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作文之农村初中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docx
《初三作文之农村初中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作文之农村初中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三作文之农村初中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
农村初中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
【篇一:
初中语文生活化作文课堂教学环节研究】
初中语文生活化作文课堂教学环节研究
山东甄洪武老师主讲安徽祖显宏整理“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门”,今天,我不揣浅陋,与同行们交流作文课堂教学操作问题,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理论性东西不多,主要是操作层面的东西,可能高度不够。
“得语文者得天下,得作文者得语文”。
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这已经是语文教学界的共识。
今天我想讲双课时“课堂操作的基本环节”。
本来预备“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课堂操作环节的衔接”,也许讲不到因为时间关系。
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半壁江山,而作文课堂教学环节好坏,直接影响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已经成为生活化作文的重要内容。
因此要努力建构有活力的课堂教学环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精心设计和组织的课堂教学环节,使学生充满乐趣作文的课堂上,逐步学会作文,形成能力,内化成习惯,提高作文兴趣和写作水平,写出优秀的作文。
一、我发现的问题:
初中生作文原本有鲜明的个性、活泼的文思与新颖的创意,写作训练也应充满乐趣,富有魅力。
但长期以来形成的僵化作文套路,致使学生作文千篇一律,假大空套话连篇,不仅阻碍了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更抑制了学生个性与创造力的发展。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老师感到比较棘手的问题,不仅课堂内容和环节比较呆板,而且作文课堂组织尤其使语文老师深感头痛,因此往往造成两种现象:
一种是作文教学从备课、上课、作文的批改到讲评都马而虎之,完成任务,草草了事;另一种是教师淹没在沉重的作文批改负担之下,透不过气来,也就没有精力多加思考如何指导学生作文,学生也觉得作文难做,从而对写作文失去兴趣和信心,达不到作文教学的要求和目的。
课堂是写作教学的主阵地,课堂环节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因此,我确定以生活化为基础,力求做到课堂教学环节的科学严谨。
我进行的研究工作:
(一)坚持不懈做好准备工作
(1)增加阅读时间。
每周抽出一节语文课和一节语文自习课,用于学生的课内阅读,课内阅读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段和知识水平确定阅读书目,同时加大力度研究阅读课课型模式。
(2)改变语文课外作业内容。
以学生写观察日记、课外阅读、摘抄优美文段、收看新闻与电视剧代替以往的课下作业。
关于课本的知识性作业,一律放在课内和自习课内解决。
日记和随笔是学生对周围生活所见、所闻、所感的记录,是积累作文素材的一个重要方法。
对学生日记提出“追忆往事,把握今天,展望明天”的要求。
以回忆的方式、日记的形式,追忆往事,挖掘被埋藏的素材;争做有心人,细心观察,侧重写现实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同时要加强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和评论;针对学生的实际,允许做一些摘记,或给予一定数量的命题日记;对作文基础较好的学生,提倡对自己的日记内容用简短精练的语言概括成“我的格言”。
(3)引入多媒体设计优化训练内容,使学生听觉、视觉、嗅觉、味觉都参与感知活动,训练思维,发展智力。
(4)丰富活动课内容。
通过专题讲座、读书会、知识竞赛、读报比赛、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办班级周报、手抄报、游览观光、电影欣赏等形式,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写作素材。
(二)改革评价方法,实行综合评价。
(1)将一次性卷面考试评价改为平时分散性检测与期中、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评价。
对平时单课型、双课型作文成绩,演讲口头作文等比赛的成绩进行统计性评价。
学生作文成绩可按下面得计分标准进行统计性评价:
期末考试作文分70%+平时作文分30%=本学期作文成绩。
另外,在评价学生作文时采取“分项分等给分法”,从内容、语言、结构、文面等几方面评判,偏重于语言表达。
(2)要定期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比,以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学生通过比赛,阅读别人的文章,一方面是积累素材,提高修养,另一方面知道别人怎么写,得到借鉴,开拓眼界。
以上内容我们快一些,那是长期而且艰苦的工作。
看课堂操作:
先说时间安排:
两节课加课间十分钟,100分钟左右。
事先和学生说好,作文课中间不下课。
其实即使下课他们也不会走的,这是第二个环节的问题。
1.导,即写作指导。
作文指导应当贯穿于作文课堂教学的始终,指导学生根据教师的命题要求或给材料作文、给范围作文学生自己的命题的要求,在很短的时间里独立构思,列出结构提纲,作文训练既要让学生有自由挥洒的余地,但又不能没有调节。
一般做法是:
命题之后,学生分组讨论“写什么”、“怎么写”,学生自主选择、自由探索,根据训练要求制定出写作目标。
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相互交谈、相互启发、开拓思路;这个过程既是学生产生作文灵感的过程,也是学生选材、进行心理作文的过程,是写作文的前提条件。
以上环节8-15分钟。
2.写,即学生写作。
学生进行限时作文,40分钟写600字以上,且要做到文从字顺、结构完整。
此时,教师巡视学生写作,及时通报学生写作进展情况。
有条件的教师可同学生一起写“下水作文”,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下水作文”不是狭隘的与学生同题同类作文,而是指教师应该时常进行写作,以免笔尖生锈,只会评不会写,变成民间所称的“说把式”。
以上环节40分钟,特别提醒老师们的是,初中孩子,注意力不大容易集中很长时间,老师在这个环节要做的事是:
不断大声宣布学生的写作进度、字数和卷面情况,注意:
一定说出学生的名字。
3.批,即快速改文。
主要组织方式为:
依学生作文水平高低分组,每四人一组为宜,组内或共同、或交叉进行批改。
对每次作文教师都从作文的内容和形式等方面编拟若干具体评议细则,运用标准的批改符号,并根据作文的重点训练项目确定分率,老师(或学生)读作文,学生听,并对照评议细则逐条评议,确定成绩,结末写出评语和修改意见。
方式为个人改、集体改、口头改、书面改,具体分三步:
第一步:
自改和“复作”。
学生写作40分钟是指最低的基本要求,实际写作过程中,学生写作速度快慢不一,实际写作过程中快的十几分钟就可以写完,较快的二十三或者二十四分钟就差不多了。
那么有效地利用剩下的将近一半的时间,就成了我们老师关注的问题了,一般做法是:
提前写完的学生可以进行自改:
对个别字句、标点、卷面进行初步修改。
以求立体利用时间,提高作文
课堂效率。
对于作文速度比较快的前7、8名同学,要求他们一旦写完,就把自己的作文题目写在黑板上,并且把作文交给老师,由老师当面批改。
因为这些学生相对于其余学生学有余力,根据分层次教学的理论,这些学生可以“复作”,“复作”,顾名思义,是“一题再作”,主要有三种处理方式:
(1)小修小改,主要是指对个别字句的改动,充实一些内容。
(2)大修大改,主要对文章的主题、结构、修辞、表达方式等方面作修改。
(3)重作,主要是指对文不对题、立意或取材不当之类的作文进行全部的改动。
通过复作,进一步提高学生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切实达到训练目标。
这样也有助于课堂上立体使用时间,叫所有的学生都有事情做。
同时,这些学生的作文水平也会有较快的提高。
第二步:
互批。
即小组批改,分三种形式:
一是混合批改,即每组讨论合改一篇文章,并写好评语;二是分等批改,教师将学生本次作文按照实际写作情况分为优、中、差三类,按类别发到小组进行批改;三是分散批改,即四人小组内部轮流批改,写批语,学生在批语后签名。
每人批改其余三人的作文,每份作文由其余三位同学各批改一次。
以上三种形式交互使用,教师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四是自选批改,也就是教师已经批改并已经完成“复作”的同学帮助老师批改同学的作文。
但是,学生可以选取他们自己认为负责并对自己写作帮助最大的同学(前提必须在完成“复作”的同学)帮助自己评改文章。
一方面学生之间交流比师生之间的交流更方便,老师可以像孙悟空一样有了分身,点评面批的面更广泛,重点更加突出;另一方面,学生在批改他人的文章时,也可以站在更高的位置上去审视作品,使自己的写作能力发展更快。
国家的经济政策是“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动后富,整个社会走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必然”,我们为什么不能“允许一部分班级、一部分人写
作水平先高起来,以写作水平的先高带动后高,整个语文界的写作水平走向共同提高”?
这也是语文教育发展的客观必然。
第三步:
集体批改。
即师生共同批改,也可称之为“口诵耳听改文章”。
读、改、评分步进行。
在互批中发现的典型文章,或优秀的、或问题较突出的、或学生互批时争议较大的,由学生朗诵文章及批语,其余学生耳听手记,对文章及批语多角度自由地发表看法,教师相机适时地进行点拨,可根据情况做出结论。
有与学生同题同类“下水作文”的教师,在点评之后读下水文,谈写作体会。
通过“口诵耳听改文章”的方式,让学生从作文内容和写法上得到启发和借鉴,这也是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有效方法。
这个环节既是培养学生评判作文的能力,又是学生学习或重新写作的过程。
4.结。
即师生共同小结。
也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
教师小结。
教师总结本次作文课学生表现,根据学生写作情况总结。
写作总结优点及需要改进的地方,点拨写作方法和规律。
写后再指导,更有针对性,同时时效性更强,对学生的指导意义也就更能充分的发挥。
第二步:
学生自结。
学生在“互批”批语后写作“写后记”,根据“教师小结”、“集体批改”、“互批”中的比较,指出自己文章的优点、缺点,提出修改意见,一般模式是:
写作前的设想——写作过程中如何操作——通过批阅别人文章的对比、师生对自己文章的意见发现的优点、缺点——自己的修改意见。
一般不少于100字。
鼓励学生对自己的文章进行修改。
每次作文批改后都选择两篇好的,或教师范文,或同类优秀作文,向全体同学朗读,“奇文共欣赏”,提高学生对文章的鉴赏能力,方法是边读边评析。
最好在作文教学中使用作文活页纸,课后可把经批改的作文原稿张贴上墙,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他人的文章的佳妙之处,也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该如何遣词达意,如何进行文章的修改等。
学生头脑中的“范文”一多,潜移默化,写作水平也能相应的提高。
同时,把这些优秀的作文加入到自己的“写作档案”,毕业前拿出来,就可以看到自己的写作轨迹,看到自己的写作历程,也为中考复习作文部分提供了优秀的范文。
可以肯定的说,积累的学生自己的习作,比起“中考满分作文”之类资料上提供的东西,对学生的帮助更大。
双课型作文课以100分钟(两节课加课间10分钟)计,以上各个环节时间大体分配如下:
写前讨论5-10分钟,快速作文40分钟,学生自改、互改15-20分钟,集体讲评15-25分钟,教师点评、读下水文、小结5分钟,学生自结5-10分钟。
以上结构设计需教师学生紧密配合、加快节奏、提高效率。
【篇二:
《初中语文以农村生活为素材的作文教学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农村初级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课题开题报告
郭河中学语文课题组
一、课题名称:
农村初级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二、研究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在农村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发现作文一直是学生语文学习的薄弱环节,布置他们每周写篇练笔,他们却不知道该写什么,甚至交上来的作文,全班98%的是照抄的。
农村是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场景,他们对身边那么多的生活素材熟视无睹,觉得自己生活没有什么可写的,作文缺乏真情趣。
而不少教师教学中因为应试教育的影响,淡化作文教学,满足于学生抄背优秀作文。
《课程标准标准》明确指出:
要使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课标的这些论述,为我们如何正确处理好生活与作文的关系指明了方向,也就是说:
作文要引导学生写自己感受到的属于自己的生活。
本课题我们要研究的就是在农村初中进行有效的写作教学,让学生学会积累素材,学会写自己的生活,感受到写作的乐趣。
理论意义:
1、研究是在作文教学领域对生活教育的理论借鉴和实践探索。
2、课题研究是对《语文新课程标准》有效落实。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
语文课程的这一基本理念,奠定了语文教学走向开放、走向实践、走向综合的基础,也为农村素材作文教学提供了政策背景。
3、研究是打破封闭式的学校教育模式和作文教学模式,使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起来。
实践意义:
本课题的实施,有利于探讨开放式生活化写作教学模式;本课题的实施,有利于促进本校教师写作教学观念的更新,提升教师写作教学水平;本课题的实施,有利于促进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提高我校学生写作水平。
课题的实施,有利于学生在朴实无华、绚烂多姿的农村生活中广泛吸取营养,在接触美丽的大自然及乡村风情中陶冶情操,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明白是非之道。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1、五四以后,不少作家如鲁迅、周作人、沈从文、老舍、冯骥才、汪曾祺、萧红等以农村生活为素材的乡土文学百花齐放,相应的文学研究也发展起来。
2、国内外生活化作文研究已有不少经验,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我们看到作文教学的发展趋势:
作文教学并不是单纯地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与运用的能力,其写作的视野向广阔的生活扩展。
写作将是学生记录生活、感受生活、创造生活一种方式;是他们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绽放才情的一种途径。
我们的作文教学将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人和事,通过写作,记录自己的生活,整理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的观点,通过搭建学生习作展示平台,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真正使作文变成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让学生享受作文的快乐。
四、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认为:
“现实生活是文学写作的惟一源泉。
”学生作文虽然不同于文学创作,但写作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环境。
2、生活教育理论。
人民教育家叶圣陶说过,“生活即教育”、“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到流个不歇。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倡“教育就是生活”。
3、新课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当代的文联主席曹文轩说:
“财富不在远方,财富就在我们自己的脚下。
”所谈意思即是写作最重要的资源就是每个人所看到、听到的经验。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研究怎样让学生学会关注身边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的途径,提高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水平。
在观察自然山水之美,了解丰富的人文风情,感受乡情,了解乡俗,体察乡变,体验农村生活甘苦,感受有趣的乡村生活中,认识生活的精彩纷呈!
2、研究怎样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提高感受生活的美的能力。
作文成功的关键取决于作者有没有对生活的独特视角和见解。
因此如何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深刻而细腻多角度感悟生活,表达生活很值得我们探究。
3、要使学生文章写得好,关键是积极培养其写作兴趣。
考虑如何让学生有话可说进行作文命题;如何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创设宽松环境,符合学生习作需要,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情趣;如何在讲评作文时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如何在批改作文时实施多元化评价,让学生品尝习作乐趣等等。
总之,在整个作文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怎样具体操作与实施,还有待于我们作进一步的探索。
4、教师下水文促进学生写作的研究。
让研究教师更新写作教学观念,认真贯彻实施新课程写作教学理念;提高语文教师的写作教学水平。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
组织实验教师对相关理论与经验进行学习研究,主动向有关专家请教,加强理论学习,使本组教师得到理论的提高。
2、调查法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调查学生作文现状,了解教师和学生在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根源,探究解决方法。
3、经验总结法
及时总结在实验过程中的得与失,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对策。
4、榜样示范法
以教师的亲力亲为为先行者,教师范文指导,学生优秀文章表彰,优秀作品结集,引导学生品味生活。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实验自2011年3月——2012年12月
(一)准备阶段(2011年3月—2012年4月)
1、了解学生课外阅读写作的状况;
2、课题组全体成员学习《新课程标准》,改变旧教学观念。
充分领会《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作文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和贯彻建议。
3、订出实施计划,明确全学年的实验目标和方法。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1年4月—2012年11月)
1、修订计划实施方案,明确本实验的意义、内容要求、方法及操作步骤等。
2、边实验,边研究,边小结,以学期为单位进行总结性小结。
3、定期写出教学反思,撰写教学论文。
(三)总结阶段(2012年9月—2012年12月)
1、整理课题研究各类材料;
2、结集编印学生优秀习作集;
3、撰写经验总结、论文及阶段性总结报告;
八、课题参加人员的组成和专长:
本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
本课题参加人员为本校语文组教师。
吴欣欣本课题负责人备课组长中学高级教师
姚和杰备课组长中学高级教师
汪必国教导主任中学一级教师
课题组成员具体分工:
xx(课题负责人)主持课题研究,负责制订实施方案,总体策划,撰写课题开题、结题报告。
xxxx参与课题研究、撰写论文、整理资料。
课题组成员都是在一线教学的有经验的骨干教师。
组长从事语文教育教学十六年,成员平均教龄十三年,参研教师本身都有练笔的习惯,一向注重作文教学,在这方面已做过不少探索。
九、课题研究成果形式
学生作文集、教师经验论文集、作文教学案例汇编、实验成果报告等。
【篇三:
农村小学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报告】
青岛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
《农村小学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研究报告
莱西市院上中心小学课题组
[摘要]《农村小学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的课题研究是我校从2005年9月开始实验探索,于2006年6月立项并正式开展研究工作的。
经过两年多的深入研究和探索,取得了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学生的作文水平和教师的作文指导水平、教研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现将该研究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关键词:
农村生活化作文
一、问题的提出
1,作文是一种综合性、实践性、创造性的劳动,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学生思维的主要渠道。
但是大多数小学生怕作文,愁作文,作文缺乏真情实感,脱离现实生活的不争事实,使作文教学陷入了困惑和危机中。
原本丰富多彩、生动自然、情趣十足的生活,在学生脑海中竟很难留下印象,原本使人愉悦情感、吟咏成趣的写作活动,竟成了令学生搜肠刮肚、望而生畏的苦差事。
尤其在农村,小学生由于见识少,知识面窄,作起文来更是闭门造车,内容空洞,情感缺乏,不会从身边选材,学生作文成了无源之水。
2,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从生活化作文所表达的思想内涵来看,作文反映着作者一定的人生观、世界观,所谓文以载道,每一段文字背后都蕴涵着作者一定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生活化作文的内容来看,多彩的生活是作文的活水源头,来自大千世界的生活故事成捆成扎,俯拾皆是,自然包罗万象,有真、善、美;也有假、丑、恶;从人类心理需要来看,作文是生活的需要,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需要寻找一种“出口”,以宣泄、表达内心世界之声。
因此,生活化作文中的教学是值得探究的。
3,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是生活化作文教育的“开山祖斧”,是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作文教学走向生活、走向开放、走向综合的重要指导原则。
我校是莱西市作文特色学校,努力传承陶行知思想,积极探究生活化作文教学理论,这也是提出本课题的缘由之一。
4,我校地处农村小学,学校教学工作接近农村生活实际。
在多年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锤炼和培养了一大批善学习、肯钻研的优秀教师,也积累了一定的作文教学实践与研
究的经验,这是本课题实验研究的十分有利条件。
以上诸方面,是提出本课题实验研究的缘由,我们将通过本项实验研究,试图探索一条适合新时代的开发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实验研究的目标主要有以下五个:
一是进一步确立现代农村小学生活化作文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端正写作目的。
二是在指导学生习作时,教师要激起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和作文的热情,勉励他们自悟自得,从中取得进步,体验写作的乐趣。
三是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要切实提高小学生的观摩力、想象力和理解事物的能力。
小学毕业时作文能力达到并超过现行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的水准。
四是对作文育人功能的探索,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走向生活、关注现实,通过观察、走访、调研等活动,树立正确审美观,表达出充溢情趣、富有新意和闪耀着智慧光芒的独特感受。
五是通过生活化作文教学使多数语文教师能在日常作文教学中,钻研教学技巧,提高自身作文教学技能,促进师生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工具性能力培养在于语文实践,人文性在于熏陶,二者相辅相成。
在作文教学中,应结合农村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实际,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鼓励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2、教育学理论:
教育学理论认为,教育要适应人物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选择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农村小学生活化作文研究,就是根据农村小学生在不同年段学生的身心规律,在提高学生认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给学生作文指路,使其作文更具目的性。
3、心理学理论:
心理学理论表明,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是在实验活动中,通过有意识的培养和训练发展起来的。
农村小学生活化作文教学研究就是通过教师利用农村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和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研究内容
一是从低年级开始,教师以“口语训练”为抓手,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我以我口说我心”。
研究子课题主要是:
如何提高一年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交往中多进行指导,想方设法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二是初谈小学语文口语训练。
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时期,进行不同要求的训练。
不同时期的学生,训练要求与训练内容应有区别。
开始阶段重在愿说敢说,声音响亮,态度大方,能用简单的基本句式说正确,说完整,说规范。
第二阶段要求能达到说连贯,很少出现用语重复,内容具体,防止或纠正任意中断和夹杂“啊”“那个”等赘语。
第三阶段侧重感情准确传达、自己的观点和意图能得到准确表达上,发展语言能力,从而基本达到口语能力与书面语言能力同步提高。
三是中高年级段的教师则从“情感”、“兴趣”、“情境”、“想象”等方面入手,训练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逐步具有对生活的敏锐的观察能力、捕捉能力和表达能力。
研究子课题如下:
1,让学生带着情感作文,写作本来是人们表达思想情感的一种途径,同时也是滋养我们思想情感的一种手段。
古代先贤关于写作本质的论述“诗言志”,即是最早论述了作文教育“求真”、“求诚”的本质。
叶圣陶先生也提出作文教育有两个致力目标是:
“训练思想与培养情感。
”认为“练习作文之要求,惟在理真情切而意达。
”可见只有学生心中有情才能在作文中流露真情,下笔才有话可说,有情可抒,作文才能打动人。
2,小学生活化作文教学之路初探。
主要围绕充分开发的作文资源进行研究。
3,生活化作文教学探究。
实施分层次要求,进行差异指导。
兴趣、志趣和乐趣是儿童情趣上的三个层次。
成功能够给学生极大的心理满足,激发更强的学习动力,走好写作情趣的三个台阶。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实验研究法
本课题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