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会议发言精选多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916420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3.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协会议发言精选多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政协会议发言精选多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政协会议发言精选多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政协会议发言精选多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政协会议发言精选多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协会议发言精选多篇.docx

《政协会议发言精选多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协会议发言精选多篇.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协会议发言精选多篇.docx

政协会议发言精选多篇

本文共有18067.5字,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第一篇:

政协会议发言材料

政协会议发言材料

关于加强我市食品安全的建议

各位领导、各位委员: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食品安全涉及千家万户,涉及国民的身体健康。

2019年全国共查办食品添加违法案件5305起,依法逮捕23人,但仍显力度不够。

2019上半年,食品安全乱象频出,从“瘦肉精”到“染色馒头”,从“毒血旺”到“黑心烤鸭”,此起彼伏的食品安全事件不断拷问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

为全面了解我市食品安全状况及发展态势,充分发挥政协职能,促进我市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确保群众的饮食安全,民进汾阳市总支对全市食品安全状况、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研。

一、我市食品安全基本状况

1、食品安全状况

根据市政府食品安全监管职责的分工,我们先后到农委、质监局、工商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卫生局等涉及食品安全监管的职能部门进行了调查研究,对我市食品产业状况和发展态势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现阶段,我市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有60余个,各类小作坊50余家,取得餐饮许可证的单位有520余个。

上述职能部门实行分段管理,即:

农委监管1

生产基地、初级农产品等生产环节;质监部门监管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工商部门监管超市(商店)、集贸市场、个体商贩;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监管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统一领导全市食品安全工作,协调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分工,检查、督促和落实食品安全的各项工作。

2、食品安全监管状况

我市各级政府一直把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食品安全,作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民生问题,放在突出位置,从执政为民的高度,不断强化对食品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大监管力度,采取了一系列的监管措施,着力解决影响食品安全的突出问题,全市食品安全保障水平明显提升:

①农委:

设立综合执法大队,每日对农贸批发市场销售的蔬菜、水果进行抽检,发现问题立即采取相关措施,移送有管辖权的职能部门;基层质监站对蔬菜、水果的农药残留进行逐日检查,从农药的领取、使用记录,确定生产者的使用时间,以及准许农产品销售的日期。

通过加大设施蔬菜集中产区环境监测、生产投入品控制和产品质量监督检测工作的力度,切实保证消费者的健康。

②技术监督局:

构建“大质量”管理体制,着力构建“大安全”体系,按照“统一领导、划区分片、重心下移、层级负责、乡为基础”的原则,推行“一名领导、一班人马、一套方案、一本台账、一盒档案”的工作机制,通过政府联动,部门

协调,企业自主监督,社会参与,加强食品生产加工方面的监管。

③工商:

按照国家工商总局关于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流通环节就市场准入主体进行严格审查,实行登记管理,分类监管,不定时地对市场进行质量安全监督,要求销售食品的单位特别是从事批发的企业建立台账,从食品的购进、销向进行有效监控。

④食品药品监督局:

组织监管人员分组对全市餐饮服务企业是否具备许可条件进行普遍排查,对基本符合条件的予以发证,同时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求整改,并对购进的面油肉菜进行抽检,要求购进时索票索证。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源头污染仍然存在

种植业:

为了防治病虫害、除草、实现农作物增产增收,农药、化肥的使用率较高,蔬菜、水果等农产品中残留有毒有害物质,而且一些过去人们一直认为不会有农药残留的生长在地下的植物也存在农残超标。

养殖业:

大部分养殖场条件较差,特别是肉鸡、猪的养殖,业主为了防止疾病流行和增加产量,违规使用大量抗生素、激素和其他有害物质,造成有毒有害物质残留于畜、肉产品中,直接危害群众的饮食安全。

2、熟食加工监管欠缺

我市熟食加工基本处于小作坊式生产状态,卫生条件比较差,加工过程中滥用食品添加剂,无证加工的现象比较普遍,对加工的食品不进行检测;特别是早点路边店、食品经营点、农贸市场还有无《卫生许可证》、《营业执照》经营食品的现象。

3、食品加工企业安全意识不强

一些食品加工企业生产条件达不到国家、地方要求,质量管理意识不强,产品不精不细,从业人员素质低,技术力量薄弱,不具备市场竞争能力;原料检验、添加剂使用记录不健全,进货查验制度不健全或未按制度执行,查验记录流于形式,没有索票证明,产品质量保证能力不足,给食品安全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流通环节企业管理不规范,不索证索票,好多企业没有建立起购销台帐,来源去向不清,一些企业质量意识、诚信意识差,经销过期变质食品和三无食品;餐饮食堂内卫生状况较差、生熟不分,没有必要的消毒设施;街头饮食摊点和夜市大排档的卫生状况堪忧:

随着我市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有特色的街头小吃摊点和夜市大排档日益增多,绝大多数的碗筷等餐具没有按要求消毒,食用油的购进渠道不正,地沟油在小饭店、早点、小吃使用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加之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容易形成监督死角。

4、科技支持制约食品安全检测。

调研中发现,按照《食品安全法》和《条例》等要求,各职能部门应当配备一定的专业检测设备设施,但由于经费的极度缺乏,大部分部门基本没

有检测设备,导致现场检查时无法对可疑对象进行检测。

5、监管体系不够健全,监管能力制约着食品安全。

一方面食品安全所涉及的部门多,职能交叉,职责不清。

另一方面行政监管力量不足,监管工作量大,存在监管漏洞和死角,各环节之间缺乏有效衔接,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重复执法和执法缺失现象。

如汾阳市现有食品加工企业63个,但技术监督局实际监管人员仅仅三人,且没有交通工具,全市63个企业靠三个人去监督检查,难免出现漏洞、死角。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经费严重不足,检测设备严重短缺,不能在现场进行检测,人员不足,偌大的汾阳市,实际履行食品安全检查义务的仅有9人。

比如在家中加工熟食(如蛋糕、绿豆糕、麻花等),以流动摊贩形式走街窜巷进行销售这种行为的监管,从食品生产加工的角度可由技术监督局管理,从流通销售环节属于工商部门管理,但由于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或部门地方规章,实际监管存在盲区。

6、立法和执法的制约。

法律法规有待完善,现行法律威慑力不够,打击力度较小。

三、对我市食品安全的几点建议

食品安全涉及面广,管理部门多,在目前监管体制下,做好这项工作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在国家对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和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未做出新的决策之前,针对我市食品安全现状,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

1、进一步理顺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形成统一、权威、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

建议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切实起到统一协调,整合监管资源,明确监管职责,加大食品综合监管力度的作用。

同时整合现有执法力量,推进综合执法和联合执法,使各部门既各负其责又加强协作。

或者从各职能部门抽调人员,招聘专业技术人员,成立专门的食品安全局,解决各自为政,多头执法、交叉执法的问题。

《食品安全法》规定各地市应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统一协调,改变多头管理的混乱局面,但好多县市设立该委员会,有名无实,没有专职人员,更没有专业人员,也没有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2、完善食品安全监管网络,建立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

一是创建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重点监控机制、守信激励机制、失信惩戒机制、严重失信淘汰机制,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制约机制。

二是构建广泛的社会监督体系。

聘请食品安全协管员和信息员,建立三级监管网络。

创新投诉举报工作,建立网上举报中心,推行有奖举报。

3、建立健全食品配送体系和连锁经营体系。

进一步完善配送工程,扩大配送范围,延伸配送终端。

加强对农村婚丧事的食品安全监管。

建筑工地民工食堂的管理要逐步规范,在审批工程施工许可证时,有关部门要先核发工地食堂卫生许可证。

食堂的临时工、勤杂工也要做到持证上岗。

进一步加大示范乡

镇建设,完善连锁店经营。

同时加强农村固定菜场检测设备的配置。

4、建立科学的食品生产体系,从源头上抓好安全管理。

一是进一步加强有机食品加工生产基地,扩大优势农产品基地,如汾阳市现有裕源有机核桃生产基地,汾州小米、红枣、小杂粮生产基地等,在支持、扩大生产基地的同时加强监督;二是严格农药、兽药、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的登记审批,购进、销售实行登记备查制度、索证索票制度,强化源头污染治理;三是提高食品行业的市场准入门槛。

制定符合地方实际的市场准入标准,实施资格强制认证制度。

对新设立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发证时必须达标,原有企业限期达标;四是变事后监督为事前控制。

5、加大食品安全宣传力度,营造浓烈社会氛围。

大力宣传和普及食品安全知识,使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村群众掌握鉴别假劣食品知识,了解食品监管的有关政策,把健康的消费观念植根于群众心中,倡导消费者的绿色有机消费行为,形成“人人关注食品安全,人人关爱生命和健康”的浓烈社会氛围。

第二篇:

政协会议发言材料

山西省政协职业教育专题研讨发言提纲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振兴农业职业教育

——原平农校的实践与思考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之际,山西省政协出题目,召开会议,专题研讨职业技术教育如何更好地服务我省转型发展的问题。

大家知道,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困惑、困难,由来已久,众所周知;未来“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等现实和深层问题,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

在如何培养以农业作为终生职业、具有一定职业素质和技能,能创业的新型职业农民方面,我们进行了一些有益地探索与思考。

下面,我代表原平农校,汇报学校的一些做法和想法,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成功实践,有益探索

忻州市原平农校,始建于1952年,位于全国著名的产粮大市——原平市,占地515亩,总建筑面积77766平方米,是国家首批命名的重点中等专业学校。

风风雨雨六十载,以农而立,倚农发展,靠农强盛。

“统招统分”时期,曾被誉为“忻州的黄埔军校”;2019—2019年挂靠山西农业大学(挂原平农学院牌子)招收大专生,涉农专业也曾经被农村学生看好;最近三年来,在省教育厅、财政厅、农业厅、忻州市委、市政府等部门大力支持下,学校在“送教下乡”、“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和“集团化办学”等方面均走在了全省同类学校的前列,学校面貌日新月异,办学能力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学校也因此被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和财政部,确定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第三批立项建设学校。

(一)实施“送教下乡”,探索职教发展新路

根据省教育厅《关于涉农中等职业学校开展“送教下乡”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精神,2019年开始,我校在忻州市9个县(市、区)的41个乡(镇),共招收“乡村班”学员11358人,设138个教学点,166个教学班。

我们的做法是:

1、坚持“四个创新”

(1)创新办学模式,校农紧密合作。

成立“送教下乡”领导组,完善制度,明确责任,分工协作,研究决策重大事项,全面负责和监督“送教下乡”全过程。

按照省教育厅四个规范文件,制定了13项规章制度,确保了“送教下乡”工作高效运转。

(2)创新培养模式,工学交替展开。

“送教下乡”打破了农业职业学校原有僵化的办学体制,实行“校农合作,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员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管理。

(3)创新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技能。

根据农业生产特点和农民生产实际,实行了“以生产过程为导向”的办学模式。

利用多媒体教学、集体示范、个别指导等手段,强化实践能力培养。

同时,根据培养需求,创新教育内容,编写“教、学、做”一体化教材28本,制作课件130个,印发了“学、做、考”助学手册1万余册。

(4)创新评价模式,重点突出“四考”。

组成乡村干部、教师、学员和教学点负责人“四位一体”评价考核机制,突出抓好考勤、考学、考试、考核四考。

三年来,共评出示范教学点26个,模范教师20个,优秀学员1050人。

2、取得五项成效

(1)提高了农民学员素质。

“送教下乡”使一批农民掌握了科学技术,开阔了视野,提高了素质。

农民学员获全国农业职业技能大赛三等奖一项;获全省第六届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3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5个。

2019年3月,学员刘还爱被省职教学会授予“最具潜质创业之星”的称号。

(2)增加了农民学员收入。

通过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