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活性炭组合工艺对饮用水中AOC的去除.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9193447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5.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臭氧活性炭组合工艺对饮用水中AOC的去除.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臭氧活性炭组合工艺对饮用水中AOC的去除.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臭氧活性炭组合工艺对饮用水中AOC的去除.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臭氧活性炭组合工艺对饮用水中AOC的去除.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臭氧活性炭组合工艺对饮用水中AOC的去除.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臭氧活性炭组合工艺对饮用水中AOC的去除.docx

《臭氧活性炭组合工艺对饮用水中AOC的去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臭氧活性炭组合工艺对饮用水中AOC的去除.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臭氧活性炭组合工艺对饮用水中AOC的去除.docx

臭氧活性炭组合工艺对饮用水中AOC的去除

臭氧$活性炭组合工艺对饮用水中-7等6的去除!

李灵芝%

臭氧—活性炭组合工艺对饮用水中-76的去除

李灵芝!

!

!

王占生"

!

河南省平顶山师专化学系"平顶山!

%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北京!

!

$!

$/,&&"#&&&’%!

"$

摘!

要!

研究了以7%结果表明&原水!

某江水$‘-6为主的饮用水深度处理工艺对-76去除效果"-76浓度为/!

13#5乙酸碳%#%生物陶粒滤池对-7加氯消毒后-7常规水处理工艺对6的去除率为*%F#7-6对-76的去除率为’#$’F#6浓度增加!

$#’倍##]‘不能保证饮用水的生物稳定性’-76的去除率为%#$,F"

关键词!

-76#!

饮用水#!

深度处理#!

生物稳定性

中图分类号!

"#+,&#!

!

文献标识码!

-!

!

文章编号!

!

&&#./*&%"&&#&*.&&%*.&"

传统水处理工艺已不!

!

随着水源水质的日益恶化"

氨氮(致突变物及生物能有效去除水中溶解性有机物(

可同化有机碳!

等有毒有害物质’研究表明"以-76$太湖水为原水的-市和以淮河水为原水的C市有代表的水厂出厂水中-0H;试验均为阳性(-76浓度均

!

*

’臭氧!

因其强的高于饮用水生物稳定性标准)7#$

"

间!

尺寸!

填料高度!

$&0A=’活性炭滤池&/0d%"’

滤速,$%填料粒径为&$停留时间"0E"*!

&$,00"0"!

*0A=’!

$"!

原水水质

原水水质见表!

表!

!

原水水质

测定项目浊度%[9(色度%度

氨氮%+305

氧化能力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饮用水处理中"本文以南方某市的自来水深度处理工艺!

以7%‘-6为主$#

和常规处理工艺!

原水均为某江水$为研究对象"考查了对-7探讨有效改善饮用水水质与6的去除效果"降低-76浓度的水处理工艺’

-76是生物可同化有机碳!

-;;A0A?

KZ?

H7LK=AI5

$"是有机物中最易被细菌吸收(直接同化成细菌6KLZ>=

体的部分"因此"-76浓度与细菌繁殖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国际上大都采用测定饮用水中-76的方法来判断管网中大肠杆菌等异养菌的再生繁殖潜力’!

!

试验研究方法

!

$!

!

工艺流程和工艺参数

工艺流程&

工艺!

!

深度处理工艺$&原水&陶粒生物滤池&混凝%沉淀&过滤&臭氧接触池&活性炭滤池&加氯消毒&出厂水

工艺"!

常规处理工艺$&原水&预氯化&混凝%沉淀&过滤&后氯化消毒&出厂水

工艺参数&

"陶粒滤池&尺寸!

填料高度"滤速’%%0d#"0"0

’月范围#"!

1’!

’!

%1

平均值/,$1"1$%

1月范围#*!

1&!

!

"1

平均值*,$%"*$’

!

&月范围%"!

!

&%""!

#&

平均值/,$/",$!

&$&"&$%%&$!

*&$&’&$"*!

!

/$/,$%!

$&

*$1/$,!

&$!

/&$&!

%&$"#&$&**!

/$#

*$#%/$1!

/$&,

高锰酸盐

%+3指数05

!

$#!

取样点的选择

陶粒滤池-76试验是沿工艺流程分别采集原水(出水(双层滤池出水(臭氧%活性炭滤池出水及出厂水"为了与常规处理工艺进行比较"还同期采集了与该深度处理工艺同一原水的常规处理工艺的出厂水’!

$%!

-76的测定原理

"@!

是荧光假单胞菌!

;D1OFQMFA%TQFD$1:

1A3$Q$5它可以利用水中大部分生物易降解有机物"如氨基酸(羧酸(乙醇(碳水化合物!

多糖除外$"但不能利用草酸#"它可以草酸作为生长基质"[7+是螺旋菌!

Q0O0;;D:

$T

弥补@因此实验结果为二者之和’!

的不足"$-76\-76!

@!

]-76!

[7+$!

$*!

-76的测定方法

)"*

采用荷兰)K=VHLb>>AW教授建立的后经清华

大学改进的测定方法’"!

试验结果与讨论

"$!

!

对常规项目的去除

两种工艺对高锰酸盐指数(色度(浊度及[2#.[(’()"*%的去除率见图!

由图!

可知"常规处理工艺对[2#.[不仅没有去除"反而使出厂水中氨氮的浓度大于原水#深度处理

+%*+

填料粒径为"!

/停留时间"E"00""0A=’

加矾&由管道加入!

控制浓度"&F硫酸铝溶液"*%%停留时’03’臭氧接触池&臭氧浓度为"03"!

"55

作者简介!

李灵芝!

女"副教授"主要从事微污染水源水净化处!

1/"!

$理研究’

/卷!

第*期!

"&&#年1月!

!

!

!

!

!

!

!

!

!

第"

出水经7$这是因为‘-6滤池后-76去除’#$’F!

#臭氧一方面把大分子有机物氧化为有利于‘-6吸附的小分子有机物!

另一方面原因是臭氧直接把一部分从而降低了-7所有机物氧化成了无机物!

6的组分!

以采用7$‘-6联用技术对-76的去除比较有效##

$是因为7‘-6出水经加氯消毒后-76有所升高!

#

图!

!

常规水质项目的去除

氯的强氧化作用把上一单元留下来的部分微生物难利用的有机物又转化成了易被细菌利用的-76组/&分%!

所以!

使出厂水中-76浓度有所升高#但出厂水中-7$仍符合饮用水生物稳定性标6为1,3!

5%工艺对[2#对高锰酸盐指数".[的去除率为,%$"F!

)("*%和色度的去除率比常规处理工艺分别高出

"*F","F和##F#$"!

-76试验结果及分析

一般情况下!

不加氯时-76为!

&!

"&%5乙酸碳$3!

加氯时-76为*&!

!

&&%

5乙酸碳$3的水为生物稳定性饮用水%#&!

各水样-76测定结果见表"#

表"!

水样&67测定结果

’%

5$3(水样原水陶粒

滤池7#

$‘-6工艺!

工艺"出水

出水出水出水出水

-76/!

1

"’%%#/,&$#

1,#%’

去除率$F

*%<*#$*’#$’

’%$#%#$’"针对原水的去除率

$"$!

!

深度处理工艺对-76的去除

从表"看出!

原水-76浓度高达/!

1%5乙酸碳$3!

说明原水含有较多的生物可同化有机碳!

董秉直等研究表明%%&

)黄浦江水中的溶解性有机物主要为小分子量有机物所组成#这是受湖泊水质的影响!

并且小于!

b道尔顿的低分子量的876在/!

1月份较高#这可能是原水-76浓度高的原因#陶粒滤池对-76

的去除率为*%F!

据资料报导%*&!

生物陶粒单元对相对分子质量在#&&&!

!

&&&&及相对分子质量小于*&&的有机物的去除率分别是!

’$,F及#*$%F#这是由于陶粒上的生物膜对有机物的降解作用所产生的效果#但陶粒滤池出水经混凝"沉淀"过滤后水中-76却升高*#$*F!

原因之一是陶粒滤池出水中相对分子质量在*&&!

#&&&及!

&&&&!

&$%*%0的有机物有所增加!

这是因为附着于陶粒上的微生物可将水中小分子有机物同化成大分子细胞物质!

从而使小分子有机物减少!

同时微生物分泌的胞外大分子物质及细胞死亡解体后进入水中的细胞物质等!

都有可能造成水中大分子有机物增加#其二是陶粒滤池出水经常规处理’混凝"沉淀"过滤(之后使相对分子质量在*&&!

#&&&区间的有机物又有所增加!

这是由于混凝剂中的金属离子与水中富里酸等形成更稳定络合物!

从而减弱了富里酸与一些小分子有机物的结合力!

使后者得以释放!

因而增加了这部分有机物#然而!

混凝$沉淀"滤池*%/*

准#

$"$"!

常规处理工艺对-76的去除

常规处理工艺’预氯化"混凝"沉淀"过滤"后氯化消毒(对原水中-76的去除率为%#$,F#不能保证饮用水的生物稳定性#!

结论

’!

(原水-76浓度高达/!

1%5$3!

说明原水中有机污染物较多!

导致可生物同化有机碳浓度较高#’"(生物陶粒预处理对-76的去除率为*%F!

有效减小了后续单元的负担!

降低了饮用水的潜在危害性#’#(7#

$‘-6联用对-76的去除率为’#$’F!

使-76浓度降为,&$#%

5$3!

但加氯消毒时又使一些未被去除的有机污染物转化成了细菌易利用的基质!

因而使-76浓度升高至1,%5$3!

所以!

研究科学的消毒方法以控制-76的浓度将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工艺"对-76去除率仅为%#$,F!

又因其原水-76浓度较高!

所以不能保证出厂水的生物稳定性#!

参考文献"

%!

&!

李灵芝!

周蓉!

王占生$[4和T7对致突变物和无机离去除效果比较%G&$环境科学!

!

11,!

!

’’*()/*!

/,$

%"&!

)K=8HLb>>AW!

HQK?

$8HQHL0A=A=5Q

EH6>=IH=QLKQA>=>RBK;A?

S-;;A0A?

KZ?

H7L5K=AI6KLZ>=A=8LA=NA=5MKQHL%G&$G$-MM-!

!

1’"!

%’!

&()*%&!

*%*$

%#&!

3H6EHJK?

?

AHL:

M!

HQK?

$8HJH?

>U0H=Q>RKTKU

AV-;;A0A.?

KZ?

H7L5K=AI6KLZ>=:

HQE>VR>LMKQHL%G&$-UU?

$B=.JAL$:

AIL>$!

!

11#!

*1’*()!

*"/!

!

*#!

$

%%&!

董秉直!

曹达文!

范瑾初!

等$黄浦江水中的溶解性有机物分子量分布变化的特点%G&$环境科学学报!

"&&!

!

"!

’*()**#!

**/$

%*&!

周立红!

张淑琪!

韩飞!

等$不同组合净水工艺对水中致突变物的去除%G&$环境科学!

!

111!

"&’!

()%#!

%/$%/&!

刘文君!

吴红伟!

张淑琪!

等$某市饮用水水质生物稳定性研究%G&$环境科学!

!

111!

"&’"()#%!

#,$

’收修改稿日期)"&&".&1.!

!

("#""

臭氧-活性炭组合工艺对饮用水中AOC的去除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被引用次数:

李灵芝,王占生李灵芝(河南省平顶山师专化学系,平顶山,467002),王占生(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北京,100084)环境科学与技术ENVIRONMENTALSCIENCE&TECHNOLOGY2003,26(5)10次

1.李灵芝.周蓉.王占生NF和RO对致突变物和无机离去除效果比较1997(05)

2.VanDerKooijDeterminingtheConcentrationofEasilyAssimilableOrganicCarboninDrinkingWater1982(10)

3.LeChevallierMWDevelopmentofaRapidAssimilableOrganicCarbonMethodforWater1993(05)

4.董秉直.曹达文.范瑾初黄浦江水源的溶解性有机物分子量分布变化的特点[期刊论文]-环境科学学报2001(05)

5.周立红.张淑琪.韩飞不同组合净水工艺对水中致突变物的去除[期刊论文]-环境科学1999(01)

6.刘文君.吴红伟.张淑琪某市饮用水水质生物稳定性研究1999(02)

1.期刊论文纪荣平.吕锡武饮用水BDOC、AOC处理技术研究进展-净水技术2004,23

(1)

围绕饮用水的生物稳定性,分析了常规水处理工艺对BDOC、AOC的影响,提出强化混凝和强化过滤的方法可改善出厂水的生物稳定性.讨论了生物氧化、臭氧氧化、活性炭吸附、臭氧-生物活性炭及膜过滤等工艺对饮用水中BDOC、AOC的去除效果,提出了提高出厂水生物稳定性的措施.

2.期刊论文方华.吕锡武.乐林生.鲍士荣饮用水AOC与BDOC测定方法的比较与评述-净水技术2004,23(6)

可同化有机碳(AOC)和生物可降解溶解性有机碳(BDOC)是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研究的重要指标.该文简述了AOC与BDOC的含义和关系,总结了AOC与BDOC的测定技术的原理和发展,并对不同测定方法进行了比较和评述.

3.学位论文方华饮用水生物稳定性和净水工艺对有机物去除的研究2006

生物稳定性是关系到饮用水安全性的重要方面。

当出厂水中含有了一定量的有机物,将引起管网中细菌的再生长,进而腐蚀管道、严重破坏水质。

可同化有机碳(AssimilableOrganicCar-bon,简称AOC)和生物可降解溶解性有机碳(BiodegradableDissolvedOrganicCarbon,简称BDOC)被广泛作为饮用水生物稳定性和细菌再生长潜力的主要评价指标,只有控制出厂水中AOC与BDOC的含量达到一定的限值,才能确保饮用水的生物稳定性,有效防止管网中细菌的再生长;因而饮用水中有机物去除和生物稳定性的研究已成为近年来水处理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论文改进和优化了AOC和BDOC的测定方法,系统研究了水厂净水工艺对有机物去除效能和给水管网中生物稳定性的变化规律,深入探讨了生物强化活性滤池工艺和臭氧一生物活性碳工艺对有机物的去除特性。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

1基于微生物测定AOC与BDOC方法中测试菌(或接种物)生长的动力学特性,系统研究了AOC与BDOC测定方法,优化了操作条件,建立了较为便捷、可靠的测定方法。

研究结果表明:

AOC测定中采用高接种浓度(10<'4>CFU/mL)替代低接种浓度(500CFU/mL),将培养温度提高到22℃是完全可行的,并可大大缩短培养时间、简化操作;通过改进的产率系数计算方法,测得本实验室AOC测试菌的产率系数分别为:

P17-1.1×10<'7>CFU/μg乙酸碳,NOX-1.9×10<'7>CFU/pg乙酸碳;本测定方法适用于10~300pg乙酸碳/L水样的检验。

生物砂法测定:

BDOC可使测定时间缩短到10天左右,测定结果与传统的悬浮培养法(28天)无明显差异,并对各类水样均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2采用分子量分布和GC/MS联机检测等手段,深入研究了黄埔江上游原水中有机物组成和特性;并系统地进行了上海市主要水源水厂常规工艺对有机物去除效能的调研与分析。

结果表明:

黄浦江上游原水具有总有机物含量高,有机物种类繁多,以低分子量为主,受季节变化影响明显的特征;水厂常规工艺对水中可生物降解有机物(AOC和BDOC)的去除能力非常有限,一般不超过30﹪,加氯工艺甚至造成出厂水AOC的增长;黄浦江水源水厂与长江水源水厂出厂水均属于生物不稳定饮用水。

3加氯消毒对AOC影响的研究和管网中AOC和BDOC变化规律的分析表明:

氯和氯胺消毒都可将水中的有机物氧化分解为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使AOC升高,并具有不同的变化趋势;管网中AOC和BDOC的变化是由于消毒剂氧化(使增加)和细菌消耗(使下降)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结合实际管网中AOC变化、消毒剂氧化对AOC影响和前期学者提出的已有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更符合实际管网情况的改进氯和氯胺消毒AOC变化趋势模型。

4从不同有机指标间含量比率、分子量分布和对细菌生长的影响三个方面,开展了AOC和BDoc所表征有机物特性的研究。

结果表明:

BDOC:

与DOC相关性较AOC与DOC间的相关性要好,不同水源水样的AOC/BDOC值有很大的差异,相同水质水样的AOC与BDOC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AOC所表征有机物主要与低分子量有机物相关,常规工艺对构成AOC的主体一低分子量有机物不能有效去除是常规工艺对AOC去除效果差的主要原因;AOC和余氯含量都是细菌生长的重要影响因素,但要达到或保持可引发细菌生长的限值浓度非常困难,必须同步对水中AOC和余氯含量加以控制才可能抑制水中细菌的再生长,获得安全稳定的优质饮用水。

5对由普通砂滤池改造而来的生物强化活性滤池进行了强化制水的中试研究,确定了最佳运行工况,建立了有机物去除的反应器动力学模型,较为系统地开展了有机物去除机理的探索。

研究结果表明:

生物强化活性滤池工艺融生物吸附降解和物理截留于一体,与普通过滤相比,对DOC、AOC、三氯甲烷生成势等有机指标的去除能力具有显著的提高,可大幅提高出水的安全性;并且经济实用,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6以黄浦江原水为处理对象,对臭氧一生物活性炭(O<,3>-BAC)技术去除水中有机污染物的机理和性能进行了全面系统地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

O<,3>-BAC工艺集臭氧氧化、物理化学吸附、生物降解等多重功能于一体,可有效去除DOC、CODM<,Mn>.、UV<,254>和消毒副产物前体物质等有机污染指标,是一种优良的饮用水深度处理工艺;臭氧氧化和生物活性炭对不同分子量区间有机物的去除具有明显的互补性,使该工艺对各分子量区间有机物均有着广谱的去除能力;O<,3>-BAC工艺对饮用水生物稳定性存在着不利和有利两方面的影响,应把AOC当作臭氧氧化的新型副产物,在该工艺的开发和研究中给予足够的重视。

4.期刊论文张国珍.赵伟娜.贾大伟.ZHANGGuo-zhen.ZHAOWei-na.JIADa-wei饮用水生物稳定性控制指标体系研究-安全与环境学报2010,10

(1)

主要阐述了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的主要控制指标AOC(可生物同化有机碳)、BDOC(可生物降解溶解性有机碳)、TP(总磷)、MAP(可生物利用磷)、BGP(细菌生长潜力)及其测定方法和AOC-TDWMS评价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在城市输水管网中各控制指标的重要性权,使城市饮用水的处理更具有针对性,保证城市饮用水的生物稳定性.

5.会议论文刘路.卢益新饮用水AOC快速检测方法介绍2004

本文介绍了国内外AOC检测方法的发展.推荐一种应用发光菌快速检测AOC的方法,这种快速检测方法能在2-3个小时之内完成检测.

6.期刊论文杨艳玲.李星.李圭白.张卿.YangYan-ling.LiXing.LiGui-bai.ZhangQing饮用水生物稳定性控制指标探讨-给水排水2005,31

(2)

结合给水管网中饮用水微生物再生长现象,分析了AOC作为反映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的替代参数所存在的问题.根据饮用水处理系统中微生物营养的种类及特点,以及磷在微生物生长和代谢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提出同时检测和控制磷含量来保证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的观点,并对磷和AOC共同作为饮用水生物稳定性控制指标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

7.学位论文徐悦纳滤和反渗透技术对饮用水中可同化有机碳(AOC)的去除特性的研究2007

生物可同化有机碳(assimilableorganiccarbon,AOC)是指最能被细菌利用并直接合成细菌体的那部分有机物。

AOC已广泛应用于鉴定饮用水的生物稳定性,以确定水样是否会在输送过程中引起细菌等微生物的生长。

许多研究表明,传统的给水处理工艺对AOC的去除效果比较有限,出水水质很难达到饮用水生物稳定性标准。

纳滤膜和反渗透作为新型的饮用水深度处理技术,在制取优质饮用水方面成效显著。

本论文以饮用水为研究对象,考查了纳滤膜/反渗透对其中可同化有机碳的去除效果。

对原水和膜出水的分子量分布进行了测定,分析可同化有机碳和有机物分子量分布间的关系。

对纳滤膜/反渗透去除饮用水中AOC的单因素影响因子的研究,初步证实了纳滤膜/反渗透去除AOC受到筛分效应和电荷效应的双重影响。

试验表明,原水(即自来水)的AOC平均浓度为9μg/L,原水的AOC浓度随季节变化明显,最高浓度可达129.8μg/L,最低浓度为54.85μg/L,约有58﹪的水样不能达到饮用水生物稳定性标准。

经纳滤膜/反渗透处理工艺后,水样的生物稳定性有了显著的提高,两种膜出水的AOC平均浓度分别为33.18μg/L和24.1μg/L。

纳滤膜对饮用水中AOC的去除率可达60﹪,反渗透对AOC的去除率更高达75﹪。

在组成AOC的两种物质浓度中,AOC-P17占有很大部分,可占AOC总浓度的60﹪,能被P17所利用的营养物质多为大分子有机物,多为氨基酸、芳香族类等有机物。

AOC-NOX在AOC总浓度中所占比例为40﹪,被NOX利用的营养基质主要为羧基酸类物质,属小分子有机物。

经分子量分布测定表明,组成AOC的物质多为相对分子质量小于1000的有机物。

筛分效应是纳滤膜/反渗透截留AOC的一个作用机理。

试验中在原水中投加了各种无机物质,改变原水的pH、离子浓度和硬度。

研究发现这些物质大多会对纳滤膜/反渗透去除AOC的效果产生影响。

在原水中投加HCl,降低原水的pH值,使得两种膜对AOC的去除率均降至20﹪左右:

而在原水中投加NaOH,提高原水的pH值,对膜去除AOC的效果影响不大。

试验还发现,在高离子浓度和离子强度下,两种膜对AOC的去除率都有显著的降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电荷作用力的下降所引起的。

可见,电荷效应是纳滤膜/反渗透去除AOC的重要作用机理。

8.期刊论文李满.钟振堃.LIMan.ZHONGZhen-kun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及评价体系-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08,""

(1)

饮用水生物稳定性是当今环境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具有现实意义.论述了饮用水生物稳定性,指出了影响细菌生长的因素,并讨论了余氯量、有机营养物、水力条件、温度、管道的腐蚀和结垢等因素对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的影响.并对当今评价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的各种体系进行了介绍.

9.期刊论文王丽花.张晓健.吴红伟.王占生.WangLihua.ZHANGXiaojian.WuHongwei.WANGZhansheng国内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的调查研究-净水技术2005,24(3)

以国内几个大中城市的自来水厂为调查对象,测定了不同水厂各工艺出水中AOC浓度,分析了不同水处理工艺对AOC的去除特性,并对国内饮用水的生物稳定性进行了分析.调查结果表明:

1)水源的污染程度对饮用水中AOC浓度有重要影响,原水AOC随着污染程度的增加而增加.2)常规处理工艺对AOC具有一定的去除效果,且去除率随水温的升高而增加.3)活性炭处理对AOC去除率较高,活性炭对AOC的去除包括物理吸附和活性炭上附着的微生物降解两部分.4)水厂工艺出水加氯消毒后,AOC浓度均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因此应该重视开展加氯消毒对管网水质影响的研究,寻求采用科学的消毒方法以控制细菌的生长.5)目前国内大多数饮用水属于生物不稳定饮用水,应在加强水源保护的同时,增加深度处理工艺如活性炭或膜处理来提高饮用水水质.

10.学位论文张卿磷和可同化有机碳(AOC)对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的共同影响2005

安全供水保障技术和饮用水的微生物风险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而供水工程的输配水系统的生物稳定性问题也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

大量的研究表明:

管网水中营养基质的存在是管网细菌再生长的主要因素。

因此,研究磷和可同化有机碳(AOC)对管网细菌生长的共同影响,以更好的控制饮用水的生物稳定性,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本文对磷钼杂多酸一孔雀绿光度法测磷的检测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针对饮用水中微量磷的测定进行了相应的改进,尤其在磷浓度为1~10μg/L范围内与原方法相比优势更明显,为后续开展磷和饮用水生物稳定性关系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分析手段。

本文以配水水样,考察了碳和磷对饮用水中异养菌生长的限制作用、贫营养条件异养菌生长规律和细菌对磷的利用规律。

研究发现:

磷和碳对细菌的生长都有一定的限制作用,它们含量间的比例关系将决定着哪一个是水样中细菌再生长的最主要的限制因子。

细菌在配水水样中生长所需的碳磷合理比例为

100:

1.67~2.0,能促使细菌在最短的时间达到最大的数量。

碳和磷的浓度对细菌达到最大值的时间有影响。

磷浓度越高,异养菌达到最大值的时间越长。

贫营养管网的细菌生长规律和一般细菌生长有所不同,细菌生长经过了对数增长期,在第三天就达到最大值,随后进入了衰亡期,然后菌量保持稳定。

水中磷的含量变化则正好相反,菌量达到最大时,水中磷量也下降到一个最低值,以后变化很小。

在莫诺方程的基础上,根据试验规律,建立了碳磷双基质浓度对细菌生长协同效应模型、最大菌落数和碳磷浓度关系的数学表达和磷利用动力学模型。

用Matlab软件根据试验数据拟合的模型与之对比有很好的相关性。

还建立了关于两种基质浓度的细菌增值速率与营养物质消耗关系的方程式,并简化表达了贫营养和富营养下各自的形式,为后续研究管网生物膜生长提供了参考。

不同的水质决定磷或AOC为管网水中细菌再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从而采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