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教案第1课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175111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0.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滕王阁序教案第1课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滕王阁序教案第1课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滕王阁序教案第1课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滕王阁序教案第1课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滕王阁序教案第1课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滕王阁序教案第1课时.docx

《滕王阁序教案第1课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滕王阁序教案第1课时.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滕王阁序教案第1课时.docx

滕王阁序教案第1课时

滕王阁序教案(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背诵全文。

2.了解骈文的两大特征——对偶与用典,积累文化知识。

3.体会作者怀才不遇而又自励志节,愤郁不平而又不甘沉沦的复杂情感。

学习重点

1、掌握文中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重点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2、体会作者怀才不遇、愤懑悲凉而又不甘于沉沦的复杂感情。

3、背诵第二、三段。

学习难点

理解骈体文的特点。

学习方法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一、导入新课

范仲淹一篇《岳阳楼记》,让岳阳楼名传千古;崔颢的一首《黄鹤楼》,让黄鹤楼至今游人如织;而与前二者号称“江南三名楼”滕王阁又是谁的文章成就的呢?

二、展示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诵读感知,解决生字词,梳理文章结构。

3、研读第一自然段。

三、检测预习

(一)解题

1、江南三大名楼

  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号称江南三大名楼,有联赞曰:

“洞庭月,衡岳云,巫山雨,波撼气蒸,揽天下风光,堪称独步;崔灏诗,范相记,王勃序,两楼一阁,数江南文物,各有千秋。

2、介绍作者

  王勃生于公元650年或649年,字子安,龙门人(今山西河津人),6岁善文辞。

9岁鉴赏力超群,得颜师古注《汉书》,读而作《指瑕》以正其失。

到17岁时就做了沛王李贤的王府侍读。

可是,种种打击却接二连三地向他袭来。

大约做王府侍读一年多的时候,他因为“戏为《檄英王鸡》”一文,竟然被唐高宗怒逐出府,这时他很失落,随即出游巴蜀。

  到他22岁时,他好容易又得补为虢州参军,可是又因为“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

”于是,他又犯下死罪,所幸遇上大赦天下才得以免除灾难。

可是,他的父亲王福畤因此受到牵连,被贬为交趾令(今越南河内)。

大约26岁时,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没想到在渡海时溺水,最后惊悸而死。

3、作序的背景

就在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的途中,适逢九月重阳之日,王勃途经洪州(现在的江西南昌),正赶上洪州都督阎某重修了名楼滕王阁,于阁上欢宴群僚和宾客,借以标榜政绩。

酒兴正酣,阎都督请各位嘉宾行文赋诗以纪欢宴之盛况,其实阎公是想让略具诗名的女婿孟学士好好展露一手,孟学士也已经准备妥当,只等当众吟咏,因此在座诸公均再三谦让。

至王勃之座时,王勃不谙此道,踌躇应允,令得满座愕然。

王勃于是端坐书案,神情凝注,手拈墨碇缓慢磨墨,借机酝酿才思。

  

阎都督和众宾客看王勃不紧不慢,于是登阁赏景,吩咐小吏随时通报。

很长时间,小吏来报第一句“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阎都督听觉老生常谈,实乃平淡无奇;小吏又报“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阎都督默不言语;及至小吏来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阎都督遂拍手称赞天才之笔,急令众文武返滕王阁开怀畅饮,尽欢而散。

4、介绍“序”

  序,文体的一种。

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

书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5、介绍“骈文”

  骈文,是魏晋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又称骈俪文。

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

骈体文的表达方式与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语言上有三方面的特点:

第一是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第二是语音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第三是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二)字词

1、字音

翼轸()瓯越()台隍()綮戟()懿范()襜帷()胜饯()潦水()

俨骖騑()崇阿()绣闼()雕甍()云销雨霁()孤鹜()遄飞()睢园()

邺水()睇眄()吴会()南溟()帝阍()命途多舛()宗悫()簪笏()

叨陪鲤对()捧袂()梓泽()

2、找出通假字

俨骖騑于上路云销雨霁所赖君子见机

3、解释成语

萍水相逢:

比喻素不相识之人偶然相遇。

钟鸣鼎食:

钟,古代乐器;鼎,古代炊器。

击钟列鼎而食。

形容贵族的豪华排场。

物华天宝:

物华,万物的精华;天宝:

天然的宝物。

指各种珍美的宝物。

人杰地灵:

杰,是指有杰出才能的人;灵,是特别美好的意思。

指有杰出人降生或到过的地方因而出名。

也指杰出的人物生于灵秀之地。

老当益壮:

老,老年;当,应该;益,更加;壮,强壮,雄壮。

年纪虽老而志气更豪壮。

穷且益坚:

穷,穷困;益,更加。

处境越穷困,意志应当越坚定。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原指在某处先有所失,在另一处终有所得。

后喻在某一面有所失败,但在另一面有所成就,常用此语。

桑榆晚景:

榆树梢上的落日余晖。

比喻暮年。

高朋满座:

高,高贵。

高贵的朋友坐满了席位。

形容宾客很多。

命运多舛:

舛,不顺,不幸。

命运充满不顺。

指一生坎坷,屡受挫折。

天高地迥:

天空深邃遥远,大地平坦辽阔。

四、整体感知

1、朗读指导

本文有四字句、六字句、七字句等,要注意朗读的节奏:

(1)四字句只有一种情况,即二二式,如: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2)六字句的情况大致有四种,如:

孟学士/之词宗;王将军/之武库。

 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

 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钟鸣/鼎食/之家;青雀/黄龙/之舳。

(3)七字句大致有四种读法,如: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住。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梳理结构

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

(1):

概写洪洲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

第二部分(2—3):

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

第三部分(4—5):

写宴会的盛况,抒发人生的感慨。

第四部分(6—7):

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

五、研读第一自然段

(一)自学提纲

1、作者是如何写洪州的地理风貌的?

突出了什么特点?

2、作者怎样写参加宴会的人物,照应了前文的哪个词语?

3、文章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地势与人物,这样写有何好处?

(二)教学预设

1、“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历史久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界域辽阔;“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地势宏伟。

2、作者在写参加宴席人物时,用了“雅望”“懿范”“胜友”“高朋”“腾蛟起凤”“紫电清霜”等词语,极尽人物的文韬武略,照应了前文的“俊采”一词。

3、文章借用铺陈的手法,历叙界域之大,地势之雄,物产丰富,人才俊美,既渲染了和乐的氛围、宴会的高雅,同时也紧扣照应了题目《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

六、当堂检测

1、为加点字词注音

(1)翼轸()

(2)襟()三江(3)鹤汀()(4)凫渚()(5)川泽纡()(6)孤鹜()(7)樽()(8)迥()(9)盛筵()(10)梓()泽(11)襜()帷(12)睢()园(13)瓯()越(14)骖騑()(15)睇眄()(16)棨戟()(17)披绣闼()(18)叨()陪鲤对(19)遄()飞(20)命运多舛()

2、解释加点的字词

(1)豫章故郡

(2)地接衡庐(3)襟三江而带五湖(4)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5)宾主尽东南之美(6)千里逢迎(7)高朋满座

3、王勃,字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为“__________”,著有_______________。

在五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有两句著名的诗句“______________,。

”在《滕王阁序》中,最著名的两句是“,。

4、“豫章”“洪都”是________旧称,“衡庐”指的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5、对偶句仿写练习  

根据课文情境对出下句。

  

(1)见秋水之浩淼

(2)滕王阁中,高朋满座(3)文不加点,谁人腾蛟起凤  

参考答案:

望长天之明彻;都督宴上,盛友如云;倚马可待,王勃绣口锦心。

七、课堂小结

八、布置作业

第2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二、展示学习目标

1、研读2—5自然段,积累字词

2、理解典故含义,把握诗人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研读2—5自然段

(一)展示预习提纲

1、第2、3段秋景的描述与传统中描写秋景的意境有什么不同?

2、“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用的是什么表达方式?

有何种情思?

3、“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4、从“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一句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王勃?

力求以精美的几句话来表达感悟。

(二)教学预设

1、第2、3段写景,先点明时间,深秋季节,骤雨初歇,山峦景物全都笼罩在一片暮霭之中,从楼上向下眺望,绣闼,雕甍,山原川泽,闾阎扑地,舸舰弥津,再衬以水面上传来的缕缕鱼歌以及穿空飞过的大雁的啼叫,有声有色,亦动亦静,引人入胜。

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千古传诵。

青天碧水,天水相接,浑然一色,可算是全诗意境之眼。

作者一反传统悲秋的习惯,将眼前的秋景注入了心中的豪迈,使景物描写平添了一份洒脱之气。

2、议论抒情。

登阁四望所见绚丽秋景自然引发豪情逸致,而放眼浩瀚宇宙,体悟天地之大,一时宇宙无尽与人生有限强烈对比,个人的渺小感,人生的短促感,无奈的宿命感,都让人悲从中来。

3、抒写郁结于胸的仕途失意之悲、怀才不遇之恨;从中既可感受王勃强烈的用世之心,又看到他抱负落空、政治失意后内心的悲哀和孤独。

这也是一切“失路之人”共有的悲哀和孤独,极易拨响共鸣的心弦。

4、王勃虽然感慨命运不公,但并未陷入伤感无法自拔,相反,此句体现出他的一种豁达,一种坚持,对理想、志节执著追求,穷而弥坚,白首不移。

一介书生无法济世匡时却又积极进取,于痛苦中自励,从困厄中振奋,逆境中的吟唱叩人心扉,奏出了初唐时的生命最强音!

四、当堂检测

1、默写

(1)             ,秋水共长天一色。

(2)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          。

(3)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        。

(4)潦水尽而寒潭清,          。

(5)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       。

(6)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       。

2、鉴赏下列名句

(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3)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参考答案:

1、略

2、

(1)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

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

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2)落霞与孤独的野鸭一起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浑然一色。

这两句是写景名句,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

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

可算是全诗意境之眼。

该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

如“潦水”对“寒潭”,“烟光”对“暮山”,“落霞”对“孤鹜”,“秋天”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这两句,从高下、动静、远近、点面等诸多角度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天阔水远、孤鹜高飞、秋霞绚烂的鲜活图景,意境描写达于化境。

(3)“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是全文最具有思想意义的警句。

历来有志之士对自己的理想总是能尽量克服一切困难执著地追求,就算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中,也不消沉放弃。

东汉马援云:

“大丈夫为志,穷且益坚,老当益壮。

”作者在此化用,强调“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

表明了克服一切困难执着追求自己的理想,就算身处逆境也不轻言放弃的积极、乐观、坚定的品质。

作者在行文中采用的是对偶句中比较难的正对写法,对仗工稳,语韵铿锵,句中“老当益壮”“穷且益坚”,现代均作为成语使用。

五、拓展探究

第四、五段是由眼前的宴饮娱乐引发的人生感慨。

而在写作上最大的特色是用了大量典故来叙事、抒情,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前人文句。

通读课文,找出文章引用的典故并思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点拨提示:

①“长安”“帝阍”“宣室”→报国无门,济世无路

②“冯唐”“李广”∕“贾谊”“梁鸿”→慨年时易往,功业难成,流露出嗟卑叹老的伤感和见机知命的消极心理(明用)

③“马援”(穷…老…)→不因年华易逝、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

④“贪泉”“涸辙”→身处逆境,犹乐观开怀(暗用)

⑤“北海”“东隅”→不甘沉沦

⑥“孟尝”∕“阮籍”→反衬自己坚定意志(正用∕反用)

六、课堂小结

七、布置作业

第3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二、展示学习目标

1、研读第6、7段字词,积累字词。

2、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

三、研读第6、7段

(一)展示自学提纲

1、第六段,作者自谦的句子是哪句?

2、作者写终军、班超、宗悫的目的是什么?

3、作者写孟尝、阮籍的目的是什么?

4、作者写尽古今宴会曲终人散,无迹可寻的凄凉句子是哪句?

(二)教学预设

1、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2、暗示自己不甘做一介书生。

3、援引古人事例,再次感慨怀才不遇,知己难求。

4、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四、当堂检测

(一)解释古今异义词

1.穷且益坚2.一介书生3.盛筵难再4.孟学士之词宗5.识盈虚之有数

6.彩彻区明7.序属三秋8.路出明区9.千里逢迎10、阮籍猖狂

11、君子见机

(二)解释多义词

1、故:

①豫章故郡,洪者新府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③桓侯故使人问之④既克,公问其故

2、尽:

①宾主尽东南之美②潦水尽而寒潭清③聊乘化以归尽

3、属:

①时维九月,序属三秋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③在骨髓,司命之所属

4、即:

①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②胡天八月即飞雪③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5、引:

①控蛮荆而引瓯越②恭疏短引③司马懿引二十万军④引次江北

6、穷:

①穷岛屿之萦回②穷且益坚③日暮途穷④不忍穷竟其事

7、数:

A、shù①识盈虚之有数②一曲红绡不知数③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

B、shǔ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C、shuò而公子亲数存之

8、且:

①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②北愚公者,年且九十③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④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哉⑤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9、矣:

①兰亭已矣,梓泽丘墟②前人之述备矣③太后曰:

“敬诺,年几何矣?

(三)指出下面字词词类活用的类型

1、襟、带:

襟三江而带五湖2、下:

徐孺下陈蕃之榻

3、腾、起:

腾蛟起凤4、屈:

屈贾谊于长沙

5、窜:

窜梁鸿于海曲6、星: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7、目:

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8、尽:

宾主尽东南之美9、美:

宾主尽东南之美

(四)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

1、物华天宝2、十旬休假,胜友如云3、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4、童子何知5、纤歌凝而白云遏6、怀帝阍而不见

7、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8、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五、拓展探究

1、如何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着意铺叙美景之后,以腾挪跌宕的笔势,由逸游的豪兴,陡然引出自己仕途坎坷的感慨,表达了作者报国无门却壮志不坠的执著态度。

“望长妥于日卞”四句,抒写了远离京城、失意流落之情。

接着从关山难越,念及英雄失路,连用屈原、贾谊、_冯唐、李广四人的典故,借怀才不遇的人物,表达自己有志难伸的悲愤。

至“所赖”一提,振起全篇?

竺孝肖益壮”几句,勉励人们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为全篇警策。

接着又以“大鹏”作比,表明凌云之志,又用“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成句,表明自己信心未泯。

同时,又反用“贫泉”“涸辙”、阮籍的典故,说明遇困顿而清操不移,处逆境而壮志弥坚。

作者就是如此展示其抑扬升沉的情感发展轨迹,披露了交织于内心的追求与痛苦、奋进与失意的复杂感情。

2、文章抒情部分先后表现出两种感情基调:

一方面因怀才不遇而感伤失落,另一方面保持乐观心态,对未来寄予希望。

这二者是否矛盾?

这并不矛盾。

相反,二者具有一致性。

作者的感伤心态源于对良时胜景的无比留恋,对好景不长的惋惜。

又由此提升到对人生宇宙的思索上,想到生命的短暂、个体的易逝,如果在这样有限的生命中,不能赶快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那么个体的人生将很快湮没在时光的洪流中,归于空虚。

而作者偏是满腹才华而重视功名的人,社会与统治者不能给他提供这种施展才能的机会,所以他焦急失望乃至失落,以李广、贾谊等高才不遇的人暗托胸怀,表达对现实的不满。

但本文的难得之处就在于并不是一味自伤自怜,能及时调整心态,转向乐观,表示了一种奋发向上不甘沉沦的决心。

这样,文章的基调就与以往登高必然怀乡、离远必然伤别的文章区别开来,表现出积极用世的有为精神。

读者在体会到文章一波三折之美时也在精神上受到启发,领悟到不怕挫折勇往直前的情怀和远大心胸。

由此,文章的整体情调也由悲转为乐,而且因为作者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向上精神,所以才会对不能实现而且无法改变的现状产生失望,但他并不因此就放弃理想抱负,就此消沉下去,而是能将过去破灭的希望转移到未来。

所以说二者并不矛盾,反而达到悲怆与奋进的统一,低沉与昂扬的统一。

六、课堂总结

七、布置作业

 

《逍遥游》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介绍庄子及其影响,从而唤起学生的学习愿望很重要。

古文以诵读最为重要,所以第一节课安排学生朗读课文。

庄子思想博大精深,加上其表述方式的特点,解读具有多样性,“诗无达诂”,只要言之成理,不必强求一致。

教学目标

1.了解《逍遥游》的基本思想。

2.理解本文借助丰富的想象和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3.整体感知文言文,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重难点

1.对庄子“逍遥游”主旨的理解。

2.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开头激趣

庄子的思想是东方神秘国度中国最有价值的思想。

——海德格尔(德国)

“读庄子像是读一本伟大的神秘主义的书。

”——林语堂《信仰之旅》

一说到庄子,我们就会想起“庄生化蝶”的故事,“庄生晓梦迷蝴蝶”,非常富有想象力,非常富有情趣。

在初中阶段,我们已经学过《庄子故事两则》:

《惠子相梁》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并且在高一学习过他的《秋水》,对他的情况和思想有了初步了解,谁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庄子?

2.庄子简介:

约前369-前286著名哲学家,名周,宋国蒙(今安徽蒙城)人。

做过蒙地方的漆园吏。

家贫,曾借粟于监河候(官名),但拒绝了楚周王的厚币礼聘。

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

《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

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著;外篇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道家的作品。

文章汪洋恣肆,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想象丰富。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

鲁迅先生曾说他的作品“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

3.解题:

逍遥自在、逍遥马、逍遥宫、逍遥冠,这些词语应该都与《逍遥游》有关,庄子所谓逍遥游,用课文原话就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庄子·天下》讲到庄子的思想时,说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遣是非,以与世俗处”。

这两句话非常典型地总结了庄子的思想。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就是《逍遥游》说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也是庄子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即摆脱了一切束缚的绝对自由。

二、正音、熟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检查字音、句读、节奏和重音的掌握情况。

2.明确字音:

鲲(kūn)鹏抟(tuán)齐谐(xié)坳(ào)堂

迁徙(xǐ)北冥(mínɡ)夭阏(è)沮(jǔ)丧

知(zhì)效一官榆枋(fānɡ)斥鴳(yàn)晦朔(shuò)

决(xuè)起而飞蓬蒿(hāo)翱(áo)翔恶(wū)乎待哉

穷发(fà)之北泠(línɡ)然舂(chōnɡ)米蜩(tiáo)

数数(shuò)然飡(cān)蟪(huì)

3.教师范读。

4.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对照注释,理解内容

1.借助于课文注释和字词典,理解课文内容。

2.不理解的内容,同桌或前后位可小声讨论。

3.集中处理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学生提出,学生解答,教师注意引导。

第二课时

四、逐段赏析,掌握主旨

第一段赏析

1.庄子笔下的鱼和鹏,具有什么样的鲜明的特点?

当大鹏起飞,又会传达给读者什么样的感受?

为什么庄子要引用《齐谐》的描述?

明确:

体型巨大,气势宏伟,有神话色彩;让读者感受恢宏壮丽,进而望洋兴叹。

引用《齐谐》,补充丰富了自己的描述,使读者印象深刻,也显得“言之有据”(其实都是胡扯,呵呵)。

2.大鹏鸟要升至九万里高空,并且要飞到天的最南端?

这个行为你能理解吗?

(假如你不能理解,那么恭喜你,蜩、学鸠、斥鴳三位同学,也是这么理解的。

明确:

大鹏鸟为什么要这么做?

肯定有它的道理。

为什么要升到九万里高空,因为需要爱的气流厚实博大,才可以运动。

而且在高空看到的景象一定令人向往。

3.为什么忽然写道“野马尘埃”“杯水芥舟”“千里聚粮”?

这是什么样的论证思维?

这叫类比思维,跳跃性强,忽断忽续,神妙之极。

小结:

第一段学习,你明白了大鹏鸟必须飞到九万里高空,才能展翅翱翔,直达天际。

你在这样恢宏壮丽的景象里,会明白一个道理——要做大事业,必须有大的气魄,厚实的基础。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也是这个道理。

4.鲲鹏的形象在后世诗文中经常出现,试找出一些诗句。

明确: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李白《上李邕》

宿云鹏翼落,残月蚌中开。

宋之问《早发始兴江至虚氏村作》

安得瑶池饮残酒,半醉骑下垂天鹏。

皮日休《奉和鲁望秋赋有期次韵》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李清照《渔家傲》

苏轼: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鲲鹏水及三千里,组练长趋十万夫。

毛泽东:

鲲鹏展翅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念奴娇·鸟儿问答》)

君行吾为发浩歌,鲲鹏击浪从兹始《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

第二段赏析

1、这一段主旨句是那一句?

明确:

小知不及大知。

(不是“小年不及大年”,要注意。

2、“小年不及大年”,与“小知不及大知”是什么关系?

明确:

是论据和论点的关系,还是类比论证。

小年不能理解大年,正如小知不能理解大知。

3、作者又一次举出大鹏鸟的例子,有何作用?

证明:

小智不理解大智。

告诉我们:

做大事业,至大境界,要有特立独行的勇气,不需得到庸人的理解。

还告诉我们:

人要提升境界,以免成为井底之蛙,贻笑大方。

第三段赏析:

1、第一层境界是什么人?

有何特点?

明确:

是自鸣得意、沾沾自喜的庸人,以外在功业来夸耀世人。

其问题是还不知道自己很无知很庸俗。

2、第二层境界是什么人?

有何特点?

明确:

宋荣子。

他已经有了自己的准则方式,不再追求名利,但是他的问题是自以为很聪明,能分清内外荣辱(最高境界是不分!

),这不是最高境界。

3、第三层境界是什么人?

有何特点?

明确:

列子能够不追求福,而且能乘风来去,他的问题是行动不自由,当然内心也不够高。

4、最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