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高三上学期考理综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179164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86.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高三上学期考理综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届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高三上学期考理综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届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高三上学期考理综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届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高三上学期考理综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届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高三上学期考理综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高三上学期考理综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

《届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高三上学期考理综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高三上学期考理综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高三上学期考理综化学试题解析版.docx

届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高三上学期考理综化学试题解析版

2019届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高三上学期12月考理综化学试题(解析版)

1.化学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加酶洗衣粉可以很好的洗涤毛织品上的污渍

B.从花生中提取的生物柴油与由石油炼得的柴油都属于烃类物质

C.用石灰水或MgSO4溶液喷涂在树干上均可消灭树皮上的过冬虫卵

D.含氟牙膏能抑制口腔细菌产生酸,在一定程度上能防止或减少龋齿

【答案】D

【解析】

A、毛织品的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在酶的作用下水解,加酶洗衣粉不能洗涤毛织品,故A错误;B、通过花生提取的生物柴油的组成主要为甘油与高级脂肪酸形成的酯,属于烃的衍生物,从石油中炼制的柴油是烃类物质,故B错误;C、石灰水能使蛋白质变性,但MgSO4溶液不能,故C错误;D、含氟牙膏中含有Na2PO3F、NaF,能抑制口腔细菌产生酸,在一定程度上能防止或减少龋齿,故D正确。

2.工业生产苯乙烯是利用乙苯的脱氢反应:

,针对上述反应,在其它条件不变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苯的同分异构体有3种

B.苯乙烯最多16个原子共平面

C.在保持体积一定的条件下,充入较多的乙苯,可以提高乙苯的转化率

D.苯、乙苯的主要来源是石油的分馏

【答案】B

【解析】

【详解】A.苯可连接乙基或2个甲基,2个甲基在苯环上有邻、间、对三种位置,则乙苯的同分异构体共有四种,A不正确;

B.根据苯环上12原子共面、乙烯分子中6原子共面,可以判断苯乙烯最多16个原子共平面,B正确;

C.在保持体积一定的条件下,充入较多的乙苯,相当于增大压强,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乙苯的转化率减小,C不正确;

D.苯、乙苯的主要来源是煤的干馏以及石油分馏产品的催化重整,D不正确。

本题选B。

3.短周期元素A、B、C,在周期表中所处的位置如图所示。

A、B、C三种元素原子质子数之和为32。

D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其次外层电子数的2倍。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元素D形成的气态氢化物一定是正四面体型分子

B.B、C两种元素可形成BC6型化合物,该化合物在空气中能燃烧

C.四种元素形成的气态氢化物中,C元素形成的氢化物的稳定性最大

D.A、B两种元素的气态氢化物均能与它们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发生反应,且反应类型相同

【答案】C

【解析】

设A元素原子的质子数为x,根据A、B、C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B元素原子的质子数为x+9,C元素原子的质子数为x+2,则x+x+9+x+2=32,解得x=7,A为N元素,B为S元素,C为F元素;D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其次外层电子数的2倍,D为C元素。

A,D为C元素,C形成的气态氢化物有CH4、CH2=CH2、CH

CH等,CH4为正四面体型、CH2=CH2中2个C和4个H共平面、CH

CH中2个C和2个H共直线,A项错误;B,B、C形成的BC6型化合物为SF6,SF6稳定,不能在空气中燃烧,B项错误;C,四种元素中F的非金属性最强,HF最稳定,C项正确;D,N的气态氢化物为NH3,N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为HNO3,NH3与HNO3发生化合反应生成NH4NO3,S的气态氢化物为H2S,S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为H2SO4,H2S与浓H2SO4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S、SO2和H2O,反应类型不相同,D项错误;答案选C。

4.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2.24LHF和NH3分子所含电子数目均为NA

B.23gC2H6O含C-H键数目一定为2.5NA

C.将1molCl2通入到水中,则N(HClO)+N(Cl−)+N(ClO−)=2NA(N表示粒子数)

D.8.0gCuO和Cu2S的混合物中含有铜原子的数目为0.1NA

【答案】D

【解析】

A.HF的沸点是19.5℃,在标准状况下其为液体,无法根据气体摩尔体积的数据计算2.24LHF的物质的量,A不正确;B.C2H6O可能是乙醇,也可能是二甲醚。

23gC2H6O的物质的量是0.5mol,0.5mol乙醚含C-H键数目为3NA,B不正确;C.将1molCl2通入到水中,若氯气完全溶于水中,则2N(Cl2)+N(HClO)+N(Cl−)+N(ClO−)=2NA(N表示粒子数),C不正确;D.8.0gCuO和8.0gCu2S均含有0.1molCu原子,所以8.0gCuO和Cu2S的混合物中含有铜原子的数目为0.1NA,D正确。

本题选D。

点睛:

在使用气体摩尔体积进行相关物质的计算时,一定要先确定计算对象是否为气体,很多学生易把HF误认为是气体而犯错。

另外,还要注意使用的条件是标准状况。

5.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或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A.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B.量取100.00mL溶液

C.钠的燃烧

D.实验室制取蒸馏水

【答案】B

【解析】

【详解】A项,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碳酸钠稳定,受热部分解,因此可以用热分解来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故A项正确;

B项,量取100.00mL溶液应用滴定管,在100.00mL容量瓶中定容,而不是将容量瓶中溶液倒入烧杯,故B项错误;

C项,金属钠可以着火燃烧,钠的燃烧应在坩埚中加热进行,故C项正确;

D项,实验室可以通过蒸馏的方式制取蒸馏水,由于水的沸点是100℃,所以无需使用温度计,为了增强冷凝效果,要用逆流原理,冷凝水的入口在下边,出口在上边,故D项正确。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6.下列实验中根据现象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选项

实验

现象

结论

A

相同条件下,用1mol·L−1的CH3COOH和1mol·L−1的HCl分别做导电性实验

CH3COOH溶液对应的灯泡较暗

CH3COOH是弱电解质

B

向某溶液中加铜和浓H2SO4

试管口有红棕色气体产生

原溶液中可能含有NO3-

C

向某钠盐中滴加浓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品红溶液

品红溶液褪色

该钠盐为Na2SO3或NaHSO3

D

向浓度均为0.1mol·L−1的MgCl2、CuCl2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氨水

先出现蓝色

沉淀

Ksp[Mg(OH)2]>Ksp[Cu(OH)2]

 

A.AB.BC.CD.D

【答案】C

【解析】

分析:

A.同浓度的两种一元酸盐酸和醋酸做导电性实验,CH3COOH溶液对应的灯泡较暗,可以证明醋酸为弱酸;B.铜与氢离子、硝酸根离子共同作用生成铜离子和一氧化氮气体,一氧化氮气体遇氧气变为红棕色;C.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可能为氯气或二氧化硫,则盐可能为NaClO与浓盐酸反应生成氯气,可能Na2SO3或NaHSO3与浓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硫;D.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越小,加入氨水时越容易生成沉淀。

详解:

同浓度的两种一元酸做导电性实验,CH3COOH溶液对应的灯泡较暗,电离出的离子浓度小,所以醋酸为弱酸,A正确;铜在酸性条件下,被硝酸根离氧化为铜离子,硝酸根离子被还原为一氧化氮,遇到空气变为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因此原溶液可能含有NO3-,B正确;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可能为氯气或二氧化硫,则盐可能为NaClO与浓盐酸反应生成氯气,可能Na2SO3或NaHSO3为浓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硫,C错误;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越小,加入氨水时越容易生成沉淀,可以得出sp[Mg(OH)2]>Ksp[Cu(OH)2]结论,D正确;正确选项C。

7.若用AG表示溶液的酸度,其表达式为

室温下,实验室里用0.1mol·L-1的盐酸滴定10mL0.1mol·L-1MOH溶液,滴定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MOH为强碱

B.C点时加入盐酸的体积等于10mL

C.若B点加入的盐酸体积为5mL,所得溶液中:

c(M+)+2c(H+)=c(MOH)+2c(OH-)

D.滴定过程中从A点到D点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

A

【答案】C

【解析】

A,没有滴入盐酸时,0.1mol/LMOH溶液的AG=-8,即0.1mol/LMOH溶液中c(OH-)=1

10-3mol/L

0.1mol/L,MOH为弱碱,A项错误;B,若加入10mL盐酸,MOH与HCl恰好完全反应得到MCl溶液,MCl溶液呈酸性,MCl溶液的AG

0,C点溶液的AG=0,溶液中c(H+)=c(OH-),溶液呈中性,C点时加入盐酸的体积小于10mL,B项错误;C,若B点加入盐酸的体积为5mL,盐酸与MOH充分反应后得到等物质的量浓度的MCl和MOH的混合溶液,溶液中的电荷守恒为c(M+)+c(H+)=c(Cl-)+c(OH-),物料守恒为c(M+)+c(MOH)=2c(Cl-),两式整理得c(M+)+2c(H+)=c(MOH)+2c(OH-),C项正确;D,开始MOH电离出OH-抑制水的电离,随着盐酸的滴入,溶液中OH-浓度减小,OH-对水的抑制程度减小,同时生成MCl,MCl水解促进水的电离,随着盐酸的滴入,水的电离程度逐渐增大,当滴入10mL盐酸时MOH与HCl恰好完全反应得到MCl溶液,此时水的电离程度最大,继续滴入盐酸,过量盐酸电离出H+抑制水的电离,水的电离程度又逐渐减小,D点加入20mL盐酸,盐酸与MOH充分反应后得到物质的量浓度均为

mol/LMCl和HCl的混合溶液,HCl完全电离产生的c(H+)=

mol/L

1

10-3mol/L[A点MOH溶液中c(OH-)],D点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小于A点,从A点到D点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

D

A

B

C,D项错误;答案选C。

点睛:

本题考查酸碱中和滴定AG曲线的分析、水的电离程度的分析、溶液中粒子浓度的关系,理解AG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酸、碱对水的电离起抑制作用,可水解的盐对水的电离起促进作用;确定溶液中粒子浓度大小关系时巧用电荷守恒、物料守恒、质子守恒(质子守恒可由电荷守恒和物料守恒推出)。

8.某课外活动小组探究镁与CO2、NO2的反应。

(1)实验发现点燃的镁条能在CO2气体中继续燃烧,产生黑、白两种固体,请用化学反应解释该现象_____________。

(2)该小组采用类比Mg与CO2反应的思路对Mg与NO2的反应进行预测:

写出Mg与N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

(3)设计实验验证猜测(用于连接玻璃管的乳胶管均内衬锡纸)

资料信息:

2NO2+2NaOH=NaNO3+NaNO2+H2O

①装置A中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

②干燥管和装置B的作用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实验开始时正确的操作步骤是_____________。

a.通入NO2b.打开弹簧夹

c.点燃酒精灯d.当硬质玻璃管充满红综色气体后,关闭弹簧夹

(4)实验结束时,同学们观察到与预测相符合的现象,但当用水洗涤硬质玻璃管时,固体遇水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该气体能使湿润的石蕊试纸变蓝。

①同学们认为硬质玻璃管中还发生了另一个反应,该反应为_____________,

②请用化学方程式解释加水产生该气体的原因_____________。

【答案】

(1).2Mg+CO2

2MgO+C

(2).4Mg+2NO2

4MgO+N2(3).NaOH溶液(4).吸收NO2避免环境污染(5).收集N2(6).badc(7).3Mg+N2

Mg3N2(或7Mg+2NO2

4MgO+Mg3N2)(8).Mg3N2+6H2O=3Mg(OH)2+2NH3↑

【解析】

【分析】

(1)镁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为碳和白色固体为氧化镁;

(2)Mg与NO2的反应类比Mg与CO2反应的思路写出,镁在二氧化氮气体中反应生成氧化镁和氮气;

(3)①根据猜想镁条在二氧化氮气体中燃烧生成氮气和氧化镁,装置中A的主要作用是吸收过量二氧化氮,根据反应2NO2+2NaOH=NaNO3+NaNO2+H2O分析应选择氢氧化钠溶液;

②使装置中充满二氧化氮气体,干燥管吸收过量的二氧化氮,防止污染空气;B装置是排水量气法收集氮气;

③应先在装置中充满二氧化氮气体再进行加热,按照此操作顺序进行连接;

(4)①镁在二氧化氮气体中反应生成氧化镁和氮气,氮气和镁在加热条件下也可以反应生成氮化镁;

②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为氨气,氮化镁和水反应生成氨气和氢氧化镁沉淀。

【详解】

(1)点燃的镁条能在CO2气体中继续燃烧,产生黑、白两种固体为氧化镁和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Mg+CO2

2MgO+C,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2Mg+CO2

2MgO+C;

(2)类比Mg与CO2反应的思路,镁在二氧化氮气体中反应生成氧化镁和氮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Mg+2NO2

4MgO+N2,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4Mg+2NO2

4MgO+N2;

(3)①根据反应2NO2+2NaOH=NaNO3+NaNO2+H2O分析,装置A主要吸收多余的二氧化氮气体,需要用氢氧化钠溶液,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NaOH溶液;

②干燥管是在充满二氧化氮气体过程中避免污染气体排放到空气中污染空气,B装置是排水量气方法收集反应生成的氮气,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吸收NO2避免环境污染;收集N2;

③应先在装置中充满二氧化氮气体再进行加热,防止空气的影响,所以实验顺序为badc,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badc;

(4)①氮气和镁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氮化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Mg+N2

Mg3N2,

镁在二氧化氮气体中也可以反应生成氧化镁和氮化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7Mg+2NO2

4MgO+Mg3N2,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3Mg+N2

Mg3N2(或7Mg+2NO2

4MgO+Mg3N2);

②固体遇水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该气体能使湿润的石蕊试纸变蓝,证明生成的是氨气,说明氮化镁和水反应生成氨气和氢氧化镁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Mg3N2+6H2O=3Mg(OH)2+2NH3↑,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

Mg3N2+6H2O=3Mg(OH)2+2NH3↑。

【点睛】本题考查物质性质实验的设计和实验验证方法和反应现象的分析判断,依据现象判断产物是解题关键,要注意化学反应中特殊现象的总结归纳。

9.利用化学原理可以对工厂排放的废水、废渣等进行有效检测与合理处理。

某工厂对制革工业污泥中Cr(Ⅲ)的处理工艺流程如下:

已知:

①硫酸浸取液中的金属离子主要是Cr3+,其次是Fe3+、Al3+、Ca2+和Mg2+。

②常温下,部分阳离子以氢氧化物形式沉淀时溶液的pH如下:

阳离子

Fe3+

Mg2+

Al3+

Cr3+

沉淀完全时的pH

3.7

11.1

5.4(>8溶解)

9(>9溶解)

 

(1)实验室用18.4mol·L-1的浓硫酸配制480mL2mol·L-1的硫酸,需量取浓硫酸_______________mL;配制时所用玻璃仪器除量筒、烧杯和玻璃棒外,还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H2O2的作用是将滤液Ⅰ中的Cr3+转化为Cr2O72-,写出此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加入NaOH溶液使溶液呈碱性,既可以除去某些杂质离子,同时又可以将Cr2O72-转化为____________(填微粒的化学式)

(4)钠离子交换树脂的反应原理为:

Mn++nNaR=MRn+nNa+,则利用钠离子交换树脂可除去滤液Ⅱ中的金属阳离子有__________________。

(5)写出上述流程中用SO2进行还原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沉淀滴定法是测定粒子浓度的方法之一,为了测定某废水中SCN-浓度,可用标准AgNO3溶液滴定待测液,已知:

银盐性质

AgCl

AgI

AgCN

Ag2CrO4

AgSCN

颜色

砖红

Ksp

1.8×10-10

8.3×10-17

1.2×10-16

3.5×10-11

1.0×10-12

 

滴定时可选为滴定指示剂的是_____________(选填编号),滴定终点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NaClB.K2CrO4C.KID.NaCN

【答案】

(1).54.3

(2).500mL容量瓶、胶头滴管(3).2Cr3++3H2O2+H2O=Cr2O72-+8H+(4).CrO42-(5).Mg2+、Ca2+(6).2CrO42-+3SO2+12H2O=2Cr(OH)(H2O)5SO4↓+SO42-+2OH-(7).B(8).当滴入最后一滴标准液时,沉淀由白色变为砖红色,且半分钟内沉淀颜色不再改变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以制革工业污泥中Cr(III)处理的流程为载体,考查流程的分析,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程式的书写,沉淀滴定实验,溶度积的应用。

(1)根据“大而近”的原则,配制480mL溶液应选用500mL容量瓶。

根据c(浓溶液)V(浓溶液)=c(稀溶液)V(稀溶液),18.4mol/LV(浓H2SO4)=2mol/L

500mL,解得V(浓H2SO4)=54.3mL,需要量取浓硫酸54.3mL。

配制的实验步骤为:

计算→量取→稀释→冷却→转移→洗涤→初步振荡→定容→摇匀→装瓶贴标签,配制时所用的玻璃仪器除量筒、烧杯和玻璃棒外,还需500mL容量瓶、胶头滴管。

(2)H2O2将Cr3+氧化成Cr2O72-,H2O2被还原,反应可写成H2O2+Cr3+→Cr2O72-,根据得失电子守恒配平为3H2O2+2Cr3+→Cr2O72-,结合原子守恒、电荷守恒以及滤液I呈酸性,H2O2将Cr3+氧化的离子方程式为3H2O2+2Cr3++H2O=Cr2O72-+8H+。

(3)根据各金属阳离子形成沉淀的pH,加入NaOH溶液调pH=8,将Fe3+、Al3+完全转化为Fe(OH)3、Al(OH)3沉淀而除去;同时将Cr2O72-转化为CrO42-,反应可表示为Cr2O72-+2OH-=2CrO42-+H2O。

(4)加入NaOH溶液调pH=8除去了浸取液中的Fe3+和Al3+,根据浸取液中含有的金属阳离子,利用钠离子交换树脂除去滤液II中的金属阳离子为Mg2+、Ca2+。

(5)根据流程加入SO2将CrO42-还原为Cr(OH)(H2O)5SO4,SO2被氧化成SO42-,反应可写成SO2+CrO42-→Cr(OH)(H2O)5SO4↓+SO42-,S元素的化合价由+4价升至+6价,Cr元素的化合价由+6价降至+3价,根据得失电子守恒配平为3SO2+2CrO42-→2Cr(OH)(H2O)5SO4↓+SO42-,结合原子守恒、电荷守恒和溶液呈碱性,写出离子方程式为3SO2+2CrO42-+12H2O=2Cr(OH)(H2O)5SO4↓+SO42-+2OH-。

(6)A,若选择NaCl作指示剂,AgCl、AgSCN的颜色都是白色,无法判断滴定终点;B,若选用K2CrO4作指示剂,Ksp(Ag2CrO4)

Ksp(AgSCN),滴入AgNO3先与SCN-形成沉淀,当SCN-沉淀完全,滴入一滴AgNO3溶液与K2CrO4产生砖红色沉淀,可判断滴定终点;C,若选用KI作指示剂,Ksp(AgI)

Ksp(AgSCN),AgSCN与AgI类型相同,更易形成AgI沉淀,无法判断滴定终点;D,若选用NaCN作指示剂,由于Ksp(AgCN)

Ksp(AgSCN),AgSCN与AgCN类型相同,更易形成AgCN沉淀,且AgCN、AgSCN的颜色都是白色,无法判断滴定终点;选用K2CrO4作为指示剂,答案选B。

终点实验现象为:

当滴入最后一滴标准液时,沉淀由白色变为砖红色,且半分钟内沉淀颜色不再改变。

10.I.根据下表所示化学反应与数据关系,回答下列问题:

化学反应

平衡常数

温度

973K

1173K

①Fe(s)+CO2(g)⇌FeO(s)+CO(g)

K1

1.50

2.15

②Fe(s)+H2O(g)⇌FeO(s)+H2(g)

K2

2.40

1.67

③CO(g)+H2O(g)⇌CO2(g)+H2(g)

K3

(1)反应①是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2)在973K时,K3=_________。

(3)要使反应③在一定条件下建立的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_(填写字母序号)。

A.缩小反应容器的容积B.扩大反应容器的容积C.升高温度

D.使用合适的催化剂E.设法减小平衡体系中的CO浓度

Ⅱ.无机和有机氰化物在工农业生产中应用广泛,尤其是冶金工业常用的氰化物,含氰废水的处理显得尤为重要。

含氰废水中的氰化物常以[Fe(CN)6]3-和CN-的形式存在,工业上有多种废水处理方法。

(1)电解处理法:

用如图所示装置处理含CN-废水时,控制溶液pH为9~10并加入NaCl,一定条件下电解,阳极产生的ClO-将CN-氧化为无害物质而除去。

铁电极为__________(填“阴极”或“阳极”),阳极产生ClO-的电极反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阳极产生的ClO-将CN-氧化为无害物质而除去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UV(紫外光线的简称)—H2O2氧化法。

实验过程:

取一定量含氰废水,调节pH,加入一定物质的量的H2O2,置于UV工艺装置中,

光照一定时间后取样分析。

【查阅资料】

①在强碱性溶液中4[Fe(CN)6]3-+4OH-===4[Fe(CN)6]4-+O2↑+2H2O,[Fe(CN)6]4-更稳定;

②[Fe(CN)6]3-转化为CN-容易被H2O2除去;

③HCN是有毒的弱酸,易挥发。

【问题设计】

①请写出HCN的电子式________________。

②含氰废水在不同pH下的除氰效果如图所示,pH选择的最佳范围应为________________(选填编号:

.7~10;

.10~11;

.11~13),解释该pH不宜太大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吸热

(2).1.60(3).CE(4).阴极(5).Cl-+2OH--2e-=ClO-+H2O(6).2CN-+5ClO-+2OH-=N2↑+5Cl-+2CO32-+H2O(7).

(8).b(9).pH太大溶液中发生[4Fe(CN)6]3-+4OH-=4[Fe(CN)6]4-+O2↑+2H2O,生成更稳定[Fe(CN)6]4-难以除去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和化学平衡常数的影响,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电解原理和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图像的分析。

I.

(1)反应①升高温度,K1增大,升高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正反应为吸热反应,反应①是吸热反应。

(2)根据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写出平衡常数表达式,K1=c(CO)/c(CO2),K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思想汇报心得体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