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伤寒论》.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219857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45.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仲景《伤寒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张仲景《伤寒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张仲景《伤寒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张仲景《伤寒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张仲景《伤寒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张仲景《伤寒论》.docx

《张仲景《伤寒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仲景《伤寒论》.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张仲景《伤寒论》.docx

张仲景《伤寒论》

 

伤寒论

张仲景著

           

 

一九五六年重庆新辑宋本《伤寒论》

 

论曰:

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

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

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

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惜。

咄嗟呜呼!

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

痛夫!

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

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味味,蠢若游魂。

哀乎!

趋世之士,弛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

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感往昔之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

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

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

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

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

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孔子云:

“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

”余素尚方术,请事斯语。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一、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二、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三、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四、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五、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六、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七、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八、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九、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十、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十一、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十二、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左口右父,音fu2)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缀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上执下水)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汗水流离,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

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十三、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十四、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桂枝加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

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十五、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十六、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十七、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十八、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十九、凡服桂枝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二○、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

桂枝汤,今加附子。

将息如前法。

二一、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

桂枝汤,今去芍药。

将息如前法。

二二、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

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

将息如前法。

二三、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

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芍药生姜(切)甘草(炙)麻黄(去节)各一两大枣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

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

将息如上法。

二四、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二五、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二麻一汤。

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去节)生姜一两六铢(切)杏仁十六个(去皮尖)甘草一两二铢(炙)大枣五枚(擘)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

本云桂枝汤二分,麻黄汤一分,合为二升,分再服,今合为一方,将息如前法。

二六、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绵裹) 甘草(炙)二两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二七、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枝(去皮)芍药麻黄甘草(炙)各十八铢 大枣四枚(擘)生姜一两二铢(切)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

上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

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之,饮一升。

今合为一方,桂枝汤二分,越婢汤一分。

二八、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芩白术汤主之。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生姜(切) 茯芩白术各三两大枣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小便利则愈。

本云:

桂枝汤,今去桂枝加茯芩、白术。

二九、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

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芍药甘草汤方:

芍药 甘草各四两(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调胃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清酒洗) 甘草二两(炙) 芒硝半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纳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三○、问曰:

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

师曰:

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

后如师言。

何以知此?

答曰:

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

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

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

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三一、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六升,去白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

三二、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三三、太阳与阳明合病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 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三两(切)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六升,去白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三四、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葛根半斤 甘草二两(炙) 黄芩三两 黄连三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三五、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以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

余如桂枝法将息。

三六、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三七、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柴胡半斤 黄芩 人参 甘草(炙) 生姜(切)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半夏半升(洗)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三八、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寒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枣十枚(擘)石膏如鸡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

汗出多者,温粉扑之。

一服汗者,停后服。

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三九、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四○、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麻黄三两(去节)芍药三两 干姜三两 五味子半升 甘草(炙)三两 桂枝(去皮)三两半夏半升(洗) 细辛三两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若渴,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

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且荛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

四一、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小青龙汤主之。

四二、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桂枝(去皮) 芍药三两生姜(切)各三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须臾啜热稀粥一升,助药力,取微汗。

四三、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四四、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之,下之为逆。

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四五、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

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

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四六、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

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

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

麻黄汤主之。

四七、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四八、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

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

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烦躁,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

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四九、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

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

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五○、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

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

何以知然?

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五一、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五二、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五三、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

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五四、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五五、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五六、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五七、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五八、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五九、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六○、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

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六一、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六二、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四两甘草二两(炙)人参三两大枣十二枚(擘)生姜四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生姜、人参。

六三、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

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黄四两(去节) 杏仁五十个(去皮尖) 甘草二两(炙) 石膏半斤(碎,绵裹)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六四、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六五、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此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茯苓半斤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三两(炙) 大枣十五枚(擘)

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作甘澜水法:

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六六、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厚朴半斤(炙,去皮) 生姜半斤(切) 半夏半升(洗) 甘草二两 人参一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六七、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去皮) 白术 甘草(炙)各二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六八、发汗,病未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芍药 甘草(炙)各三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疑非仲景方)。

六九、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茯苓四两 人参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七○、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芒硝半升 甘草二两(炙) 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洗)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纳芒硝,更煮两沸,顿服。

七一、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猪苓十八铢(去皮) 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 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

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多饮暖水,汗出愈。

如法将息。

七二、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七三、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茯苓二两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生姜三两(切)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七四、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七五、未持脉时,病人叉手自冒心。

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

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

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七六、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

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恼,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栀子豉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 香豉四合(绵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

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甘草豉方:

栀子十四个(擘) 甘草二两(炙) 香豉四合(绵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甘草得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

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生姜豉方:

栀子十四个(擘) 生姜五两 香豉四合(绵裹)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生姜得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七七、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七八、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七九、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栀子十四个(擘) 厚朴四两(炙,去皮) 枳实四枚(水浸,炙令黄)

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八○、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栀子十四个(擘) 干姜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八一、凡用栀子汤,病人旧有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八二、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茯苓 芍药 生姜(切)各三两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八三、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八四、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

八五、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八六、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

八七、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

八八、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

八九、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

九○、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

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九一、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

救里,宜四逆汤。

救表,宜桂枝汤。

九二、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逆汤。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九三、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

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里未和,然后复下之。

九四、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

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

九五、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九六、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半夏半升(洗)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一枚。

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楼根四两。

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

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

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

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

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九七、血弱气尽,腠里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

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九八、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九九、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一○○、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小建中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甘草二两(炙) 胶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纳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

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一○一、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凡柴胡汤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一○二、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一○三、太阳病,经过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生姜五两(切) 枳实四枚(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一方,加大黄二两,若不加,恐不为大柴胡汤

一○四、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

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

潮热者,实也。

先宜服小柴胡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