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快递物流业现状分析.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291797 上传时间:2022-10-0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9.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快递物流业现状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国快递物流业现状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国快递物流业现状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国快递物流业现状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国快递物流业现状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快递物流业现状分析.docx

《中国快递物流业现状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快递物流业现状分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快递物流业现状分析.docx

中国快递物流业现状分析

中国快递物流业现状分析

 

中国快递物流业现状分析在过去 20 年里,我国经济一直处于持

续和稳定的发展过程中,截止 2003 年 9 月,全国累计批准设立外

商投资企业 453,735 个,合同外金额 9072.67 亿美元,实际使

用外资 4882.04 亿美元。

世界 500 强中除少部分公司因为我国限

制外资进入某些行业而不能在中国投资外,几乎都在华进行了投资,

涉及制造领域以及多数服务领域,分布在全国除西藏和宁夏外的所

有省、自治区、市。

这些外资公司及跨国公司增强了我国的生产制

造技术,并使我国成为全球的“世界工厂”物流概念引入我国不过十

几年,在这期间,许多的物流园区,物流企业应运而生。

现代物流

业已经被确定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和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我国东部地区有许多城市在完成物流规划后,将开始招商引资;国

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将出台全国物流业发展总体规划设想与有关产

业政策,对具备较强实力的物流企业予以扶持,地方政府特别是沿

海一些省、市也将逐步出台支持物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一部分工

业与流通企业,特别是外商独资与中外合资企业为降低成本、提高

竞争力,将首先释放大量的物流需求,如家电、服装、汽车、日化、

连锁零售、饮料、医药、烟草等行业,预计未来 10 年内,与物流

相关的服务收入每年将有 20%的增长幅度。

 2003 年起,我国政

府将不再对中国邮政承担普遍服务进行补贴。

作为老牌大型国有企

业,面对国内民营企业的蚕食,国外国际资本的入侵,必须进行现

代化整体改制,提高邮政服务体系的运营效率,才能够在激烈的市

场竞争中生存下来。

.物流概念的产生及发展

 

一、 中国快递业发展现状

 

对于快递的含义,新《邮政法》认为快递是在承诺的时限内快速

完成的将信件、包裹、印刷品等物品,按照封装上的名址递送给特

定个人或者单位的寄递活动。

然而快递与传统的邮政业务在运输对

象性质上存在较大差异,传统邮政业以信函为主要传递对象,其实

质是信息流的传递,而快递业的实物流特性更为明显。

因此,快递

业与物流业具有较多的相似之处,但通常来讲快递业所运输的货物

重量更轻、体积更小,在时间上比物流业要求更高。

可见,快递业

是介于物流业和传统邮政业之间相对独立的新兴行业。

 

  国际快递业兴起于 20 世纪 60 年代末的美国,中国第一家快递

企业成立于 1979 年。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日趋激烈的市场竞

争环境要求社会能够提供更加快捷、安全的物品传递服务,同时不

断改善的交通状况及信息管理技术也为这种需求提供了可能,中国

快递业由此应运而生。

1980 年中国邮政开办全球邮政特快专递业务

(EMS),随后国际快递巨头也纷纷通过合资、委托代理等方式进入

中国市场。

1986 年颁布的《邮政法》规定:

“信件和其他具有信件

性质的物品的寄递业务由邮政企业专营,但是国务院另有规定的除

外”。

但随着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邮政企业已经无法满足外贸行

业对报关材料、样品等快速传递的需求,民营快递企业因此迅速崛

起。

1993 年,顺丰速运和申通快递分别在珠三角、长三角成立,

1994 年初,宅急送在北京成立。

2005 年 12 月,中国按照 WTO 协议

全面对外资开放物流及快递业。

2007 年 9 月,《快递服务》邮政行

业标准发布为快递业提供了规范服务行业标准。

2008 年 7 月,《快

递市场管理办法》正式实施。

2009 年 10 月 1 日,《快递业务经营

许可管理办法》和新修改的《邮政法》同步实施,首次在法律上明

确了快递企业的地位,并提出了快递业的准入门槛。

 

  我国快递业经过 30 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产业。

2008 年,我国登记备案的快递企业达到 5,000 余家,全行业从业人

员 23.1 万人。

2009 年全国规模以上快递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 18.6

亿件,同比增长 22.8%;业务收入累计完成 479 亿元,同比增长

17.3%。

全年同城、异地、国际及港澳台快递业务收入分别占全部快

递收入的 7.3%、55.7%和 31.7%;业务量分别占全部快递业务量的

23.5%、70.4%和 6.1%。

 

  按照快递企业性质及规模,可以将我国快递业企业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外资快递企业,包括联邦快递(FEDEX)、敦豪(DHL)、

天地快运(TNT)、联合包裹(UPS)等,外资快递企业具有丰富的

经验、雄厚的资金以及发达的全球网络。

第二类是国有快递企业,

包括中国邮政(EMS)、民航快递(CAE)、中铁快运(CRE)等,国

有快递企业依靠其背景优势和完善的国内网络而在国内快递市场处

于领先地位。

第三类是大型民营快递企业,包括顺丰速运、宅急送、

申通快递等,大型民营快递企业在局部市场站稳脚跟后,已逐步向

全国扩张。

第四类是小型民营快递企业,这类企业规模小、经营灵

活但管理比较混乱,其主要经营特定区域的同城快递和省内快递业

务。

 

随着邮政专营在中国速递领域被打破,国内相关部门也开始参与

这一领域的竞争。

大通、中铁外服等一批国内专业运输公司开始涉

足国际快递,有些私人企业也开展国际速递业务。

中国的国际速递

市场正在形成一种多元化的竞争格局。

实际上,这中多元化竞争局

面的出现,也反映了全球经济发展的潮流。

世界经济一体化、贸易

自由化的趋势,要求在各个领域打破垄断,引进竞争。

我可以看到

世界邮政的发展愈来愈呈现出这样的特点:

一方面,国家邮政的垄

断地位逐步削弱,邮政正在由“一个国家一个邮政”的传统局面向

国家邮政与私营跨国公司相互渗透、相互竞争的多元化局面转变;

另一方面,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跨国经营已成为一种趋势。

尤其是发达国家,在本国市场基本饱和之后,纷纷把目光转向海外,

中国当然是其必然要争夺的市场之一。

跨国公司在中国速递市场的

竞争战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网络建设、价格战略和服务质量竞争。

 

1.网络建设

国际速递公司跻身中国市场,其优势首先在于有自己控制的全球网

络、先进的全球通讯技术和管理经验。

而中国国内的网络是他们需

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的。

因此,从进入中国市场到今天,国际速递公

司一直致力于在中国的网络建设。

在中国速递市场还没有完全开放的情况下,他们首先选择与中外运

集团合资的形式,利用中外运的国内网络,加上自身的优势资源与

中国 EMS 展开竞争。

其次,作为国际速递业务,他们把市场定位在

业务量最为密集的地区,即外商集中的沿海和中心城市,从而提高

了业务收益率,避免了不必要的损耗和成本。

此外,利用其在全球

范围树起来的良好品牌形象,网络全球客户,也是跨国公司在中国

市场取胜的重要战略之一。

像惠普、通用电气等全球知名的大公司,

在多年与国际速递公司的合作中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业务联系,一旦

国际速递公司进入的国家有网络签署的全球客户,网络就会帮助其

新的分公司与全球客户建立起联系。

尽管国际速递公司在中国的网络发展仍受到来自地方的抵制和有关

部门的限制,但近年来,DHL、TNT、UPS、FedEx 的分公司和代理点

已开始从沿海深向内地,从一级城市向二级城市扩展,他们与中外

运和大田公司合资合作建立起来的网络已经可以到达全国 100 多个

城市。

 

2.价格战略

跨国公司为了与中国 EMS 争夺客户,在市场上采取了低价竞争的战

略。

从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在中国市场,外资公司的国际速递价格

普遍低于 EMS 价格的 10%-15%左右。

外资公司以较低的价格争取到更多的客户,扩大了他们的业务量和

市场占有率,这是其价格战略的成功表现。

而他们能够长时期维持

这种低价水平,则在于有着雄厚的竞争实力和正确的市场发展战略。

首先,外资企业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以及精干的机构和素质较

高的员工,使他们赢得了该行业最低的成本,为降低价格提供了相

应空间。

其次,国际速递公司在中国开设的网点大多位于业务量较

大的地区,都是能够盈利的市场。

而且,跨国公司在进入新市场时,

经常用其它地区的利润来补贴开辟新市场的损失。

而中国 EMS 在这场价格竞争中则处于被动地位。

一方面,由于体制

的原因,缺乏价格调整的自主性。

中国 EMS 的价格是与万国邮联成

员国协调而成的,任何价格的调整都要与成员国协商而定,程序相

当复杂;另一方面,长期以来 EMS 一直背负着整个邮政亏损的包袱,

缺少降价的空间和实力。

3.服务质量的竞争

与 EMS 相比,外资公司的第三个优势是它的服务观念、服务方式和

服务手段。

跨国公司在其多年的经营战略中,历来把服务作为速递

工作的重中之重,为客户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是它一切工作的

出发点和核心。

九十年代初,当中国邮政还沉睡在官商的宝座之中

时,外资公司已经把服务观念带到了中国,并通过各种服务方式与

中国 EMS 展开竞争。

如:

提供门到门服务,精确运送时间表,多种

付费方式(预付、到付第三方付款)等。

有些公司为了稳定客户群,

还向大客户免费提供电脑设备和统一开发的网络查询软件,使客户

可以在自己的办公室查询所发快件的运送情况。

此外,利用其先进的服务设施,向客户提供一流的跟踪查询服务,

也是跨国公司取胜中国市场的重要手段之一。

由于速递服务的使用

者主要是银行、贸易公司和制造商,他们不仅要求速度快,更希望

知道已寄出的文件或包裹的时间和目的地进行调整。

为了适应这种

市场需求,跨国公司利用最新的科技成果,研制了一整套全球跟踪

查询系统,从接收到投递全部实现信息上网。

特别是由 FEDEX 首创

的无线监控网络,使在运送途中的文件和包裹也纳入了全球监控范

围,从而大大提高了邮件的安全性、准确性和灵活性。

而 EMS 目前

尚不能对在途包裹进行跟踪。

 

二、中国 EMS 存在的主要问题

 

很多人把中国 EMS 在九十年代市场份额逐步缩小、业务增长速

度放慢的原因归结于外资的进入,但实际上,多年来垄断经营造成

的体制上的弊端以及由于体制所导致的经营观念和经营方式的落后,

才是使其竞争力衰弱的根本原因。

1.政企不分、责权利失衡、体制不顺

长期以来,邮政一直是国家垄断的行业,邮电分营后,国家也明确

了邮政要政企分开,实行企业化运作的原则。

但目前已经注册为企

业的中国速递服务公司 (EMS),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它

只对全国速递企业的业务进行宏观指导,在经济利益和人事财务管

理方面与地方速递公司没有任何关系,自己也没有独立的财务和人

事管理权,实质上,它仍然是国家邮政局的一个业务管理机构。

而真正能够行使权力、负有责任、享受利益的地方邮政局与当地速

递公司在责权利方面的关系目前也还没有理顺。

地方速递公司在业

务上虽然有部分自主经营权,但其创造的利润却要上交当地邮政局,

地方速递公司的人事、财务管理权也都控制在当地邮政局手中。

这种在政企没有分开、体制没有理顺的状况下建立起来的运行机制,

与市场经济机制仍有很大差距,所以当它面临真正的市场竞争时,

必然会出现反应慢、适应能力差、缺乏竞争力的现象。

2.管理制度和管理手段落后

由于体制没有完全理顺,至今在其管理中仍留有许多计划经济的影

子。

如价格由国家统一制定,缺乏灵活的价格机制,不能根据市场

进行调整;在管理上基本还是使用行政手段,指令性计划;用人制

度比较僵化,论资排辈,用工制度极不灵活;企业内部没有一套有

效的监督激励机制,无法真正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等。

在对速递各环节的管理方面,也缺乏精心的组织安排和周密的衔接,

仍停留在粗放式管理的阶段,致使一些环节和部门之间相互脱节,

影响了快件传递的速度。

此外, EMS 对快件的技术管理手段也落后于发达国家。

虽然近年已

开始建立网络查询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