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专题复习重点讲义一现代化范式与文综历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175344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1.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重点讲义一现代化范式与文综历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重点讲义一现代化范式与文综历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重点讲义一现代化范式与文综历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重点讲义一现代化范式与文综历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重点讲义一现代化范式与文综历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重点讲义一现代化范式与文综历史.docx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重点讲义一现代化范式与文综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专题复习重点讲义一现代化范式与文综历史.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重点讲义一现代化范式与文综历史.docx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重点讲义一现代化范式与文综历史

一、现代化范式与文综历史

★主要观点 

1、现代化史观认为,人类社会近现代的历史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的历史,即现代化的历史。

现代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现代化。

经济现代代主要是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

政治现代化的主要内容是民主化和法治化。

现代化进程一般指在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推动下,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主要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转变。

2、其主要内容包括:

①、政治现代化主要指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制化、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

②、经济现代化主要指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

③、文化现代化主是要指科学化和大众化进程。

④、社会生活现代化除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外,主要是指城市化和社会组织整合化等。

此外,还包括:

均富化、福利化、社会阶层流动化、教育普及化、信息传播化、人口控制化

等。

其中,政治民主化进程和经济工业进程是的两个主要内容,重要是把握人类历史纵向发展的历程。

3、对现代化模式问题的认识:

现代化模式是指各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或发展类型,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按照不同标准,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①、从现代化的动因和起步时间看,可分为内源型现代化模式,即现代化起步的原因主要是该国或该地区社会内部经济、政治和文化自然发展的结果。

如:

英、法等国的现代化。

外源型现代化模式,即指现代化起步是在外部因素的刺激开始的。

如:

美国、日本和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②、从经济体制的特点看,可分为市场经济模式,如英、法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计划经济模式,如苏联的现代化;混合经济模式,其特点是国家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在现代化过程中都起重要作用,如印度等国的现代化。

③、从社会经济的性质可分为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又可分为苏联模式(即斯大林模式)和中国模式(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或地区,实现民族独立是实现现代化的前提,实现民族独立后应尽快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

实现民族独立和现代化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或地区面临的双重任务。

(一)、近代化的含义及其内容。

通常情况下,现代化和近代化意思相同,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动力是工业化,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军事、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近代化(现代化)以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为纵向发展主线,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制化、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经济上的工业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或合理化)、大众化(或世俗化)进程;社会生活和风俗的演进,即城市化。

现代化的基本进程:

现代化主要有两种途径:

一种是原发型,指的是西欧和北美(德国例外),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转变;一种是传导型,大多数国家都是,主要不是内部因素,是外部刺激,是回应和学习。

从社会制度来说,有多种模式,主要有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

按中国多数学者的观点,把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划分为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两个阶段:

第一次现代化是指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第二次现代化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化和知识经济崛起而开始起动的新型现代化。

(二)、在认识近代化(现代化)史观时要防止几种偏差

1、把现代化看成人类理想目标的实现。

因为现代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需要人类的探索中纠正失误。

如工业革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生活恶化,女工、童工问题等,后来西方国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了纠正,现在的资本主义国家福利已成为人的权利。

还有如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等等。

2、现代化与西化的关系。

现代化有西化内容,但不是完全西化。

正确的心态是既保持民族独立、特色,又要向西方学习。

3、现代化与近代化的关系。

一般来说,近代化就是现代化,二者只是在时间上的差别而已。

(三)、中国近代化(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近代化一直贯穿着两大主题:

一是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争取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第一阶段中国近代化的开端(1840—1870年)

A、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西方世界

(A)、政治方面:

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少数先进国家已经确立。

资产阶级队伍壮大,特别是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发展壮大起来,与此同时,工人运动蓬勃发展。

(B)、经济方面: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工业革命,由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生产的时期过渡,资本主义进入自由资本主义阶段。

(C)、思想方面:

西方经历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

自由主义产生,取代重商主义。

马克思主义诞生。

(D)、世界一体化进程: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一体化进程加速,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

本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与此同时,随着资本主义国家以商品输出为主要特征的侵略

的加剧,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B、西方的冲击。

鸦片战争,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西方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进行渗透侵略。

鸦片战争,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化历程的开端。

C、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个阶段:

中国在经济、思想、政治等方面的变化与回应

(A)、经济: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①、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②、地主阶级发起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

③、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

(B)、思想:

固步自封→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

①、鸦片战争之前:

传统的儒家学说主导着人们的思想

②、鸦片战争之后:

开眼看世界与新思潮的萌芽

  ③、洋务派的观点: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制夷

  ④、中国近代第一个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洪仁玕《资政新篇》

  ⑤、早期维新思想:

具有资本主义要求的政治、经济、文化主张

(C)、社会:

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①、社会性质:

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半封建──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半殖民地──中国主权的逐步丧失。

  ②、社会矛盾:

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的社会矛盾发生了变化。

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并存,民族矛盾上升为国家的主要矛盾,因此,革命任务随之发生了转变。

③、阶级关系变化:

产生了新的阶级,即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

(D)、政治:

近代化过程中各阶级的回应

  ①、地主阶级权力的变动:

辛酉政变

  ②、地主阶级的回应:

洋务运动

  ③、农民阶级的回应:

太平天国

  ④、资产阶级的回应:

资产阶级的产生,早期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主张。

  ⑤、无产阶级的产生:

为以后的民主革命准备了新的领导阶级。

☆第二阶段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

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资产阶级,近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全面展开。

A、政治上:

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有了重大突破。

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维新变法运动,想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

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

B、经济上: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一是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二是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C、思想文化上:

维新思想与顽固派的论战、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新文化运动的产生等,民主主义思想广泛传播,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第三阶段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

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几乎陷入绝境。

但中国无产阶级开始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任务,中国近代化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A、经济上: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实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经济领域近代化进程,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又使民族工业的发展日益萎缩。

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日本侵略下遭到严重摧残。

抗战胜利后,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中国近代化事业推人绝境。

B、政治上:

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的妥协退让,对共产党、工农群众的屠杀影响了民主制度的正常发展;实行保甲制度和特务统治;制定"伪宪法"确认以蒋介石独裁统治为核心的国家制度。

C、现代化的新发展:

首先,体现在无产阶级成为近代化重要角色。

其次,近代化的政治内容由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转变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再次,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政治民主化的新发展提供科学理论。

☆第四阶段腾飞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

担任现代化任务的主角是无产阶级。

A、政治上: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完成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制定和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后来不断对宪法进行修订和完善;不断完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拨乱反正,纠正冤假错案等。

B、经济上:

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一五计划取得经济建设巨大成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C、思想上:

1957年整风运动提出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反主观主义;文革后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邓小平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新时期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等。

D、外交上;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的现代化。

1、求生存,为独立:

中国人民历经国民革命运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长期努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的独立,为真正意义的现代化创造了条件。

2、谋发展,图富强: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拉开了全面现代化建设的序幕。

第一阶段:

1949-1965年,重点发展工业化;

第二阶段:

1966-1976年,特点是文化大革命及其破坏;

第三阶段:

1978-现在,特点是改革开放和科教兴国。

历史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80年的奋斗历程主要是围绕推进中国现代化而进行的。

在革命战争时代搞武装斗争乃是为了破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为推进现代化建设开辟道路,建国后的建设则是利用人民自己当家作主的有利条件发展生产力,向现代化目标迅速前进,而改革则是为了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

▲ 中国近代化的启示:

①、国家独立、政权巩固、秩序稳定是实现近代化的必要前提。

②、必须解决农业问题,才能加快近代化进程,为近代化提供支撑。

③、对外开放、兼收并蓄,国家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④、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⑤、科教兴国是现代化的关健。

⑥、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据我国具体情况做出科学决策。

⑦、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

⑧、邓小平理论正确解决了新时期中国现代化道路问题。

⑨、中国共产党承担着领导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伟大历史任务。

▲中国近代化与现代化必须解决的两个前提条件:

①、国家的独立与民族的解放,要求从外国侵略压迫下解放出来;

②、经济的繁荣与富强,这就必须摆脱社会生产落后,受制于外国列强的局面,要求生产力的工业化。

国家的独立与民族的解放,是生产关系问题;经济的繁荣富强与工业化,则是生产力问题。

在民族不独立的情况下,要想实现工业化是不可能的。

因此,必须首先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以解放生产力。

由此来认识近代中国的反帝反封建的主要任务,以及解释洋务运动、实业救国、科学救国、辛亥革命等在近代走不通等问题,都可以得到比较清晰明白的答案。

(四)、世界近现代史按现代化进程可划分以下几个阶段:

14、15世纪至18世纪中期,是现代化的酝酿、启动时期;

18世纪工业革命到19世纪60年代,是现代化的发展时期;

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末,是现代化在全世界扩展时期;

20世纪上半期,是现代化的调整和震荡时期;

二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是现代化稳定发展时期;

20世纪70年代至今,现代化进入新的高潮阶段

(五)、两次工业革命比较

项目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时间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40年代

19世纪中后期——20世纪初

标志

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

(蒸汽机)

电的发明和广泛应用。

(内燃、电动机)

重要成就

瓦特改良蒸汽机,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电的广泛使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背景

表现

★、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进一步发展社会稳定,积极发展。

★、殖民地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

★、圈地运动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市场和原料。

★、殖民掠夺、海外贸易积累了大量资本。

★、手工场时期积累了技术。

【表现】

★、电的广泛使用,电灯、电话、发电机、电车的出现。

★、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的创制与使用。

★、化学工业、钢铁工业、通讯行业等等。

 

★、提高了生产力,推动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产生了新的组织方式——工厂;★、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个阶

级的形成;

★、推动了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社会改革——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加速了资产阶级的殖民扩张与殖民掠夺;

★、以欧美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确立。

★、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诞生了一系列新兴工业;

★、促成了工业生产结构的重大变化,

重化工业取代了轻棉纺织业,成为

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分;

★、进入垄断资本主义;

★、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确立。

对中国的影响

★、欧美列强对中国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与商品销售市场。

★、列强入侵,迫使清政府探求救国之路(洋务运动)。

★、列强入侵,外商企业在中国建立,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引起了中国思想领域的变化,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

★、日本发动了中日甲午战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不同阶级、阶层的人民掀起了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

对世界的影响

★、英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积极对外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东方开始从属西方。

★、英国失去了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

★、资本主义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东西方差距进一步拉大。

相同点

★、都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都是人们对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过程;

★、都带来了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第一次:

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进入自由资本主义;第二次:

进入垄断资本主义。

★、都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都促进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不同点

★、技术的革新;

★、极限与少数国家,持续时间长,进展缓慢;

★、主要在轻工业领域。

★、科学的创新,且科学与技术迅速结合;

★、几乎同时在欧美各国展开,见效迅速;

★、以重工业部门为主体。

结论

★、科学技术史第一生产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