现场检查和执法系统、企业信用评介和约束平台系统,进一步提高食品药品监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升的药品安全和健康需求。

六是智能电网。

重点推进宁波市区配电自动化工程(二期)、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促进节能减排。

七是智慧公共服务。

——试点推进工程:

一是智慧交通。

推动引进高端IT服务企业开展智慧交通系统方案设计和先期项目实施,重点推进数字公路、数字运管、数字港航、智能公交、智能出行平台、交通电子政务等六大工程,提高城市交通的科学管理和组织水平,有效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二是智慧教育。

加快推进与印度塔塔公司的合作,推进宁波智慧教育总体方案设计和先期项目实施,构建教育公共服务管理平台,整合各类教育应用服务管理软件,实现教育基础数据共建共享。

三是智慧文化服务。

重点加快数字出版、文化娱乐资讯、网络视听娱乐、数字图书馆、街头24小时自助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以及旅游景区管理服务信息系统建设,努力改善居民文化生活,提升宁波城市形象。

四是智慧海洋。

重点建设覆盖宁波市近岸海域浮标实时监测系统,并通过周期性区域飞行巡航和应急性飞行监测监察,积累宁波海域使用和海域环境的动态监视监察数据,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减灾防灾提供决策支撑服务,提高海洋管理基础能力。

五是智慧水利。

深入推进基础设施和防汛减灾、水资源调度、水利工程、农业灌溉等领域的信息化智能化系统建设和应用,提高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六是智慧环保。

重点推进一个中心(数据中心)、两个平台(环境地理信息平台、综合业务OA平台)、四大体系(环保监控体系、环保管理体系、环保应急体系、环保政务体系)建设。

七是智慧林业管理。

积极推进森林火灾预警监测和扑救指挥系统、茶叶生产过程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系统、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系统等项目试点建设,提高林业管理水平。

(四)加快面向产业发展的智慧应用工程建设,促进“两化”融合和经济转型升级

重点推进四大工程:

一是智慧制造。

重点围绕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深入贯彻《关于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以示范项目评选为载体树立一批两化融合标杆企业,推进实施产品智能化提升工程、数字化工厂示范工程,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

深化骨干企业基于信息共享、系统集成和业务协同的信息化应用,促进研发设计、检验检测、总集成承包和供应链管理服务从制造业中剥离,实现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发展。

二是智慧物流。

围绕建设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和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战略定位,以智慧港口为切入点,以信息网络为基础,以协同平台和标准体系建设为支撑,以智慧物流软件技术创新和智慧物流产业装备创新两大产业基地为引领,以示范园区、示范企业、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四大示范工程为抓手,加强政策引导和工作指导,推进建设“安全、高效、便捷、经济”的智慧物流体系,提升宁波物流运作效率和物流产业发展水平。

三是智慧贸易。

以宁波梅山保税港区和宁波保税区为龙头,加快建设集贸易、物流、金融和口岸服务为一体的专业国际贸易服务平台,提高宁波贸易发展水平。

以成功申报国家发改委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为契机,推进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新认定电子商务示范企业10家,累计认定电子商务示范企业25家;力争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达1400亿元,引进和培育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大宗商品电子交易网站1-2家;新引进和培育行业网站30家,累计达到110家。

四是智慧农业。

加快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逐步实现农产品生产、管理、流通等环节的科学化智能化,着力提高农业生产基地、农业园区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五)加快推进智慧产业基地培育工程,提高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水平

通过政策扶持、智慧应用项目带动、大项目引进、示范基地认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途径,加快培育智慧产业基地,努力提高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水平,培育经济新的增长点。

一是培育大平台。

继续推进杭州湾新区的智慧装备和产品研发制造基地和国家高新区的软件研发推广产业基地建设。

出台《智慧城市产业基地认定管理办法》,引导各县市区、管委会充分整合和拓展园区资源,加强智慧产业基地培育和建设。

积极推进一批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效果比较好的智慧服务业和智慧农业示范推广基地、智慧物流产业园等建设。

大力推进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行业网站技术孵化平台、宁波市软件评测中心、宁波中科集成电路设计中心等平台建设,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应用发展。

二是推进大项目。

重点推进宁波国家高新区软件研发推广产业基地二期、智能家电控制器生产基地、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宁波研发园三期等项目;加快引进和启动中智科技集团总部项目、浙江擎云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超级计算中心项目、中国电信上海电信研究院宁波分院及浙江好事得集团总部等项目开工建设;积极推进杭州湾新区中国移动数据中心浙江分中心、宁波电信数据中心、中国国际服务外包(宁波)智慧产业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

三是开展大合作。

积极开展以智慧城市建设为主题的国际国内合作交流活动,以重大智慧应用体系建设为载体,着力加强与国内外知名IT企业的合作,努力做到“开发一个系统,引进一个团队,推出一批产品,培育一个产业”。

充分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以智慧软件、智慧装备等产业基地为载体,着力引进有影响力的重点合作项目,做好一批企业落户服务工作,储备一批新的合作企业,逐步在物联网、云计算、智慧行业应用、智慧工业产品领域形成集聚。

着力构建智慧城市产学研体系,鼓励高校、科研院所、著名IT公司来我市建立研发中心或其产业配套基地,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能力。

(以上涉及的重大项目请详见附件)

四、保障措施

(一)加大组织领导力度

建立完善智慧城市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工作机制,加强政府投资的智慧城市建设重大项目统筹管理和协调推进。

发挥好智慧城市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和智慧城市规划标准发展研究院的作用,加强对智慧城市重大问题咨询指导,科学推进智慧城市重大项目建设。

加强智慧城市建设知识普及和典型案例宣传推广,建立信息员联络员工作机制,编发智慧城市建设简报和年度发展报告,加强工作经验交流。

进一步完善智慧城市建设相关统计工作体系,认真抓好智慧城市建设重点任务落实的督查和年度考评工作,激发全市上下参与创建智慧城市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完善重大项目资金投入机制

建立市和区(县)两级智慧城市政策引导体系,着力发挥好政策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源投入智慧城市建设,培育本地企业参与智慧城市建设,创造良好政策环境。

着力发挥市智慧城市专项资金引导扶持作用,主要用于投入基础数据库、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列入市统筹的年度重大典型示范项目建设。

各部门着力发挥各自专项经费作用,保障各部门的智慧应用系统建设。

同时,在智慧城市建设投融资和运营模式创新上下功夫,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走出去”能力的智慧城市建设商业模式和市场主体。

着力利用国内外重点IT服务企业尤其是电信、广电运营商的资源力量,汇聚各方面的资源力量,努力形成政府、企业、市民共同参与、协调推进智慧城市的良好局面。

(三)加强标准法规体系建设

开展技术标准、法规规范、制度规则的研究制订和实施试点示范工作,重点推进基础数据库和重大智慧应用系统的管理办法、信息共享交换目录体系的研究制定,开展《宁波市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办法》前期调研以及《宁波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实施意见的研究。

加强智慧城市地方性立法工作,引进培育一批相关领域的标准化研究机构,提高建设智慧城市的技术标准、法规规范、制度规则的创新能力和保障能力,形成由技术通用标准、网络活动信用制度、监管制度和法规制度等组成的支撑保障体系。

(四)加强合作交流

进一步发挥智博会这一合作交流平台的作用,创新形式和内容,建设智慧城市应用展示体验馆,进一步普及智慧城市知识,展示宁波智慧城市建设成果,进一步扩大对外宣传,促进合作交流,打造出国内一流的智慧城市专业展会品牌。

利用“浙洽会”、甬港合作论坛等平台,积极开展以智慧城市建设为主题的国际国内合作交流活动,更好地汇集全球的智慧和资源,为宁波智慧城市建设服务。

(五)加强人才培养

大力推进智慧城市人才基地建设,创建一批以智慧产业基地为依托的人才集聚平台。

着力构筑人才培养的平台,组织开展多层次的智慧城市人才培训,尤其要抓好推进智慧城市的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的培训,深入学习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的先进理念和经验,尽快提升领导水平和业务能力,以尽快适应智慧城市建设的要求。

(各县市区、“四区二岛”根据市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计划要求,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计划,明确和细化年度目标、任务和重大项目要求、政策保障措施,并于2012年4月底前报送市智慧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审核批准,作为年度智慧城市建设考核的依据。

附件:

2012年度宁波市智慧城市建设重大项目计划表

附件:

2012年度宁波市智慧城市建设重大项目计划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十二五”实施内容

实施年限

截止2011年底累计完成情况

2012年实施内容、目标

责任单位

配合单位

备注

信息网络基础工程、信息安全基础工程

1

光网城市工程

加快光纤宽带接入网络部署。

新建区域直接部署光纤宽带网络,已建区域加快光进铜退的网络改造,有条件的商业楼宇和园区实现光纤到楼、光纤到办公室。

实现城市网络通信光纤化。

完成300万户的光纤入户改造,大幅提高光纤接入普及率和带宽,光纤宽带覆盖率达到90%以上,家庭带宽接入能力跃升10倍以上,普遍达到20M。

城域网出口带宽达到1000G以上。

实现光纤宽带网络的共建共享和有效利用,积极推进三网融合。

基本完成城市区域光纤到户改造,完成乡镇和农村重点区域的改造,光纤宽带覆盖达到150万户。

电信、移动、联通

宁波市通信管理局

2

无线城市工程

3

“三网融合”试点工程

4

宁波市容灾中心

建设一个灾难恢复的公共平台,面向全市重要网络与信息系统集中提供容灾服务。

容灾中心具有数据备份、机房环境、主机备份、网络备份、灾难恢复、技术支持和业务恢复环境的设施和能力。

启动市信息安全容灾中心项目建设,在前期建设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容灾中心的选址方案,进行项目立项并启动建设。

市智慧办

市政府办公厅、市发改委

政府云计算中心和基础信息共享工程

5

云计算中心

(1)宁波市政府云计算中心

建设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平台、市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目录体系,形成统一的基础应用平台。

优化电子政务的顶层设计,建设政府云计算中心机房环境及软硬件支撑平台,实现IT资源的集约建设、弹性扩展、动态分配和资源共享。

建设全市电子政务基础数据整合与服务体系,为全市各类电子政务运用提供基础数据服务。

完善市政务数据交换平台,建立全市统一的政务数据交换体系。

建设一批电子政务公平支撑平台,为电子政务提供中间平台支撑。

建设一批公共应用平台,推动电子政务的深化运用。

市智慧办

市政府办公厅、市发改委

(2)中国移动数据中心浙江分中心

移动存储中心和培训中心建设

完成项目供地

开工建设

杭州湾新区管委会

市智慧办

(3)宁波电信数据中心

电信云计算存储中心建设

数据中心用房装修完毕,已投入500万元,电力问题解决后设备安装

杭州湾新区管委会

市智慧办

6

宁波市人口基础数据库

依托政府信息网络资源和公安现有人口信息管理系统,进行重组整合,建立完备的宁波市人口基础数据库。

由政府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建立规范的数据采集、更新维护机制,并制定数据协作、数据交换以及数据共享安全管理制度。

以公安现有的常住人口(户籍人口)、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为基础,整合统计、计生、人事劳动、教育、民政、卫生、外来务工办等相关部门的人口基础信息,结合浙江省流动人口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完成基础数据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宁波市人口基础数据库建设,按照《宁波市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的要求,实现宁波市人口基础数据库共建共享和依法、安全、规范、有序地应用,有效提升服务社会能力和政府管理水平。

市公安局

市民政、市计生委、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外来人口办

7

法人单位基础数据库

建立法人数据实时交换监测系统和数据共享机制,建设以工商、人民银行信用评估反馈为基础的质量评估系统,建设以组织机构代码为唯一标识的CA证书系统,建设面向政府部门决策层的示范应用系统,实现全市80%的委办局、100%的县(市)区政府的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共享交换服务。

以组织机构代码为统一标识,以工商、税务、财政、政法、社保、卫生等部门业务管理系统中的法人单位数据为基础,重点整合质监局、工商局、编委办、民政局社团办、国税局和地税局的企业法人信息、政府机关法人信息、事业单位法人信息、社会团体法人信息等不同部门的法人单位基础信息,逐步构建全市逻辑统一、物理分布的可共享的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实现法人单位信息资源共享和动态更新,加强政府对企业的综合监管和公共服务。

市质监局

市工商局、市民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市财政局、市国税局、宁波海关

续建

8

宁波市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库(二期)

建立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库、共享交换平台,建立数据共享、交换、运行维护的标准规范体系、建立共享交换平台运行所需的网络硬件及安全支撑体系,推动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的社会化应用。

在一期的基础上,加强共享交换平台的运行环境,逐步丰富平台数据和服务内容,提供全面的决策分析依据,推进共享交换平台的横向与纵向应用拓展,最终构建政务地理信息共享与应用的良好运行环境,全面推进智慧宁波建设步伐。

市规划局

市国土资源局、市住建委、市民政局

9

智慧信用宁波系统

建立覆盖企业、个人两大类主体的信用信息数据库,形成信息的分级分类共享机制,实现信用信息依法向社会有序开放,为宁波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通过进一步完善信用信息共享机制,扩大信用信息覆盖面,深入应用信用信息,促进宁波社会更文明、经济发展更平稳、政府管理更高效、服务社会更到位、预警决策更准确。

市工商局

市国税局、市财政局、市质监局、市人力社保局、市安监局、市环保局、市公安局、各县(市)区

10

宁波市社会治安视频监控资源共享基础平台

以已建的社会视频监控资源为基础,依托公共传输运行网络,采用软硬件相结合接入方式,建立社会视频监控治安防控基础平台,逐步整合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居民小区及农村地区等视频监控资源,并形成治安防控视频监控整合工作机制。

按照社会治安防控实际需要,依托公众运行传输网络,以有条件的已建各类社会面重点视频监控资源为主要对象,以满足治安防控监控资源共享要求为立足点,开展社会视频监控治安防控基础平台建设和社会视频监控资源整合工作。

市公安局

市城管局、市交通委

面向城市管理和服务的智慧应用工程

11

智慧健康(一期)

建立全市区域医疗卫生信息数据中心和信息交换平台,推进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数字化医院和数字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推行电子病历和健康档案,实施就诊一卡通,推行区域协同医疗、远程医疗,提高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